师恩浩荡 没齿难忘~纪念昌吉师范1962级学子毕业60周年

李玉广

<p class="ql-block">昌吉师范1962级文科班毕业留影</p> <p class="ql-block">昌吉师范1962级理科班毕业留影</p> <p class="ql-block">昌吉师范1962级幼师(1)班毕业留影</p> <p class="ql-block">昌师六二级理科班奇台同学1962年五四青年节毕业分别留影</p> <p class="ql-block">《峥嵘岁月》~ 昌吉师范1962级中师学子回忆录</p> <p> 师恩浩荡 &nbsp;没齿难忘</p><p>&nbsp; 李玉广</p><p>在昌吉师范读书的日子,我有幸遇到了一批师德高尚学养深厚教学有方的好老师。他们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良好师德风范和人格魅力,为我终身从事教育事业树立了标杆;他们坚实的专业知识和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的教育理念,也对我数十年的教育生涯产生了积极地影响。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有过这样一段发至肺腑的表白:“我这一辈子只从事过一种职业——人民教师;只钟情于一种事业——教书育人;只追求一种人生境界——为人师表”。这绝对不是故弄玄虚的自我标榜,而是我几十年人生轨迹的真实写照。追溯其思想渊源,昌吉师范三年潜移默化的专业思想教育和老师们率先垂范身体力行的师表影响和谆谆教诲,在一定程度上夯实了我“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的思想、文化、业务基础。</p><p>1959年刚入校时,我被分配到62级1班,班主任是地理老师高培连。高老师说话不紧不慢,做事有条不紊,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不粗暴,总是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刚入校时,有很多学生压根儿就不想上师范当教师,专业思想很不巩固。有些学生到校没几天,就打了退堂鼓,不辞而别。还有一些人也处于等待观望的动摇状态。针对这种状况,高老师一方面通过班会课给学生讲述人民教师职业的崇高,当一名人类灵魂工程师光荣的道理。另一方面又对症下药,针对不同人的具体情况,通过面对面地谈心交流让这些同学解除思想顾虑,打消退学的念头。为了帮助学生排解思家的烦恼,他还通过指导学生排练文艺节目等形式,活跃班级学习气氛,加强同学间的了解和友谊。他利用班会时间召开座谈会,要求学生围绕“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这一主题亮思想谈认识。在建校劳动中,他也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和学生们打成一片同甘共苦,建立起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p><p>在生活方面,高老师对学生也是关怀备至。记得在刚进师范不久,我这个平时抵抗力挺强,轻易不得病的人,突然间生了一场病。浑身发烧,两个腮帮子肿得张不开嘴,严重时连饭也送不到嘴里。当时我们还借住在昌吉中学的教室里,睡着大通铺,我一天到晚寝食难安,还要坚持上课。高老师得知情况后,立马领我到校医室诊治。当时的校医也姓高,是一位女医生,学生们称她高医生。经诊断,我得的是腮腺炎。除了要打针吃药外,还得注意休息,补充营养。她叮嘱高老师,一定要为我安排吃小灶吃流食(因为我的嘴张不开,只得一天到晚喝稀饭)。高老师一面安排同学照顾我的饮食起居,一面找到食堂管理人员给我安排了病号饭。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调理,我的病情大有好转,但腮腺脓肿还没有完全消退。此时正好赶上放寒假,我就回到奇台,由名医秦道为我做了排脓消肿治疗,不久就痊愈了。危难时节见真情。当时如果不是高老师的关心,高医生的诊治和同学们的关照,我这个小小年纪背井离乡的学生娃娃,不知又会因疾病的折磨多受多少罪呀!</p><p>1960年秋季开学实行文理分科时,我被分到了62理科班,继续担任理化课代表。班主任是化学老师雷爱竹。</p><p>雷老师是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1959级的应届毕业生。毕业分配时,她积极响应“到边疆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怀着报效祖国的满腔热血,自愿报名来到了新疆,成为新建的昌吉师范学校的第一批教师。作为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女大学生,能够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家乡北京优越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离开自己朝夕相处的至爱亲人,义无返顾的来到边远、闭塞、落后的新疆从事教育工作,这种觉悟确实叫人敬佩。</p><p>实行文理分科后,作为班主任,当时面临的难题很多。第一个难题就是:学生因吃不饱肚子思想不稳定,有人打算退学,有人为了填饱肚子搞一些“小动作”;第二个难题是:有一部学生“人在曹营心在汉”,虽然勉强进了师范的门,但压根儿就对当“孩子王”不感兴趣,专业思想很不牢固。第三个难题是:实行教材下放后,数理化等课程中增加了一部分大学教材的内容,理科课程难度加大,进度加快,有一部分学生学习跟不上。</p><p>作为一个刚刚迈出校门不久,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来说,其中每一个难题都很棘手。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凭着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满腔的工作热忱,雷老师在深入学生谈心了解情况的基础上,紧紧依靠班委会和团支部一班人开展工作,很快就进入了角色,稳住了局面。我们班的班长是李怀玢,团支部书记是许凤琴。李怀彬老成持重处事稳健;许凤琴待人热情,做事认真。还有担任学习委员、生活委员、劳动委员、文体委员及各科科代表的几位同学,像李桂芬、雷振河、王吉青、高建新、卢志珍等,他们都是雷老师组织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的得力助手。遗憾的是因为时隔久远,虽然我还记得他们的尊姓大名,但具体是谁担任什么角色我已经记得不是很准确了,生怕张冠李戴,在这里也就只好使用一下“模糊语言”了。在我的印象中,62理科班班风很好,确实是一个勤奋好学团结友爱的优秀班集体。针对个别学生因吃不饱而发生的一些诸如拿别人饭票、偷吃馍馍等所谓的“小偷小摸”现象,雷老师并不是简单的“无限上纲”,横加指责乱扣帽子,让这些学生声名狼藉,而是私下里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并动员一些女同学为这些“大肚汉”支援饭票,</p> <p>以解决其“吃饱肚子”的当务之急。对于一些家庭条件差的学生,雷老师还为他们争取助学金或者衣服鞋帽之类的补助,我就是其中受益者之一。针对个别学生专业思想不巩固的问题,雷老师也不是一味的讲大道理,而以自己响应党的号召,自愿来疆当教师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感染和影响学生,帮助他们树立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的理想和抱负。</p><p>雷老师性格直爽热情,办事干脆利索,说话快人快语,有很强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凡是学校组织的活动,她都想样样争当第一。因此对学生也是高标准严要求。无论是建校劳动,勤工俭学还是文艺汇演,体育比赛,我们班多数情况下都会名列前茅取得好成绩。雷老师说话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语速很快。学生们背后评价她说话就像打机关枪,哒哒哒,一梭子就出去了,中间几乎没有标点符号。讲课如此,开班会安排工作如此,生气了批评学生时更是如此。有时候。班上的工作没有做好,雷老师也会站在讲台上在全班同学面前发点小脾气,或者唠叨几句,但在同学们看来, 那都是为了同学们好,为了班集体好。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就是了。对待犯错的学生,雷老师一贯宗旨是与人为善,苦口婆心的开导上几句,绝不说狠话,也不挖苦学生。虽然是和风细雨,却让人心悦诚服。同学们都说雷老师是“婆婆嘴,慈母心”。</p><p>虽然是来自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但雷老师一点也没有那种娇小姐的习气。在带领学生劳动时,她总是亲临现场和学生一起翻地、锄草,不怕脏,不怕累。有一次,学校组织学生到榆树沟公社支援秋收,任务是扦高粱,就是把成熟的高粱穗子用镰刀从秸秆上割下来。这项活计对于西面几个县的同学来说是驾轻就熟,干起来得心应手,效率也高。但对于东面几个县的学生来说,还真是大姑娘坐轿——头一遭。说实话,过去连高粱长在地里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至于扦高粱这活咋干,就更是两眼一抹黑,无从下手。为了让同学们尽快学会扦高粱的技术,雷老师就让昌吉、呼图壁、玛纳斯的同学对其他同学进行手把手的技术指导。她自己也不耻下问虚心求教。不到半天功夫,大家也就慢慢的摸出了一点门道,功效也大大提高。在工休时间,雷老师还和同学们一起谈天说地唱歌解乏。记得雷老师还以“十四是十四,事实是事实”为例,教我们如何矫正新疆方言中“S”“SH”不分问题。当时学校还开设俄语课,雷老师在中学和大学阶段都学过俄语。在闲谈中,她还介绍了自己记忆俄语单词的窍门。比如俄语“星期天”的汉语谐音是“袜子搁到鞋里”,记住这个有趣的谐音,“星期天”的俄语单词也就记住了。诸如此类的例子她还举了很多,事后一试,果然有效。</p><p>对于教材下放后出现的新问题,雷老师也主动与各科老师协调,尽量把课讲得深入浅出一些,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同时她还很注重发挥课代表的作用,让他们做助教,当“小先生”,利用晚自习时间,给学生讲解一些疑难问题。在师范三年,我一直担任理化课代表。除了代替老师给学生布置作业,收发作业本之外,还承担对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的普遍问题和疑难问题在黑板上进行订正和讲解的任务。有些难题,我一时搞不明白,就会先找老师请教,然后再给同学们进行辅导。就这样“边学边教”,几年下来,无形之中就比其他同学多得到了一些老师耳提面命的机会,学到了平时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吃了不少“小锅饭”,而且还得到了更多登上讲台讲题锻炼的机会。这对我以后从事教育工作确实有很大的帮助。上物理化学课,实验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课堂演示实验还是到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实验,都需要提前做好充分准备。作为理化课代表,我又多了一份职责和特权,那就是帮助老师准备实验器材和药品,必要时还要协助老师预先进行实验操作。这样在老师手把手的指导下,我又得到了比其他同学提前接触实验操作的优先权,多了一次学习的机会。实验准备就绪后,我的任务就是把课堂演示所需的器材和药品用一个专用的手提大盘子拎到教室摆放到讲台上。</p><p>有一件事,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有一次,出于对我的信任,雷爱竹老师派我到乌鲁木齐去采购一些急需的化学实验药品。我利用星期天乘坐班车到乌市一家化学药品供应点顺利的完成了采购任务。回来后却突然发现雷老师给我的《化学危险药品采购证》不知什么时候不翼而飞了。我知道自己闯下了大祸,赶紧一五一十地向雷老师作了汇报。看到我害怕的样子,雷老师非但没有指责,反而安慰我说,现在班车上小偷很多,稍不留神就会被掏包,小偷可能是把采购证当成“钱”掏走了。你不要担心,我到学校开个证明,你明天到《新疆日报》社广告部办个挂失手续,在报上发个《遗失声明》,我们重新办个采购证就行了,遵照雷老师的安排,我第二天一大早就又乘车赶到乌市,到《新疆日报社》办好了挂失声明手续。回校后,雷老师又拿上刊登挂失声明的报纸到相关部门补办了《化学危险药品采购证》。通过这件事,我对雷老师宽容大度的师者风范和细腻严谨的处事风格有了更具体的感受。师恩浩荡,没齿难忘,对我来说,绝对不是一句虚言。</p><p>担任物理课的是应崇本老师,他也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应老师性格比较内向,再加上一直疾病缠身,脖子上老是贴着一块药布,</p> <p>所以私下里和学生交往的并不太多。但他在物理教学方面的造诣很深,讲起课来驾轻就熟深入浅出。再难懂的问题,经他一讲,同学们便会茅塞顿开。他讲课从来不看教案,在讲台上娓娓道来讲得有条有理。他的板书也不太讲章法,一面讲,一面在黑板上写着要点或解题过程。字写得很大,三下五除二,黑板就写满了。写满就擦,擦了再写。这样,赶到下课,他的身上和讲桌上就会沾上不少粉笔灰。因为我是课代表,和应老师来往比较多,除了参与准备实验之外,还经常为我不厌其烦地解答一些疑难问题。有时他还会推荐一些物理方面的课外读物,指导我开阔知识视野。在应老师的指导下,我利用课余时间,读了有关力学、电学、声学、光学、热力学等方面的小册子,学到了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应崇本老师对我也很信任,在准备实验时,多数时间我都会参与。同学们在做物理作业时遇到难题时,如果老师没时间,他往往会用一句“让李玉广给你讲去”,打发到我这里来。时间一久,同学们也就习以为常,每遇到难题,总是先找我这个理化课代表。如果我一时拿不下来,再由我去找老师请教,回过头来,再现蒸热卖,给同学们讲解。</p><p>我们班的数学老师是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的李新庭老师,他是一位印尼归国华侨。他浓浓的剑眉,隆起的眉骨,深深地眼窝,还颇有一点儿异域风情。他说起话来也别有一番韵味。他喜欢和学生打交道,常常在不经意间,学说一些新疆方言词汇。什么“咋咋些”、“不知道一个”、“听懂了没有一个”、“白卡尔”等都是他在调侃学生时,常常吊在嘴上的新疆大白话。李新庭老师主要教授代数,他的数学功底很深,教学方法也别具一格。在讲课时,他一面讲解,一面在黑板上书写演算过程,口到手到得心应手。他讲课的逻辑性很强,常常是一环套一环,环环紧扣,非常严密。列方程和解方程是学代数的一个重点,也是一道难关。好多学生就是苦于在解应用题时不会设未知数,不会列方程式、解方程而对学习代数丧失了信心。因此,李老师在讲课时就牢牢把握住关键环节,帮助学生掌握要领突破难点。从解一元一次入手打好基础,在解二元一次方程,三元一次方程时再触类旁通,好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了。李老师是个多面手,在体育上也有特长,特别是羽毛球,在当时的昌吉州,也算得上是顶尖高手。在师范上学期间,数理化是我的长项,但凡考试,我的成绩基本都是位列三甲。但我有一个毛病,考试时答题速度很快,往往是一气呵成,做完后草草的检查一遍,就急着要交卷。但有时候确实会忙中出错,特别是代数,往往不是写错一个符号,就是忘答一个小题,或者在做应用题时,忘记了最后的一个步骤——“答:……”。为了帮我改掉这个毛病,每逢数学考试,只要是他监考,一发现我又要急着要抢缴头卷时,李老师总是用他那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我,好像是在提醒:“李玉广,你的老毛病又犯了!不要耍小聪明,不要当马大哈,再仔细检查检查”!我对老师无言的警告自然是是心领神会,于是便乖乖地重新坐下来,认真地开始复查试卷。不出老师所料,果然又查处了一些“小毛病”。此时此刻,一种感激之情便会油然而生。是包括李老师、雷老师在内的各位老师的严格要求和谆谆教诲,帮助我逐步克服了好虚荣不严谨爱耍小聪明的坏毛病,让我终生受益。</p><p>担任数学课的还有陈菊如老师,她也是北师大的毕业生。在同学们眼中,陈老师平时显得文静内秀,但是一登上讲台,就好像换了一个人。她自然大方的教态,不紧不慢的语速,逻辑严密的解析,规范清晰的板书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陈老师担任的是几何课,其中既有平面几何还有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学起来难度很大。推演几何证明题,要讲究严密的逻辑推理;学习立体几何没有空间思维能力就寸步难行。在教学中,陈老师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我喜欢学几何,通过学习几何,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我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使我受益匪浅。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一开始为我们讲授语文的是谭崇明老师,她气度温文尔雅,说话轻声细语。在课堂上,她分析课文字斟句酌精到透彻,条理性很强。对学生的每一篇作文,她都能不厌其烦地精批细改,所下评语虽然是寥寥数语,但却能切中要害,为你指点迷津。</p><p>后来担任我们班语文课的是刘鸣凤老师。这是一位阅历丰富经历坎坷知识渊博诲人不倦的老教师,解放前,在接受共产党的派遣赴苏联留学途径新疆迪化(乌鲁木齐)时,被反动军阀盛世才扣押投入监狱。后经我党营救出狱。新中国成立后,在新疆第一师范学校任教,1959年调入昌吉师范担任语文教学工作。他讲课的风格有一点像旧时的私塾先生,讲起课来字斟句酌慢条斯理,朗读课文讲究抑扬顿挫。在一句话的末尾,还会时不时的发出“哈,哈”的尾音。他的课讲得很细,条分缕析一丝不苟。不同的问题,不同的教法,各得其妙。他也十分注重对课外阅读的指导。记得当时刘老师向同学们推荐了杨植霖 、乔明甫所著的《王若飞在狱中》一书,要求大家能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写一篇读后感,作为作文上交。在指导阅读时,刘老师给我们介绍了王若飞这位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党的事业出生入死坚贞不渝的非凡经历和崇高</p> <p>品质。1946年2月,王若飞同志担任中共出席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到重庆参加同国民党的谈判,4月8日由重庆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王若飞在狱中》一书记载了王若飞在敌人监狱中坚持斗争的英雄事迹。也许是刘鸣凤老师本身就有过在盛世才监狱中坐牢的亲身经历,在讲述中自然而然流露出的那份发自肺腑的激情,真的十分感人。在读过《王若飞在狱中》之后,我写了一篇读后感,题目是:《读〈王若飞在狱中〉有感》。我写的是一首长诗,刘老师看后给了较高的评价,并作为优秀作文在课堂上进行了点评,还把我的这篇诗作,抄写到教室后面的黑板报上,供同学们欣赏借鉴。这对于培养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无疑是一个极大地鞭策和激励。</p><p>我们的政治课教师是李跃千,也是北师大毕业的。好像原来学的艺术专业,后来根据工作需要调整为政治专业。李老师博学多才,有深厚的政治理论功底和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李老师讲课观点鲜明思路清晰逻辑性强。一些深奥难懂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术语,经过他深入浅出的讲解,同学们一听就懂了。他是一个多面手,在文艺上也很有才华,他的二胡和小提琴拉得非常出色,曾担任昌吉师范学校合唱团和乐队的首任指挥。他的指挥精准到位潇洒自如,很有风度和气势。</p><p>担任教育学的是张明义老师,他是一位转业军人。做事雷厉风行,讲话干脆利落,对学生要求严格。他是数学专修班的班主任,同时担任我们文理两个班的教育学课程。当时的《教育学》主要还是沿袭苏联教育学代表人物凯洛夫的理论体系。虽然随着教育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中国特色教育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凯洛夫的一些教育学观点已不能适应中国教育的需要,但是张老师在讲课时反复强调过的一些主要教育学原理,对我从事教育工作也曾产生过很直接的影响,所以至今依然记忆犹新。一是指导教学工作的五条原则,即直观性原则、自觉性与积极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系统性与连贯性原则、通俗性与可接受性原则。二是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即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p><p>担任心理学的是华克倩老师,她也是北师大毕业的。华老师腼腆文静不事张扬,教学态度严谨认真。在教学中,她能紧扣教材把握要点,在心理学教学中,诸如“感觉”、“知觉”、“观察”、“记忆”、“遗忘”、“回忆”、“想象”、“思维”等概念都比较抽象,对于我们这些初次接触心理学的学生来说,一开始无异于听“天书”,总觉得晦涩难懂不感兴趣。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华老师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两条原则:一是深入浅出,不故弄玄虚:二是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她常常结合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典型事例,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阐释心理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概念,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让同学们慢慢地克服了对学习心理学的畏难乏味情绪,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了。</p><p>在文理分科之前,我们还开设历史课,科任老师是李万禄,他也是北师大毕业的。中师的历史课教学内容,实际上就是对初中所学历史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有过去的历史知识垫底,学起来并不费力。为了激发学习兴趣,李老师在教学时尽量避免照本宣科的干巴巴讲述。特别是在涉及到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他常常会信手拈来一些鲜活生动的历史典故作为补充。学历史,记住大事年表是一件头痛的事,每到考试,同学们总要花很大的气力去死记硬背。为化解这一难题,李老师也会教给学生一些要领和口诀,帮助学生提高效率强化记忆,不但记得快,也能记得牢了。</p><p>方斌武是我们的音乐老师,他风趣幽默平易近人,在同学们面前从来不摆老师的架子。他的音乐课同学们都很喜欢上。他教我们唱歌,识简谱、五线谱;教我们有关乐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他上课的教具就是一架手风琴,教学时边拉边唱,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他是学校开展课外文艺活动责无旁贷的艺术指导,在排练大合唱时,几个声部同时练习,他忙了这头顾那头,简直是不可开交。在平时,方老师和同学们打成一片亦师亦友,在学生中影响很好。</p><p>卢金城老师是我们的地理老师,有时也“客串”兼任体育课教学。卢老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是科班出身的地理教师,无论是中国地理还是世界地理,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他都能驾轻就熟,讲起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讲到精彩处还会不由自主的用手势比划比划,同学们听起来也觉得有滋有味。卢老师是地地道道的关中汉子,说话大声野气直来直去,讲课如此,收拾起学生来更是如此。他爱好体育,特别是对篮球情有独钟。篮球场就是他纵横驰骋大显身手的舞台。他所带领的球队,在当时,几乎是打遍昌吉无敌手,曾经名噪一时。</p><p>给我们教体育课的还有一位马文华老师,他是回族。马老师在田径球类教学上都很有一套,特别擅长体操,是一位多面手。他虽然给我们班上课的时间不长,但影响还是很深的。</p><p>记得当时还开设了一段时间的俄语课,科任老师是王康印。王老师兼任我们理科班的副班主任,协助雷爱竹老师做班级工作。我们上初中时开的是维语课,初上俄语,一方面感到新鲜,另一方面又觉得难度很大,特别是俄语字母的一些卷舌音,发音难度大。</p> <p>虽然翻来覆去的练习,还是发不准确。在单词和语法学习上,也有一些同学跟不上趟。每当此时,王老师都会不厌其烦地领读示范,讲解要领和记忆技巧。慢慢的同学们也开始入门,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可惜的是,不知什么原因,这门课只开了一年就停了,让人深感遗憾。</p><p>五十多年后的今天,当年的莘莘学子都已成为年逾古稀的垂垂老者,回首往事,感慨良多。每当回想起在求学阶段,兢兢业业诲人不倦地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那些诲人不倦的老师,钦佩感激之情不禁油然而生,真的是师恩浩荡 &nbsp;没齿难忘啊!</p><p>&nbsp;</p> <p>昌吉师范1962级同学联谊聚会时与老师合影</p> <p>六二文科班学生与老师联谊聚会合影</p> <p>六二理科班学生与老师联谊聚会合影</p> <p>六二幼师班学生与老师联谊聚会合影</p> <p>马林老师在六二级同学联谊聚会上讲话</p> <p>毕业五十年 师生喜相逢</p> <p>马林老师等应邀参加六二级学生联谊聚会座谈会</p> <p>雷爱竹老师在六二级同学联谊聚会上高歌一曲</p> <p>李新庭老师在六二级同学联谊聚会上</p> <p>华克倩老师在六二级同学联谊聚会上发言</p> <p>方斌武老师在六二级同学联谊聚会上</p> <p>方斌武老师在家翻阅昌师1962级同学回忆录《峥嵘岁月》</p> <p>方斌武老师夫妇接受由绪贵忠丁祥松魏新民代表六二级学生联谊会赠送的回忆录《峥嵘岁月》</p> <p>绪贵忠魏新民探望李新庭老师</p> <p>李新庭老师接受《峥嵘岁月》赠书</p> <p>李新庭老师在家与绪贵忠魏新民亲切交谈</p> <p>方斌武老师在家翻阅《峥嵘岁月》一书,并与前来探望的学生绪贵忠魏新民丁祥松亲切交谈</p> <p>卢金城老师在六二级学生联谊会上发言</p> <p>卢金城老师与六二级学生合影</p> <p>马林老师与学生绪贵忠丁祥松合影</p> <p>绪贵忠丁祥松代表六二级学生联谊会向马林老师赠送百寿图</p> <p>马林等老师与学生在六二级同学联谊聚会上亲切交谈</p> <p>坐在主宾席上的几位昌吉师范老教师依次为:黄德直江永源杜篷江卢金城王炳训。</p> <p>卢金城老师与学生一起接受六二级同学回忆录《峥嵘岁月》赠书</p> <p>卢金城景振方斌武老师与时任昌吉学院院长张新民在联谊会主席台上就坐</p> <p>前排就坐的为昌吉师范老教师潭崇明姚娥李新庭景振马林刘鸣凤李万禄李跃千老师 </p><p>三排左起为华克倩卢金城杜篷江应崇本叶健黄德智老师</p> <p>雷爱竹老师</p> <p>华克倩老师</p> <p>周殿鳌老师</p> <p>方斌武老师及夫人</p> <p>六二级学生代表探望华克倩老师</p> <p>六二级学生代表探望方斌武老师</p> <p>六二级学生姜清文李桂芬与卢金城老师合影</p> <p>李新庭老师在家颐养天年</p> <p>六二级学生代表探望李新庭老师</p> <p>行进在探望老师的路上</p> <p>在探望老师的归途上留影</p> <p>方斌武老师夫妇在门口等候前来探望的老学生</p> <p>华克倩老师与来家拜访的老学生促膝长谈</p> <p>方斌武老师夫妇在家中与老学生们拉家常</p> <p>卢金城老师在联谊会上与老学生们举杯同乐</p> <p>卢金城老师与老学生门举杯畅饮话当年</p> <p>丁祥松率一帮娘子军代表六二级老同学前去探望住昌吉的部分老师</p> <p>图片来自《峥嵘岁月》,由绪贵忠 谢金枝 曹桂英 李佩芝等提供</p> <p class="ql-block">李佩芝同学编制的《情谊老同学》视频,实录的系居住在乌昌两地的部分老同学为商讨纪念昌吉师范1962级学子毕业60年聚会的相关事宜 ,在乌市新公园聚会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本文作者及视频制作 李玉广</p><p class="ql-block"> 昌吉师范1962级理科班学生</p> <p>图片收集者:绪贵忠</p><p>昌吉师范1962级文科班学生</p>

老师

学生

同学

昌吉

师范

教学

联谊

李老师

一些

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