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老子学养生(读《帛书老子注读》之二)

肉宝的姥姥

<p class="ql-block">跟着老子学养生,是我读《帛书老子注读》的第二个笔记,想试着讲讲养生。</p><p class="ql-block">一,生命比天下重要</p><p class="ql-block">道家非常看重人的生命,认为只有那些把养护自己身体看作比治理天下更重要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帛书的原话是“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如可以寄天下矣。”传世版是“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都是讲重视身体超过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交付给他。其实治国,治家,带孙子都是一个理儿,要把重视自己的生命放在首位。<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不是小车不倒尽管推,是</span>得养护它,以便推得更顺更久。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个道理看上去很简单,但是经常有人执着于某件事而毁了自己的身体还浑然不知。</p> <p class="ql-block">二,养生的原则是合于“道”</p><p class="ql-block">我们无论做什么都要合于道,这是一个常理。“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虽然传世版有两处不同——“公乃全,全乃天”,但是“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是一样的。天行道与万物 ,万物依托于道则能获得长久,终身都不会有失败的危险。傅佩荣先生的解释是合乎自然才会与道同行,与道同行才会保持长久,终身免于危险。否则“不知常,妄作凶。”哪有长久?只有凶险。</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老子还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所取法的是自己本然的状态。人也要顺着自然所给你的本性,体质,环境来生活和保养,不能听风就是雨。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span></p> <p class="ql-block">三,神全而身安。</p><p class="ql-block">养生最重要的是养什么呢?当然是养神了。</p><p class="ql-block">老子说只有十分之一的人是“善摄生者”。“盖闻善摄生者,陵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善于养护生命的人,在山陵中行走不用躲避犀牛和老虎,在战场上不用穿戴盔甲,装备兵器。好像所有危险都绕着他走,连刀枪箭矢都长了眼睛似的,主动避开他。听起来很不可思议,其实并不是危险在躲避他,而是他没有给危险留位子。</p><p class="ql-block">作者秦波引用《庄子·达生》:“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来讲醉酒的人从车上掉下来,受到的伤害比清醒的人轻很多的道理。因为喝醉了,危险来了也不惶恐,心神不失守,身体受到的伤害就轻。可见养生最要紧的是养神,养神绝对要重于养形(身体)。</p><p class="ql-block">神全则身安。<span style="font-size: 18px;">神伤是一定会伤身的,正如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span></p><p class="ql-block">现在的人手机不离手,神都没闲着,哪里还有养?疫情的反复也损害我们的“神”哦。大家都要格外节制。</p> <p class="ql-block">四,养神离不开德。</p><p class="ql-block">帛书版讲“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虿虺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搏。”传世版<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蛰,猛兽不据,攫鸟不搏。”说的是藏有深厚之德的人,就好像婴儿一样,蛇蝎毒虫不咬刺他,恶鸟猛兽不攻击他。婴儿精气充盈,身心和谐到极点,正如《黄帝内经》说“德全不危,形与神俱”。</span></p><p class="ql-block">那什么是“德”呢?老子说<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说的是道生万物而不占有它们,成就万物而不执掌它们,统领万物而不主宰它们,这就是最深的德。这里讲的是道。</span></p><p class="ql-block">那么普通人怎么才能有德呢?“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把道贯彻在自身,那么他就具备了真实的德。把道贯彻在家庭,那么他的德就有余。还有更广的“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把道贯彻在乡里,那么他的德就得以深远;把道贯彻在国家,那么他的德就得以丰厚;把道贯彻在天下,那么他的德就得以博大。这不就是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吗。</p><p class="ql-block">老子还说“有德司契,无德司彻”说的是有德的人就像债券保管人一样,持有但不去讨还;无德之人就像掌管税收的税吏一般,分毫都不能差少。前者宽厚,后者计较。</p><p class="ql-block">你怎么能想象一个不修身不齐家不宽容爱计较的甚至是一肚子坏水儿的人,能心境平和,健康长寿呢?那些贪官就是很好的例子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五,不伤为本。</p><p class="ql-block">不伤为本就是以不伤害自己为原则。</p><p class="ql-block">老子说,人从出生到死去,平安自然死亡的人只有十分之三,中途夭折意外死亡的人有十分之三,过分地奉养生命,而妄动致死的人,也有十分之三。为什么呢?因为过度地奉养了。</p><p class="ql-block">帛书版原文“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传世版“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只有不以奉养生命为追求的人,才是真正掌握了珍重生命的精髓。这跟老子的无为思想很一致哟。</span></p><p class="ql-block">老子还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帛书版和传世版是一样的。过分地喜爱,必然会遭到重大的耗费;过多地收藏,必然会受到严重的折损。知足而不多藏,也就不会受到折辱;知止而不深爱,也就不会受到危害,这样才能得以恒远长久。</p><p class="ql-block">甚爱,多藏,会伤着自己,你就进不了了会养生的那1/10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依我看大道至简,因时因地地好好吃饭,好好睡觉,高高兴兴,二便正常比什么都强。</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篇笔记在草稿箱放了两个多月了,总觉得挂一漏万。我又去读了两本关于《黄帝内经》的书,才勉强写完。因为《道德经》里的养生智慧太多,比如知足之足,恒足矣;至虚极,守静笃;柔弱胜刚强;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五色令人目盲;曲则全;名与身孰亲?大成若缺;反者道之功等等,都是养生应该做的功课。限于篇幅,没办法一一写到。</p><p class="ql-block">现在国家正在推动“健康中国行动”。想养生又会养生,才能成为践行健康中国行动的一分子。让我们一起努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