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园中—一场儿童与自然的相遇(活动修改后)

培养对象班

<p class="ql-block"> 【书籍总览】</p><p class="ql-block"> 《漫步园中—一场儿童与自然的相遇》是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研究成果,由南京市第一幼儿园、倪琳编著。本书是南京市第一幼儿园博物意识下探索自然类生成性课程路径、方法等的梳理与总结。此书以幼儿的探究问题为主轴,将幼儿园的自然环境与幼儿园教师与幼儿的成长对接,让儿童在跟自然相处和互动的过程中与自然对话,在自然中学习,在自然中学会思考,同时,教师在活动中觉察幼儿的发现,鼓励幼儿分享和交流,引导幼儿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不断地反思儿童与自然的关系,来调整课程。在师幼与自然的互动中,综合提升教师和幼儿的素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南京市第一幼儿园有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一直在探索儿童博物馆的建设工作,对儿童的需要和兴趣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努力将儿童作为博物馆和探究活动的主人,充分激发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社区、家庭多方面的资源,为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本书有5个生动的课程故事组成,分别是:《芭蕉的故事》、《探秘爬山虎》、《春种秋收》、《树屋滑滑梯变变变》、《雨的故事》,图文并茂地记录了幼儿与园中的植物、与园中发生的事件、与园中的天气等互动并生成的课程、发展课程的探索历程。</p> <p class="ql-block"> 【观点提炼】</p><p class="ql-block"> 每一个课程故事都有教师的思考,她们反思深刻,站在孩子和教师的角度,分析儿童的行为和在实施过程中的观察和方法。</p><p class="ql-block">1.课程的生成基于丰富的自然资源。</p><p class="ql-block"> 当孩子们漫步园中,他们自然地被园中的花草树木吸引。在孩子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中,课程就在他们的好奇中自然生成了,园中的植物都是课程的内容,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结合土壤、水以及天气等因素,就形成了一个真正基于自然的课程。</p><p class="ql-block">2.教师观念的转变推动课程的不断发展。</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的发现也触动了教师观念的转变,使他们意识到生活中还有很多现象使可以关注的,教师在实施课程时都会以原本课程为框架,但是在主题开展的过程中跟随孩子的发现又产生意想不到的发现,那么教师的观念不断转变,觉察了孩子的兴趣,就会又意识地经常带着孩子观察和研究。</p><p class="ql-block">3.有态度的教师成就本真的儿童</p><p class="ql-block"> 本书中的“态度”是一种观念的转变,是一种对儿童的尊重和接纳,也是对专业的热情。漫步园中,教师会发现孩子们的发现,鼓励他们分享和交流,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和孩子们进行了尝试之后,教师们发现了一点点的光亮,就会产生自信,会尝试着做更多的改变和尝试。教师是尊重儿童的、相信儿童的,给每一位孩子都有观察、记录和表达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 【自我解读】</p><p class="ql-block">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本书中的每一篇课程故事都建立在幼儿的兴趣爱好之上,尊重孩子的学习方式,让孩子在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当小班的孩子没有测量的经验时,他们自然地迁移生活经验运用“比身高”的方法来和芭蕉比一比。种植爬山虎并不是要让孩子知道爬山虎的正确种植方式,而是让孩子参与爬山虎整个生命周期的研究,孩子们用自己的动手方式,寻找到爬山虎繁殖的主要形式......用现代流行语来说,每一位教师的教育观念都很正,充分调动激发孩子的生活经验和想想空间,让孩子们做创想的主角,关注孩子对自然、种植活动的探究内容和延续。在追问、解答、验证的过程中,赏识到孩子的闪光,从而进行有力的支持。</p> <p class="ql-block"> 【实践叙事】</p><p class="ql-block"> 我园也一直在追随着幼儿,研究课程,以各种资源为背景途径,研究种植、动物、游戏场馆、园外生态等,在每一次的研究中,都像本书中的课程故事一般,有很多的心得,也获得了很多相似的经历过程。在本次我班的研究——蚕宝宝课程中,尝试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法表达对蚕宝宝的认识和感受,用不同形式的表征去帮助幼儿巩固已获得的知识,进一步去激发幼儿参与饲养活动的积极性和体验饲养的乐趣。孩子们从蚕卵开始饲养,每天早上一入园都会主动给蚕换上新鲜的桑叶,打扫蚕的粑粑,在照顾的过程中,孩子们每天看着蚕宝宝的变化,从蚕卵到蚁蚕,再经历蜕皮、吐丝、结茧,在此过程中,孩子们也感受到了生命变化的神奇。</p><p class="ql-block"> 在研究中,抓住蚕宝宝会有生病这样的契机,让孩子们主动的去探究蚕的饲养方法,从而也就知道为什么桑叶要干燥新鲜的了,这也让孩子们了解到生命的不易,要科学喂养。这些在课程中随机发生的故事,都是来自于幼儿,只要我们多关注,多鼓励孩子尝试,相信他们能够自我解决并获得不一样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  我本人也在跟进有关主题建构的游戏课题,其中,在大班下学期的“我的幼儿园”建构游戏中,老师像主持人一般在孩子需要我的时刻,同他们共同商讨发现问题,并且共同讨论去解决,孩子们习惯用这样的方法去做事情,不依赖老师,是值得赞赏的。其中“窗户怎么办”的问题,我也曾和老师们讨论过,我们有了自己的预设,类似用绘画等幼儿日常的方法,但是从幼儿的游戏现场可以看出月亮楼的小朋友正在寻找奶粉罐当作窗户的好办法,却出现无法将奶粉罐固定的问题,于是,通过长时间的尝试和操作,在建筑外面竖立了高高的平台,将奶粉罐放在上面。在成人看来,孩子们的这种方法既费时又不美观,但却是他们在一步一步的实施中得出来的,此时的奶粉罐就是圆形的窗户,成人不必推翻孩子的想法,而是应该保护他们发散的思维和独特的创意。</p> <p class="ql-block"> 【精彩语录】</p><p class="ql-block">1.亲近自然,需要长期与自然接触,关注自然的特点、规律、联系,从整体上形成对自然的认知,情感和态度,以及对待自然的方式。</p><p class="ql-block">2.我们以儿童为本,不断挖掘幼儿园自身的资源,真正让自然资源转化为课程,体现其课程价值内容,尽可能为儿童的发展服务。</p><p class="ql-block">3.作为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用更高层次的问题向儿童提问,给孩子提供新的挑战,让孩子们用更开放的心态去分享自己的兴趣、好奇与未知。</p><p class="ql-block">4.在最初的困惑后,我们明确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的追随和放任幼儿的兴趣,而是要分析她们感兴趣的事物中所包含的学习机会,把握好其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需要努力的程度。</p><p class="ql-block">5.通过持续的对话,鼓励着他们尝试自己解决,支持着他们的想法和探究,让他们学会自我发现、自我记录、自我表达,孩子们就这样在亲自然的过程中充分感受雨的特性,积极主动的建构着对雨的认知经验。</p><p class="ql-block">6.结合生活体验的再验证,是帮助幼儿积累和巩固经验的最好途径。</p><p class="ql-block">7.记录活动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不同的表征方式让孩子多样化的发现和想象形象化、具体化,而记录之后的交流和讨论让孩子的问题得以解决,让他的探究得以延续、丰富与深化。</p><p class="ql-block">8.从孩子的探究活动中生成的内容,这也让孩子在游戏中回顾经验、分享经验,体验收获的成就感,并将种植的快乐传递给他人。</p><p class="ql-block">9.让孩子在做事情之前形成思考规划的意识,也避免了大规模种植失败或周期过长给孩子带来挫败感,降低孩子的探究热情,孩子在种植活动中能做的不仅仅是观察植物生长变化,还包含对环境的感知,对生命的理解与同伴的合作等等,他们不是彼此割裂,而是融合,在种植活动中,当孩子对某一产生兴趣,教师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延伸出新的探究内容。</p><p class="ql-block">10.通过种植活动支持引导幼儿学习,用适宜的方法探究和解决问题,为自己的猜想展开实验,收集证据并设法验证,帮助幼儿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p>

孩子

幼儿

课程

教师

儿童

自然

探究

园中

幼儿园

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