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英雄热血沃龙沙。……缅怀金剑啸烈士殉国86周年

齐会林

2022年8月15日,是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公布的著名抗日英烈金剑啸烈士壮烈殉国八十六周年纪念日。1936年8月15日上午,金剑啸和其他4名爱国志士在齐齐哈尔被害。就义时年仅26岁。 哈尔滨这座英雄的城市,人民不会忘记英雄。<br>早在2020年12月15日,哈尔滨市党史研究会与黑龙江省东北抗联历史文化研究会、黑龙江省中华文化促进会、东北烈士纪念馆、哈尔滨烈士陵园、哈尔滨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共同隆重举行了纪念抗日英烈金剑啸诞辰110周年大会。 对于此次纪念活动和金剑啸烈士的事迹,中央电视台、哈尔滨电视台、《新晚报》、《鹤城晚报》等均给予报道;黑龙江广播电视报、吉林省政协《文存阅刊》、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齐齐哈尔市委史志研究室及众多文史工作者、英烈后代纷纷发表纪念文章。<br> 其后,哈尔滨市委史志研究室、哈尔滨市党史研究会、哈尔滨市延安精神研究会收集整理了纪念抗日英烈金剑啸诞辰110周年相关作品和研讨文章80余篇40多万字,出版了专辑。以激励后人铭记先烈功绩,传承先烈精神。 在缅怀金剑啸烈士壮烈殉国86周年的日子,我重新拜读《哈尔滨党史研究》之《纪念抗日英烈金剑啸诞辰110周年专辑(上、下)》,心中对金剑啸烈士升起了崇高的敬意无限的深情。 今天,在金剑啸烈士就义86周年前夕,我重新拜读了一篇纪念金剑啸的文章,即哈尔滨市广电局原副局长、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徐志宪先生2013年出版的文集《印记》之《刺破乌云的呼啸利剑》。阅后感慨万千,悲从中来。“一页历史血斑斑,往事惊心涙欲潸”!现转发出来,以追思和缅怀金剑啸烈士不朽的英灵,弘扬他崇高的爱国情怀。<br> <p class="ql-block"> 以下是徐志宪先生《刺破乌云的呼啸利剑》的原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刺破乌云的呼啸利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20世纪30年代,厚厚的乌云重重地压在东北广袤的平原上空。九一八事变之后的哈尔滨,在日伪血腥的统治下囚车嘶鸣,镣铐重刑,让人不寒而栗。</p><p class="ql-block"> 1936年6月13日,天空阴云密布,突然,一辆深红色小汽车停在《大北新报画刊》编辑部门外。三个日本驻哈尔滨领事馆的便衣特务跳下车,气势汹汹地闯进编辑部把金剑啸逮捕,并且将他当作反满抗日的共产党"要犯",关押在日本总领事馆特务机关的地牢里(现南岗区红军街哈尔滨铁路公安处),后转押铁路局监狱。日本宪兵、特务,给他施以酷刑,灌辣椒水,夹手指、坐老虎凳......然而,金剑啸坚贞不屈,痛骂日寇、汉奸,没吐出一句党的机密,保护了组织和同志。他的革命思想如同一团烈火,他的短暂生命犹如一颗耀眼的流星,他的进步诗文好像一把呼啸的利剑,刺破白色恐怖的厚厚乌云......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在杨靖宇的直接领导下开展斗争</span></p><p class="ql-block"> 1932年初,中共满洲省委机关由奉天(今沈阳市)迁到哈尔滨。2月5日,哈尔滨也沦陷了。不久,在党的领导下群众性的组织“反日会"建立了,并开辟了汤原、珠河、磐石等抗日游山根据地,迅速掀起了抗日高潮。党为了加强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决定秘密出版油印的抗日救亡小报,但没有人画报头、插图和漫画。当时中共满洲省委委员、哈尔滨市委书记杨靖宇同志(化名张贯一),决定把绘画的任务交给中共哈尔滨市西区(现道里区)宣传委员金剑啸同志。</p><p class="ql-block"> 杨靖宇书记面对眼前坐着的20岁出头的青年,仔细打量着。金剑啸五官端正,戴着一副眼镜,瓜子脸,长长的分发,露出宽宽的前额,一双剑眉下两只睿智的眼睛射出一束正气、炽烈的目光。</p><p class="ql-block"> 杨靖宇通过组织了解到金剑啸既是一位思想进步、积极上、充满爱国主义情感的热血青年,又是上海艺术大学美系的高材生。他不仅对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素描、木刻都有很深的造诣,而且积极参加过上海左翼戏剧家联盟和艺术家联盟的革命活动。所以,他从政治思想觉悟到文学艺术水平都比别人高出一截。于是,杨靖宇决定让金剑啸负责哈尔滨及北满文艺界的“反日会”工作,从此,在杨靖宇的亲自领导下,在敌人严密禁锢、一片死寂的东北文坛上,金剑啸不畏险恶的环境,与罗烽同志密切合作,利用《大同报》副刊《夜哨》、《国际协报》副刊《文艺》、《大北新报画刊》和星星剧社,团结了黑人(舒群)、刘莉(戈白,白朗)、三郎(萧军)、悄吟(萧红)、莹权(杨朔)、金人等一大批左翼文艺工作者,使北满的革命文艺运动,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一篇篇民族气节炽烈,爱国激情四溢的诗歌、剧本、散文、绘画、报道,彷佛一把把利剑,无情冷峻地刺进敌人的心脏.这些文字和图画对揭露敌人的侵略罪行,鼓舞群众的抗日救国斗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32年夏秋之交,松花江水波涛汹涌,洪水泛滥,哈尔滨遭到一场特大洪水的袭击。道里区、道外区一片汪洋,市区水深在5米左右。全市受灾群众24万人,12万人颠沛流离,无家可归。受灾的劳苦群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共有2万多人丧生。顿时,全城怨声载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随即,那凄惨的呼救声,惊天动地的痛哭声,对贪污修补江堤经费的赃官的责骂声交织成一片。在这次大水灾中,金剑啸的家也未能幸免,他带着妻女和群众一起逃出。面对着洪水泛滥,百姓受难,杨靖宇书记立即指示金剑啸、罗烽等同志积极开展革命文艺工作,团结左翼文化人士,为赈济灾民,迅速举办一次赈灾画展。</p><p class="ql-block">11月下旬,金剑啸和白涛、王关石、冯咏秋等几位画家,经过短期筹备,在道里区同发隆百货商店后面的二楼上,举办了“维纳斯助赈画展”。接着又成立了“维纳斯画会”,金剑啸的许多幅充满革命激情的油画、水粉画和素描参加展出,如《从地下来》、《五一的日子》、《地下的火焰》、《松江雪景图》等。这些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很高,内容主要足反映工人、农民劳动生活的场景。如工人盖楼、农民耕田、船夫拉纤、渔民打鱼等等.反映劳苦人民生活的作品,在当时的哈尔滨还没有人画过。《从地下来》,十分形象地反映了矿工的苦难生活,画的是矿工弯着裸露的身体,在漆黑的矿井里,吃力地刨着煤。这次画展,从名称到内容形式既新颖,又吸引人,大有开创一代新画风之感,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同时,他们将筹集到的赈灾资金,及时发给最贫苦的老百姓手里。</p><p class="ql-block">后来,金剑啸还写了一首叙事诗《洪流》,真实地记录了哈尔滨人民遭受这场特大洪水袭击的悲惨情景。他在诗中发出了沉痛有力的呐喊."用骨堆住这洪流,用手再造一个和平的宇宙。”他的诗歌,宛如寒冷冬季的一棵掉光树叶的铁黑枝干,迎着凛冽的北风,倔强而挺拔,展示出中国人的铮铮风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中共满洲省委机关报的红色画家</span></p><p class="ql-block"> 一位画家如果不爱民族、不爱祖国,就会丧失民族气节。画的价值,重在人格,而人格则以热爱祖国为第一位。金剑啸就是一位热爱民族、热爱祖国的画家。只要是反满抗日,只要是党的需要,他都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工作,去斗争。</p><p class="ql-block"> 1933年5月,中共满洲省委宣传部决定办省委机关报《满洲红旗》(后改名《东北红旗》、《东北人民革命报》),由宣传部干事、中共地下党员姜椿芳同志任主编。为了形象、生动地宣传东北人民英勇抗日的事迹,揭露日伪反动罪恶,《满洲红旗》需要大量的插图。但秘密印刷所的同志都不会画,需要找个可靠的党内画家。中共满洲省委组织部长何成湘同志找到金剑啸,让姜椿芳去接头,并规定了接头地点、时间和暗号。</p><p class="ql-block">6月的一个早晨,在道里区中央大街十三道街一家商店门口,人们络绎不绝,叫买叫卖,好不热闹。姜椿芳同志两眼环顾左右,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缓缓踱步。只见商店门口的长椅子上,坐着一个二十二、三岁的青年,身穿俄罗斯人喜欢穿的绣花衬衫,束着腰带,头戴阔边大草帽,不时地四下观看。他们虽然彼此并不相识,但也猜到了几分。于是,他俩用暗号接上了头。姜椿芳坐在长椅子上和金剑啸随便搭了几句话觉得不便在大街上久坐,便去人行道散步,边走边谈。姜椿芳把金剑啸要负责的工作告诉他,并向他提出画的内容和数量。</p><p class="ql-block"> 按照地下工作的要求,接头时双方互不询问对方的情况,不通姓名,只说代号(假名),也不说自己的住处和过去的经历。每次碰头地点,都不在一个地方。后来,为了增强宣传效果,组织要求金剑啸直接用铁笔画在蜡纸上。姜椿芳几次冒着白色恐怖的危险,把钢板、铁笔、蜡纸送给金剑啸。然后,金剑啸把画好的蜡纸,再送到秘密印刷所。金剑啸在自己家里保存违禁品钢板、铁笔、蜡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工作,有时要一连熬几个通宵。这虽然给金剑啸的工作增加了很多危险性,但他总是准确、机敏地完成了任务。</p><p class="ql-block"> 中共满洲省委的机关报《满洲红旗》,成功地印刷出来,然后又秘密散发到每个中共地下党员手中。一幅幅生动逼真的报纸插图,无不渗透着金剑啸的智慧:一帧帧形象活泼的报头,无不融入金剑啸深邃的思想和民族的气节:一张张充满激情的红色报纸,无不是他冒着随时被日伪敌特逮捕的危险而印刷出版的。</p><p class="ql-block"> 是的,金剑啸以最纯洁的信仰、最高尚的品德,去展示火热的青春。他以独特的语言,表达坚决与日寇斗争到底的勇气和决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刊发高尔基逝世的消息遭逮捕</span></p><p class="ql-block"> 金剑啸酷爱高尔基的著名散文诗《海燕之歌》,并且经常吟咏。《海燕之歌》的结尾是"暴风雨就要来临了,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他采用与俄语第一个字母发音相同的汉字“巴”与中文的"来"字,选取"暴"、"来"两字的谐音,组合成自己的笔名"巴来”.用意是预示抗日救国的暴风雨一定会到来,表示他自己愿做抗日暴风雨中的海燕,搏击长空.无所畏惧以,把日本侵略者淹没在暴风雨中。从1934年后,金剑啸发表文章的笔名,都用"巴来”。</p><p class="ql-block"> 金剑啸在《文艺》周刊上发表的文章有小说《云姑的母亲》、《夏娃的四个儿子》,剧本《黄昏》、《母与子》、《幽灵》;叙事诗《洪流》、抒情诗《白云飞了》、《赠别》等。l司时,他还为《国际协报》儿童周刊画了《兔儿国》连环漫画,描绘兔子与老虎的斗争,暗喻东北人民要奋起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他把文学当作利剑,以绘画为武器来实践抗日救国的主张。在《企望》一文中,他写道."我们企望这个画刊多播下对人类有用的种子.结出可充人饥的果实,开了花,看了颜色"。他用诗的语言写道:我们应当,在社会上播了种,在人心上打开窗。春天过去了,夏天过去了,在秋天我们收了果,在窗子上我们迎来阳光。</p><p class="ql-block"> 此时,金剑啸还担任《大北新报画刊》编辑,与大批进步学生和爱好文艺的青年建立联系,让他们阅读中外作家鲁迅、高尔基的作品,并为他们印旬刊、诗刊、小说散文辑刊等。</p> 1935年,中共满洲省委到敌人破坏。中共地下党员、革命作家罗烽被捕入狱。白朗同志(罗烽的爱人)劝说金剑啸离开东北,暂避锋芒。然而,金剑啸却捏紧拳头激动地说:"我是不能也不甘心放弃满洲(指东北)的......用我沸騰的血浪,把那些强盗们卷回老家去!" 在这极端险恶的情况下,金剑啸仍以激昂的革命精神,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并在(黑龙江民报》副刊《芜田》上,发表了东北抗联的赞歌、长篇叙事诗《兴安岭的风雪》。他大声疾呼"团结、战斗",让人懂得抗战到底,必定胜利的真理。<br> 长篇叙事诗《兴安岭的风雪》。 这篇诗,热情地歌颂了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斗争事迹,歌颂了抗联战士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全篇打动人心的诗句.像进军的号角,似鏖战的鼓声,发挥了号召和鼓舞人民打击日寇、反帝反封建的战斗作用。它是我国三十年代文苑中一朵鲜艳的花,是东北现代文学的一篇珍品。<div> 如鲁迅对殷夫诗篇的评价-样:“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br> 1936年1月,居住在哈尔滨的日本浪人山本久治主办《大北新报》,用中文出版,每周出一次副刊《大北画刊》。因经营不善,《大北画刊》办得面临危机,即将停刊,急于出让。金剑啸找几个朋友集资,凑了200多元钱,买下了《大北新报画刊》的版权,由金剑啸接办。此次,《大北新报画刊》完全掌握在中共地下党员的手中。新的《大北新报画刊》于1936年4月20日出版了,成为团结进步文艺青年一个新的文艺阵地。金剑啸利用这个阵地及一切有利时机,同敌人展开斗争。金剑啸在《大北新报画刊》上,以文字和漫画的形式,嘲讽墨索里尼对阿尔巴尼亚发动侵略战争,影射并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实质,还嘲笑了蒋介石对中国工农红军围剿的失败,他把红军比作下山的猛虎,把国民党军队比作怕死无能的猎人,不但打不了虎,反被猛虎吃掉。漫画下边有一段文字说明,道出了这个寓意:"共产党军自进入山西省后,国民党军颇为震骇,尽力围剿,但勇虎比猎人聪明,‘剿者’反被剿矣!”这表达了金剑啸对革命必然会取得最后胜利的坚定信心。<br> 他利用掌握的《大北新报画刊》,在4月15日和5月1日的《五日大事记》栏里,报道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的战斗消息。如"四月十七日贺龙、肖克等共产军,在云南省广通县宣言成立云南西康边区民主民主革命政府。""四月二十日肖克、贺龙共产军席卷云南省西半部,向大理县进攻"。同时他还报道了东北抗日联军袭击宾州县城的消息,极大地鼓舞了广大东北人民抗日到底的斗志。<br>  1936年6月9日,金剑啸同志编好翌日出版的《大北新报画刊》时,他突然得到高尔基病重的消息,便马上决定撤掉一篇短文,用醒目的标题登载这条消息,加上高尔基头像。“据八日《满洲报》载,六日莫斯科电:赤色文坛耆宿高尔基,患流行性感冒,一日突然生态。迨至五日夜,急性肺炎并发,心脏亦呈衰弱;氏已达七十岁之高龄,恐难再起云。”6月10日出版戏剧专号,刊登了中国留日学生在东京公演高尔基剧作《夜店》时全体演员的剧照,表示对高尔基的深切悼念。在当时,只要阅读高尔基的作品,便成为"思想犯",轻者坐牢,重者杀头。金剑啸这样公开宣传革命活动,极大地触怒了日伪反动当局,引起了敌人的关注和恐惧。《大北新报》的日本社长山本久治,虽不懂汉文,但看到高尔基的铜版像,追问是谁,并很快查清了高尔基的身份。于是,山本久治大发雷霆,厉言日本报刊不能登载苏联革命作家的照片和消息,追查画刊编辑部里是否有共产党人,同刊向日本驻哈尔滨领事馆报告。随后,日伪特务逮捕了金剑啸等编辑部人员和来登广告与订报的10个人。其中,包括中共地下党员姜椿芳。当时,最危险也最侥幸的是姜椿芳。如果金剑啸挺不住,稍露一句口风,姜椿芳就会暴露,就会受到酷刑审讯,其他党员就会被追捕,甚至整个中共满洲省委都会遭到毁灭性的破坏。然而,金剑啸却以他单薄的身躯,顽强地承受着日寇非人般的折磨。他铮铮铁骨,不屈不挠,严守党的机密,保护了自己的战友。敌人在拿不到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只好把姜椿芳同志无罪释放。后来,姜椿芳含着热泪回忆说:"金剑啸同志,我爱他,钦佩他。他是一个优秀的、坚强的、英勇的共产主义战士。"<br>  <br></div>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把青春利剑砰然折断</span></p><p class="ql-block"> 青春是多么可爱的时光,26岁的金剑啸眼睛里燃烧着热爱生活、拥抱亲人和战友的火焰。他的人格是伟大的,他的气节是崇高的,他的品德是高尚的。因为他不是为自己活,也不是为自己死。</p><p class="ql-block"> 当历史老人撕下1936年8月15旧的日历时,也接受了一位伟大的爱国抗日志士的生命。上午10时,当故人打开牢门,叫金剑啸出来时,他怒瞪着伪法官,并且厉声斥问."你们这些汉奸走狗,我犯什么罪了,叫我死?你们投降卖国,才真正是罪大恶极,中国人民早晚有一天要审判你们!"当刑车把金剑啸拉到刑场时,他摘下眼镜,昂首挺胸走到为他准备裹尸的芦席上。这时,刽子手给他送来几个馒头和一碗酒叫他吃"送死饭"。金剑啸愤怒地将馒头打掉,夺下酒碗抛到敌人的脸上。惊慌失措的日本宪兵队长赶紧下令开枪。在杂乱的枪声中,金剑啸仰天大笑,英勇就义。</p><p class="ql-block"> 一把呼啸的利剑砰然折断了,一位风华正茂的爱国才子倒下了,一位民族英雄为国捐躯了。哈尔滨的父老乡亲、爱国的仁人志士、有民族气节的文艺工作者,无不为之沉痛哀悼。逃离东北去上海的作家罗烽、舒群、萧军、萧红、白朗、金人等,听到这个噩耗,无比哀痛。1937年8月1日,为了纪念金剑啸同志牺牲一周年,上海《夜哨丛书》出版社把他的长篇叙事诗《兴安岭的风雪》编入白朗、金人主编的《夜哨丛书》里出版。诗后附有金剑啸生前好友的十篇悼念诗文。有江水(姜椿芳)的《金剑啸》、白朗的《遗憾,留给了我们》、金人的《血祭》、林珏的《别》、悄吟(萧红)的《一粒土泥》、高潮的(一颗被摧毁了的炸弹》、夏懿的《一颗星陨落了》、舒群的《死讯》、萧军的《未能还俗》、罗烽的《真理以不朽的棺椁安葬了他》。</p> 金剑啸的一生虽然是短暂的,但他的爱国思想、民族气节是不朽的。历史没有忘记,祖国没有忘记,哈尔滨的人民更没有忘记。他们抬着金剑啸崇高灵魂的灵柩去悼念、去哀伤:他们站在金剑啸刚毅的铜像前去追思、去怀念。请允许每一个后人滴下一滴眼泪,从而拾起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碎片。<br> 编后记:原文辑录了徐志宪先生的文章《刺破乌云的呼啸利剑》,在此向原作者致敬致谢。图片多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