蹉 跎 高 考 路

刘醒民

<p class="ql-block">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发布了社论《搞好大学招生是全国人民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文革的那段历史是动乱的,许多优秀青年也因为动乱失去了成才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一石激起千层浪,关闭十年之久的高考大门终于重新开启,让历经蹉跎岁月的有志青年看到了希望。</p><p class="ql-block"> 1977年冬天,570万年龄参差不齐的青年从全国各地走进了高考考场!</p><p class="ql-block"> 然而,570万里面却没有我……</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在沈阳市计量实验厂上班,是机加车间一名普通的模具钳工。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后我欣喜若狂,立刻跑到厂里向负责招生的同志报名。负责招生的同志说:“上面有严格规定‘初中生年龄放宽到25周岁,高中生年龄放宽到30周岁,差一天都不行!”我是初中生,1951年3月22日生人,按上面的所谓规定超了半年。与1977年的高考失之交臂。</p><p class="ql-block"> 我火热的心立刻凉了半截,只好回车间死心塌地的做模具钳工去了。</p><p class="ql-block"> 谁知道命运与我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转过年来再招生的时候,“无论初中生高中生,报考年龄一律放宽到30岁”。</p><p class="ql-block"> 我原以为这辈子不会与大学结缘,事情来得匆忙,我连准考证的相片都没准备。于是急急忙忙跑到中街的“民大照相馆”照了一张相片,就仓促上阵参加了1978年的高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h5> <b><u>意气风发,任祖国挑选</u></b></h5><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十年动乱中,盛行“知识越多越反动”,谁要私下里看书就像是犯了十恶不赦的滔天大罪。那时候不要说高考复习资料,就连中学课本都属于"封资修"教材。这些东西早就进了废品收购站送到了造纸厂。</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只能凭借着文革前学到的丢三落四的知识,仓皇提枪上阵了,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我以七分之差的成绩败下阵来……</p> <h5> </h5><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经过这一次真刀实枪的较量,我才深知自己与真正的高中的生水平天差地别。于是我千方百计地淘到了高中的全部教材,潜下心来认真学习。不久,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沈阳市广播电视大学夜大学。在此期间我的学识水平与日疯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就在这时,《沈阳日版》改版,报社需要招聘十名编辑记者,我欣然应招。</p> <p class="ql-block">  在全市509名应考的大学生中,我碾压500人,以第九名的成绩名列榜首。</p><p class="ql-block">  可是让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沈阳日报》居然没有录用我,而且给不出任何不录用的理由。</p><p class="ql-block"> 多年后我作为沈阳市新闻友好访问团的成员与《沈阳日报》那年负责招聘的总编一道赴比利时访问,途中谈及此事。那总编尴尬地笑道:“,都是过去的事儿了,你现在不是挺好吗,不谈了,不谈了,嘿嘿,嘿嘿嘿……”</p><p class="ql-block"> 当年,我报效祖国的满腔热情再一次被泼了冷水。我病倒了,住了三个月的医院,打了一百瓶滴流。当我拖着病恹恹的身体回到学校的时候,管理学籍的工作人员把我找到 学生处,以我第一学期未参加期末考试,第二学期未交学费为由,注消了我的学籍。</p><p class="ql-block"> 当时那工作人员的桌子上放着一张报纸,上面赫然登载着“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四月份将在全国招生”。我瞥了那个工作人员一眼,交出《学生证》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学生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四月份,我通过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全国统一考试,再次回到了电大校园。</p> <h5> <b><u>沈阳电视大学</u></b></h5> <p class="ql-block">  电大中文系赵广新主任见到我后,惊奇地问道:“听说你不是到《沈阳日报》当记者去了吗?我就把考报社的原委讲了一遍。赵主任诙谐道:“这样也挺好,不然我们就流失了一个优秀的学员。于是任命我为班里的学习委员,一年后又把我推荐到校学生会,担任了学习部部长。</p><p class="ql-block">  在电大学习的第二年,我突然对现代汉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就心急吃了热豆腐,报考了兰州大学黄伯荣老师的汉语研究生。</p> <h5></h5> <h5><b> <u>兰州大学1984年研究生准考证</u></b></h5> <p class="ql-block">  结果,我的这一做法找到了全家人的强烈反对,他们一致认为:以我那样糟糕的身体,独自一人去西北边陲,绝对是自讨苦吃。在家人们横三竖四的拦挡下,我的研究生梦半途而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电大学习的三年中,我以优秀的成绩完成了学业。</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五年二月,《沈阳日报》再次招聘四十名编辑记者,名列前茅的大多是沈阳电大的学生。这一现象引起了沈阳市公安局的兴趣,当时市公安局机关急需一名文字能力较强的秘书,于是就到市人才公司去选调。人才公司答复说,“这批人才是定向为《沈阳日报》招聘的,前四十名不能给你们。四十名以后的你们可以随便挑。”市公安局说,“我们要人就要优秀的,四十名以后的我们不要。”人才公司建议说,“估计电大还有优秀的学生没来应聘,你们就去电大挑选吧,”于是,市公安局就来到了电大选中了我。</p><p class="ql-block"> 警服就象娃娃服谁穿上都好看。刚穿上的时候,正经欢喜了好一阵子。不久我发现,改革开放初期警力缺乏,一人常顶两人用,我的身体适应不了这种高強度的工作,经常加勤,每天疲于奔命。恰好当时沈阳电视台招聘二十名记者,我就偷偷地报了名。在三千名考生中,经过初试、复试、面试、现场测试,我高登榜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公安这行当,想进去不易想出来更难,回到单位, 我怀着忐忑不安心情向局里提交了辞职报告。果然,一向和蔼可亲的 j 局长,大发雷霆:“小刘 ! 我告诉你,你是我们公安局建局四十年来,第一个花钱买进来的!为了你,我们外调、政审,多次上班子会讨论,现在板凳还没坐热就想走人,门儿都没有!”</p><p class="ql-block"> 我明白, j 局长说的“买”,是指我来的时候,公安局是向人才公司交了200元钱手续费的。见我呆若木鸡的样子, j 局长口气缓和了些:”在这干吧,电视台有啥好的,还不是屎窝挪尿窝!“</p><p class="ql-block"> 我不死心,经过多方的努力,终于从屎窝挪到尿窝里去了。</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五年八月二十五日,我正式到沈阳电视台报到,开始了我的新闻工作生涯,直到退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人生如树,如今我已有了七十二圈年轮。不作易腐易烂的杨柳,要作枝如铁干如铜的后庭嘉树,最佳的途径就是通过如刨如削的高考,方能站着给大地一片荫凉,倒下,留世间一根栋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醒 民</p><p class="ql-block"> 2022年8月13日写于沈阳长寿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