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知青点的自行车》

愚叟

<p class="ql-block">  今年八月十三日是我上山下乡四十七周年纪念日。今天我将二0一三年十月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福州知青文档』「插队往事」中发表的《关东知青点的自行车》文章制作成美篇,以纪念当年知青上山下乡的青春岁月。</p> <p class="ql-block">(插队往事)</p> <p class="ql-block">(关东知青点的自行车)</p> <p class="ql-block">《关东知青点的自行车》王卫平</p> <p class="ql-block">  在前一本『福州知青文档』「永远的脚印」知青回忆录中,我曾写过一篇《关东知青点的吉普》文章,文中提及的“吉普”不是吉普车,而是知青点喂养的一只小狗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永远的脚印)</p> <p class="ql-block">(关东知青点的吉普)</p> <p class="ql-block">  实际上关东知青点确有一辆车,那就是知青点集体所有的公用自行车。</p> <p class="ql-block">(公用自行车)</p> <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五年夏天,我们来到闽侯县荆溪公社关东大队插队落户时,知青点刚刚组建一穷二白。</p> <p class="ql-block">(上山下乡)</p> <p class="ql-block">(插队落户)</p> <p class="ql-block">  厂社挂钩单位福州市华大街道干部都想为知青们做点有益实事,大伙合计后在街道领导的支持下,决定自愿捐款购买一辆自行车送给知青点。</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华大街道)</p> <p class="ql-block">  街道无论是干部还是职工、无论有子女上山还是没有亲属下乡的都踊跃捐款,凑足一百多元买了一辆“永久牌”28吋载重自行车。</p> <p class="ql-block">(永久牌载重自行车)</p> <p class="ql-block">  虽然自行车就值一百多元,但三十多年前的一百多元是普通工人的五、六个月工资。当时自行车是家庭的三大件之一,男女双方只有具备了手表、缝纫机和自行车,才能谈婚论嫁。</p> <p class="ql-block">(当时自行车是家庭三大件之一)</p> <p class="ql-block">  街道干部把自行车拿到街道工厂加工,将车后架改装成又粗又大载重车架,又配了个大箩筐,使我们载物更加方便。</p> <p class="ql-block"> 关东大队离闽侯县城甘蔗十公里,离福州市充其量三十公里,而且除了关东到铁岭是沙土路外,其余都是柏油路,没什么坡度就是弯道多了一点。这种地理位置和交通状况以及当地的经济生活水平,使当时主要代步工具自行车在此比较普遍。</p> <p class="ql-block">(自行车在关东村比较普及)</p> <p class="ql-block">  我们虽然到了农村当了农民,但很多方面还不能自食其力,大部分日用品和食杂品还依赖于父母亲与福州市区的供应,因此这辆自行车真正发挥了它的用武之地。知青点每星期至少要派知青骑自行车,回福州一两趟采购青菜食品,还顺便从知青家里捎一点东西上来。另外刚上山下乡时,带队干部要经常往县里、公社里转知青的户口、团组织关系、领补助金等,都是骑上这辆自行车,知青如有急事需回福州也借用这辆自行车。</p> <p class="ql-block">(骑自行车回福州采购)</p> <p class="ql-block">(顺便从知青家捎点东西)</p> <p class="ql-block">(到县、公社转知青户口领补助金等)</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绝大多数年青人都会骑自行车,但是大多数人没骑过带箩筐的自行车。女知青丁心芳带着一箩筐东西,花了二个多小时摇摇晃晃很吃力地从福州骑车到关东生怕家人担心,当时不像现在打个电话发个信息报安,只能等到第二天有人回福州专门到她家里说一声己平安到达知青点。</p> <p class="ql-block">(绝大多数人会骑自行车)</p> <p class="ql-block">(但大多数人没骑过带箩筐的自行车)</p> <p class="ql-block">(女知青很吃力的骑车从福州到关东)</p> <p class="ql-block">  最经常骑车买菜的还是知青点司务长徐祥永,他块头不算大但很有耐力,载重量大骑车平稳。每当买菜回来,自行车到了山脚下,只要一招呼就有一、二个知青跑下去帮忙把自行车推到半山腰的知青点上来。</p> <p class="ql-block">(最经常骑车买菜的是知青点司务长)</p> <p class="ql-block">(自行车到山下要帮忙推车到知青点上来)</p> <p class="ql-block">  每当我们推着自行车从村里经过时,老乡们就知道我们要回福州了,都要寄我们买很多东西,从吃到穿到用的。一方面是当地供销社商品少的可怜,另一方面即使当地有的东西他们也喜欢到福州买,城里的东西物美价廉。</p> <p class="ql-block">(当地老乡喜欢寄知青到福州购物)</p> <p class="ql-block">  记得我骑这辆自行车最远是骑到闽侯县白沙镇的大目溪木材码头。当时正在盖知青点住房,荆溪镇光明港木材码头没有长木料,经朋友介绍跑到大目溪订购木材。从关东到大目溪大约四五十公里,可能算本人骑自行车史比较远的次数之一。第一次是我和盖知青点房子的木匠师傅一起骑车,经过甘蔗再到白沙,特别是出了白沙镇后的那个坡又长又陡十分费劲,当时年轻力壮当天来回也不觉得累。之后为了这批木材我又骑自行车去了几趟,有时还载着人骑。</p> <p class="ql-block">(盖知青住房)</p> <p class="ql-block">(骑自行车去大目溪木材码头)</p> <p class="ql-block">(有时候自行车还载人)</p> <p class="ql-block">  我快调回福州时,被借到公社知青办去搞知青点财产审核。我就是骑着这辆自行车跑遍了全荆溪公社的知青点。</p> <p class="ql-block">(骑自行车跑遍公社各知青点)</p> <p class="ql-block">  这辆自行车利用率极高,人停车不停。由于日夜不停地奔波在沙土路上,也由于这辆自行车是公车,缺乏管理和保养,它像一区超负荷的骡马很快衰老。而起先有的人为了想骑它拿去修一修,后来有了大毛病大家都懒得去修了。渐渐地这辆自行车无人问津了,也记不起什么时候这辆自行车消失了。</p> <p class="ql-block">(记不起自行车什么时候消失了)</p> <p class="ql-block">  其实知青们家里都有自行车,只是刚上山下乡那阵大家不敢骑到关东去。因为自行车毕竟是奢侈品,老乡会说这些知青到底是来劳动还是来旅游的。渐渐的下乡时间长了,跟农民的关系也熟了,家里有自行车的知青也经常骑自行车来回于福州和关东。</p> <p class="ql-block">(知青家里都有自行车)</p> <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七年我调回福州工作,买了一辆“凤凰牌”28吋18型自行车,星期天大家相约便骑上自行车到关东去,看望那些还在战天斗地的难兄难弟们,当然也包括农民弟兄们。</p> <p class="ql-block">(回福州后买了一辆凤凰牌自行车)</p> <p class="ql-block">(相约骑自行车去关东)</p> <p class="ql-block">(看望还在插队知青与农民朋友)</p> <p class="ql-block">  九十年代后我们基本上是骑摩托车上关东,那比起自行车来说要省力快㨗的多。跨世纪二千年后,我们去关东又改为自己驾驶汽车,那是自行车和摩托车不可比拟的。</p> <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后骑摩托车去关东)</p> <p class="ql-block">(二千年后开汽车去关东)</p> <p class="ql-block">  这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进步的缩影。但自行车在我们上山下乡那个年代,确实是一个难忘的主要交通工具。</p> <p class="ql-block">(自行车是难忘的交通工具)</p> <p class="ql-block">(照片大部份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王卫平二0二二年八月十三日于福州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