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日农历七月十五,道教称中元节,民间俗称鬼节,佛教称盂兰盆节。</p><p class="ql-block">中元节,古来民间有祭祖先、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p><p class="ql-block">而盂兰盆节中的“盂兰”为外来词汇,意思是“倒悬”;“盆”则是后世盂兰盆会上用于放置供品用的容器。“盂兰盆”即意为通过供奉僧众的方式,超脱地狱鬼魂,解除其倒悬之苦。</p><p class="ql-block">《孟兰盆经》千字余,其中故事大概说的是:佛祖有一个法力高强的弟子,叫大目犍连尊者(简称目连)。</p><p class="ql-block">有一天,目连用法眼遍观世间,发现其母已堕入饿鬼道。</p><p class="ql-block">化身饿鬼的目连现世之母刘青提,口吐火焰,全身枯瘦,脖子细如针,但肚子却出奇的大。脖子细,是因为吝啬,肚子大,则是因为生前的贪婪。</p><p class="ql-block">目连眼见亡母受苦,悲恸不已,于是将可口的饭食送到母亲嘴边。谁料母亲刚要进食,这些食物便化作火炭,令饿鬼无法下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目连不忍母亲受苦,于是向佛陀请求超脱之法。</p><p class="ql-block">佛陀说:你的孝心感天动地,但是她的罪业极为深重,你须于七月十五日——众僧安居结束的日子,将百味饮食和各种贡品放入盂兰盆中,供养十方僧众,借助僧众之力,方可超度现在的父母、七世父母和六种亲属。</p><p class="ql-block">目连便按佛陀所教之法照办,亡母果然脱离了饿鬼道,进入了轮回。</p><p class="ql-block">为了宣扬孝心和孝行,《盂兰盆经》中的“目连救母”故事被一代又一代的僧侣们一再“添油加醋”,尤其是在唐朝,这个故事还被演绎成了戏曲,其中的《招五方恶鬼》和《刘氏逃棚》都是后来历朝历代的老百姓们在中元节必看的曲目。</p><p class="ql-block">且说回刘青提堕入的饿鬼道,乃是佛教所说的六道里的三恶道之一,其余两恶分别为地狱道和畜生道。</p><p class="ql-block">另外的三善道则是:天神道、人间道、修罗道。</p><p class="ql-block">轮回,就是不断在天道至地狱道之间的六道进行,纯看生前善恶。</p><p class="ql-block">刘青提被打入饿鬼道的原因不一而足,单看“腹大因为贪婪,脖细是因为吝啬”这两条来推断,她肯定不是个好相与的人。</p><p class="ql-block">资料查到这里,我不禁疑惑了:一个生前会是什么样的母亲,才会在死后堕入饿鬼道,让其在看到食物之后,一旦升起欲念,食物便会变为一堆炭火?</p><p class="ql-block">同样是古代著名的母亲,《三字经》里的孟母则“顺眼”多了,为了劝学,不但三迁其家,还断了机杼,成了千百年来育儿道路上的榜样家长。</p><p class="ql-block">那么问题又来了,两个世人眼中截然不同的母亲,如何都养育出了同样杰出的儿子?</p><p class="ql-block">也许你会说,目连与其母只是佛教中的人物,并不真实存在,孟母和孟子则曾经是活生生的人呐!</p><p class="ql-block">我突然有了另一种解释,不管是虚构的母亲,还是真实的母亲,只要是有了孩子,便担上教(一声)与教(四声)的名与责。</p><p class="ql-block">纵观正史野史、小说故事,那些好名声与坏名声的主角们,但凡提到他们的家长,鲜少提到父亲在教育中的地位,而把母亲的位置抬得高之又高。</p><p class="ql-block">一个万鬼齐出,享受家人供奉的中元节,一个宣扬孝道,以孝感动天地的《盂兰盆经》,二者的共通点,浓缩起来,归结到一个“鬼”字上。</p><p class="ql-block">今日水汽甚重,可见度随日头偏西而越显应不明,与“鬼节”的名头更称了了些。</p><p class="ql-block">想来入夜后,少有行人的十字街口,总会有人为那些亡魂们烧去纸钱纸衣,顺带也烧去,家人们对他们的思念。</p> <p class="ql-block">也许今日也给故去亲人烧纸钱的你不会知道,曾经有一只饿鬼,叫刘青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