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历史 撷芳共享

历史 鲁广晶

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张小砚<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壹</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走进教学研究,用心用行教育</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历史学科能力研究》读后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郑州市第一二二中学 历史 鲁广晶</div> 偶然的一次机会,我在中原读书大厦买了这本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郑林所著的《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历史学科能力研究》一书,读了之后,受益匪浅。历史教学是门艺术,我们需要玩儿转这门艺术。<br> 坚定目标,落实能力。通过本书可知,能力培养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同时将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课程目标,它以学科能力展现。所以,在教育教学中,要坚定目标,落实能力,如表达历史时序的能力、理解历史的能力、解释历史的能力、运用史料的能力。<br> 高屋建瓴、关注学情。每一节课都要进行精心设计,找到历史课堂的灵魂,通过课堂表现,课下反馈,让历史在学生那里生根发芽。在此过程中对主题、时间、设问、作业等的设计都很重要。如洋务运动的设计需要整合教材,创设情境,从大清帝国的忧伤——内忧外患、大清帝国的抉择-洋务运动、大清帝国的一米阳光。也需要环环设问,层层分析讲述其重点内容。<br> 深入研究,闲庭信步。曾经的我认为教育教学很简单,只要教师所学专业过硬,便可无所畏惧,直到深入一线教学后方知,其为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合理的输入输出妙不可言,其中教师的的理论研究亦很重要,强大的输入与成长才有可能保障一个十分有效的输出,促进良性的教育教学,教师应“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对教育教学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方能处之坦然,闲庭信步。<br> 通过本书的阅读,我们要注重对历史能力的培养,核心价值的引领,用心用行做有温度的历史课堂。<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贰</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郑州市第一二二中学 历史 王莎莎</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人世间数百万个闲暇的小时流逝过去,方始出现一个真正的历史性时刻,人类星光璀璨的时辰。”在东方甄选直播间的推荐下,我又重新拜读了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时》。</div> 在这本书中记录了十四个扭转乾坤的时刻、十四个英雄瞬间。我们借由人类历史上的十四个“星光时刻”,看到了在浩荡的时间洪流中,那些微小抉择所引发的影响。有时候渺小与伟大只有一线之隔,在这些故事里,有人被载入史册,有人因由于而败北,有人在苦难中缔造不朽……但无论如何,他们都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世界走向,影响了时代发展格局。只要你战争历史的长河中回望这些人,就会发现他们如群星闪耀。<br> 人类历史何其漫长,与我们的一生相比;但人类的历史又何其短暂,与地球的生命相比。虽然人类历史更多的时间是和平相处,但人类历史又常常在那一两个闪光点的地方走向一个非常狭窄的拥挤的通道里,那一刻好像必须得你死我活。例如一个被人忽略的未关的小门导致了拜占庭帝国的灭亡,这也就意味着漫长的中世纪结束了,历史开启了新篇章。奥斯曼土耳其人占领了君士坦丁堡,东西方贸易通道受阻,瓷器、丝绸、香料价格变得非常高。在这样的背景下,欧洲人开始从海上寻求通往东方的道路,于是开始了大航海时代。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也标志着陆地上的政权逐渐衰落,海洋文明兴起。从此以后,船坚炮利成为了主基调,封建社会的中国也被迫打开了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再如佩洛西窜访台湾,引发台海危机,对中美关系产生了重大冲击,但也成为我国加快祖国统一大业的一个契机!<br>历史让我们看到自身的渺小与无知,也让我们发现自身的不平凡与可能性。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找到目标,坚定信心,努力奋斗,成为有准备的人。在面对稍纵即逝的机会时,我们能够自信地微笑,走向自己的高光时刻,成为最闪耀的星辰。<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叁</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给教师的建议》阅读心得</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郑州市第一二二中学 历史 周强中 </div> “每个儿童身上都蕴藏着某些尚未萌芽的素质。这些素质就像火花,要点燃它,就需要火星……教育最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不要让任何一颗心灵里的火药未被点燃,而要使一切天赋和才能都最充分的发挥出来。”时隔许久,和伙伴们一起再次温习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大师思想的精华依然大放光彩,现将此次读书心得汇报如下:<br> 1、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br> 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br> 很多时候,我们不满意的学生仅仅只是因为:他的成绩不能使我们满意,没有到达我们想要他到达的合格或者优秀,——也许,他也曾努力过,或者至少尝试过。我们教师就应认识到,同一知识,有些学生是接近然后到达,有些是到达然后超越,有些是用很快的时间就能到达,有些则需要你的再三的期盼与忍耐:对不一样的儿童来说,这是不相同的。<br> 如果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费了。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br> 这句话太重要也太可怕了,因为在我的课堂上,有多少时候是在进行着群众性的无效劳动,有多少学生自始至终地在那里进行着无效劳动,又有多少学生最后厌倦了这种无效劳动而不再“劳动”,只是木然地存在在那里!因材施教绝不是口号,作业分层设计势在必行!<br>2、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br> 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但是,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br>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儿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一天总是备课、上课、训练、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往下寻求答案。<br> 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推荐:那就是读书,每一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习教育同行们的优秀经验,取得他们的优秀信念,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我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br> 读到这些推荐,突然很懊恼自我的消极,一向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学习,忽略了读书,忽略了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这一简单的道理。以前雄心壮志的想过,要完善自我,但是现实的工作却成了我颓废最好的理由。为什么不能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书,为什么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学日记,想想,时间真如流水就这样荒废了。<br> 书是知识的源泉,聪明的殿堂!它会给人气力,读书能够改变人生。读完了《给教师的建议》,我不时地反思自我,提醒自我要把这些宝贵的经验转化成自我的工作方法,应用在自我的教学实践中。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应当主动地去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我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才能提高自我的素质,这是作为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br> 3、把基础知识持续在学生的记忆里<br>在学校工作的近20年间,我发现了在我看来一条特殊的教育学规律: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就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没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持续在记忆里,到达终生牢记的程度。<br> 不妨设想一下,我们盖一座漂亮的楼房,但是把墙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浆不断地剥离,砖头也在脱落;人们每一天都忙于消除工程中的毛病,但是始终处在楼房倒塌的威胁之下。许多四至十年级的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正是处在这样的状况下之中:他们在盖楼房,但是墙基在裂缝。<br> 我深深地体会到,许多落后的学生并不是弱智,而是基础没有打好。只要认真的辅导,他们是完全能够赶上去的。我们必须要做到: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持续在记忆里,到达牢记终生的程度。<br>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给教师的建议》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又仿佛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又象慈祥师长,不断地给我们以指引。站得越高,才能看得更远!<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