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编者按:学过书法的朋友们一定有过这样的体会,刚开始学书法时,首先考虑的是该用什么样的工具。然后就是如何去用这些工具。书法所用工具,无非就是毛笔与纸墨。这其中,纸与墨的讲究比较简单,而毛笔似乎要神秘的许多。且不说笔头不同质地有着不同的特性,就连如何执笔,也成了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p><p class="ql-block">古来关于执笔的论述不在少数。有的浅显直白,有的雾里看花。有的是拨云见日,有的会贻害不浅。民国书家中有“江南大儒”之誉的钱振锽在《名山书论》中所言“大抵古人执笔只求其便,今人执笔只求其难,吾不能不伤今人之愚矣”。这句振聋发聩的话语时,不能不佩服其见识之高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代书法大师启功,对于如何执笔也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本篇就来分享给大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作者启功:首先大家要知道执笔拿笔的办法并不难。“执笔无定法”,从古就是这样,怎么舒服怎么来。那么古代人拿笔跟现代人拿笔不同在哪儿?</p> <p class="ql-block">古代就是打五代往上唐朝还这样子。唐以前,都是席地而坐,跟现在日本人的生活一样。席地的“席”是什么呢?为什么吃饭又叫摆席?这个席,就是地下铺的凉席的席。</p><p class="ql-block">一大块席,几个人坐,一小块席,一个人坐。那么这古人写字席地而坐,笔砚也搁在席上。左手拿一纸卷,或者一竹简(汉朝人用竹简、木简),右手拿毛笔,就这么写。</p><p class="ql-block">北齐 杨子华 《校书图》(局部)</p> <p class="ql-block">随写左手就往下放这个纸卷,越写越往后,所以中国的手卷是从右边往左一行行写的。这纸卷原来是卷紧的,写完头一行就松一点。一行垂下去就再写第二行,再写第三行,再写第四行。</p><p class="ql-block">这样子写,拿笔就像现在拿铅笔、钢笔一样,用三个手指就这么拿这个笔。这三个手指只能这样拿,笔是斜着的,左手拿着纸卷或是木头片,也是斜着的,笔对着纸卷是垂直的。就这么写下来,很灵活,要练熟了笔画灵活而不呆板。这是没有高桌子以前拿笔写字的情况。</p><p class="ql-block">到宋初以后有了高桌子、高椅子,人就坐在高椅子上趴在桌上来写字。这样就不可能也用不着左手拿纸卷了。这纸铺在桌儿上。这笔也不能用三个手指斜着拿了,那不行了。</p><p class="ql-block">这笔得立起来,才能跟纸垂直。怎么办呢?就得变为前四个指头拿笔,食指中指在管外头,无名指贴在管里头,拇指在管里头。这样就拿住这个笔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唐 韩滉 《文苑图》局部</p> <p class="ql-block">笔与纸面(桌面)垂直这么写。这样高桌把腕子托起来了,腕子在桌面上,纸也是平放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样就出现一个问题。看古代人写的字为什么笔画那么灵,那么活动?而现在我们平铺在桌上写,这笔画爬在纸上很呆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是有人就想到像古代人那样把手腕子、胳膊都悬空起来。可他这是有意的悬,胳膊也不自然,不能像真正的席地而坐的那么灵活地写。这时就有人拿根绳子拴在房梁上,把右胳膊吊起来。把胳膊吊起来,这腕子、胳膊悬倒是悬起来了,可古代人悬呢可以上下左右四面动,他这个悬呢是平面的。他要有上下活动,就跟绳套脱离了。虽然这个“悬”字用对了,可是提按却没有了。因为他已经不是那么灵活的用法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谓的悬腕是宋朝人才给它想出来的说法,而古代没有悬不悬的说法。他们无所谓悬,他就是全空着。腕没处搁,肘也没处搁。他不想悬,手也得在半空中,在半空中操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说我们现在切菜,我们熬汤,拿一个勺子在锅里和弄,这个腕,你说这还用悬吗?大师傅早已练会了。这胳膊没处搁腕肘没处搁,悬是很自然的。切菜,右手攥着刀把切,这肘也没处搁,这腕子也没有东西托起来,那只有悬腕悬肘切。</p> <p class="ql-block">自从有了高桌,才有了悬腕的说法。有了悬腕的说法,这个右臂完全僵涩,并没有真正发挥臂力自然地行使的力量。自从有悬腕说,这字就没有了自然的艺术效果。这是我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又比如说回腕,回腕就是这腕子来回转,熬汤熬粥,拿勺子在锅里和弄,人人都会回腕。清朝有个何绍基,他的书前头还刻着一个图,这手拿起笔来呀,腕子回过来往怀里这么勾着,像个猪蹄。三个指尖捏笔管。拇指与食指中间形成一个圆洞,这叫龙睛法,像龙眼睛。若是捏扁了一点,中间并不是一个圆洞,这样又叫凤眼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何绍基那个图,拿起笔来向怀里拳起来,转这么一个圈然后对着胸口。这样一看就是猪蹄。在广东,猪的前蹄叫猪手,猪的后蹄叫猪脚。这完全是猪手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都是由于不明白大众生活方式、用笔方法、书写工具等等的变化而产生的误解,跟着误解又造出许多不切实际的说法。这样只能使人越发迷惑,并不能指导人真正地去探讨这门艺术是怎么形成的,所以我觉得这些说法都是故神其说,故作惊人之笔,故作惊人之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