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客

包打听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p><p class="ql-block"> 我们生活在礼仪之邦,人情社会,很难抽身世外。想来也是很美好的。少时的记忆中,我们地处高寒,乡穷壤僻,交通闭塞。虽说已经步入伟大的社会主义,但是仍然是初级阶段的低端。物质匮乏,财力浅薄。倒是因此而极大地激发了古朴的互助主义思想,亲戚相怜,乡邻相帮互助。起房盖屋,婚丧嫁娶,无不体现着团结奋斗、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气氛。于是,礼簿上常常出现“米二升”,“面条两把”,“酒六斤”,“豆腐一扎”,“天平烟两条”等等让人心暖的字眼。我听说,有的地方还兴挂“洋瓜”、“包包菜”或者“芭蕉果”。那时,同村人会自动找拢,按照分工尽力无偿帮忙,称之为“乡帮”。</p><p class="ql-block"> 上次回乡,路遇几十年不见的同学甲。十分热情,话语及春秋过往,体现了思念牵挂。问及居乡时长,如实答之,同学甲就喜出望外,说道:“恰好你在,都不见多久了。我今年盖点房子,快好了,像别人一样吹打三炮也做不起;也做不到树柱办一回建新做一回了,想一并办一下。日子就定在后天,瞧过了,就着么请你一定来做面子,帮添贺一下”。适逢良辰,我欣然应允。</p><p class="ql-block"> 是日,挑了一件看得过去的衣服,前往做客。老远,就感受到鼓吹齐鸣、爆竹震天,好不热闹。进门,人头攒动,真是张灯结彩,五打三吹,记礼的茶桌一字排开,记账的数钱的保管的端茶递烟的分工紧致;抬盘上菜的跳跃穿梭,芦笙领跳、笛子伴奏、三弦“咣当”,围圈打跳,声势浩大!</p><p class="ql-block"> 酒足饭饱,拉家常、过情结,依依话别。轻步出村,村头遇一背筐大娘,忍不住问了一句:“大娘,您知道某甲家的新房子在哪儿吗?”大娘爽声应到“知道,你看。”顺着她手指的方向,“就是他家地楼的拐角处,散片(当瓦盖房的长方形木片)上拴着红布的那个单间厕所,能看到吗?” 虽隔百米,肉眼还是能看到的。</p><p class="ql-block"> 年少离家老大回,真是变了天地。呜呼!世风日下,人心不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