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在这里拐了个弯

好望角

<p class="ql-block">滚滚黄河收壶口、出龙门,一路浩荡南行,在潼关遇华山阻隔折流东向,而后穿中条、登三门,在小浪底冲出峡谷奔向大海,在这片晋陕豫交界区域,黄河拐了一道九十度的急弯。</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晋陕豫交汇处的临汾、运城、渭南、三门峡、洛阳,黄河流域著名的金三角,黄河“几”字形大弯的最后一弯。在这里,黄河先后接纳了汾河、渭河、洛河,让远古的尧舜之火、周秦之势、隋唐之光在此辉映闪烁,形成了一片展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主题公园。七月上旬,值黄河小浪底调水调沙,继续奔行于追寻黄河的征途之中。</p> <p class="ql-block">千里黄河一壶收。浩荡如席的黄河之水瞬间跌下狭窄的深槽,黄色的瀑布和巨大的轰鸣,演绎出了一曲震撼华夏的黄河大合唱。这是世间一道无与伦比的壮阔景观,它以咆哮般的呐喊和雷霆万钧的气势,宣示了一个民族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伟大性格。</p> <p class="ql-block">临汾,因濒临汾河而得名,虽然它有壶口瀑布引人瞩目,但相对于华夏第一都的名号,还是显得太过低调。尧都平阳,舜耕历山,禹分九州,此地冀州因处九州中央而称“中国”;北依中条,南望华山,两山各取一字便是“中华”。华夏的文明始祖们立都于此,在这片热土上,指点江山,规划山河。</p> <p class="ql-block">有着“天下第一门”之称的华门,高大厚重,雄伟庄严,令人肃然起敬。正面三门矗立,象征着尧舜禹三位文明始祖,50米的高度,蕴含着中华文明5000年的灿烂历史。华门集历史纪念和游览观光于一体,以华夏一统、尧天舜日、东方巨龙等十八景观,叙事着先祖们创始华夏的不朽伟业。</p> <p class="ql-block">临汾是著名的寻根祭祖之地,寻根的人流不但进入了华门,还聚集在了洪洞大槐树下。发生于明初永乐年间的移民大迁徙,不同于历史上的走西口、闯关东,它是由官府有计划的向因战火而少人多地的中原输送人口,上千个姓氏的百万民众遍及全国500县域,他们客居异乡,把起源于河东的农耕文明和晋人的勤劳品质传遍了华夏。</p> <p class="ql-block">千里中条一池雪。运城,因盐而成邑,因盐运而得名。河东地区人杰地灵、圣贤辈出,自然有黄河母亲的哺育,但也离不开这片湖盐的眷顾。时过境迁,曾经创造了隋唐国库近两成收入的运城盐湖,当今已转型为了休闲观光之地,人们喜欢在这里泥浴,爱在盐水上漂浮,还有的喜欢居高俯瞰这片调色板似的姹紫嫣红。</p> <p class="ql-block">高达80米的关羽铜像,屹立他的家乡解州常平村,关帝背依中条,眼望盐湖,右执青龙偃月刀,左捋美髯飘须,一幅气拔山河的威武形象,他那集忠义仁勇为一身的口碑,成为了家乡人民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龙门三激浪,平地一声雷。河津60米宽的龙门峡口,断山绝壁,如扼黄河咽喉。峡谷里遇到挤压的河水,相互撞击积蓄着势能,当跃出龙门瞬间扩散成了十里宽的河面,就如愤怒的巨龙顷刻被驯化的安安静静。昔日连接晋陕的龙门渡已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三条跨河大桥,如凌空彩虹,为龙门黄河增添了不凡气势。</p> <p class="ql-block">在万荣县的庙前村,黄河上的第二大支流汾河汇入了黄河。这条713公里的山西母亲河,滋润了三晋大地,营造了万顷沃田,最终在黄河滩涂,以股股清流投入到了黄河母亲的怀抱。</p> <p class="ql-block">黄汾交汇处,平湖出高崖。地肥水美的泽中方丘上,有着一处貌不惊人的国家祠堂。后土祠,远古时代对土地的崇拜,相传轩辕黄帝曾在此扫地为坛,9位皇帝24次亲临祭拜,这里是中华后土文化的起源地,是天下地神之宗,是北京天坛前身。</p> <p class="ql-block">祠内的殿宇并不宏伟,但建筑工艺却是巧夺天工,尤其献殿和戏楼门楣上的镂空木雕更是精妙绝伦,独具匠心的创意,栩栩如生的造型,简直是把点缀之美发挥到了奢侈的极致。</p> <p class="ql-block">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汉武帝刘彻的《秋风词》千古流传,他一生六次巡幸河东,五次亲祀后土,并为后土祠吟出了这首悲秋佳作,荣河知县戴儒珍遂建秋风楼以示纪念。高32米的秋风楼崇峻壮丽、风姿飘逸,它凭河而立,默视着黄河变迁,见证了世事兴衰。</p> <p class="ql-block">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运城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可谓是千古绝唱,凭借此诗的影响力,让黄河岸边的鹳雀楼,与江南的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并称为了中国四大名楼。催人奋进的诗句妇孺熟诵,但登临鹳雀楼的却鲜有人在,因为鹳雀楼在过去的六七百年间根本就不存在,直到二十年前,毁于战火的鹳雀楼才得以重见天日。</p> <p class="ql-block">鹳雀楼楼体恢宏,73.9米的高度是四大楼中最高的一座。孤楼之上,天地之间,诗人描绘的壮阔景色映入眼帘。凌空感怀,天高地阔,只要进取登攀,憧憬定能所达。</p> <p class="ql-block">芮城的大禹渡,是黄河沿岸以大禹冠名的唯一渡口。这棵4000年的神柏,是当年大禹栽下用于观察水势的标志。大禹是中国水利建设的始祖,他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也有疏堵有度的治黄策略,更有凿开山门、引水归海的壮举。</p> <p class="ql-block">风陵渡应是黄河上最具江湖气息的名字,传说是因一位叫“风”的人做法吹开迷雾,助黄帝趁机打败蚩尤而得名。风陵渡处在黄河拐弯的顶端,这个曾经黄河沿岸上最大的渡口,在桥梁时代也不得不走下历史舞台。沿着黄河寻找古渡遗迹,只看到了这块模范军渡纪念碑,它是用以彰显运送一野十八军团南渡黄河解放大西北的功绩。</p> <p class="ql-block">立马风陵望汉关,三峰高出白云间。西来一曲昆仑水,划断中条太华山。一曲黄河如一把神斧,将中条山和太华山一劈为二,让风陵渡与潼关渡隔水对峙。</p> <p class="ql-block">潼关雄居大河之畔,自黄河北移致使南岸形成了一条滩地,潼关就取代函谷关成为了洛阳至长安的咽喉要隘。当年日寇欲取关中,就是在潼关遭中国守军据险抵抗,方使侵略者的图谋未能得逞。正可谓一关在手,可挡十万雄兵。</p> <p class="ql-block">洛入渭,渭入黄,三河交汇水茫茫,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正携带着北洛河汇入黄河。三河口湿地的巨幅石雕,刻画了三秦儿女根治水患的壮举,从远古的河伯兴水,到现代的砥砺驭洪,渭河已被改造成了安安静静的一河清水。</p> <p class="ql-block">雄关漫道,十里画廊。潼关的南山,是一道天然观景台,远眺俯瞰,黄河金三角壮阔的景象映入眼帘:东是豫西、北是三晋、西是秦川,脚下河水滔滔、雄关险要,连霍高速横贯东西、黄河大桥飞架南北,远眺天水茫茫,渭河款款而来,黄河扑面而至,黄绿分明的两水汇成浩瀚,在潼关脚下从容地折向东方。</p> <p class="ql-block">豫西的三门峡是座黄河塑造的城市,它的名字源于大禹治水,相传大禹为了开通河道,挥起神斧将高山劈成了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方才引得黄河滔滔东去。现在的三门峡又有了“天鹅之城”的美名,黄河水形成的湖泊、湿地,每年会吸引数万只白天鹅到此栖息越冬,冬季到三门峡看天鹅,成了当地旅游观光一个新的热点。</p> <p class="ql-block">望三门,三门开,黄河儿女梳妆来。三门峡大坝被认为是新中国驭治黄河的壮举,当年它带给国人的自豪和快乐,从众多领导人的题词和无数诗人的诗句中可见一斑,尽管人们对它在治淤方面多有微词,也丝毫不能质疑它<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中国治黄史上的重要地位。</span></p> <p class="ql-block">函谷关扼守的是稠桑塬上的一条巨大冲沟,这条称为崤函古道的冲沟极为凶险,车不能并辕,马不能并列,窄处泥丸可塞,自古战火频起,是秦汉隋唐时期中原西进关中的咽喉要道。</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真正让后世记住函谷关的,并非是它的险要和厮杀,而是那位骑着青牛缓缓而来的老子。相传老子弃官西行,一路紫气蒸腾,守关将领认为是异人降临,遂恭请老子隐居前再给世人留下一篇大作。老子在函谷关留住数日,写下了一本五千多字的《道德经》,阐述了他对道德的认知,然后悄然离去。</p> <p class="ql-block">崤函古道尽头的东寨临河而建,这里高居谷底二十余丈,是黄河大片的频出之地。脚下大河浩荡,对岸阡陌纵横,下游大塬高耸,天边残阳如血,好一派黄河雄浑的壮阔景象。</p> <p class="ql-block">八里峡、龙凤峡、孤山峡,号称“黄河三峡”。烈日暴晒下登顶八角天柱峰需要耗费极大的体能,但一览众山小却让人能有君临天下之感,四周峰峦,大开大合,脚下峡谷,大河如带,既有神韵般的气象万千,更显刚劲般的驰骋纵横,这是一片由小浪底与王屋山共同孕育的山岳河湖景观。</p> <p class="ql-block">小浪底大坝矗立在黄河进入平原前的最后一个峡口, 864 米厚的坝底混凝土让大坝坚如磐石,它是专为治理每年产生的16亿吨黄沙而横空出世的。每年汛前,小浪底都会进行调水腾出库容,而后采取人工搅沙并联合上下游枢纽掀起人造洪峰,以借用水的强大势能将库底淤沙排出大坝并输沙到海,可以说,小浪底是把守黄河安澜的最后一道防线。</p> <p class="ql-block">每年六下七上的三周,是小浪底调水调沙的时期,也是小浪底一年中最为鼎沸的日子。进入库区,远远的就会听到巨大的轰鸣,感受到飞飘的水雾,人们踏着满是泥浆的道路直奔大坝,一睹小浪底调沙的壮观景象。但见裹着泥沙的河水从泄流口喷薄而出,似黄龙出洞,如群狮扑食,跌落下的泥水,浪花飞溅,黄雾蒸腾,蔚为壮观。这是与壶口瀑布媲美的黄河大观,一个是自然力量的馈赠,一个是人定胜天的壮举。</p> <p class="ql-block">大师挥神斧,周公造洛城。洛阳的底蕴积累开始于三千年前的商周时代,先帝们立宗法、划等级、建礼乐,在这里开启了13个王朝,洛阳城也经历了长达1650年的辉煌。人们戏称,在这里一铲子下去,挖出来的全是祖宗。其实在高山,在河畔,在寺庙,在这片地表之上,辉煌年代留下来的遗迹比比皆是。</p> <p class="ql-block">黄河之水来到巩义,已显的舒缓与博大,在什谷一带,伊洛河带着璀璨的河洛文明汇入黄河。“河洛汇流”天下闻名,相传这里是河出图、洛出书、伏羲画八卦的地方,无数帝王登基前都要到此沉壁祭天。“河洛汇流”也是巩义古八景之一,西望黄河,南瞻伊洛,两条异水在此碰撞、缠绕,经过短暂的抵触,最终清浊交融、殊途同归,一并奔赴沧海。</p> <p class="ql-block">在临近郑州的黄河岸边有两处纪念地,一处是蒋委员长扒开大堤的花园口,一处是毛主席俯瞰黄河的小顶山。虽然蒋某人决泄的黄河水暂缓了日寇的脚步,却也让豫皖苏44县沦为了一片泽国。毛主席在此立下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誓言,经几代人接力奋斗已终达所愿。今天,一条条大坝横空出世,一座座大桥连接两岸,黄河不再肆虐,天堑已成通途,万里黄河,水晏河清,一片安澜。</p> <p class="ql-block">位于荥阳的桃花峪黄河大桥气势恢宏,7703米的桥面在河南黄河大桥中位列前茅,它除了有连接荥阳武陟两岸的功能,还有划分黄河中下游地理界线的意义。界碑下的这条河桥辉映的逶迤曲线,上接群山千重,下连良田万顷。桃花峪,水从天上来,一泻东流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