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西北行

钱塘水印

<p class="ql-block">都说人的一生至少要有两次冲动,一为奋不顾身的爱情,一为说走就走的旅行,因为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如果生活羁绊了你的身体,别让它也羁绊了你的心,只要心境在,就算只是搭一班通往未知的巴士,也算是在探索未知的世界了。有时候我们少的并不是机会和能力,而是那踏出一步的勇气。在饱受新冠蹂躏三年后,我任由内心的冲动,仼凭一腔的孤勇,选择新冠忽略的地区,开始了一趟拾遗补缺的西北旅行。</p> <p class="ql-block">晋北古城大同,绝对是一个曾被我严重低估了的旅游城市,印象中的煤都,应是灰朴朴、雾沉沉的。今次造访方知大同也是一个千年文物众多,城墙樵楼高耸,绿树红花密植,青山绿水宜居的新兴旅游城市。大同作为两汉要塞,北魏京华,辽京陪都,明清重镇,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08年的造城运动,让没落的大同从破败不堪到破茧重生,古都繁华再现。如今,古城区被高大城墙四面围护,城内明清古建成片,文保单位众多,文旅设施完善,俨然成为旅游界的新宠。</p> <p class="ql-block">大同古城墙修建于明洪武五年。城墙高大雄伟,坚固险峻,布防严密,设施完善,是我国古代军事建筑史上颇具特色的重镇名城,享有“巍然重镇”,“北方锁钥”之誉。城设四门,墙体上的望楼、角楼、城楼、箭楼间隔而立,护城河、吊桥、瓮城、月城、关城、耳城重关叠嶂,防备森严。不过真正的古城墙现只保留了很短的一段,其余都是2008年后在旧墙体外包砖修复的。</p> <p class="ql-block">这是通往永定门南城楼的一处登城通道。城墙高十几米,墙体巍峨,如同高山阻断人们的视野,带来十分强烈的压迫感,神秘的力量不由人肃然起敬。千年间,这里开开合合,起起落落,失散的风聚在这里,坠落的雨浸透墙体,时间在这里叠了一层又一层,最终变成了今天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华严寺是大同古城内最古老、最重要的历史建筑,殿宇嵯峨,高低错落,雄伟壮观,是辽金时期我国华严宗重要寺庙之一。因寺内曾奉安诸帝石像、铜像,还曾具有辽皇室祖庙性质。明中叶后,华严寺分上、下两寺,各开山门,自成格局,两寺既独具规模,独立存在,又由一月洞门相连,雄屹并列,钟罄相闻。上华严寺的大雄宝殿,硕大雄伟,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取九五至尊之意,是我国现存古代木结构宗教单体建筑中规模最大的。殿顶正脊上的一对五色琉璃鸱吻,高4.5米,也是全国之最。</p> <p class="ql-block">下华严寺的薄伽教藏殿中,矗立着29尊辽代彩塑,分别是三世佛、四大菩萨、众弟子及胁侍菩萨等。以一尊面带微笑的“合掌露齿”肋侍菩萨像最为生动,堪称“神品”。塑像高约两米,赤足站立在莲花台上,体态丰盈、上身薄袒、衣饰贴体、肘悬飘带、发束高冠、双目半睁、露齿微笑、双手合十,被赋予“东方维纳斯”之雅号。</p> <p class="ql-block">建于明代的鼓楼历经了清顺治、乾隆年间两次修整,平面呈方形,面阔、共有三层且进深均为三间。底层砖石砌成,中为十字穿洞,行人可纵横通行。三檐楼阁中置大鼓一面,旧时晨钟暮鼓,声震古城及近郊四乡。这座四面相同的鼓楼与比邻的钟楼相望相守,不仅装点了大同市的容颜,还烘托出了这座历史名城的古老风貌。</p> <p class="ql-block">城市中心的四牌楼纵横交错,串联出千年的城市脉络。四牌楼建于明洪武年间,由四个相连的木构牌坊组成,分别面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牌坊高三丈余,每个牌坊均有三个门,有四根朱红色的通天柱,斗拱撑起的悬山顶上覆盖绿色琉璃瓦,正门的坊额上分别书写了对应的街名。</p> <p class="ql-block">代王府系明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的府邸。整个王府建筑金碧辉煌,豪华奢靡,廓庑相接,屋宇错落,前堂后寝,殿宇深邃,回廊曲折,是一所完整的王城府邸。该府于崇祯末年毁于战火,现系按原样重建,可惜我去时还未对外开放,只能欣赏到王府气派的彩雕门楼和两侧高耸的彩绘牌坊。</p> <p class="ql-block">九龙壁系代王府的照壁,因与代王府隔和阳街而立,故免于被毁,保存至今。该壁是我国现存三座九龙壁中建筑年代最早、最高、最大、最巍峨壮观、最富艺术魅力的一座。壁底部须弥座上平托9条琉璃壁龙,巨龙伸爪抱珠,捕风弄雨,盘曲回绕,体态雄健,色彩绚丽,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一排排大红灯笼,一座座高耸牌坊,将云路古文化街装饰得美伦美奂。这里是大同古城内以文庙为中心的“儒学文化旅游景区”,几十家临街店铺和四合院民居均为明代古典建筑风格,门楼巍巍,庭院深深,高低相间,起伏有致,极具特色。耸立在云路街南北两端的大牌楼,以精致的造型,绚丽的色彩和朴实无华的楼匾题词,叩响游人心扉,使人们受到民族文化熏陶时,情不自禁地寻觅历史的踪迹,体会中华的古韵。</p> <p class="ql-block">这是古城内的一处私家小院落,青石小巷,青砖黛瓦,色彩单调却美到极致,雕刻繁复却入目舒缓。月洞圆门隔开了市井喧闹,精致照壁屏蔽了家长里短,敦实石狮守护了合家平安,砖刻对联彰显了家学渊源。古城内这样的院落随处可见,垂花门楼,影壁浮雕,粉墙漏窗,比起温婉清秀的南方都市,大同的格调更显得几分沧桑和庄重。它的美不同于寻常,它拥有北方古城浩气磅礴之雄风,也蕴含塞上名都底蕴深厚之古韵,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情怀,让每一位游客都能深刻地感受到这历经千年的风霜印记。</p> <p class="ql-block">开凿于北魏和平初年,居武州山南麓,东西绵延一公里的云冈石窟,是大同最亮丽的一张名片。1500年的历史,45个洞窟,5万余尊雕像,历时40年雕凿的皇家佛教建筑群,充分展现了云岗石窟雄伟壮观,撼人心魄的文化张力。石破天惊处,窟窟皆美华;梵音缭绕时,尊尊尽庄严。云冈石窟真正可以称得上是一座巨大的、充滿无穷魅力的、世界顶级的佛教雕塑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这是庄严的礼佛大道。十三对“骑象万佛碑”依次排列于礼佛大道两侧。以大象为基座的万佛碑上,刻滿了打坐的佛像。作为基座的大象长有六颗象牙,象征着修行六度。在两侧浓密松林的掩映下,矗立的神碑气势雄伟、蔚为壮观,引导着游人去参谒灵岩寺,参谒石刻大佛。</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不仅仅是石窟,还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穿越庄严肃穆的礼佛大道,穿越古朴典雅的七孔古桥,就来到建在山脚下、湖中央、小岛上的灵岩寺。灵岩寺又称山堂水殿,四面环水,灵秀雄伟。整个寺院为三进院落,除了山门外,还有作为中殿的“千佛殿”和作为后殿的“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窟的“白佛爷洞”是云冈石窟的代表作和景区标志。佛像由于洞窟的坍塌,已完全暴露在阳光下。主佛为释迦牟尼佛祖坐像,高13.7m。佛祖结跏趺坐,头顶圆髻,两耳垂肩,薄唇高鼻,面形丰圆,两肩宽厚,袈裟右袒,神情肃穆。千年风雨犹一瞬,世间沧桑冷眼看,佛祖雄浑的气魄和潜在的气场,让每一个站在他面前的游人,都忍不住心生高山仰止之感。</p> <p class="ql-block">一个宽约60平方米的大塔柱,上连窟顶,下抵窟底,整个塔柱和洞壁嵌滿了大小佛龛和多种雕塑,找不出一块没有雕刻的空隙,而且塑像色泽仍旧鲜艳,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鼎盛繁荣和富丽堂皇。如果不是导游提醒,游人根本不可能从滿目的佛像中找出这“三头佛像”和“六臂佛像”。看到他们,我不禁惊叹,原来挂在嘴边的“三头六臂”不是空穴来风啊。</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的佛像风格淳朴,在保留古印度原型的基础上,又融入了鲜卑族的血脉,被称为“胡貌梵相”。云冈石窟见证着千年的时代变迁,斑驳而神秘,精致而美丽,一座座石窟是一个个活着的历史,向世人展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的智慧、技艺、视野、宗教、文化、民俗、民族融合、文化包容和伟大的民族精神。</p> <p class="ql-block">这是“云冈石窟风化治理工程”中为佛像洞窟修建的保护性窟檐。把石壁做成了楼的模样,既保护了石壁免受风雨浸蚀,又增加了景点的可看性。千年时光过去,外面的世界早已物是人非,只有这些依山而建的石窟,仍默黙地守候在原地。这精美、繁复、瑰丽、壮观而又古老沧桑的石窟时刻提示着人们,在遥远的古代,有多少工匠在此近乎献身般的雕刻,又有多少人曾在此失去过生命。他们不留名不留姓,只让作品静静的流传,这一流传就是千百年,这一流传就注定要为华夏文明添上最辉煌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当看到巨大无比的佛祖赫然出现在几乎是垂直的山体上时,我的心中涌现出了敬畏,可能在这一时刻,我与北魏之间便实现了某种通感和共振。我呼吁人们,多去看一看我们古老的石窟吧,那跟是否有佛教信仰没有任何关系。那是一种文化的寻根,是自我血脉的确认,也是古老时光的回溯。你的一眼,就是文物的千年。</p> <p class="ql-block">呼和浩特,蒙古语为“青色的城市”,故别称“青城”。这是一座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众多名胜古迹的塞外名城,独特美妙的草原风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积淀深厚的召庙文化,舒展粗犷的蒙古歌舞,这里的一切都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往返。这里是胡服骑射的发祥地,是昭君出塞的目的地,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交汇、碰撞、融合的前沿。</p> <p class="ql-block">和硕恪靖公主府,建于清康熙年间,是康熙皇帝第六个女儿居住过的府邸,是内蒙古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皇家建筑群,亦是清朝政府用滿蒙联姻稳固边疆的历史见证,有“西出京城第一府”之称。公主府风景优美,前临碧水,后枕青山、建筑精美,用料考究,工艺精湛,气势恢宏,是一套四进六院的府第。公主府建筑群在皇家园林造景风格中,融入了北方草原民族崇尚自然的生活习俗,集殿堂、园林、练武马场等功能于一体,体现了北方民族的生活习俗。</p> <p class="ql-block">绥远将军衙署,是清代绥远将军管辖、统领、驻兵的办公衙门,距今已有270多年,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地位等级最高的清代边疆驻防将军府之一,有着“漠南第一府”的美誉。一座将军府,半部青城史。将军衙署如同一位暮年老人,静静地目睹和见证着青城近三个世纪的变迁与发展,在时光的雕刻中,隐秘地连接起呼和浩特的过去与现在,静默地守护着我们悠远绵长的情感和绥远印象。</p> <p class="ql-block">将军衙署完整的建筑和院落格局,体现了我国明清官衙建筑的特点,是我国传统的“前朝后寝”礼制建筑文化的典型。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均有一段前尘往事。古老斑驳的红墙、曲折幽深的长廊、葱茏挺拔的古树和芬芳扑鼻的丁香,承载着这座府邸的悠远回忆,如一部古老厚重的史书,无言地吸引着我们走进这段尘封的岁月,透过时间的窗棂,凝望这段历史。</p> <p class="ql-block">大召历史文化旅游区地处呼和浩特市旧城最核心区域,是一处集历史、宗教、民族、民俗、商贸等多元文化为一体的特色文化旅游区,是老城历史文化的象征。旅游区包含:大召广场、大召寺、阿拉坦汗广场、阿拉坦汗铜像、大释迦八塔、玉泉井、塞上老街等商业街区。这是游览呼和浩特的首选和必到之处。</p> <p class="ql-block">在清代就被誉为“召城”的呼和浩特召庙众多,尤以被称为“帝庙”的大召寺为七大召之首,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在内蒙大草原最重要的寺庙之一,也是整个蒙古族皈依藏传佛教的重要鉴证。大召寺殿宇雄伟,建筑考究,金碧辉煌,庄严绚丽。大殿是常见的藏汉式喇嘛庙形制,其余部分则是依照传统中式庙宇的式样而建,是典型的珈蓝七堂式布局,各功能佛殿沿中轴线铺陈,两边的配殿对称相望,寺院外面还有环绕召庙的甬道及东西仓门。大殿中的“银佛、龙雕、壁画”为大召寺三绝,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藏传佛教中的喇嘛庙通常都是前殿经堂后殿佛殿,既相互独立又以门相互通连,统称为“大殿”。大经堂是藏传佛教寺院中的最高权力机构,重大宗教活动就在大经堂举行。我得暇在大召寺大经堂边侧的信徒专属座位上,静坐了一小时有余。但见法台座前桑烟氤氲,酥油灯盏火苗舞动,红衣僧侣排排对坐,或双手合十,或捻动念珠,庄严浑厚的诵经声,高低起伏,不绝于耳。虔诚的信徒鱼贯而入,一边鞠躬,一边喃语,一边在每位僧侣座前放上一元纸币。收到纸币的僧侣会拿起手中的法器,轻融信徒的额头以示赐福。我虽不效仿,但我喜欢这种虔诚,喜欢这种澄澈,喜欢这种氛围。</p> <p class="ql-block">大召释迦八塔是八座藏传佛教白塔,建于2003年,与著名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大召寺和塞上老街等景点相邻。洁白的塔身,繁复的雕刻,猎猎的经幡,让人不由得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召”在蒙古语中特指喇嘛庙。这是大召佛殿旁冷清的转经廊。我在转经廊旁站立了很久,除了偶有游人好奇地转几把外,未见信徒来。这与拉萨大昭寺前藏民三步一磕,五步一拜,五体投地,围着八廊街转经的人群涌流和念念有词拨动转经筒,围绕转经廊转圈的密密匝匝人流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我想这就是天高地远的草原牧民与全民信教的高原藏民的区别吧。</p> <p class="ql-block">不经意间一回头,看到三三两两的年轻喇嘛在黄顶红墙的院落中相对走过。我知道盯视喇嘛是极其不礼貌的,但抑制不住好奇心,总想从他们的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中,获知他们的内心世界。在青灯古佛旁日复一日,在呢喃诵经时消磨青春,在学佛修心中强大自身。这只能说是来自信仰的力量,出自“众生皆苦,万物皆空,一念放下,万般自在”的真谛吧。信仰代表着心悦诚服的自觉,代表着无视他人的自信,代表着自我陶醉的幸福。</p> <p class="ql-block">席力图召是呼和浩特市规模较大的一座寺庙,当地人俗称“小召”。席力图是蒙古语“法座”的意思。这里曾经掌握着呼和浩特地区的黄教大权。该召建筑宏敞,风格独具,高大壮观,是一座精致的藏传寺庙。虽经四百年风雨,仍保留较完整。由经堂佛殿组成的大殿,是席力图召的主体建筑,为九间的木结构建筑,绿色琉璃瓦屋脊上有鎏金钢宝刹、相轮、飞龙和瑞鹿等装饰。四墙采用藏式结构,筑成带有小窗的厚墙。墙面以蓝色硫璃砖镶嵌,并夹以黄色琉璃砖,以组成各种图案花纹,绚丽夺目,富有强烈的艺术效果。这是该区现存的最为瑰丽的古典艺术建筑物。</p> <p class="ql-block">五塔寺建于清雍正时期,是席力图召的附属寺。虽建成年代较晚,但里边的金刚座舍利宝塔却为国内少见。这座挺拔秀美的古塔建筑形式源于印度,风格为印度婆罗浮屠式,在坚实的金刚座塔身上耸起五座雕刻众多佛像的宝塔。宝塔后照壁上有一幅蒙古文石刻天文图,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完好的、用蒙古文标注的天象资料。五塔寺虽规模不大,但于高楼大厦之间,寺内香烟袅袅,白云悠悠,游客稀少,一派宁静景象,端的不错。</p> <p class="ql-block">大召寺与席力图召隔街相望,两寺金碧辉煌,古色古香,香火鼎盛,法号齐鸣,重现了明清年代“召城”的风采。相继在大召和席力图召告别走马观花,安安静静、认认真真地走了一趟。即使不信佛,但在袅袅的香火熏蒸中,在呢喃的六字真言里,在佛像的慈祥注视下,我得到了内心的宁静。很多事情,在这样的环境中都很容易变小变淡。我不得不赞叹,历史的遗迹,宗教的虔诚,信仰的力量在这里展现得至诚至真,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昭君墓,因被覆芳草,碧绿如茵,故有“青冢”之称。青冢兀立,巍峨壮观,远远望去,显出一幅黛色朦胧,若泼浓墨的迷人景色,历史上被文人誉为“青冢拥黛”,成为呼和浩特的八景之一。这里不仅有历史悠久的文物古迹,还有鸟语花香的自然情趣和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昭君墓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p> <p class="ql-block">建于老城市中心,比临大召旅游文化区的宝尔汗佛塔号称“世界第一佛塔”。这座佛塔的建设资金全部来源于民间募捐。崇尚藏传佛教的信徒们认定:由于有龙多.丹增荣波活佛的相助和加持,这个佛塔是真正的如意宝塔,朝拜这个佛塔,和朝拜五台山、普陀山等礼佛圣地的功德是一模一样的。为此信徒们会早晚绕塔三周,祈求平安。佛塔所在的广场也成为广场舞大妈们展示舞姿、锻炼身体的欢场。</p> <p class="ql-block">因年少就耳熟能详的“包钢”,因早就耳闻的城中草原,包头纳入了我北上的行程。包头是沟通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之间的交通要冲,因发现了铁矿,而且还伴生有稀土矿物,1954年,全国各地的8万名建设者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黄河之畔,阴山之南,开始了包钢的建设。从此草原钢城包头成为塞外明珠,成为中国重要的基础工业基地和全球轻稀土产业中心,被誉为“草原钢城”、“稀土之都”。</p> <p class="ql-block">草原有钢城,钢城有草原,这是包头市独特的风景。赛汗塔拉,蒙古语意为“美丽的草原”,位于包头市中心地带,是包头市城区中心的“绿色天堂”,也是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城中草原”。一到夏天,水草丰美,草色鲜绿,树木蓊郁,东南季风带着湿润的空气席卷城市。这个包头的绿肺,调节着这座城市的呼吸,也为这座钢铁之城,增添了几分柔情。</p> <p class="ql-block">夏天的赛汗塔拉是浓绿的,这种绿色是明亮而有灵性的,绿中有时还会夹杂着几簇红色或黄色的小花,在绿色中变得十分显眼。这绿有时淡有时浓,淡时就如同一块晶莹的白玉,令人神清气爽;而浓时却如同一块无瑕的翡翠,令人耳目一新,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这里的草地非常厚重,走在上面,伤若踏入厚实的绒毯,让你的心境瞬间踏实而放松。</p> <p class="ql-block">成吉思汗宫与对面的一组骁勇骑兵厮杀疆场的园林小品,构成了威武雄壮的“蒙古大营”。巨大的仿榕树搭建的门庭古朴无华,门庭四周鸟语花香,溪水潺潺,往来游人如织。纵目远眺,丛林、木屋、鹿群、奔马,目睹此景,一种怀古之情油然而生,仿若看到具有雄才大略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身披战袍,策马嘶鸣,莽原沙场,刀光剑影,英雄凯旋,美人纯情;仿若听到激越悠长的悲歌,撼天动地的战鼓,震耳欲聋的厮杀声……</p> <p class="ql-block">站在观景台上眺望,清风拂面,疏林绿地,天高草旷,一眼望不到头的绿色与蓝天白云相接,置身其中,油然而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感觉。红柳林、蒙古包、摔跤场,风情园、敖包广场、蒙古大营……赛汗塔拉是包头市展示城市风貌、体现草原文化的城市名片,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草原风光将都市气息与自然之美相融合,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p> <p class="ql-block">巴音宝力格敖包是赛汗塔拉草原上的重要景观。敖包一般由土石与树枝组成,虽简陋,但祭敖包时它却成为牧民们的精神图腾。祭敖包是蒙古民族萨滿教隆重的祭祀活动之一,是蒙古族古老的文化缩影,作为一种文化空间,包含了许多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祭奠仪式由深孚众望的长者主持,主持人亲自向敖包焚香,敬酒,献哈达,唱祭歌,此时前来祭祀的人们跪伏于地,三拜九叩,黙祷山神保佑,表现了古老民族对自然,对神灵的敬畏。</p> <p class="ql-block">美丽的草原,香花遍野,芳草依依,地肥草壮,迷人的景色使人心旷神怡。这里草绿、花红、蜂飞、蝶舞、马嘶、羊咩。这里的草场平坦碧绿,像是铺在大地上的一层绿毯:这里的林木高耸挺直,像是草原上的一群卫士;这里的建筑特征鲜明,像是蒙古族的神圣图腾。当你来到广袤的城中草原,或乘电瓶车漫游,或骑骏马奔驰,或登高塔远眺,草原的美景像一个神奇的梦,使你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赛汗塔拉草原的美超出了我的预期。天是那么蓝,蓝得剔透无暇;云是那么白,白得一尘不染;空气是那么清新,清新得沁人心脾。无垠的草原,绿草高低错落,高的淹腿肚,低的没马蹄,随着微风的掠动,翻起层层绿浪。草原特有的洁白蒙古包和城市特有的灰色高楼房同框同在,“城中草原”的特征一览无遗。这种奇特的美景是全亚洲都很难见到的。用钢筋水泥的丛林围合着这万亩的草原湿地,只有马背上的民族才有这么气定神闲的气魄和可供挥霍的资源。</p> <p class="ql-block">包头召原是蒙古族巴氏家族家庙,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是包头旧城内唯一的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召庙主体是藏式结构,屋脊和飞檐是汉式,藏汉合壁的庙宇特点,体现了蒙汉民族之间的团结交融。在历史上,它不仅是一个宗教活动场所,还是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包头地区进行革命活动的秘密联系点之一,被中共包头市委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提起宁夏,脑子里立即浮现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画面。其实宁夏首府银川是历史悠久的塞上古城,史上西夏王朝的首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塞上江南、魚米之乡”的美誉。亘古站在银川西侧抵挡风沙寒流的贺兰山,是这座城静默的屏障,因高大而值得心怀敬畏。从黄河蔓延出“千丝万缕,如枝如蔓”的渠,爬滿整个银川平原,因滋润而值得心怀感激。地道但非典型的西北古城银川,是荒凉与繁茂,粗犷与柔美,干渴与氤氲的双生之地。所有属于大西北的荒粝豪放,所有属于俏江南的温婉雅致,你都能在银川找到痕迹和踪影。游走在塞上江南,总有种时空错乱的感觉,明明是在江南,可回头却是沙漠。</p> <p class="ql-block">银川镇北堡西部影城地处雄浑的贺兰山东麓,银川西郊,在中国众多的影城中以古朴、原始、粗犷、荒凉为特色,被誉为“中国一绝”。影城中的明城和清城是由明、清两朝遗留下来的屯兵城堡改建的。九十年代初,作家张贤亮在这座经百年风沙侵蚀后的断壁残垣中看到了无限商机,在他的策划、组织与主持下,镇北堡这块可堪称穷乡僻壤的土地上,修旧如旧地建起了一片各式各样的,粗糙不堪的,破破烂烂的房屋,有民居、客栈、街道、城寨,以此引鸾入巢,开拓了镇北堡西部影城的启城之路。改建后的影城保留了西北塞外特有的苍凉残旧,衰而不败的景象,突出了它的黄土味、原始化、民间化的审美内涵,尽可能地保留了它特殊的审美价值。</p> <p class="ql-block">特有的西域大漠风光,加上有着厚重历史感的古城堡,使这里成为中国西部题材和古代题材电影的最佳取景地。这里留下了一批批优秀影人的身影和足迹,也使一部部电影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经典之作。《牧马人》,《红高粱》、《黄河谣》等获得国际大奖的电影及《大话西游》、《新龙门客栈》、《锦衣卫》、《乔家大院》等200多部脍炙人口的影视片在此拍摄完成;朱时茂、张艺谋、巩俐等许多蜚声中外的影星在此一举成名,镇北堡西部影城也因此享有“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镇北堡西部影城分为清城、明城、古银川一条街三个部分,保留着各类影视片重要场景200余处,能让你瞬间进入银屏的梦境。因出租戏服,城内竟到处游走着《大话西游》里的“紫霞仙子”。游客来到这里,就象穿过了一条“时光隧道”,回到已经消逝了的过去,并唤起我们的民族记忆,真正让游客感受到“在游乐中增长历史知识,在玩耍中体验古人生活”。</p> <p class="ql-block">老银川一条街是以解放前最繁华的“柳树巷”为蓝本而打造的,再现了当年的老商铺、老街巷。石板大街两边的房子青砖黑瓦,有酒肆饭店、钱庄布号、民间杂艺、大公报社等复原建筑。镇北堡西部影城和老银川一条街都是张贤亮的立体文学作品,他将文字的想象力和构思铺写在大地上,可谓是“步步呈胜景,处处有文化”,你可以在移步换景中深刻体会到“旅游长见识,行走即读书”的奥妙。</p> <p class="ql-block">明城是影城中的主拍摄场景,没有规整的繁华街道,放眼望去,大而粗狂,有一种戈壁荒漠的感觉,足以容纳创作者所有的浪漫和洒脱。走进去,一个个电影里熟悉的场景真实地展现在游人眼前:滿墙大字报的革委会办公室、造型怪异的新龙门客栈、充滿温情的牧马人之家,骑兵列阵的雁门关战场,置身于逼真的仿古建筑中,仿佛产生了穿越时空的美妙感觉。这里上演了无数场猜到开头,却猜不到结尾的爱恨情仇。</p> <p class="ql-block">清城建于1740年,是明城被地震摧毁后奉乾隆皇帝的旨意在此夯筑的另一个兵营。进入城楼就是“影视一条街”,因拍摄多部影片而著称,从宋代到清末,中国的房屋建筑风格大相径庭,因此街道可以被剧组任意改造和使用,陆续吸引了《侠客行》、《乔家大院》、《西口情歌》等多部影片在此拍摄取景。徜徉其中仿佛进入了梦幻隧道,因为在这里,“七八步走尽了人生百年,五六人演出了千军万马”。</p> <p class="ql-block">“月亮门,民族魂,中国电影出国门"。月亮门是中国影视界最经典、最美丽的境头,是著名影片《红高粱》的主要场景。虽然它只是影视艺术家用土坯,在残破的古城墙上搭建的一座门洞,但简单的造型却成就了无可估量的艺术价值。镜头下的月亮门通过一轮明月的烘托,有一种高大、悲壮之美,拱形设计的造型更显不屈的中华民族精神,也是中华民族团结力量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这座院落是中国北方地区典型的农家三合院,此院落就是著名影星巩俐在拍摄《红高粱》影片中的家。因其在影片中饰演“九儿”,又被称为“九儿居室”。院落中保留了张艺谋为巩俐说戏时的工作照,地上的小铺盖是影片中九儿在新婚之夜,为躲避麻风病而住的地方。电影《红高粱》是根据著名作家莫言的作品《红高粱》改编拍摄的,2012年莫言先生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所以不仅是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了世界,中国文学也从这里走向了世界。</p> <p class="ql-block">《大话西游》里城楼上的周星驰和朱茵是绝对不能错过的景。当我站在清堡城楼下,那段熟悉的旋律响起时,我仿佛就是当时电影拍摄中,站在城楼下的一个演员,亲耳听着至尊宝借着别人的身体,终于还是对紫霞仙子说出了“我爱你”的表白。虽然至尊宝最终还是转身离去,但爱已在风沙中定格成为永恒。那段经典对白,那个经典场景,相信80后肯定相当熟悉吧。</p> <p class="ql-block">清城内建有张贤亮纪念馆,这是一座四合院,院内草木繁茂、鸟语花香,与景区的其他环境相比这里宛如世外桃源。纪念馆内用文字、图片、视频等介绍张贤亮的人生经历及生平事迹,还原了张贤亮生前部分工作和生活场景。银川人民爱戴、感激张贤亮先生,是他带领其团队成功地将人文因素和文化品味,注入到荒凉废弃的城堡中,使其产生了极高的附加值。</p> <p class="ql-block">银川老城中有一座著名的寺院叫承天寺,寺内有一座耸立云端的承天塔,这是宁夏现存的一百多座古塔中最高的一座砖塔。承天寺内现存建筑有五佛殿、佛塔、韦驮殿、卧佛殿。殿宇之间,以重檐砖雕垂花门和围墙连接,形成四合院式的院中院,院落宽阔,古树参天,松柏长青,肃穆宁静。</p> <p class="ql-block">南门楼又叫南熏楼,是银川老城六大城门之一,是至今保存下来的唯一城门古迹。南门楼台基中壁有一南北向拱形门洞,台基北面门洞两侧有对称式的台阶,可登临而上。高大的台座中央,建有歇山顶重檐二层楼阁。整座建筑结构严谨,廊檐彩绘,红墙碧瓦,气势宏大。因其建筑与北京天安门有些相似,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小天安门”。</p> <p class="ql-block">很多城市的中心位置,都会有鼓楼,但银川的这座鼓楼造型非常独特精美。鼓楼由台基、楼阁、角坊组成,台基四个角上都建有角楼,中间是四面主楼,飞檐翘角,十分耐看,底部台基四面都筑有巨大的城墙洞门,可行车马。仰观鼓楼,挑檐飞脊,高耸秀丽,造型生动,颇为壮观。鼓楼是一座城市的地标,记载着岁月变迁。银川鼓楼在蓝天白云下,为这座城市增添了生气。</p> <p class="ql-block">与鼓楼遥相辉映的玉皇阁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是一座重楼叠阁、飞檐相啄、结构紧凑、玲珑别致的传统木结构大屋顶建筑。因内铸玉帝像,故称之为玉皇阁。玉皇阁主阁为重檐二层阁楼,台基呈长方形,犹如大鹏展翅,凌空欲飞。玉皇阁是银川市仅存的古代木结构高层楼阁,其独特的建筑风格、高超的建筑技巧,充分体现了银川古代能工巧匠的精湛技术。</p> <p class="ql-block">银川宁园紧靠玉皇阁,在繁华商业街的拥抱下,它显得安静恬淡。这是宁夏第一座以清代仿古建筑群为主体的小型园林,由“兴庆殿”,“沁名阁”、碑、廊及水池组成,方型水池中置汉白玉石雕“哪吒闹海”。园中树木经历了暖风润雨,郁郁葱葱地舒展开来,遮了骄阳当空,只洒下淡淡斑点,静里透着细碎的明媚,庇护着、容纳着南来北往的游人。</p> <p class="ql-block">宁园地方不大,小而精,精而美。闹市里有这么一小块精致雅丽的园林,也算是匆匆忙忙中静心闲坐的好去处。园中有老人舞墨对弈,有情侣相依相伴,有孩童追逐嬉戏,来人在此尽享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惬意。夏天的风带着城市的味道吹过银川的大街、花园,抬头是碧蓝天空,低头是散漫生态,这就是银川老城区浓浓的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被誉为银川“斗兽场”的览山公园,是为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建区50周年而建的。览山公园高达五十米,在两山的山顶上建成了一个硕大的山顶平台,在两山的山坡上打造了一个巨型的露天剧场,山顶平台上的剧场群门,仿古罗马斗兽场风格建造,巍峨壮阔,气势磅礴,充滿着古罗马的西方韵味。这里有青山,湖泊、湿地、鸟群,更有美丽的塞上江南日落,这里已成为银川的网红打卡之地。</p> <p class="ql-block">一脚踏入三秦大地,一眼望尽岁月千年。百年前的南泥湾人烟稠密,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生产和经济都十分繁荣。到了清朝中期,清统治者挑起回汉民族纠纷,互相残杀,使这里变成野草丛生、荆棘遍野、人迹稀少、野兽出没的荒凉之地。1943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鸭遍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p> <p class="ql-block">南泥湾是中国共产党军垦事业的发祥地,是南泥湾精神的诞生地。现在,南泥湾供游人参观的有当年开垦的大片梯田,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展览馆,九龙泉和烈士纪念碑等。南泥湾已成为红色旅游的一个诱人的景点,络绎不绝的游客中,有重返旧地的老者,有寻访父辈踪迹的子孙,有海外远归的游子。他们用脚步亲近这里的泥土,深深呼吸着这里的自然空气和红色记忆的气息。垦荒南泥湾,是一个悲壮又令人产生浪漫情怀,从而振奋人心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北京知青旧居在延安市宜川县,离黄河壶口瀑布很近,是当年知青往过的土窑洞,现在展示的是恢复过的旧居。当年很多北京知青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来到贫瘠的壶口插队。大队为了解决他们的住宿问题,在此修建土窑洞6孔,6名知青在此生活近10年。虽然知青现已不在,但是窑洞依然发挥着它“陕北精神”的作用,上山下乡的岁月已成往事,但记忆不能被抹去。</p> <p class="ql-block">北京知青旧居是建在一座山的截面上,十几孔窑洞齐刷刷地顺着山势走向呈弧形排列着。每孔窑洞的门边上,分别挂有玉米、高粱、辣椒、大蒜等农作物,每孔窑洞的门上都挂有颜色很夸张的花布门帘,窗户的小格子是用麻纸糊着的,给窑洞平添了些许的神秘感。这头毛驴可是活的,它无视人们的围观和指点,训练有素的、不疾不徐的、忠于职守的过几分钟拉着石碾围着石磨走两圈,成了旅游景点上的"老油条"。</p> <p class="ql-block">壶囗瀑布位于黄河中游的秦晋大峡谷中段,景区主要由黄土高原、黄河、黄河峡谷、瀑布四种主要的地表地貌构成。这里黄河、黄土交相辉映、峡谷、高山相互依存,体现出了南秀北雄的地域特色。黄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壶口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被国人誉为“黄河之心,民族之魂”,她将雄奇壮观的自然景观和悠久厚重的人文历史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象征。</p> <p class="ql-block">远望上游,湛蓝的天空淡淡地渲染了底色,只有几朵白云徜徉在万里碧空之中,闲适舒展。黄河水从广阔的河滩上缓缓而下,微风吹过,河面荡漾着层层水流,激起的涟漪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此时河水尚不知,它们的闲庭信步将在秦晋交接最为狭窄之处倏而巨变,它们的大将风度将在壶口的深谷石槽前消失殆尽,它们即将得使出浑身懈数来迎接翻腾跳跃的十里奔波。</p> <p class="ql-block">壶口瀑布有着不可遏制的征服力,抬头向河水流来的方向眺望,河水挟着滚滚的雷声,沿着宽阔的河道向壶口涌来。山崖夹峙的峡谷将300米宽的河道收缩为30米,加之猛然垂直下降近十米的落差,使狭窄的河道和巨大的落差,恰恰如同一把自然造化的巨壶摆在了河水的面前。于是黄河愤怒了,它打着旋,翻着滚,掀起一阵阵水雾,咆哮着、拥挤着,义无反顾地跌进深深的壶口。立时前呼后涌、吼声如雷、浪花飞溅、云蒸雾霭。河水如同悬挂在半空中的大幅织锦,黄中透白,映日生辉,观之令人惊心动魄,听之令人精神振奋。</p> <p class="ql-block">狂烈沸腾的河水从高处横面倾泻而下,在只有30米宽的河槽通道中挣扎碰撞着,河水似乎是想挣脱那河槽的束缚,它翻滚着身体溅起一簇簇的浪花,并发出惊天动地的呐喊,在壶底卷起堆堆黄雪,激起冲天水雾,然后携着巨浪顺着河槽澎湃而去。相传这条长约5公里的河槽是由龙身穿凿而成的,故取名“十里龙槽”。十里龙槽是黄河水在坚硬的河床上深深地切割出来的,这条河槽深深地嵌在原河床基岩之中,黄河水顺着河槽冲向下游,使得河槽两旁原河床底的大部分成为了河岸。</p> <p class="ql-block">站在高低不平的岩石上,我俯身望去,数十米深的河槽里,黄河水就像一锅滚沸的水,湍流急下,左奔右突,奔腾怒吼,蒸云接天,其景象十分壮观,真正是“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亲眼看到翻滚的巨浪奔腾不息,亲耳听到雷鸣的涛声震耳欲聋,在那一刻你会由衷地感受到天地的浩淼和自身的渺小。虽说景区不大,但那种壮观,那种气势,绝对值得你长途跋涉的到此一游!</p> <p class="ql-block">壶口瀑布有主瀑与侧瀑之分。从上游而来的河水因两岸苍山石谷的挟持,绝大多数的河水以排山倒海的独特雄姿,奔腾呼啸,跃入深涧,掀起巨大浪涛形成主瀑。但也有一部分漫过河床,在十里龙槽的两侧形成了一层又一层的跌水流瀑。这些挂在石壁上的侧瀑各显不同形态,可谓是百瀑交集,千壑争滚,黄水沸腾。层层叠叠的水流在阳光照射下,如串串珍珠镶嵌在十里龙槽的两侧。水通常被认为是阴柔的,可是在这里我却强烈地感受到黄河的阳刚之气。</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声形粗犷的壶口主瀑所展示的是瀑布的雄壮,那么这些流淌于两旁的侧瀑展示的则是瀑布的柔美。如果说如狮如吼的主瀑是粗狂豪放、充滿阳刚之气的西北汉子,那么这些如诗如画的侧瀑则犹如仪态万方、才华横溢的典雅淑女。壶口主瀑宛如一首激情澎湃的现代诗,侧瀑则似一首情深意浓的散文诗。壶口主瀑宛如一曲雄壮恢宏的交响乐,侧瀑则似一曲恬淡悠长的轻音乐。</p> <p class="ql-block">孟门是黄河上的一个重要景观,它与龙门、壶口共同组成了黄河三绝。弯弯曲曲的峡中石槽,犹如一条摇头摆尾的巨龙,壶口是龙头,一口吞没黄河巨流;孟门是龙尾,腹泻流水于下游,滔滔激流奔腾怒啸十里,至此归于平静。孟门离堆岛是瀑布上移后残留下来的岩石碎块,为纪念大禹,岛上雕塑有一尊大禹站立于神龟背上的塑像。岛的南面石崖上还有清雍正初年,金明郡守徐洹瀛题字的“卧镇狂流”。</p> <p class="ql-block">在坚硬的河床上,我看到许多圆形的大小不等的石洞,这些石洞非常圆润光滑,不像是人工雕琢。经询问后才知,由于河水在急速奔腾中产生力量很强的漩涡,这些漩涡在河床岩石上旋转,天长日久在石上磨出了大量的涡穴。瀑布流经的河床上布滿了大大小小的涡穴、水蚀凹痕、侵蚀洞穴、漏斗等河流侵馈作用形成的奇特地貌,看到这些地貌遗存,我真的感叹大自然的力量和神奇。</p> <p class="ql-block">这是延安至壶口途中拍摄到的一处景色,一条几乎干涸的河流旁,紧靠着一大片黄土高坡,沟壑纵横,坡塬兀立,荒凉沧桑。可以想见,倘若是雨季,急骤暴雨或连绵细雨从黄土高坡上冲刷下来,形成大大小小的水流,水则裹挟着黄土涌入黄河,带去大量泥沙。我想这就是黄河水“一碗水,半碗沙”的原因,这就是“跳到黄河洗不清”的来由吧。此行,我目睹了黄河的柔滑肌肤,听到了黄河的涛涛水声,嗅到了黄河岸边的黄土气息,触到了壶口瀑布溅起的水雾浪花,心也随着黄河的脉搏而跳动。作为中华儿女,我以黄河为傲,以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而自豪!</p> <p class="ql-block">酷热的景区广场上乐曲悠扬,伴随着骤雨一样急促的鼓点,一群陕北汉子和米脂婆姨们以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细腻激越的韵律舞步,充分展现了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赢得观众阵阵掌声。</p> <p class="ql-block">人一生要去两个地方,一个是北京:国之心脏,另一个是延安:国之灵魂。心脏,已多次造访,而灵魂迟至古稀才来问候。这里是襟三山而带两河的塞上咽喉,璀璨文化积淀于此;这里是两万五千里漫漫长征路的终点,革命火种燃烧于此;这里是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红色圣地,民族崛起从此开始。延安,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怀着对圣地的向往,带着对老区的好奇,我走向了延安。</p> <p class="ql-block">宝塔山位于延安城东南方,延河之滨,海拔1135.5米,为周围群山之冠,现已建成宝塔山公园。公园入口处修仿古式山门,置巨型大钟一座,巨型大鼓一尊,喻名“平安钟”,“平安鼓”。游人击之金声玉振,山鸣谷应。山脚岩壁上有历代遗留下来的摩岩石刻多处,其中范仲淹题刻的“嘉岭山”隶书最为著名。宝塔山上遍植林木,郁郁葱葱,花草争艳,山道弯弯。宝塔山是延安的标志,是革命圣地的象征,是游览延安首选和必到之处。</p> <p class="ql-block">宝塔建于唐代,塔高44米,9级,为八角形砖塔。塔内有阶梯可登塔顶,塔底层两个拱门门额上还分别刻有“高超碧落”、“俯视红尘”字样。山顶上还有明代铁钟、范公井、摘星楼、东岳庙、嘉岭书院、峰火台等古迹。站在山顶,登高俯瞰,延河在宝塔山下一分为二,静静流淌。座落在两山对峙的,延河河谷里的,狭长的延安城街直巷窄,楼房高耸、绿树掩映,一派生机盎然。</p> <p class="ql-block">音乐灯光秀在宝塔山15000平米的山体崖壁上进行,是目前国内投影面积最大的多媒体景观灯光演出。整场灯光秀以宝塔山为主背景,通过“声、光、电”一体,在《延安颂》、《南泥湾》、《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保卫黄河》,等歌曲声中,依次描绘了延安与陕北的文化特色,呈现了长征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为市民和游客打造了一场视觉盛宴。音乐灯光秀提升了城市的品味,夜晚的宝塔山在灯光的照射下像一个火焰山,使我想起了伟人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名句,革命之火,就是从延安向全国燎原的!</p> <p class="ql-block">当你行走在延安城内,总会看到“万众瞩目清凉山”几个大字,这就是延安第一名胜清凉山。隔延河与宝塔山、凤凰山三足鼎立,遥遥相望。天空暗黑,伴随着悠扬动听的陕北民歌乐曲声响起,地灯、街灯,光束灯依次打开,清凉山在灯光环抱的夜空下,通体透亮,绚丽多彩,壮丽恢宏,大气磅礴。微风阵阵,夏风习习,徜徉于延河边,眼前特征鲜明的景色真的很美。</p> <p class="ql-block">延河大桥横跨滚滚延河,绚丽的灯光将桥河连成一体,与左右两侧的宝塔山、清凉山一起不断地变换着颜色,一会儿是耀眼的通红,一会儿是湛亮的深蓝,一会儿又成柔和的翠绿,美伦美奂,让延安的夜景变得格外夺目。这就是延安,一座坐落于陕北黄土高原上的小城。闭塞而熣灿,平凡而伟大,朴实豪爽的陕北人民,在这里守候着属于他们的黄土文化,守候着属于中华民族的革命历史。</p> <p class="ql-block">枣园位于延安城西北8公里处,这里原是陕北军阀高双成的庄园,土地革命时期归人民所有。这是一个园林式的革命纪念地,其内生长着种类繁多的花草树木,景色秀丽,环境清幽。1944年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此地,期间,领导全党开展了整风运动和解放区军民大生产运动,筹备了中国共产党“七大”,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延安的“中南海”。</p> <p class="ql-block">园子中央,屹立着中央五大书记一起昂首阔步的铜像。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五人都容光焕发,意气蓬勃,叱咤风云,透露出即将建立新中国的的自信和喜悦。平生无缘面见五位领袖,有幸在枣园谦卑地与五位领袖同框合影,弱弱地了却此生心愿。</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居住的是一个独立大窑洞,一排五间。在院子的一隅,有一棵躯干粗壮、枝繁叶茂的大槐树,花开满枝头,花落洒黄土。院内还有一个木头小凉亭,古朴陈旧,简陋无华。大槐树和小凉亭给沉闷的黄土窑洞带来了几许生机、几分雅趣、几多诗意。整个院落朴素中藏典雅,简单中含气度。“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谁能想象中国革命史上一出出最惨烈、最悲壮的战争剧目,都在这个土气中透点书生气的院子里策划定稿,然后上演于大江南北的战争舞台。</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周恩来,张闻天合住的窑洞院落,窑洞可以进入参观,里面按以前的样式复原了家具。虽然这里是最高领导层的住地,但家具非常陈旧,设施非常简单,条件非常艰苦。很难想象,那些带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伟大领路人,以前就住着这样简陋的房间。</p> <p class="ql-block">杨家岭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市西北约3公里处,夲以为这是一座山岭,没想到它却是一条小小的山沟,有着陕北不多见的绿树流水。1938年至1940年、1942年至1943年,曾作为中共中央驻地,中共七大在此召开。此为七大会址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大礼堂建筑风格新颖独特,古朴典雅,庄严肃穆,中西结合。内部采用了传统的陕北窑洞式的石拱结构,外部则采用了西方的一些建筑风格。在会址后面的小山坡上,散落着一排窑洞,这就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同志当年的住所。</p> <p class="ql-block">王家坪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城西北方,隔延河与城相望,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党中央进驻延安后,军委和总部机关在这里领导根据地军民坚持了八年抗战。日寇投降后,又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进攻。这处高大宽敞、四角翘起的7开间大瓦房是军委礼堂,军委总部的大型会议、晚会等集体活动都在这里举行。</p> <p class="ql-block">延安革命纪念馆位于延安城北一公里处的王家坪,整个馆区由馆前广场和纪念馆组成。馆前广场平坦开阔,绿地成片,繁花似锦。广场正中巍然耸立着毛泽东青铜像。纪念馆规模宏伟,结构紧凑,高大对称,具有传统的民族风格。纪念馆内展出了大量珍贵革命文物、文献和照片,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住窑洞、吃小米、驱日寇的光辉业绩。</p> <p class="ql-block">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是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名字,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培养抗战文艺干部和文艺工作者,而创办的一所综合性文学艺术学校,简称"鲁艺”,位于延安城东5公里桥儿沟。学院校址是利用一座教堂和教堂周边的窑洞而建立的。教堂的大厅当做上课的教室,窑洞当做校舍。鲁艺是新中国文学艺术事业的基地和摇篮之一。</p> <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坐落在延安南川花石砭半山腰上,绿树掩映下的馆舍、窑洞层层叠叠、引人注目。山上山下,宽阔整洁的广场,通真写实的浮雕,蜿蜒而上的石梯,静静流淌的南川河使整个景区壮观大气。而在青山绿水间静卧的西北局纪念馆和西北局革命旧址,在庄重中又多了几分灵动。山腰上的旧址现存土石窑洞150余孔,小会议室、礼堂、机关餐厅各一座,这些已成为红色文化的鲜活载体。</p> <p class="ql-block">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旧址地处宝塔山南麓的龙湾山,与著名的延安大礼堂隔河相望。沿着龙湾山拾级而上,一座庄严肃穆的拱形石门进入视野,从这里进入旧址,只见一排排窑洞错落有致地围山铺开。窑洞内,一幅幅历史图片和一份份法律文献,重现了当年的审判场景,带领我们重温那段红色记忆。“峥嵘岁月铸就共和国司法基础,辉煌历史孕育新时代审判作风”,高等法院旧址大门口的这副对联,充分肯定了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在革命战争年代中的历史贡献。</p> <p class="ql-block">清凉山,山势高耸,庙宇嶙峋,亭台俏立,草木葳蕤。不仅是陕北四大石窟之万佛寺的栖身处,更是新中国新闻广播、出版事业的发祥地,至今仍可寻得中国新华通讯社、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新华书店、《解放日报》社、中央出版发行部、中央印刷厂等珍贵历史遗迹,是座名符其实的红色“新闻山”。丰富翔实的文物旧址与清丽优美的自然景观,相互融汇,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清凉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延安最古老的文化代表。大门内有一牌坊,是三拱门结构,中门上书“万佛寺”,背面写“清凉第一”,旁边崖璧上刻有“天下奇观”。往上走,是清凉山景区的主要自然人文景观,有万佛洞、诗湾、月儿井、范公祠、蓬莱阁、琉璃塔等。虽然在中国浩如烟雨的历史中它们算不上名胜,但在延安这西北一隅,也是难能可贵的珍稀之物。图中是屹立于清凉山顶的琉璃塔。</p> <p class="ql-block">万佛洞开凿于隋代以前,以后历代皆有造像或维修。洞内主要有四个石窟,借山势而凿,规模宏大,曲径幽深。窟内石柱上和四壁雕有神态各异的石佛万尊,雕刻技术高超,佛像形态逼真,是延安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山上还另有大小31个石窟,尽管有些已经风化,但依然可以看出形态各异的佛像,壮观而令人震撼。。</p> <p class="ql-block">镶嵌入山腹的万佛寺雕梁画栋,香火燎绕,佛像庄严,石窟高阔。因游人少至,宁静而安逸。而1937年7月至1947年3月,这里却是机器轰鸣,人声鼎沸,这里曾是中央印刷厂的生产车间。印刷厂规模不大,设备简陋,条件艰苦,但却承担了我党延安时期重要的文宣工作。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和老报样,生动地阐述着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洞窟破败,光线暗淡,毫不起眼,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党中央新闻事业的中枢。“笔和枪一样是战胜敌人的两种锐利武器”。当年新闻工作者舍生忘死,在潮湿的窑洞里创办通讯社,建立广播电台,传播马列主义,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来自各地的信息每天源源不断地汇总到此,又由这里通过电波发往全国和世界。</p> <p class="ql-block">在清凉山上山路道的转角,有个不起眼的小“洞房”,一方石碑静静地立在旁边,“新华书店发祥地”的字样清晰可见。碑文中记述了新华书店在延安时期肇始壮大的历程。石洞上方的“新华书店"四个大字是毛泽东亲笔题写的。怀着敬畏之心,我踏过的清凉山的每一块石板,走过的每一个台阶,抚摸过的每一处饱尝岁月磨砺的建筑,似乎都在倾诉着历史的过往,都在将历史的画卷徐徐展开,都在震撼着我们迟钝的心灵。</p> <p class="ql-block">延安新闻纪念馆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出版专业纪念馆,它地处清凉山脚下,隔延河与宝塔山相望。它采用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坡屋顶,并运用了园林建筑的一些手法,使之因山就势,浑然一体。纪念馆体量玲珑小巧,高低错落有致,室外设有古朴的外廊,配以轻巧的悬挑平台,整个建筑既与旧址环境协调一致,又可滿足陈展的实际需要。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一批批年轻的新闻工作者来到清凉山,重温新闻人的初心使命,见证延河水畔这一代革命者的激情,又从这里出发,将红色的历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p> <p class="ql-block">宝塔山下的“延安菜”,以博大的包容性、服务性款待着南来北往的游客。延安是一座红色的城市,城市中随处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语,马路上常会看到身穿红军服,头戴红军帽的游人,这种在别处看不到的景象,让你会觉得他们与这座城市是那么和谐、合拍。一个城市应该有属于自已的特色,那是一个城市的精神,艰苦奋斗就是延安的城市特色,不屈不挠就是延安的城市精神。红色遗址在,激励后来人,延安,是一个绝对值得你去亲身感受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此次出行,唯一遗憾的是到了内蒙古却无暇造访呼伦贝尔大草原,无暇去感受那种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每次出行,都有不舍,也许正是这种不舍,才会让我们一次次的出发,向往那些没有看到的风景,用脚步去追寻,用眼睛去搜索,让一切变成最珍贵、最刻骨铭心的记忆和幸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