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北京人在渥太华乒乓 (附带视频)

乒乓老葛

<h3><p>老朋友高宝华带着全家人开启了安省东部旅游行,昨天,首站抵达渥太华。</p></h3> (15年前的小高英姿) 我曾在07年撰写的《我的球友~小高》一文中,对我俩从相识到相交做了比较详尽的描述,摘录几段:<div><br>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因工作耽误到很晚才下班,经过食堂大厅时,看到他正在打球,对手是与他同一科室的水平不太高的同事,尽管他们打得并不激烈,但是,他两面开弓,动作优美,看得出训练有素,我内心感慨道:研究所来了一位绝对的高手。“<div><br>“我于84年调离研究所,此后与原来的同事交往渐渐变少,唯独和他一直保持较为密切的接触。我去大连工作的10几年里,他每来大连出差,必来见我,我们叙家常、聊朋友,谈天说地,当然也少不了打乒乓。</div><div><br>而每逢过年过节我回北京探亲,也大都与他相聚,有时他叫来研究所的一帮“老”人,搞个接风或是饯行,为我和那些渐渐疏远了的同事们架起了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div><div><br>“ 我俩的交往,除了乒乓是媒介外,其它方面的共同之处,比如:不抽烟,不喝酒,具有很强的家庭观念,我们的女儿分别在加拿大工作和留学等等,也为我们创造了许多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这些成为维系我们友情的纽带。”</div><div><br>文末,我展望道:</div><div><br>“ 将来也许有一天,我们会携手远渡重洋,去看望我们的女儿,在那风景如画的枫叶国度,两家6口人欢聚一堂。“</div><div><br>这一愿景,几年前在多伦多得以实现,如今又在渥太华重现。</div><div><br><br>两个以乒乓为契机相交的朋友,见面后打乒乓是不可或缺的。</div><div><br><br>晚餐后,让家属们在餐厅继续聊家常,而我俩直奔OTTC。</div><div><br>几分钟下来,我发现他的陪练功夫又上了一层楼。他能把每个球都回到你最舒服的点上。</div><div><br>怪不得在多伦多球友中人气爆棚、大家都争先恐后地与他练基本功呢!<br><br>看,他推挡喂球,让我的反手连续抽球多达几十板。<br></div></div> 练摆速,左一个右一个,各个“八九不离十“。 他的反手攻球,发力集中,一板重于一板,令人难以招架。 他的正手攻,气势凌厉,势大力沉。 <p class="ql-block">时间过的真快,一晃儿,一个半小时过去了,考虑到明天他还得观光浏览,尽管球馆老板看在约球群群主DAYAN的面子上,允许破例打到十点半,我俩还是正点鸣金收兵,相约下次在多伦多相见,继续快乐乒乓。</p> 追记:<div><br>说到DAYAN,她不仅帮我预定位置,还替我预付了费用。<div><br>此前,为了向她介绍打球之人,我转发了《我的球友~小高》一文,读后,她不无感概地说:</div><div><br></div><div>“很难得你们几十年的同事球友还偶尔能聚在一起叙旧论球。周三定位拜托不需要给我钱了。难得你们一聚,算我的。我以前在外代也有一同事是少年体校出来的,我们单位也有一球桌,我的对攻呀什么的估计是那时跟他练出来的。现在都各奔东西了,真希望像你们一样有机会聚在一起打球。希望你们玩得开心。“</div><div><br>我回复说:“一码归一码,请你帮忙就已经添麻烦了,还要你破费,实在说不过去。钱,一定要收。“</div><div><br>她坚持到底:“很难得,就是一个冰淇淋的钱,请给机会。“</div><div><br>那好吧,这次恭敬不如从命;下次有机会,请接受我的报答。<br></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