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日光澄澈 绿意斑斓</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感受夏风缱绻的热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倾听树叶飒飒的歌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思绪漫步书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用柔软的笔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谱写这夏日赞歌</p> <p class="ql-block">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前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为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中,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p><p class="ql-block"> —— 张爱玲</p> <p class="ql-block">夏蝉鸣响,天高云淡,满怀清明大意和温柔阳光。平桥区第三小学2022年第九期一年级组教师阅读活动如期而至。</p> 阅读推荐人—郭立云 <p class="ql-block">郭立云,中共党员,中小学一级教师,大学本科。2002年参加工作,平桥区第三小学语文教师,区级学科技术带头人,区级骨干教师。</p><p class="ql-block">人生格言: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应有诗和远方</p> <p class="ql-block">《痛并快乐着》是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所著的一本书。白岩松在书中回顾了自己十年新闻人的痛苦与快乐的岁月。从1989年大学毕业分配至中国广播报到中央电视台做新闻节目主持人。其中讲述了新闻背后的故事,讲述他身边人的生活,讲述自己的爱好、理想、家庭,他一针见血、画龙点睛的评点,像做的新闻节目,这本自传不是单纯的经历、叙述,而是融感受与思辩于一体的产物。</p><p class="ql-block">这是一种成长中的痛苦;这是一番,成熟着的咀嚼。当我们终于脱离了父母的臂弯,开始蹒跚学步的时候,跌倒的痛苦,其实已经在候着我们了;当我们终于别却了家庭的呵护,开始风雨人生的时候,跋涉的磨难,其实已经在候着我们了;当我们终于迎来了成长的快乐,开始花前月下的时候,爱情的煎熬,其实已经在候着我们了。</p><p class="ql-block">一生中,我们还将遭逢多少痛苦,多少磨难,没人说的清,但能够说清的,就是我们正一天天地成熟,经历了无数痛苦磨难之后的健康与成熟。要成长,就会有痛苦。不必试图去拒绝它,也拒绝不了。坦然地去面对、去咀嚼,应是我们理性的选择。在咀嚼中感悟,在咀嚼中吸收,吸收我们成熟所需要的营养。作者是在舔舐伤痛、顾影自怜么?不是。他的作品告诉了我们,那是在咀嚼、在思索。咀嚼虽依然痛苦,但我们看到了他咀嚼的努力,和他面对的坦然。</p><p class="ql-block">作品中,黑色背景、白色文字,以及夜空中的孤鸟,很恰当地表述了痛苦带来的压抑。但结尾那束白菊,已告诉了我们,过去的正被埋葬。而穿插在文字中的,那两朵由绿色线条所捧着的太阳花,还有森林浓绿中的青藤、绿叶、晨露,以及因此而营造出来的一番盎然生气,更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她正在结束那苦涩的咀嚼,或者说,他已经走出了那苦痛的压抑。正如作者最后的结束语,“一切都释然了”,那是一种,成熟了的释然。透过背景乐那缓若飘絮的节奏、叮叮咚咚如露滴幽潭的弦乐声,我们似乎已经看到了,一个正凭窗远眺、默默思索着的,坦然而又执著的九月。</p><p class="ql-block">这些,是我冒失的臆测么?不是。因为他已清楚地告诉了我们,《痛并快乐着》!他是在强做欢颜么?不是。因为我很难想象,一个痛苦中的沉溺者,还能够分心做出这样精致的作品。因而我相信,那是他痛苦之后的成熟,那是他成熟着的快乐。</p> 阅读推荐人—余仙 <p class="ql-block">余仙 中小学二级教师 大学本科 2000年参加工作,平桥区第三小学语文教师,区级优秀教师。</p><p class="ql-block">人生格言:言必行,行必果。</p> <p class="ql-block">《朝花夕拾》这本书正同于它别致的名字,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时写下的一本脍炙人口的著作。</p><p class="ql-block">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在大人们的眼中,孩子永远都是那么的天真烂漫漫。我们总说童年已是曾经,我们已经告别了童年,却殊不知童年的时光还在我们身边徘徊。</p><p class="ql-block">鲁迅的童年一点儿也不乏味。在这本书中,让我记忆最深的还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了,毕竟在课本中也曾细细品味过。在乡下,孩子们不比城中孩子那般娇气,多的是一些天真懵懂。在百草园的日子是无忧无虑的,虽没有珍贵的东西,却不乏一些稀奇古怪的花草虫鱼。当然,枯燥用来形容鲁迅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再合适不过了。</p><p class="ql-block">渐行渐远的童年将会是我们一生中最美丽的时刻。琐碎的记忆重现在《朝花夕拾》这本书中,一起去体会鲁迅童年的美好,不一样的年代,童年却还是那般可爱。</p> 阅读推荐人—张明星 <p class="ql-block">张明星,中小学一级教师,大学本科。1998年参加工作,现任平桥区第三小学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曾获市级优秀班主任。</p><p class="ql-block">人生格言: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p> <p class="ql-block">暑期里,我重读了萧红的《生死场》。萧红在序里说,这篇文字给“你们以坚强和挣扎的力气”,而我任手指捻过一页页的无奈,也无法坚强着对她的文字无动于衷。</p><p class="ql-block">萧红“以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用她的率性和敏感,用她的才情描绘着世间的悲欢,力透纸背!《生死场》浸透着旧中国“生”场的悲凉。</p><p class="ql-block">萧红为人们展示的是一幅旧中国东北农村的风俗画,画面中,贫苦无靠的农民背向蓝天,面朝黑土,辛勤操劳,累弯了腰,累跛了腿,还是得不到温饱,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生存十分艰难。其中的女主人公王婆,是一个饱受磨难的妇人,她的第一个丈夫虐待她,抛弃了她和孩子,独自跑进关内去了。她为了生存,不得不嫁给第二个丈夫,这个丈夫却病死了。她又不得不嫁给第三个丈夫赵三。可在她老年的时候,儿子因为反抗官府,被枪毙了,她觉得生活无望,愤而自杀,就在将要埋葬的时候,她又活过来了。另一个贫农家的少女金枝,只有十七岁,梦想着青春和幸福。她还没有过门就怀了孕,受到母亲和同村妇女们冷落和嘲讽。嫁过去之后,丈夫嫌她和刚出生的女儿拖累自己,竟把不满一个月的小金枝活活摔死了。还有一个贫农家的少妇月英,本来是村里最美丽、性情最温和的妇女,因为患了瘫病,成了丈夫的累赘,不给她饭吃,不给她水喝,后来死了。好惨啊!这幅画中圈定的是呼兰还是别的地方,可以不假思索,但这个“场”是旧中国地主的天堂,农民的地狱。读着这些人物,感悟画面中的风俗,思考着人物的命运,心头涌出不尽的忧伤。也为萧红将自己坚强背后的敏感,嬴弱背后的率真,通过笔端将她对“人生荒凉感”与女性的悲剧巧妙地融为一体,由衷地赞叹,我想这样一种对人生痛楚的绝妙稀释,让我感到了“活着”的悲哀。</p><p class="ql-block">《生死场》也着墨于满洲国“死”场的沉重。小说中萧红为人们描绘了另一幅画面。“九一八”事变后,宣称“王道”的日本军队的铁蹄,踏进了村庄、田野。日本旗代替了中国旗,日寇把东北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村庄里的亲人被枪杀了,他们的邻人被掳走了,连鸡都抢得不剩一只了,村中的寡妇多起来了。往日静穆的村庄,尸骸遍野,一片呻吟,这“死”场的恐惧撕裂着人们的心。于是这些受苦受难的农民,他们白天看着宣称“王道”的破旗,夜里秘密地组织起来。多灾多难的王婆倔强地站起来了,她在窗外给秘密团体站岗放哨。赵三成了义勇军的秘密宣传员,白天黑夜地走门串户。东村的一个寡妇把孩子送回娘家投奔义勇军去了。就连那个胆小怕事、一辈子守着一只心爱的山羊过日子的跛足二里半,也告别了老山羊,跟着头领参加了义勇军。人们宣誓的日子,气氛很悲怆,那种抗战到底的决心十分坚决。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萧红在心灵的一隅,生命贴近现实,以先觉者的悲凉笔触抒写人生苦难命运,诠释生命的悲凉,让人感到“死去”的沉重!</p> 阅读推荐人—张帆 <p class="ql-block">张帆,本科学历,中小学二级教师。</p><p class="ql-block">人生格言: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p> <p class="ql-block"> 《毕淑敏散文》读后感</p><p class="ql-block">毕淑敏以她敏锐的目光、宽厚的心怀和理性的文字,像是在月光下,小溪边,给我们讲述一个个神秘迷人的故事。这故事,带我们找到心灵的出口。她的散文是澄清的,健康的,充满活力的。她的素材全部取于平常人的生活,并没有太多华丽的词藻修饰,但却总能触及人的心弦。让人有所感悟。让疲惫、烦躁的心总能得到找到一处最宁静最温馨的港湾。总会在心灵最阴霾时刻寻到风雨过后的阳光。她教给我们爱,同时教给我们理性,应对残酷的世界阴暗面与不可理喻的社会黑暗角,我们应当怎样样的调整自我的心里,正确的看待,走向光明与灿烂。累了、倦了、厌了,不要和自我过不去,找到合理的途径,给心灵放个假。毕淑敏教给我勇敢,赋予我理性。 拿起这本书,一本书名为《我的人生笔记》的散文集,我便即将开始了解作家毕淑敏的内心世界了。 本以为一个作家,就是整天坐在家里,奋笔疾书,一天到晚与文字打交道的人,但毕淑敏与我想象中的作家完全相反。她有着丰富多彩的人生经验,她年轻时曾在藏北高原当了十一年的兵,把青春留在冰川雪岭之间,她曾背负武器,红十字箱,千不涉在藏北无人区,她曾在寒冰之上,铺张心小席地而眠,她有着不平凡的人生。但她同样有家庭、儿子、友爱,小时候也害怕见教师……你若能细细体会,必能发现那隐 藏于故事中的一份细腻、一份温柔、一份执着,对人生的追求及一份不变的心。</p><p class="ql-block">在《孩子,我为什么打你》中,孩子忽然反驳作者说出的“从未打过人”:“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也许我们曾受到过家长的批评责怪甚至打骂。可是我们明白吗,每一次孩子的挨打,只会在母亲心中留下痛而深刻的烙印。她把对孩子的温柔、严厉、疼爱、生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篇好的文章,是优 秀作家心灵性格的一面镜子,字里行间映衬出真实的自我,是他们用心最纯洁的琼浆谱写的。毕淑敏有着不平凡的人生平凡的心,也许是因为这两点,铸造出她独特的写作风格以及崇高的人生观。我们也能够学着像她一样,以一个医生的角度、一个母亲的角度、甚至个路人的角度,去体会,观察这个精彩的世界。</p> 阅读推荐人—周霞 <p class="ql-block">周霞,中小学一级教师,区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骨干教师。</p><p class="ql-block">最喜欢的一句话:用爱心浇灌未来的花朵,用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p> <p class="ql-block">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许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手捧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呐喊》,心中洋溢着童年时代的生活,品味着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年少轻狂时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飘向了那份曾经属于我们的逍遥日子。</p><p class="ql-block">在文章中鲁迅先生表现了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热情,尤其是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同时又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这正是儿童特有的。</p><p class="ql-block">读完了这本书,体会到了鲁迅先生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满腔热血的豪迈气概,我们要学习鲁迅先生那俯首甘为孺子牛,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精神。</p><p class="ql-block">所以,希望大家都能好好读一下这一本好书!</p> 阅读推荐人—王帮婷 <p class="ql-block">王帮婷 大学本科 2019年参加工作,现任平桥区第三小学语文教师</p><p class="ql-block">人生格言:眼里有诗,自在远方。</p> <p class="ql-block"> 《菊花与刀》被誉为了解日本文化模式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而其中颇为令人惊叹的噱头则是作者鲁斯本尼迪克特从来没有踏足过日本一部——其所有结论都是从现有资料和对在美国的日本人了解研究得出的。</p><p class="ql-block"> 菊花与刀的名字意味着日本民族的双重性。菊花是日本皇室的标志,刀象征着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此题目也意图表现出日本人本身存在的矛盾——好斗而和善,尚武而爱美,野蛮而文雅,顺从而富于抗争。这些评价在过多的著作和文章中已经被大量的引用,甚至成为了一种覆盖在日本民族外表上的袈裟。然而,此书更是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对日本人进行分解,去探求这些复杂和矛盾的形成原因。</p><p class="ql-block"> 各按本分,恩与报恩,义理,名誉,人情,道德与修养,儿童的学习是作者对日本民族背后的种种稗节作出的分析,其中并不是所有的部分都是我可以理解和吃透的,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则是作者提出的一些观点让我们对日本人的行为模式背后的动机有了一定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各按本分是日本人最基本的行动模式,换句话说日本人喜欢在一个既定的等级模式下生存,他们习惯于寻求束缚中的相对自由和得体,拒绝跨越等级的变革,在他们心中认为这是一种无力的行为,而这种习惯模式让他们对于安全感的定义不是一种对自由的追求,而是一种获得庇佑的平和。因此日本文学往往会对于日本传统教育下的等级观和如今崇尚的自由主义,人道主义形成的矛盾进行探索。</p><p class="ql-block"> 恩与报恩是日本文化中另一个独有的特征,与中国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不同的是,日本人强调的是等价交换和睚眦必报,报恩和报仇同样被视为君子的行为。日本人接受了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印度的佛教思想,但是儒家思想中最最精粹的仁在日本文化中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中国的儒教以仁作为基础发散出来的种种美德,譬如宽容,豁达在日本文化中失去了根基,日本人很想当然的认为重视自己的内心,把自己的全部表达出来才是对待对方的最好方式,因此恩的含义是宽泛的,它包括了对于恩情合理的回馈和仇恨适当的回复,这一点也是日本文化与华夏文化同样儒家面纱下最本质的不同。</p><p class="ql-block"> 义理,名誉和人情是日本文化中最重要的几个分支,然而义理是一个日本文化中最为模糊和难于解释的概念,名誉和人情则体现了日本人的一种复杂的心理。这三章我并没有吃透,不过对于圈的概念的引入让我的思考有了一个新的认同。所谓日本文化的矛盾性启示在于一种范围界定的模糊。忠,孝,义理,恩情……每一种品德之后都形成了一个范畴,也就是我们说的圈,可是每个圈之间的定义和要求往往是矛盾的,类似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义不能两全,而日本人往往痛苦的根源也来与此,因此多数人会在忠,孝,义理之间作出痛苦的抉择,然而无论怎样,他们都会辜负另外的一方面,因此死亡可能成为了他们唯一的解脱方式,这也是日本人的自杀率一向是世界最高的原因。除去社会本身的压力,传统的价值观也起到了很大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道德与修养讲究了日本文化的标准,然而这个标准就是没有统一的标准,日本文化除去天皇,并没有真正的文化精髓,天照大裕神仅仅作为一个国民最高的庇佑存在,就类似于等级的塔尖,赋予民众一种精神的安宁,却不对人的行为作出强制性的指导,因此日本人可以选择自己爱好的东西,尚武,花道这些奇特的相悖的东西再没有统一文化的前提下得到了一种奇妙的统一。而在没有统一宗教的限制下,日本人对于人性的追求发挥到了极致,当然这种追求是在前述的等级制度下不逾越礼法的一种相对追求。日本人对于性,肉体的放纵并没有严格的限制,他们认为人的精神往往和情操相关,而情操并不与人对于原欲的释放关联,由于这种奇妙的理论形成了所谓日本民族矛盾性的种种。</p><p class="ql-block"> 最后关于儿童的教育,值得一提得是,日本的教育和美国是相反的,不同于美国自由度的N型曲线,日本人的自由呈现一种U型图,儿童和老人拥有最大的自由,而成年人则被各种事物所束缚,他们认为人只有在束缚下才能发挥出精神力量的极致,这与其他地区是截然不同的。</p><p class="ql-block"> 尽管这本书忽略了日本传统历史对于日本文化的影响,但是作为了解日本文化的入门教材,其价值是巨大的。如今市面上横流着若干对于日本电视剧的分析的文章,然而如果流域表面,仅仅去讨论日本人对于悬疑设置的能力,或者强调日本人是多么的变态,从学理上说是值得商榷的。</p> <p class="ql-block">行万里路,是为了看自然的风景;读万卷书,是为了看精神的风景。自然的风景是有限的,精神的风景没有边际,这才是无限风光的顶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读一本好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好似进行一场心灵的旅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浅狭的港湾驶向生活无垠的海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享受读书 在书香中成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让知识的浪花澎湃胸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让阵阵馥郁的书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浸润我们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回忆时光 绿意拥抱阳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书香气息的夏天满是希望</p> <p class="ql-block">图文编辑: 王帮婷</p><p class="ql-block">责任编辑:林 辰</p><p class="ql-block"> 总 编 辑:彭 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