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圣地

Qkl

<p class="ql-block">时间/ 2007年5月25日-6月13日(20天)</p><p class="ql-block">地点/ 西藏</p><p class="ql-block">图文/ 金家煌</p><p class="ql-block">编辑/ QKL</p><p class="ql-block">编者的话: 作者15年前只身一人去西藏,为了轻装,随身只携带一部小型摄像机,像数不高,清晰度不能和现在比。回来后制作了片子并写了几篇游记(有的被旅游杂志采用),随后就关在电脑里休眠。 15年后重新整理了这些资料,提炼浓缩后做成美篇,方便重温回顾以解梦牵魂绕之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梦游布达拉宫</span></p><p class="ql-block">西藏,我确实没有去过,一切是那么陌生;</p><p class="ql-block">拉萨,我似乎曾经来过,周围是那么熟悉。</p><p class="ql-block">或许是韩红的“天路”感染了我,或许是青藏的铁路召唤着我,我太向往西藏了,近年来,阅读的书籍太多,收集的资料太多,观看的视频太多,欣赏的歌曲太多,车还未到西宁,青藏的风云好像已经展现在我的脑海里,人还未到拉萨,西藏的地图好像已经刻印在我的心田上,多少回梦到珠穆朗玛峰,多少回梦到雅鲁藏布江。拾级而上,布达拉宫的台阶我好像无数次走过,凭栏远眺,罗布林卡的颇章(宫殿)我仿佛频繁地进出。大昭寺煨桑的烟火烧得还是那么旺,小昭寺法号的声音传得还是那么远,哲蚌寺展佛节的场面还是那么大,色拉寺野玫瑰的香气还是那么浓,龙王潭过林卡的藏民还是那么欢,帕廓街(八角街)转经路的僧众还是那么多。呵,耳边传来了熟悉的“唵嘛呢叭咪吽”的六字真言,天空回响着高亢的郑钧“回到拉萨”的抒情歌声。白、黄、红、绿、蓝五种颜色的风马旗在大地与苍穹之间摇曳飘荡,蕴藏着追求、理想、感情和希望的玛尼堆遍布藏区的高山峡谷、村口道旁。穿越宗教的时空隧道,从未见过任何地区任何国家出现磕长头达十万次之久的宗教仪式;综观宗教的古往今来,不曾听说不远万里披星戴月磕长头用身体丈量漫漫朝圣路的壮举。对于旅游者来说,西藏藏民拜佛朝圣的恢弘场面与虔诚神态已经成为泱泱中国乃至大千世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西藏有着无与伦比的世界第一自然景观珠穆朗玛峰,也有着无与伦比的世界第一人文景观五体投地磕长头。</p><p class="ql-block">中外游客去拉萨,可以乘飞机从天上飞,也可以坐汽车、火车在地上跑。在通往拉萨的川藏公路上,我看到了三个年轻的朝圣者,他们手佩铁掌护具,膝着皮制护膝,挂一毛皮围裙,沿着道路边沿,神态坚毅,风尘仆仆,磕着长头虔诚而行。他们先取立正姿势,念诵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类似汉地佛教徒常诵的“南无阿弥陀佛”),同时双手合十,高举过头,然后行一步;双手继续合十,移至面前,再行一步,双手合十移至胸前;迈第三步时,双手自胸前移开,与地面平行前伸,掌心朝下俯地,膝盖先着地,后全身俯地,铁掌与地面摩擦发出“唰”的响声,五体投地之后,额头轻叩地面,手掌合拢抬起,接着站起,循环重复。他们从遥远的故乡出发,风餐露宿,朝行夕止,俯拜于雪山大川之间,匍匐于沙石冰雪之上,执著地向目的地进发,不知已经走了多久,或许几天,或许几月,或许已经走过春夏秋冬……我目送三个年轻的朝圣者远去,但是铁掌与地面摩擦发出的“唰”的响声与六字真言的诵念之声始终在我的耳边回响。我取出才买的转经筒,坐在车子上面就转了起来,嘴里念诵着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当晚,我来到拉萨,住在布达拉宫与大昭寺之间的一幢宾馆里,心里仍在想着路上看到的三个朝圣者,他们现在走到何处?推窗望去,月光如水,布达拉宫在灯光与月色的映照下显得那么雄伟,那么辉煌,那么圣洁,那么神秘,不知不觉之间我竟然步入历史的长河之中……</p><p class="ql-block">我似乎看到文成公主的车队载着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逶迤行进在青藏高原的日月山,当行至赤岭,将要离别唐朝管辖的土地时,文成公主不禁怆然泪下,西望吐蕃,草原苍茫,东望长安,雄关漫道,她拿出皇后赐予的“日月宝镜”,从中看到长安景色和亲人面容,思乡的泪水滴进了倒淌河,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她没有想到的是,她带去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竟然成了整个藏区藏民到拉萨朝圣拜佛的目标与中心。</p><p class="ql-block">我似乎听到大昭寺“火龙年法会”上的宗教改革家宗喀巴正在循循善诱地宣讲《菩提道次第广论》,义正词严地谴责由于戒律废弛,宗教界出现的完全与佛教教义背道而驰的现状:一些教派的上层人物享有很多特权,拥有大量财富,穷奢极欲,纵酒贪色,生活放荡,腐化堕落。我想,正是由于宗喀巴所进行的宗教改革,才恢复了藏传佛教的佛法神威及其巨大的感召力,使其既得到僧侣信徒广泛的拥戴,又适合统治阶级的需要而取得他们的支持,所以格鲁派后来居上,成为藏传佛教中最大的教派。</p><p class="ql-block"> 1652年,达赖五世应顺治皇帝召请到北京朝觐,我似乎在场。我“亲自”目睹了在清廷使臣的陪同下,达赖五世离开哲蚌寺,率随行仪仗三千余人踏上前往北京的旅途。在前来送行的僧俗、官员中,有位赫赫有名的率兵入藏与格鲁派联合推翻第悉藏巴政权的新疆地区厄鲁特四部之一的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我很清楚,正因为固始汗与格鲁派建立了甘丹颇章政权,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才所以成为西藏地方政治、宗教首领之一。从北京回来后,五世达赖从哲蚌寺移居修建后的布达拉宫,从此,西藏重大的宗教和政治仪式都在这里举行,布达拉宫由此成为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权力中心。</p><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依山叠砌,富丽堂皇,巍峨耸峙,气势磅礴,在灯光与月色的映照下显得那么雄伟,那么辉煌,那么圣洁,那么神秘,我经过无字碑,顺着四道曲折石铺的斜坡路走到“德阳厦”,蹬扶梯经过达松格廓廊道,走进措钦夏(东大殿),上到白宫的最高处日光殿,观看了红宫中的八位达赖喇嘛的灵塔,朝拜了各类佛堂中的众多菩萨,来到了仅存的吐蕃时期建筑曲结竹普和帕巴拉康,瞻仰了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公主的塑像,然后登上红宫最高的殿堂萨松朗杰,向西进入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经堂其美甘丹,再登上布达拉宫的金顶,留连在白宫、红宫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日光城转经</span></p><p class="ql-block">我第一次看到藏传佛教的转经,是在云南泸沽湖里务必岛上的里务比寺,那围绕着经堂一米多高的转经筒,让人产生一种神秘感;前年去五台山,广仁寺与罗候寺里大大小小的转经筒我都要去转一下,尤其是一个房间只安装一个的特别巨大的转经筒,我都要转上三圈,转经的时候心里觉得特别的宁静。寺里的喇嘛告诉我,转一圈就等于念诵了一回“六字大明咒”经。去年到青海湖,我特地买了一个手握的小转经筒,绕着湖边走了一段,嘴里还念诵着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不过回家一看自己拍的摄像,总觉得哪里不对,仔细一研究,才发现方向转反了,无意中成了逆时针转经的苯教徒。</p><p class="ql-block">今年到拉萨之前,我已经了解了日光城转经的主要路线,打算围绕着大昭寺内供奉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 把大昭寺里转圈的“囊廓”、中间一圈八廓街的“八廓”和围绕着大昭寺、药王山、布达拉宫、小昭寺大概有二十多里路的“林廓”都转一下。但是,愿望与行动往往有很大的距离,到了拉萨的当天晚上,我就感觉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是头痛得厉害,让人的心情变得不是那么愉快;二是上气不接下气,白天还凑合,夜里几次因为呼吸困难,被憋醒过来,醒了不说,嗓子还干燥得厉害;三是恶心,由于缺氧,嘴唇发紫,第二天早晨起床,“哇”得一下,就想吐个干净,吐又吐不出来,憋得脸面与嘴唇一样发紫,其他高原反应如头晕、胸闷、失眠、腹泻在我的身上也时隐时现,特别让我担心的是,早饭时连半两不到的馒头吃不下,午饭时连半两不到的米饭吃不下,晚饭时连半两不到的面条也吃不下,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这可逼得我要打退堂鼓了。拉萨第一天的参观日程是上午大昭寺,下午布达拉宫,吃不下饭,脚步就有点发飘,在大昭寺里是步履蹒跚,不过“囊廓”还是完成了。蹬布达拉宫四道曲折石铺的斜坡路简直是举步维艰,我默默地坚持走完全部参观路线,感到特别疲倦乏力。最担心的是第二天去离拉萨不远的纳木措湖,拉萨海拔3700公尺,纳木措湖面竟高达4718公尺,听说阿尔卑斯山脉最高峰勃朗峰海拔4807米,与欧洲最高峰比,仅仅相差89公尺。虽然食欲不振,但是我尽量保持着良好的心态,举手投足必如跳交谊舞的“慢三”,绝不会因为景色优美手舞足蹈冒出个“快三”来。谨慎看来是必要的,还未到达湖边,我就发现一位游客被两人架着往回送。导游告诉我们,不舒服时,千万不可依赖吸氧,红景天与高原安胶囊可以帮助克服高原反应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在担心犹豫之时,第三天吃晚饭时,我突然发现胃口开了,饭一吃下,人就有了精神。</p><p class="ql-block">转经就是转转经筒。转经筒又称作转经桶、“玛尼轮”、“嘛呢”经筒,藏传佛教认为,持颂六字真言越多,越表示对佛的虔诚,可脱轮回之苦,因此藏民除口诵外,还制作“嘛呢”经筒,把“六字大明咒”经卷装于经筒内,用手摇转,表示反复念诵着成百成千倍的“六字大明咒”。有的还用水力、灯火热能,制作了水转嘛呢筒、灯转嘛呢筒,代人念诵“六字大明咒”。</p><p class="ql-block">不转八廓街就不算到过拉萨。六天后,当我去过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和林芝的巴松措湖,人完全“活”了过来,旅行社安排的日程刚结束,我就去转八廓街。转经前我买了一个转经筒,穿着麂皮夹克,戴着一顶西部牛仔帽,夹在川流不息的转经人群中,真的有点像模像样。我顺时针摇着转经筒,嘴里喃喃地念着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八廓街的人真多,手摇各色各样转经筒的藏民,大都身穿藏袍,有的藏民手中摇动的转经筒很大,手柄很长,他们腰带上有个牛皮小套,把手柄下端放在这个皮套里,然后右手扶在转经筒下,使它轻轻的转起来。千百年来,这玛尼轮就在这人世的生死轮回里、在持颂的六字真言中、在沾满酥油的手转动下,一圈圈地旋转着,承载着佛祖与藏民之间的沟通。从珠峰大本营回到拉萨后,我轻松地转了一趟“林廓”。离开拉萨的前一天傍晚,怀着依依惜别之情,用了一个小时时间,我绕着布达拉宫宫墙转了一圈,将1844个排在宫墙外的转经筒转起。转经是藏民宗教性的祈祷,是流淌在藏族人血脉里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过去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而祈福,如今为拥有今生的幸福安康和更加理想的吉祥如意的来世而祈求。我遂了“囊廓” “八廓” “林廓”转经的心愿,还特地面对布达拉宫磕了三个长头,祈愿藏族同胞千秋万代“扎西德勒”。</p> <p class="ql-block">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与玛吉阿米相见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布达拉情歌</span></p><p class="ql-block">在那东方高高的山顶,</p><p class="ql-block">每当升起明月皎颜,</p><p class="ql-block">玛吉阿米醉人的笑脸,</p><p class="ql-block">就冉冉浮现在我的心田。</p><p class="ql-block">第一次看到这首诗的时候,我就被它炽热的感情所打动,当我知道这是一位不准谈情说爱的喇嘛写的,觉得挺奇怪,当我知道这是赫赫有名的被称为活佛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写的,我更是被深深地吸引,这次去西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想探寻其中的奥秘。</p><p class="ql-block">来到拉萨的第二天上午,导游带我们到大昭寺瞻仰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然后让我们自己在八廓街购物。 在藏区,人们的房子一般涂成白色,只有寺庙、活佛的驻锡地和高僧大德的寓所才涂上黄色,但是在八廓街主街上,却有一所黄色颜料涂墙的藏式酒吧。传说三百年前,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为了寻找度母女神,常常趁着夜色微服私访,徘徊在拉萨的大街小巷。一天,仓央嘉措来到这所藏式酒馆,刚刚落座,有一位少女也来到这个地方,掀开门帘张望了一下,恰好被仓央嘉措看到了,他从来没有见过那么绝色的少女,美若天仙,正在愣怔,这位少女却悄然离去。事后,仓央嘉措认为,这也许就是度母女神,后来他多次来到这里寻找等候,遗憾的是这位少女再也没有出现。于是,才华横溢、多情善感的仓央嘉措就写了这首著名的情诗。</p><p class="ql-block">下午,我随旅行团参观布达拉宫,上到红宫的时候,导游向我们一一介绍了五世达赖至十三世达赖的灵塔,在红宫丰富的藏品中,最重要的便是安放着奢华的历代达赖喇嘛法体的灵塔,这些灵塔大小有别,形式相同,均由塔顶、塔瓶和塔座组成。塔顶一般十三阶,顶端镶以日月和火焰轮。塔瓶存放遗体,所有灵塔都以金皮包裹、宝玉镶嵌,显得金碧辉煌。其中五世达赖的灵塔高达 14.85米,花费白银104万两,用去黄金11万两,镶嵌珍珠、玛瑙、宝石15000多颗,被称为“世界一饰”。藏民们称这座灵塔为“赞木耶夏”,意思是这座灵塔的价值抵得上半个世界。十三世达赖的灵塔高达12.97米,其前的珍珠塔便用了20万颗天然珍珠串缀而成,可称得世界上罕见的艺术珍品。如此宝藏,我真想拍下来,但是布达拉宫里严禁摄影拍照。走着看着,我突然发现独独少了六世达赖的灵塔。当我们登上红宫最高的殿堂萨松朗杰时,导游告诉我们,向西便是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经堂其美甘丹,在富丽堂皇的布达拉宫里,六世达赖的经堂太不显眼,被人们遗忘在一个偏僻的角落。</p><p class="ql-block">为什么这位才华横溢、多情善感的六世达赖在布达拉宫没有灵塔呢?我到西藏图书馆查阅了有关资料,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1682年(康熙21年),威望崇高、被僧俗藏民敬称为“阿巴钦波”(意为“伟大的五世”)的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圆寂。按照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制度,当时主持西藏政务的第巴.桑结嘉措寻觅到了1683年(康熙22年)在山南门隅宇松地方宁玛教派家庭出身的转世灵童仓央嘉措,将他接到措那城堡悄悄供养起来。为什么没有被立即迎至拉萨布达拉宫坐床呢?原来是五世达赖坐化时,正值布达拉宫扩修,为了能保证工程顺利进行,五世达赖明确要求对自己的圆寂秘不发丧,隐藏十五年。五世达赖的遗命被严格执行,第巴.桑结嘉措凡事假达赖名义行之。公元1697年(康熙36年),康熙皇帝御驾亲征大破噶尔丹,从俘获的藏人口供中,得知五世达赖已去世多年,天子震怒,下诏严辞痛斥,第巴·桑结嘉措慑于清廷威力,不得不遣使奏报,道出实情,辩称担心西藏政局失去控制,害怕社会发生变乱,大权旁落蒙古和硕特部汗王手中等等。康熙皇帝因连年征战,内地需要修养生息, “惟以不生事为贵”,故且“宽宥其罪”,但是没有立即对五世达赖转世灵童表态,后来,为了安定西藏局势,特“派理藩院主事保柱往藏,看明转世之小达赖喇嘛”,不久授以印信印文,又派章嘉呼图克图莅藏,参加了同年12月25日为仓央嘉措举行的“坐床”典礼。这样,仓央嘉措作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被认可剃度受戒时,已经十四岁了,而一般的转世灵童在五、六岁就成为活佛。仓央嘉措“坐床”以后,在第巴.桑结嘉措的监督下,开始了严格的经学生涯,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向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白天,作为活佛,他头戴黄帽,身披袈裟,在香烟缭绕的经堂之上弘扬佛法,接受僧众和信徒的顶礼膜拜,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晚上,作为凡人,他换上藏装,戴上假发,结识了一群青年男女,流连于市井,放歌于酒肆,还原了一位风流倜傥情歌诗人的真实面貌。后来,仓央嘉措在布达拉宫后面的龙王潭(现在的宗角禄康公园)水面,建起了一座精美的楼阁,经常邀请他的青年男女朋友,在一起唱歌跳舞,饮酒狂欢。才华横溢的仓央嘉措诗情勃发,创作了许多情歌,让大家即兴演唱。由于仓央嘉措的诗歌热情奔放、朗朗上口,很受大家的喜爱,一经演唱,便很快流传开来。历史上,关于仓央嘉措的传说还很多,各种版本的故事都有。无论人们有多么丰富的想象力,也很难将活佛圣人与凡夫俗子二者联系在一起。 然而,在六世达赖仓央嘉措身上,却将二者融为一体。正是这个融合,留下了藏传佛教史上扑朔迷离的一页;正是这个融合,书写了藏族文学史上灿烂辉煌的一章。然而,仓央嘉措是在西藏政教矛盾斗争十分尖锐的旋涡中被推上达赖喇嘛宝座的,最终难以逃脱作为社会政治矛盾斗争牺牲品的命运。蒙古拉藏汗为了取得对西藏的统治权,与第巴·桑结嘉措明争暗斗,生死搏杀,仓央嘉措的“行为不检”也成为拉藏汗手中的罪证。1705年(康熙44年),桑结嘉措被拉藏汗杀害,仓央嘉措失去了靠山,也被废黜。拉藏汗借以皇帝诏,将年仅二十四岁的仓央嘉措解送北上,经青海湖,“行至西宁口外病故”,一说被杀,一说仓央嘉措没有死,开始了自己的流浪生活。他先后流浪到青海、甘肃、蒙古、四川、印度、尼泊尔等地,曾当过乞丐,送过尸体,生活极为艰苦。由于接触了广大的劳动人民,有着丰富的生活实践,他后来写出的《仓央嘉措情歌》,更加优美动人,更为群众喜爱,现已被译成英、法、俄、日、印地等文字,广为流传。</p><p class="ql-block">临别拉萨之际,我又去了一趟八廓街,站在玛吉阿米酒吧前,情不自禁地吟诵起仓央嘉措的一首情歌:</p><p class="ql-block">那一刻我升起风马旗,不为祈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p><p class="ql-block">那一时垒起玛尼堆,不为修德,只为投下心湖的石子; </p><p class="ql-block">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p><p class="ql-block">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轻触你的指尖; </p><p class="ql-block">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近你的温暖; </p><p class="ql-block">那一世转山,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定日看珠峰</span></p><p class="ql-block">去西藏圣地,到喜马拉雅山珠峰大本营看珠穆朗玛峰,似乎是旅游者心中的夙愿,尤其是不远万里来到西藏的外国旅游者,目标就定在仰望珠穆朗玛峰。</p><p class="ql-block">我和旅行社签约出发的日期定在6月5日,可是天不作美,6月4日晚上拉萨下起倾盆大雨,哗啦啦,淅沥沥,下得我的心都凉了。我听旅行社的导游说,看珠峰最好的时间是每年5月前的旱季,而进入5月后的雨季则一睹珠峰真容的概率较低,上次有几个老外,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来到这里,住在海拔4980公尺的绒布寺,每天清晨、傍晚两次爬到海拔5200公尺的大本营去看珠峰,可是珠峰云遮雾绕,不要说峰顶看不见,就是山脊也看不清,这几个老外精神可嘉,硬是在绒布寺住了一个多礼拜,但是,光有良好的愿望不行,珠峰就是不给面子,无奈签证到期,只好恋恋不舍地下山,其中一个老外面对珠峰方向号啕大哭。导游谆谆告诫,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把我的心悬了起来。</p><p class="ql-block">6月5日一起床,我便推窗看天,天上云层很厚,但是透出一丝光亮。虽然厚厚的云层压在我的心头沉甸甸的,但是这一丝光亮却给了我希望。一场大雨,拉萨四周原本光秃秃的赭色山顶银装素裹,六月天出现一派北国风光。雪山银岭环抱着日光城拉萨,让我看到了青藏高原的一个奇观。拉萨海拔3700公尺,周围的山岭多在5000公尺以上,山下下雨山上飘雪,六月雪是司空见惯的景观。</p><p class="ql-block">丰田吉普车行进在前往珠峰的公路上,在翻越海拔4990公尺的岗巴拉山口时,我看到几个老外背负沉重的行囊,骑着自行车,沿着盘山公路,吃力地往山上蹬;在日喀则到海拔5248公尺的嘉措山口时,也看到骑车登山的老外,让我肃然起敬。进藏以后,我由于惧怕高原反应,一举一动谨小慎微,海拔高时,更是如此,看到挥汗如雨的登山者,令人汗颜。</p><p class="ql-block">去珠峰,一般是第一天住在日喀则,第二天经定日上绒布寺,由于柏油马路已经铺到定日,驾驶员黄师傅建议我们第一天住定日县,珠穆朗玛峰就在定日县境内,这样从定日到绒布寺只有101公里的路程。101公里,对于高速公路上的驾驶员来说,也就是一个小时的路程,但是黄师傅告诉我们,这可是砂石盘山路,非常难走,要开四、五个小时。路难行,时间长,我都不在乎,但是6月6日凌晨天放亮时,却发现乌云压顶,爬到一个山口时,天上竟然飘起雪花,朝南望去,朦朦胧胧,珠穆朗玛女神好像并没有起床梳妆打扮的意思。吉普车艰难地在盘山砂石路上行进,有的路段就像搓衣板,一顿一顿的,人在车上前后左右摇晃,如果晕车,肯定会吐。事不凑巧,轮胎爆了,在黄师傅换轮胎的时候,我真的很担心再爆第二个,没了备胎,那后果是很惨的。果真那样,我们不仅看不成珠峰,还要“搁浅”在这空气稀薄的荒山野岭,而且还不在手机信号服务区。远处传来铃铛声,三个藏民骑着快马从珠峰方向奔来,马蹄过处扬起尘土,很快消失在远方。我手绕转经筒,绕着附近的一个玛尼堆转了三圈,祈求老天保佑,一路平安,万事如意。当轮胎换好后,黄师傅告诉我们,珠峰快到了。抬头望天,没想到一会儿功夫竟然云开雾散,阳光明媚。</p><p class="ql-block">渐行渐近,绒布寺到了。我下了车,魂牵梦萦的珠穆朗玛峰露出了它的笑脸,在驾驶员的安排下,我们乘坐马车前往珠峰大本营。挂在马脖子上的铃铛响着,我仰望珠峰,感慨万千。从1953年5月29日英国登山队两名队员登顶到现在,54年来,已经有来自60个国家(地区)的近1700人/次登上珠峰,不幸的是另有170多人殒命在这里,有些人至今找不到尸体,恐怕将永远长眠在珠峰。渐行渐近,珠峰清晰可见,整个山体呈现巨型金字塔状,威武雄伟,昂首天外,我情不自禁地高呼:“珠穆朗玛女神,我们来了,请张开你的双臂欢迎我们吧!”</p> <p class="ql-block">带着对天路的向往,带着对珠峰的渴望,带着对藏传佛教的探寻,我来到了西藏,短短二十天的时间,我听到了雅鲁藏布江的涛声,看到了八廓街的转经,感悟到了藏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意愿。那漫漫长路的磕长头,那日复一日转经筒,那仓央嘉措诗歌,留给我难忘的印象。波光粼粼的纳木错湖水、白雪皑皑的珠穆朗玛峰,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p><p class="ql-block"> 扎西德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