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湘师火种遍天涯</b></p><p class="ql-block"><b> 在美丽富绕的杭州市萧山区镶嵌着一颗碧绿的明珠一湘湖,在骄阳下婀娜多姿,仪态万千,她堪称西湖的姐妹,敢与西子媲美,优其是那湖中有山,山中有湖的特色,更是别有天地非人间。</b></p><p class="ql-block"><b> 然而更令人瞩目的是湘湖师范,不但全国闻名,还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注。该校以湘湖得名,湖因名校而生辉。</b></p><p class="ql-block"><b> 1928年,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为了让更多的乡村穷孩子上学,指导创办了这所半工半读的师范学校,培养师资力量,服务于乡村,力求教育救国。90多年来,这里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人才,成为人才的摇篮。</b></p><p class="ql-block"><b> 原来的校舍建在湖心中的定山,中共地下党萧山县委书记恽逸群、湘师共产党员导师应怀训,程长源等利用这个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建立中共地下党组织,传播革命火种,恽逸群经常在夜幕的掩护下,划着小船到周边的农民家中,召开党员会议,布置工作。1930年,19岁的李言在湘师党组织的培养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李言燦爛的人生是从这里起航。恽逸群任命他为首任团支部书记,他利用学校图书馆这块阵地传播马列主义,并带领团员青年深入农村宣传革命理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烽火湘师路,感恩湘师情</b></p><p class="ql-block"><b>湘师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动人的故事,那些往事让人永远难以忘怀。</b></p><p class="ql-block"><b>1937年11月,湘湖师范校舍被日机炸毁,炊事员和四个留守的学生遇难,幸亏金海观校长英明果断,提前把全校师生带到深山里才使更多的人幸免于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校舍炸废了,敌机不断的轰炸,金海观校长历尽千难万险,开始流亡办学,同学们抬着钢琴,挑着教具,背着行李,翻越崇山峻岭,途经浙江省义乌、永康、丽水、青田、金华、庆元、龙泉,在宗祠和庙宇里上课,一路上吸收了好多学生,学子队伍不断壮大,湘师是一支宣传队,湘师是一部播种机。抗战八年七易校址,成为浙江省教育史上的名校。直到1946年2月,湘师在萧山祇园寺复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校友们深爱母校,深深怀念这块热土。原丹东市长、湘师四届校友李言同志生前念念不忘湘湖师范导师的恩情,临终嘱咐家属把骨灰撒在流过湘湖师范的钱塘江。1985年4月3日,时任湘师党委书记的程新法、校长王应兰等校领导接待了李言的长子李文俊(解放军总参谋部副局长)和次子李文杰(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4月4日,全校师生在萧山小南门本部校舍召开追悼会,4月5日,在定山湘师分部举行追悼仪式后,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的两位领导、湘师前任校长徐文强、办公室主任胡启龙和许信法、周建安、丁伟标等老师和他的长子李文俊、次子李文杰,为李言同志举行骨灰撒江仪式。又在定山原图书馆的旧址上烧毁楠木骨灰盒。从此,李言永远留在了“湘师”,李言的亲人也铭记着湘师。</b></p> <p class="ql-block"><b>位于定山上的湘师老校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 百年湘师,薪火永续,湘师精神代代相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2008年,2月26日,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89届校友、萧山区教育局副局长董茶仙在毕业留校的同班同学王向前陪同下,将母校的角角落落走了个遍。他们一起在两棵大樟树下徘徊许久,查看了树龄和编号,又在赵碑亭前,仔细地辨认那些碑铭和修亭概要。当晚,又在网上作了一次广泛的搜寻。“萧山县学重建大成殿记碑”“赵碑亭”乃浙江33处庙学之一,是浙江省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萧政发【1983】9其号文件确认其为重点文保单位。萧政办发【2002】161号《关于切实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通知》中则明确了湘师内“两古树名木”的编号、树龄等,并在建议部颁发的建城【2000】192号《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中找到了保护城市古树名木的要求。这些保护文保和古树的款项,于建设开发而言条条都是障碍,对湘师校舍保护却十分给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29日,董茶仙副局长以政协委员的名义向区政协提交了《关于要求将湘师校区置换调整为体育路小学校区的建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3月5日,时任萧山区长、湘师校友郑荣胜批示回复:“建议很有价值”,并要求常务和分管区长召集相关部门研究。不久,经萧山区人民政府批准,以1.4亿元人民币回购了湘师校区,用于体育路小学和人民路小学两校的办学,以更好地纪念陶行知和金海观先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b><b>2009年8月,杭州电大湘湖校区整体搬迁至富阳,正式成建制并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b></p><p class="ql-block"><b> 为传承湘师精神,萧山区教育局顺应民意,开展向社会公开征集新校名活动,这是萧山教育史上首开先例的一次广泛投票,征集校名活动。征集校名的投票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湘师莘莘学子的积极响应,经最后统计,大多数人赞成将在原湘师校址新建学校的校名命名为“湘师小学”充分体现了萧山人民的“湘师情结”。投票活动结束后,原湘师教师、后调任萧山区人事局工作的丁伟标同志书面、口头向教育局领导建议,为传承湘师精神,将在湘师旧址上新建的这所学校取名为“湘师实验小学”更为合适,这一建议被领导采纳。</b></p><p class="ql-block"><b> 作者曾经两度去湘师,受到校领导的热情接待。2013年4月19日,我第一次来到湘师,一行“爱滿天下”的大字扑入视野,富阳杭科院校园里的桃树、梨树、茶树枝繁叶茂,陶行知纪念馆的任红民主任、丁水娟主任和龙玉梅老师热情地接待我,给我拿出厚厚的历史资料,帮我查阅30年代的湘师革命故事,那一篇篇校友回忆录,饱含着学子对老师的深情,一个个革命故事感人至深,激励我们奋勇前行,老师的音容笑貌和陶行知先生的葴言铭刻在心,“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爱滿天下”“千教万教,教做真人”。</b></p><p class="ql-block"><b> 当夕阳辉映着美丽湘湖,我载着厚重的历史资料踏上归途。湘师精神代代相传,湘师桃李开遍天涯。</b></p><p class="ql-block"> <b></b></p> <p class="ql-block"><b>陶行知先生塑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萧山文化名人:湖师范学校的老校长、陶行知的学生——金海观</b></p><p class="ql-block"><b>金海观,字晓晚,浙江诸暨人。曾先后在河南第一师范学校、江苏第七师范学校、开封兆仓女子中学、宁波第四中学、南京中央大学、安庆女中、成都大学等校任教。其间,还在上海中华书局任编辑。</b></p><p class="ql-block"><b>1932年起,金海观赴萧山担任浙江湘湖乡村师范学校校长,前后达25年。主持该校校务后,他按照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办学,提倡“教学相长,手脑并用”,推行“做、学、教”三位一体的“工学制”,并开展军事体育、音乐文艺、农村调查、扫除文盲等课外活动,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活动相结合。抗日战争爆发后,湘师先后迁至义乌、松阳、庆元、景宁等地。面对艰苦的办学条件,金海观鼓励师生战胜各种困难,坚持照常上课,他自己则为校务、经费四处奔波,不辞劳苦。直至抗战胜利,学校迁回萧山。萧山解放后直到1956年,金海观继续担任湘湖师范学校校长。其间先后当选为萧山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副主席、 浙江省人民代表、省政协常委、中国教育工会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任该会中央候补委员、杭州市委常委,1957年任民进浙江省委筹委会秘书长。著有《小学教学法纲要》《推行基本教育之师资训练问题》《工学制实验班计划书》等,参与编写了《杜威教育哲学》、《中国教育辞典》等。1971年,金海观去世,享年75岁。</b></p> <p class="ql-block"><b>金海观塑像</b></p> <p class="ql-block"><b>1930年,中共地下党萧山县委书记、湘师教导主任 恽逸群</b></p> <p class="ql-block"><b>李言(右一),湘师校友,1930年在湘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7年奔赴延安,在延安与八路军首长合影</b></p> <p class="ql-block"><b>李言 原丹东市市长、丹东市市委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党委书记 , 湘师第4届校友。</b></p> <p class="ql-block">左起:龙玉梅、丁水娟、蔡静、任红民</p> <p class="ql-block">2013年4月18日,作者在湘湖留影</p> <p class="ql-block">流亡大学的剧情简介 · · · · · ·</p><p class="ql-block"><b> 抗日战争初期,国立江南钱江大学举校西迁。由于缺乏运输工具,全校师生在校长江炜成(智一桐 饰)率领下,肩挑人抬,终于在一座小镇上安顿下来。在这里,他们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训导长傅梦琪(祁明远 饰)百般阻挠学生们的爱国行动,江校长在广大进步师生的支持配合下,与反动势力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迫于战局发展,钱大继续西迁,西迁路上,满目疮痍。江的妻子田婉(向梅 饰)病死在途中,儿子松松和学生陆华(符冲 饰)也被敌机炸死。面对幕幕惨状,不少人对西迁不抱希望,也有人提出散伙。江校长强忍失妻丧子之痛,通过耐心说服教育,让大家树立“誓与钱大共存亡”的信心......</b></p> <p class="ql-block"><b>位于定山的湘师老校舍</b></p> <p class="ql-block"><b>据当年曾配合《流亡大学》摄制组参与组织湘师师生在萧拍摄工作的原湘师教师丁伟标老师回忆:反映浙江大学抗战时期西迁办学艰难历程的《流亡大学》,当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吴贻弓(祖籍杭州,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长、上海市文联主席、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等职)执导,智一桐、祁明远、高博、刘子枫、张闽、向梅、张芝华等主演,于1985年上映。1984年,《流亡大学》摄制组在萧山火车站拍摄钱江大学(现实生活中的浙江大学)师生西迁办学过程中在火车站候车、上车的场景时,影片中的钱江大学师生由同样有着在抗战时期流亡办学经历的湘湖师范学校的师生扮演,在拍摄现场,吴贻弓导演亲自指挥湘师师生扮演钱江大学师生当年踏上漫漫西迁路程的艰难过程的场景。《流亡大学》1985年上映时,曾在杭州引起热烈反响,社会各界好评如潮,浙大和湘师也分别组织师生专场观看,被赞是一部生动的浙大校史作品,同时也是对当年湘师金海观校长带领师生在抗战时期历尽千难万险,转辗于浙南山区和浙闽边界,七易校址流亡办学经历的回顾。</b></p> <p class="ql-block"><b>作者 蔡静 湘师第四届校友李言的外孙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情满湘师 作词 蔡静 作曲 高音敏子 统筹雷喜明</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