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脏之“心”

王岭

<font color="#39b54a">《轻松学中医》阅读分享(16)</font><br> 学习中医知识,感受中医魅力。各位朋友,大家好!继续和大家分享台湾医师陈祈宏的《轻松学中医》,下面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中医里的“五脏”。<br> 中医以心、肝、脾、肺、肾五脏来概括人体的生理系统。所谓的“脏”除了包括生理上的器官,更重要的包括生理上的功能。中医认为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概括来讲就是主导气、血、精、津、液在人体的运作、循环、生成以及储藏的工作。 今天来说说五脏里的“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五行属火,是主宰整个生命活动的脏腑。<br> 一、心的位置<br> 1、位置<br> 心在胸腔里面,肺的下方,横膈膜的上方,前面有胸骨,后面有脊柱。<br> 2、形态<br> 呈圆形,内部有腔室,外围有心包膜包裹。<br> 3、藏象学说的心<br> 包括实质上有血有肉的心脏以及神明之心。一指脑,可以接受外界事物的刺激,产生思维,具有意识,并且表现出反应。 二、心脏与肢体、五官、孔窍的关系<br> 中医认为,身体内部的脏腑与外部的五官、四肢、皮毛等有密切的联系,内体内的脏腑发生病变,外在的肢体官窍也会有变化。1、心主脉<br> 脉是运行血液的通道,就如同水管儿和水的关系。心和脉直接相连,而且血液在血管的运行,主要靠心气来推动。在病理上,心气不足,推动血液运行的力量就不足,脉象就会虚弱,血液运行不顺畅而出现淤阻<br> 2、心华在面<br> 面部有丰富的血管儿,当心的功率健全,心气、心血充足,脸部气血循环通畅,脸色就会红润有光泽。反之,心气、心血不足,脸色就会苍白,缺少光泽。 3、心开窍于舌<br> 舌主管味觉及发音。舌尖的功能和五脏都有关系,但是与心最密切。心与舌有经络相通,由舌尖的色泽和功能状况,可以直接诊查心的生理功能。如果心的阳气不足,舌体看起来颜色较淡、白、肥胖、稚嫩,若火往上窜,舌尖儿就会表现红赤。<br> 三、心与五志、五液的关系<br> 1、喜为心之志<br>人的五种情志分别属于五脏,即心志为喜,肝志为怒,脾志为思,肺志为忧,肾志为恐。 心的生理功能表现和喜有关,如果心主神智的功能过于亢奋,人就会有喜笑不止的现象,而当心主神智功能低落,人又容易悲伤。<br> 2、汗为心之液<br> 汗液的产生是由体内的津液通过阳气作用,由汗孔排出体外,但津液和血都来自于一个源头:心主血液。汗的形成需要血的提供水分,故称汗为心液。如果汗出太多,极易耗伤心的气血,出现心悸、怔忡等病症。 四、心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意义<br> 1、心主血脉<br> 心脏不停的跳动,推动血液在全身脉管中循环,这种心脏推动血液循环的动力,称为“心气”。中医理论认为,心脏的功能正常搏动,主要依赖于心气充沛,血液也才能在脉内正常的运行。另一方面,血液的正常运行也有赖于血液本身的充盈,这部分包括心脏和脉管儿内的血液,我们称之为“心血”。所以心气的充沛和心血的充盈,是心要完成血脉的生理功能所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 心主血脉的生理作用分为“行血”和“生血”两部分:<br> (1)行血 以输送营养物质<br> 心气推动血液运行,输送营养物质供养全身,维持全身的正常生理功能.<br> (2)生血 使血液得到补充<br> 中医理论认为胃肠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通过脾主运化的作用,上疏给心肺,在肺部吐故纳新之后,灌注于心脉,变化成赤色为血液,使血液不断的得到补充 <font color="#39b54a">病理意义:</font><br> 若心发生病变,则会通过心脏搏动、脉搏、面色等方面反映出来。如心气不足,血液亏虚,可见面色苍白无华,脉细弱无力等症状,严重者则发生气血瘀滞,血脉受阻而见脸色灰暗、唇舌青紫、胸前闷痛等。 2、心主神明<br> (1)神的含义<br> 中医学里中,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如人的面色、表情、眼神、言语及肢体活动均属于神的范畴,而心主神明的神,则属于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和思想活动。<br> (2)神的生成<br> 中医认为,神是由先天之精化成的,当胚胎形成时,神就产生了,出生以后在成长发育过程中,神还需要后天水谷精气的营养。神伴随着我们生长、发育和死亡,人死亡神也随着消失,所以有“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这句话。 (3)、心主神明的生理作用也有两部分<br> 其一,心有接受外来信息的作用,对于外界事物,通过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之后,可以对其做出判断。其二,心为君主之官,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在脏腑之中居于首要地位,五脏六腑必须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 <font color="#39b54a">病理意义:</font><br> 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楚,思考敏捷,对外界信息反应灵敏。如果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异常,可出现失眠、多梦、心神不宁等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异常,严重者则昏迷、不省人事,而且还可影响其它脏腑的功能及整个生命。所以说“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现代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意志和思维活动属于大脑的生理活动。其实,这个观念在中医文献《内经》中早已有明确的描述,中医的藏象学说将思维活动归之于心,主要依据心血的充盈与否和精神程度有密切关系而提出来的。而此种心主神明的概念,长期以来一直在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br> <br>文字整理:王岭<br>图片:来源于书中及网络<br>(括号内非原书文字,为补充内容。)<br>如果涉及侵权,请告知本人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