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p class="ql-block"> 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年7月19日—1972年2月15日)生于美国<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u>密苏里州</u></i>,美国著名记者。代表作《红星照耀中国》。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u>通讯员</u></i>。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u>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u></i></b>。1936年6月斯诺访问<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u>陕甘宁边区</u></i></b>,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u>抗日战争</u></i></b>爆发后,又任《<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u>每日先驱报</u></i></b>》和美国《<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u>星期六晚邮报</u></i></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u>驻华战地记者</u></i></b>。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u>毛主席</u></i></b>见面。1972年2月15日,斯诺因病在<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u>瑞士日内瓦</u></i></b>逝世。后人遵照其遗愿,将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u>未名湖</u></i></b>畔。</p><p class="ql-block"> 2009年9月10日被评为“<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u>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u></i></b>”之一。</p> 创作背景 <p class="ql-block"> 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之下,中国革命的真相对于全世界来说是一个难以猜测的“谜”。</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i><u>1936年春夏之交</u></i></b>,宋庆龄<b style="color:rgb(255, 138, 0);"><i><u>促成斯诺秘密前往陕北</u></i></b>。在延安,斯诺与<b style="color:rgb(255, 138, 0);"><i><u>毛泽东、周恩来</u></i></b>等进行了多次谈话,同时进行了四个月的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对苏区居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做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斯诺回到北平后,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b style="color:rgb(255, 138, 0);"><i><u>1937年10月</u></i></b>,本书在伦敦<b style="color:rgb(255, 138, 0);"><i><u>出版</u></i></b>。</p> 作品介绍 <p class="ql-block"> 为躲避国民党的出版审查,《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u>西行漫记</u></i></b>》。这是一部<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u>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u></i></b>。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时的所见所闻。该书绝大部分素材来自作者采访和考察的<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u>第一手资料</u></i></b>,客观地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描述了红军长征这一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p> 艺术特色 <p class="ql-block">1.高度的纪实性,深刻的洞察力 </p><p class="ql-block">2.人物个性鲜明,真实可感</p><p class="ql-block">3.善设悬念,擅长刻化场景 </p><p class="ql-block">4.语言生动幽默,善于特写</p> 主题思想 <p class="ql-block"> 本书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深入分析和探究了<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u>“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u></i></b>,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p><p class="ql-block"> 作者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u>瓦解</u></i></b>了种种歪曲、丑化中国共产党的<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u>谣言</u></i></b>。书中以毋庸置疑的事实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p> 主要人物形象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u>毛泽东</u></i></b></p><p class="ql-block">质朴纯真,说话平易,生活简朴,身体素质佳,博览群书,涉猎广泛,一丝不苟,不知疲倦,果决有魄力,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同时他又是一个爱军爱民的共产党人领导。</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u>周恩来</u></i></b></p><p class="ql-block">平易近人,温和文雅,他细心热情。同时他理智冷静,善于分析。知行合一,生活朴素,充满生命的活力。</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u>彭德怀</u></i></b></p><p class="ql-block">他是个乐观爱笑、率直爽朗,富有才智、善于驰骋,吃苦耐劳、活泼且精力旺盛顽强不屈、具有强烈反抗精神、性格刚烈,不向恶势力低头的勇士,他还是杰出的军事家。</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u>朱德</u></i></b></p><p class="ql-block">沉默谦虚,崇尚现代科学、爱惜部下、深受爱戴、天性极端温和,说话朴实、喜欢运动和读书、大勇大智、爱民,忠于党的事业,为革命甘愿丢弃个人名利的共产党人,同时他还是一位作战经验丰富的杰出军事家。</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u>徐海东</u></i></b></p><p class="ql-block">大胆无畏,英勇善战,具有强烈反抗精神、善良真诚,阶级意识很强。</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u>贺龙</u></i></b> </p><p class="ql-block">英勇善战、有出色军事才能、口才好,威望高、急躁而又谦虚。</p> 读后感 <p class="ql-block"> 在这本书中,一个个立体、完整的鲜活人物形象与一段段或令人热泪盈眶或令人心潮澎湃的革命故事相互交织着,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红色革命的光荣乐章。在这其中,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故事令我至今不能忘却。从毛泽东童年在了解了世界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现状以后,在已有反抗意识的年轻心灵上,留下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磨灭不掉的印象,到在长沙建立以富有战斗精神的青年为主的新民学会。再到成为红军的领导者,并主持了无数次与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侵略主义斗争到底的伟大运动。他用自己的一生铸造了中华民族革命最终胜利的成果。正如毛泽东主席的诗词:“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p><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书中所记录的人物和故事仍闪烁着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和令人敬佩的英雄气概,它们如同一颗颗耀眼的红星,照耀在中华大地上,也反射进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照亮了我们奋进的道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