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5亿年前,一只蜥脚类恐龙🦕扭动着长脖子进食高大的针叶树,它庞大的身躯已经成为陆地之王,没有任何动物可以伤害他,但食物却少的可怜,气候的变化让针叶树这种古老的原始植物,开始陆续被被子植物所取代,天气一直在下雨,很多地方已经洪水泛滥,它没办法到远方觅食,饿得有气无力的扭动着那无处安放的长脖子,在啃食完它能寻找到的最后一片树叶后,轰然倒地。它死后肉体还来不及被肉食动物消化,地球上便爆发了一场百万年不遇的大洪水,它沉入水底,埋入沙下,变成了石头。</p><p class="ql-block"> 2004年,一种创造了高度文明的、处于食物链顶端的、叫做“人类”的生物在宁夏灵武南瓷湾发现了它的头骨,它拥有排列完整的22颗棒状牙齿,堪称是世界上保存最精美的恐龙脑颅化石之一,被称为北半球第一龙!2005年6月灵武恐龙化石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物换星移亿万年时光流逝,它向世人昭示着这片不毛之地曾是恐龙的家园。</p> <p class="ql-block"> 15万年前,喜马拉雅山不似今天这般高耸陡峻,南亚的湿热气流畅通无阻地北上,在亚热带气候笼罩的贺兰山下,植被葱绿茸茸,乔木遮天蔽日,湖泊沼泽星罗棋布。一只板齿犀仰起头,它嗅到了空气中暴风雨来临的气息,天空像被撕破的篷布,大雨倾盆而下,<span style="font-size: 18px;">山洪咆哮而至,瞬间淹没板齿犀,它被裹挟着冲入黄河,深埋在泥沙之下。</span>斗转星移15万年后的1985年11月,砖厂在宁夏惠农西河桥取土时,它以一种珍贵的姿态重现天日,陪伴它一起出土的是众多的古生物化石。10至15万年前,西河桥曾是大<span style="font-size: 18px;">象、犀牛、盘羊、大角鹿、老虎、猎豹、狼、羚羊繁衍生存的家园,它们死后尸体被山洪冲刷进黄河古道,经泥沙堆压形成一层又一层的化石群,</span>最多的是犀牛头骨化石,板齿犀头颅化石尤为珍贵,被称为化石界的大熊猫。很遗憾,这里未被有效保护,砖厂随意取土,大量的化石流失,1998年12月6日,石嘴山市公布西河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后也仅用铁丝网做围栏,如今这里因考古挖掘形成一个深达数米的大坑,地下水和雨水汇集成湖,湖水微澜,水草摇曳,有野鸭子游弋其中。在保护区内偶尔可以捡到化石碎块。后来喜马拉雅山以每年 1厘米的速度抬升,青藏高原形成阻断南亚的湿热气流,贺兰山终变荒山秃岭,只有这些化石,记载着这片古老土地的沧海桑田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 史前40000万年,一群长发披肩、皮裙加身、形容疲惫、手持木棍石块的古人伫立在今天宁夏灵武水洞沟一带,他们来自遥远的西伯利亚阿尔泰地区,一路追随猎物,跋山涉水来到这个水草丰茂,气候宜人之地,这群狩猎者打算在此修整一段时间,水洞沟的原驻民在确认这群不速之客没有入侵的意图后,没有驱逐他们。夜间,两个组群围绕在火塘边吃着烤鹿肉,修整石器,远道而来的狩猎者掌握着最先进的勒瓦娄哇(<span style="font-size: 18px;">Levallois)</span>技术,这是一种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剥片技术。我们的原驻民在摆弄一块鸵鸟蛋壳,把它磨成直径几毫米中间钻孔的圆片,用绳子穿好送给了心爱的姑娘。夜深了,他们钻进身后的半地穴式的棚子里,这类棚子是在地上挖一个坑,坑的四周垒一道高于地面的土墙,架上木橼,覆盖茅草,其上压以泥土。火塘的火在熊熊燃烧,不久之后,这里又迎来了一批中亚地区的古人类,他们掌握着小石页制作技术。</p><p class="ql-block"> 数万年来,来自西伯利亚、中亚的狩猎者和原驻民在水洞沟地区来来往往,薪火相传,书写着大跨度迁徙的文明交流史卷。至1.8万年前气候恶化,他们向外迁徙带去文明的火星。1.2万年前,一群掌握着更先进的石器制作技术的人类在此定居,揭开新石器时代的序章。 </p><p class="ql-block"> 1923年,法国古生物学家桑志华、德日进首次发现水洞沟遗址即闻名于世,纠正了“中国没有旧石器时代文化”的论断,水洞沟被称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1988年1月13日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考古单位。如今水洞沟一带仍是隔壁荒原上的一片绿洲,芦苇萋萋,水草依依,荒原的风略过芦苇丛卷起考古现场的黄沙,轻佛过脸颊,在耳畔低吟:你来了,我在这儿,一直在这里,等你。</p> <p class="ql-block"> 史前15000年,在今天的宁夏中卫卫宁北山附近大麦地几个腰间围着兽皮,长发披肩的男人手里拿着木棍和石头在围捕一头麋鹿,这是男人们每天都要进行的生存之战,当他们把战利品抬回位于半山腰的部落时,一个老年男人用力的用石头在岩石上刻画了一组线条----他画了一头鹿,这是自春天以来部落猎杀的第三头麋鹿了,部落里圈养的山羊产下几只羊羔,也要刻在岩石上,还有那个射杀老虎的勇士拉弓的姿势很帅也要刻在石头上。这里遍地都是原生的铁矿石,随便捡一块敲打敲打就可以在山顶上平整的岩石上刻画。完成一天的工作后,老年男人靠在岩石上欣赏他的作品,夕阳的余晖在他刻画的岩石抹上柔和的黄色,他的目光越过重重的山峦极目远眺,他不知道一万年后,他和他的同胞们、先民们、子孙们刻在岩石上的画会成为中国惟一的世界级“岩画主要地区”,密度超出了国际公认的世界岩画“主要地区”规定标准的140多倍,为世界之最,在450平方公里内遗存有史前岩画1万幅以上,在十几道如波浪起伏般的山峦的向阳的崖壁上,连绵不绝地刻画着各种岩画,内容涉及原始宗教、狩猎、图腾、牲畜、甚至是原始的文字符号,场面比贺兰山岩画更集中,更宏大。其中一副靠近山口的崖壁上长达9米,高1.2米刻满了岩画,蔚为壮观,2019年10月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大麦地岩画目前尚未对外开放,它位于卫宁北山的深山里,在中卫雅云路北侧第28号电线杆(水泥电线杆和木质电线杆的分界处)旁的土路进山,遇岔路均走左侧,荒山秃岭渺无人烟。行至一个大铁门处,只能步行进山,在红色土路和白色土路交叉口行走白色土路。一路向右侧的道路行进约10公路方能到达岩画区,岩画刻画在山峦的石壁上。由于大麦地岩画范围广,自然风化和人为盗掘使保护并不容易,仅在岩画集中区设立<span style="font-size: 18px;">探头监控,也许数百年后,我们再也看不到这壮丽的史前画廊。</span></p> <p class="ql-block"> 下面这幅岩画不属于大麦地,它属于贺兰山,收藏在大武口博物馆,但它实在是太精美了,实际上,不论是大麦地还是贺兰山,岩画均是古人生活重要内容之一,是先民们敬畏自然、记录生活的天书。</p> <p class="ql-block"> 史前10000年,在今天宁夏青铜峡鸽子山蒋顶乡有一眼泉水,泉水在低洼处汇集成不大的一汪池水,周边长满芦苇,旁边石头堆砌的火塘里,火苗熊熊燃烧,火能驱走了野兽,能把肉烤熟,部落的人精心的保管火种,因为重新点燃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枯萎的芦苇杆被拔出来与池塘的泥土混合在一起涂抹在黄土结构的崖壁上,崖壁上用打磨的石头挖几个胳膊粗的洞,捡几个树枝插在洞里,用芦苇搭在上面,一个简单得棚子盖好了,下雨天不用担心淋雨了。一个老年的妇女赤裸着上身,用芦苇做成草裙围住下身,蹲在地上,用一个石磨研磨谷物。部落里的母羊难产死了,女人们用尖厉的石头把皮剥下来,这张羊皮可以从其他的部落换取一个鸵鸟蛋,它的壳可以做装饰品。肉类放在火上烤熟供部落的人分食。这里土地平整,不知从什么时候他们发现谷物会年年生长,收割谷物、采摘浆果可以代替肉类填补肚子,这比通过狩猎获得食物更安全稳定。连绵的雨让部落里的男人能好好休息几天,闲暇之余,他们会加工石器,把石头磨成两厘米长,几毫米厚的薄片做削刮器,把骨头磨成很小的珠子穿起来带在脖子上。</p><p class="ql-block"> 这汪泉水足足流了1万年,到1984年,全国文物普查时鸽子山旧石器古人类遗址展现给人类的是一幅“泉水边穿越万年的古营地和遗珍”画卷。鸽子山的先民们可以娴熟的使用火,首次发现旧石器房屋建筑遗址,直径不足两毫米的珠串是旧石器时代最小的装饰品,石磨上残留的淀粉说明对植物的驯化已经进入原始农业时期。遗址地表石器密度惊人,大量小于2厘米的石制品表明先民们拥有高超的技术水平,考古发现不亚于著名的水洞沟遗址。2006年5月25日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内的泉水也被作为水源地进行保护。伫立在芦苇丛中,仿佛看到先民来此劳作繁衍,生生不息。时光如泉水般流逝黄沙掩埋了他们生活的遗迹,一封存便是万年。</p> <p class="ql-block"> 距今5000年前,在今天宁夏海原县西安镇菜园自然村的地方有数眼泉水涌出,汇成"菜园河",村子位于南华山脚下,村子的西、南、东的山梁坡地上,有一群古人类在制陶,和今天手工制陶的流程一样,她们把河边的黏土采集运到山坡上,放在陶轮(木质的圆盘)上,慢慢的旋转修形,经过数千年的摸索,古人知道要淘洗掉黏土中的杂质使陶器更加细腻。陶器成型后,用麻绳把陶器从陶轮上勒下来,码在柴草上,点燃四周的柴草,烧4-8个小时,露天烧制温度最高800度,所以烧出来的陶器是暗红色或褐色,色彩不均匀,于是她们在地上挖坑,把陶器放进去,上面架上柴草烧制,由于空间密闭、温度高,陶器的颜色变成灰色,器物更薄,更加结实耐用,这样就诞生了原始的窑,绝大部分是竖窑,也有少量横窑。由于制陶的工艺越来越复杂,工作量越来越大,劳动主体也由女人变成了男人。女人们把动物的油脂收集起来,放在一个陶豆里,点上火放在半山挖出来的窑洞的墙壁上的洞里,微弱的光让整个窑洞变得温暖,结束了一天的劳作,他们坐在半山腰喝着野果酿的酒,在微凉的山风中在沉沉的睡去。</p><p class="ql-block"> 作为齐家文化的摇篮,菜园遗址处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包含马樱子梁、石沟、林子梁三处遗址和5处墓葬,中国最早的窑洞在此诞生,他们在山地开凿窑洞式房屋,有半圆形场院,长条形门道,过洞式门洞和椭圆形居室组成,地面铺有光滑坚硬的黑垆土,这样的窑洞式建筑在陕北地区一直沿用了近5000年,在窑洞墙壁上遍布用火的痕迹,证明人们有了用"烛"的概念,从而使中国用灯的历史提早了两千多年。5000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至1984年全国文物普查时,菜园遗址重现天日,2001年6月25日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这里<span style="font-size: 18px;">山梁上</span>遍布红色的陶片与石器显示着这片土地曾是古人类生息、繁衍、生产劳动的场所和墓葬地,在随后的800年里,他们在这里仰望苍穹星空,俯视河谷大地。</p> <p class="ql-block">三角网纹双耳彩陶罐,</p> <p class="ql-block">水波纹单耳彩陶罐</p> <p class="ql-block">菱形网格纹双耳彩陶罐</p> <p class="ql-block">单耳彩陶罐</p> <p class="ql-block">点线纹彩陶盂</p> <p class="ql-block">鋬耳直流红陶壶</p> <p class="ql-block">圆圈网纹彩陶罐</p> <p class="ql-block"> 距近4000年前,宁夏隆德县渝河北岸<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上,开阔平坦的土地上建有很多地穴式房屋,石头垒的牲畜圈里牛羊在吃草,狗在吠叫,远山苍翠,河水清澈,不远处的田地里,谷物金黄,丰收的季节忙碌又兴奋,场院里的树荫下,几个男人正在加工修理石斧、石锛、石凿、石铲、石刀、陶刀,还有加工粮食的石磨盘、石磨棒、石杵,历史已经进入了父系时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明创造将原始农业由刀耕火种推进到了锄耕农业,农业的发展促使人类定居,人类的数量开始增长,此时这一区域定居数个部落,大约居住了3000多人,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先民们驯化家畜、采摘野果、种植</span>粟、稷,下河捕捞河蚌田螺鱼类,<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生存繁衍近百年,形成了陕、甘、青原始文化的交汇点,是连接东西新石器文化的纽带。文明从来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高山河流荒原从不曾阻隔文化的交流,种族地域的差异也不能成为文明融合的桎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斗转星移数千年转瞬即逝,曾经的文明淹没在荒草之下,1984年全国文物普查时,雨水冲刷的断崖上铺满了陶片和残断的石器、兽骨,惊艳了世人。2013年3月页河子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渝河的水依然在缓缓流淌,它不言不语,看时光流逝、看尘世沧桑巨变。</span></p> <p class="ql-block"> 人生不过百岁,可是生命却在世界上生存了几百亿年。生命的力量充满韧性且绵延不绝,不论生命的第一颗火种来源于哪里,它自诞生在地球上的那天起,就生机勃勃的延续开来,它努力的在水中游泳、在泥土里扎根、在陆地上奔跑、在天空中翱翔,在亿万年的时光里,生命变化着不同的形态和载体,最终创造了“人类”,人类生于荒蛮,一路赤手空拳、披荆斩棘的从旧石器时代走来,并最终缔造了绚烂的文明。</p> <p class="ql-block">陶托绿松石颈饰(宁夏固原出土,新石器时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