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农耕生活,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然景致,乡村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诗意栖居、乡愁安放之所。但蓦然回首,诗中如画般的田园风光正被现代文明的潮推浪卷裹挟着渐行渐远。<div> 随着时代大踏步向前,当下的乡村建设正面临着乡村景观“城市化”、乡村建筑“西洋化”、乡村人口“空心化”的困境。因此,我们需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风貌塑造、文化传承、宜居宜业等方面下功夫,助力乡村振兴。<br></div> 散发乡土气息,需在风貌塑造上留住乡村的“形”。离开了房前屋后的半亩方塘,离开了左邻右舍的袅袅炊烟,离开了历经风雨的名木古树,这样的乡村还是我们记忆中的乡村吗?城市化的乡村景观还是我们心心念念的乡愁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乡村本该就是干净整洁、散发着乡土气息的宜居之地。所以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应尽量保留乡村原有风貌,不过度硬化,不大拆大建,对古建筑可采取引入“活体保护”等方式,同时持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通过风貌塑造使农村环境美起来。<div> 彰显个性特色,需在文化传承上留住乡村的“魂”。乡村文化是接续历史文脉的传家宝,是保存文明记忆的留声机,是丰富精神世界的万花筒。“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斑驳的泥墙、庄严的祠堂、传承的技艺、传统的风俗……正是这些“源头活水”滋养了一代代村民,并且成为了他们的“魂”。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乡村建筑“西洋化”,许多有形的、无形的文化传承在钢筋水泥的覆盖下消失殆尽,保护乡村传统文化已刻不容缓。因此,应大力推动乡村文化发展,营造人人讲好家乡故事、家家会说风俗民情的氛围,打造个性名片,让乡村文化得以代代相传,依托文化传承使农村文化“活”起来。<br> 着力一村一策,需在宜居宜业上留住乡村的“人”。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村稳,则天下安;农民富,则国家盛。乡村的核心是人,乡村振兴的目的也是为了人,为防止乡村“空心化”,需从产业、就业、创业等富民渠道上着力,同时打造宜居乡村,展现乡村魅力,让村民重新认识家园,过上更有品质的生活,只有这样,村民才会想回来、回得来、留得住。这就要求我们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创意农业,打造多元化新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提升农业附加值等,借力宜居宜业使农民生活富起来。<br></div> 时代步伐在加快,乡村同样在发展,乡村振兴非一日之功,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久久为功、常抓不懈,我们既要有足够的恒心、耐心,又要有坚定的信心、决心;既要循循善诱,又要以身作则;既要守住“形”,也要塑造“魂”,更要留住“人”。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说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认真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我们就必定能让广袤农村同全国一道共享发展成果,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富裕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