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戚继光纪念馆位于苍南县金乡镇狮山公园东侧,建于1994年,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系两层砖混结构,为宫殿式造型,前筑碑坊型门台挑檐,门台书额由原国防部长张爱萍题“民族英雄戚公祠”,纪念馆为五间殿堂,正堂立戚继光塑像,两壁陈列抗倭史料和图像,中间庭院裁绿树、植花。戚继光纪念馆当时的总造价19万元,除政府拨款资助部分外,其余为群众募集。建成开放以来,每年接待参观者达15000人次,1995年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2017年拍于山东蓬莱 <div><br></div> 戚继光(1528-1588)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他出生于明嘉靖七年闰十月初一,即公元1528年11月12日。原籍山东东牟,今山东莱芜,祖上曾迁居定远(今安徽定远),出生地在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他的六世祖戚祥,跟随明太祖朱元璋起义打天下,在云南攻战中阵亡;他的父亲因战功升任京都神机营副将。从来是将门出虎子,父亲给他取名继光,对他寄托着继承祖志、光耀门庭的厚望。他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受到严格的教育,迎着战斗成长起来,亲手创建戚家军,担当起抗倭主力军的重任,足迹遍及东南沿海六个省。戚继光文武全才,抗倭战绩显赫,以“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报国大志,荡平历四百多年的海疆倭患,是功盖千古的民族英雄。<div><br><br><br></div> <div><br></div> 金乡筑城置卫后,戚继光两度挥军来此。据史记载,一次是明嘉靖41年即1562年,戚家军从温州港驾帆南航,经金乡卫城扎营,沿卫城西郊古道梅岭,过蒲壮所城入闽,一举摧毁横屿倭寇老巢。另一次是隆庆元年即1567年,戚继光奉调镇守北疆,自闽粤回师,扎营卫城西郊,训练山地战术,遗下“总理练兵事务兼镇守蓟州、永平、定海总兵关防”石质关防印一枚,现珍藏于县文物馆。相传,他的随营爱姬曾寄寓金乡卫城“宦隐庵”(宦隐庵原名“荷庵堂”,因庵中荷花池而得名,位于金乡东门狮山麓。明代卫族始迁祖王贵的七世孙王之猷辞官退隐,居荷庵堂,改名“宦隐庵”。明末清初陈仓起义时,贡生沈瀛洲,在庵中作《金乡困城记》,曾改称“患隐庵”。原庵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清乾隆、光绪年间两度重修。近年复有善男信女修葺一新。正厅为木质平房,凤头屋脊。后厅新建,边有厢楼。庵前古井一口,深丈余,水碧清,有“荷庵泉”志书。历代文人墨客,游庵留诗),后客逝于金乡。<div><br></div> <div><br></div> 戚继光治军纪律严明,官兵一致。一次行军至乐清时,突遇滂沱大雨,乡绅请他到屋内暂避,他婉言谢绝说:“上千士兵都在露天里,我怎么可以独自进屋避雨呢?”明嘉靖四十一年八月,率部六千自温州出发到福建剿倭,沿途百姓争相馈饷,他都没有接受。为了巩固抗倭已取得成果,他留下部分士兵在金乡卫,实行军垦屯田,寓兵于农,成为今日金乡人祖先的一部分。<div><br></div> <div><br></div> 为了纪念戚继光平倭功绩,温州、乐清、瑞安、平阳等地都树立纪念碑,民间还保留一种食品叫“光饼”。金乡人的饮食文化中,有关于“光饼”的传说,在与戚家军临别时,金乡百姓家家户户做起了炊饼,供戚家军在途中食用,金乡人还把这种饼叫“肚脐饼”,因为中间有个洞,这种烤饼工艺一直延续到解放后。据记载,还有一些作战用的特殊武器亦为戚继光首创,如虎笃枪——狼筅。利用南方到处都有种植的毛竹,选择节密杆坚之竹,削尖,刃锋利如狼牙,长约一丈五尺,出手发出飒飒之声。还有一种木制可在泥涂上滑行的“涂塌”相似于北方的雪撬,现在金乡巴艚渔民还在相继延用于渔业生产,当时戚继光首创,用于海涂作战。<div><br></div> <div><br></div> 戚继光为平倭寇,两度进驻金乡卫,经过25年的浴血奋战,终于荡平了倭患。后奉命镇守蓟州共16年,防御北方蒙古游牧民族封建主的武装入侵,为中原人民的安宁与和平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他的丰功伟绩彪炳史册!<br><div><br></div> <div><br></div>附:戚继光诗二首<br><br>一、<br>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生平。<br>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br>二、<br>小筑惭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揖客,挥尘坐谈兵。<br>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