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据北京鲁迅博物馆编的《鲁迅手稿选集》记载,鲁迅先生在《惯于长夜过春时》这首诗中把“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改成“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作者把“眼看”改成“忍看”,把“刀边”改成“刀丛”,虽则改动两字,但却增加了千钧力气,它把鲁迅先生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和愤怒心情写出来了,由此看来,要写好一首诗,改诗是何等重要。</p> <p class="ql-block"> 由鲁迅先生的改诗故事,使我想起了宋朝魏庆之在《诗人玉屑》里引唐子西讲的一段话,唐说诗写好以后,“初读时未见可羞处,姑置之;明日取读,瑕疵百出,輙复悲吟累日,反复改正,比之前时,稍稍有加焉;复数日取出读之,疵病复出:凡如此数四,方敢示人……”这一段话告诉我们,诗人把诗写好后,要善于不断地发现“瑕疵”、“疵病”,要“悲吟累日,反复改正”,也就是说要仔细琢磨,反复推敲。</p> <p class="ql-block"> 唐朝诗人贾岛很注意推敲,他想好了“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后,想把“敲”改成“推”,一时决定不下,想得入神,不觉冲犯了韩愈的车骑,警卫把他推到韩愈跟前,他向韩愈诉说了经过,韩愈告诉他,还是用“敲”好,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推敲故事。贾岛“想得入神”反复琢磨的精神固然我们要学,但他虚心听取韩愈意见的精神更为可贵。</p> <p class="ql-block"> 我国有不少大诗人把诗写好后,经常虚心向别人求教。据岳珂的《桯史》记载,宋朝的辛弃疾写好《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后,给人家看,人家向他指出缺点后,他就“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把诗写好后,总要读给群众听,征求宝贵意见。清朝薛雪在《一瓢诗话》中也一再教导我们“著作脱手,请教友朋,倘有思维不及,失于检点处,即当为其窜改涂抹,使成完璧,切不可故为谀美,任其渗漏,贻讥于世。”</p> <p class="ql-block"> 在古今中外文学史上,不少诗人的改诗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楷模。唐朝诗人孟郊是“夜吟晓不休,苦吟鬼神愁”,方干是“吟成五个字,用破一生心”,大诗人杜甫更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而马雅柯夫斯基说开采一克镭要一年的劳动,而写诗有时为了一个字要采一千顿的字矿。鲁迅先生也在《答北斗杂誌社问》中说:“写完好至少看两遍”,至少是两遍,至多呢?他没有说,这种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值得在今天提倡和发扬!</p> <p class="ql-block">(图片源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