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读书,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信手拈来的事,说起来,貌似并不困难。但是,我们却总有各种理由来解释自己没有读书的原因。没有时间、没有心情、没有准备、没有好书……</p><p class="ql-block"> 假期是集中读书的好时间,我们这群读书人把读书作为一项家庭作业,读了自己心仪已久的好书,也把它作为一份美好的礼物推荐给大家。</p><p class="ql-block"> 书海浩瀚,取之不尽。作为语文老师,读书既是充实自己,也是职业需要,读专业书,也读其他类书,你会发现,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有些看似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书却在无形中增长了读者的见识,拓宽了视野。</p><p class="ql-block"> 用脚步丈量世界,用阅读充实心海。</p><p class="ql-block"> 这期好书推荐,给热爱阅读的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推荐一本书《班主任可以做得有滋有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景龙池小学:车阿颖</span></p><p class="ql-block"> 《班主任可以做得有滋有味》这本书,被誉为“一线班主任的实用宝典”“班主任培训的首选用书”,同时还获评中国教育新闻网“2012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和“2012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并入选中国教育新闻网“2012年全国教师暑期阅读推荐书目”。书中为我们呈现了大量的案例,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再现了教育的真实过程,它不只是传递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更是以其背后的教育理念带给我们教师朋友以智慧和启迪,帮助大家过好自己的教育生活。</p><p class="ql-block"> 本书的作者郑英老师自喻为“教育农人”,在很多人觉得当班主任“太烦恼”时,想方设法地摆脱班主任工作这一烫手山芋时,她却有滋有味地连续七年担任两个班级的班主任,她在自己的一方田地里辛勤耕耘,执著前行,并一丝不苟地操作各道工序,深耕、浅埋、播种、育苗……为的是给“作物”一个和谐的生长环境。两个班的班主任,我们想都不敢想,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都常常焦头烂额了,郑老师却做得有滋有味,真的令我敬佩。郑老师她所做的事情也是很多班主任都在做的,只是她在常规工作中多了一份细心、一份用心,并注重积累。</p><p class="ql-block"> 一、在细微处用心</p><p class="ql-block"> 我们常说: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在郑英老师的日常教学、生活、书籍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名字”在我们眼中是一个不起眼的存在,试问自己,你尊重学生的名字了吗?有多少学生的名字被忽视了?在郑英老师的眼中每个学生的名字都充满了生机,名字对于孩子而言是一种尊重,是一种平等。郑英老师提出了几个十分有效快速记名法:如讲述故事、 串联成文、 正面引导、游戏记忆等等,在她眼里,一个个平淡无奇的名字都充满了生机,一个名字是一首歌,一个名字是一段情,一个名字是一个故事,她用学生的名字做藏头诗,她为学生量身定做谜语,她将学生的名字编入习题,她把学生的名字作为专利称号,她还为每位学生制作了精美的书签,她把学生的名字用到了极致,成为了教育艺术。所以说,名字是一笔可观的教育资源,爱学生,请从善待学生名字开始,这是一个简单而又重要的开始。</p><p class="ql-block"> 二、注重语言的艺术</p><p class="ql-block">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涌出知识的溪流。如何使语言充满情趣和魅力,郑英老师的做法就值得我们学习。她在和孩子们的交流中很少指责、训斥,也很少唠叨、不着边际,更不会嘲笑讥讽。她用关爱自己孩子的心情去对待每一位学生,擅用简短富有寓意的小故事或者小案例来打动孩子,留给孩子的是思考和沉静,更是收获感悟。</p><p class="ql-block"> 三、变“疲于应付”为“工作艺术”</p><p class="ql-block"> “班徽是一件狄德罗睡袍?”“收作业讲究技术含量”“因势利导整仪表”“班会课怎么上才有效率”“让人震撼的家长会”“每个学生都想上光荣榜”“黑板还有其他用处”“评语应该这样写”……看着这一个个小标题,作为班主任的我们谁又会有免疫力不去读一读呢?事,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小事,也是大家年复一年在做的事。我们做得心力交瘁,而郑英老师这些与众不同的班主任策略就是对症下药的“良方”,就是及时贴心的“小贴士”。原来班主任工作真的可以做到这么有滋有味!</p><p class="ql-block"> 通过读郑英老师的这本书使我的思路逐渐清晰,让我对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有了一次平静的梳理。面对重复繁琐的班主任工作,如果用一颗审美的心去欣赏、去领略、去创造,我们就能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惊喜。凡物皆有可观,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班主任也可以做得有滋有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好书推荐——《人间草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临潼区西泉中心小学 丁娜</span></p><p class="ql-block"> “用自在的生活态度,把每个平凡的日子过的有趣。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像一点办法,老愁眉苦脸,干吗呢?”这段话出自汪曾祺的《人间草木》的卷首语,不经意间,我读完了此书。</p><p class="ql-block"> 在读《人间草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细细品味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平润自然却又清静细腻,不加修饰的辞藻,却最有人间烟火气。他的《人间草木》所说所写不过人间三两事,却偏教人觉得一枝一叶总关情。</p><p class="ql-block"> 我们每个人都是凡人,我们的生活淡如流水,然而就是这淡如流水的日子,不同的人过出了不同的味道:有的人将生活过得平缓和煦,有的将生活人过得无味浅安,但总有人乐在其中,在淡水一般的日子中发掘诗意一样的美好,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温暖氤氲的阳光,酝酿一腔温润雅致。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并不像小说,会有那么多的大起大落的情节,写在纸上也不过几行几句,但每一件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小事,每一个在我们生命中绽放的美好,又如何不值得赏心悦目呢?花开一瞬,不过人间寻常事,但只这一瞬,便胜得万千姹紫嫣红。</p><p class="ql-block"> 在汪曾祺先生的回忆里,他昔日所见的旧人旧事看似无奇,却耐人寻味;昔日的旅行见闻、各地风土人情、花鸟虫鱼都看似平铺直叙,但字里行间却充分流露出他对凡人小事和乡土名俗的深深眷恋,流淌着他对旧日生活情景的缅怀,他笔下的文字,蕴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p><p class="ql-block"> 黑格尔说:“假如你不缺少发现美的眼光,那么,你在每个人、每件事物身上,都可以发现美,在受到美的吸引的同时,感受到很大的快乐。”青山淡水最显真,返璞归真最得意。如此雅致清淡的《人间草木》,或许正是最贴近我们当下快节奏生活的精神至宝,所以,大家不妨在万籁俱寂、灯火阑珊的夜晚,放空自己,放下手机,捧起书卷,来看一看这赏心悦目的《人间草木》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推荐一本书 高媛</p><p class="ql-block">推荐图书:《为你自己工作》 </p><p class="ql-block">作 者:袁文龙 </p><p class="ql-block">出 版 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p><p class="ql-block">推荐理由:</p><p class="ql-block"> 观念的正确与否是决定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决定自己事业成败的关键。有的人以为在为领导而工作,所以牢骚满腹;有的人以为在为单位而工作,所以消极怠工。读了《为你自己工作》后会豁然开朗:原来我是在为自己工作啊!于是有了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也就能干出一番业绩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好书推荐 胡建平</p><p class="ql-block">书名:《回到教育原点》</p><p class="ql-block">推荐理由: </p><p class="ql-block"> 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轻松与不轻松之间,圆满与不圆满之间。——她这样教课。听课,听得出门道;评课,评得出名堂;写课.写得出水平。——她这样为学。定位、到位,不越位;听从、跟从,不盲从;建功、立功,不居功。——她这样管理。不管怎样,总要读书。不管怎样,总要善良。不管怎样,总要心向光明。——她对学生如是说。工资再低也要买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屋子再小也要藏书,工作再忙也要读书。——她对年轻教师如是说。她被网友亲切地称为“玫瑰”,她被广大青年教师服膺为榜样和领路人。她就是著名教育专家、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兼书记,兼任北京中央商务区实验小学校长的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窦桂梅教育教学管理精华》是她的教育教学管理智慧的精华,精选30多万字,包括了作者多年来在教学实践、学校管理、评课与课改等方面的深刻体会与思考。好教师应该具备的修养从哪来?好教师怎样才能真正走进课堂去?怎样有效评课?是“教语文”还是“用语文教人”?……《回到教育的原点:窦桂梅教育教学管理精华》全方位阐述了窦桂梅的教育教学观、学生观,特别是关于语文教学和学校管理的理念和实践,尤其是课例部分,生动体现了她的教学魅力,让年轻教师有路可循。</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好书推荐——《刻意练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西安市大学南路小学 黄瑞</span></p><p class="ql-block"> “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天才。”说出这句话的人,名叫安德斯·艾里克森,他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2016年,他出版了《刻意练习》一书,成为超级畅销书。</p><p class="ql-block"> 如果你想掌控自己的人生、塑造自己的潜力、不向命运低头、不甘于现状,那么这本书很适合你。</p><p class="ql-block"> 在书中,艾利克森提出了一种对于任何领域任何人都有用的自我提升方法——“刻意练习”。这一方法甚至被评价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大的学习方法。大脑就像肌肉,越练越大,拥有无限适应能力。各领域的杰出人物都靠大量“刻意练习”,天才也不过是长期训练的产物,如果你也想成为一个“天才”,好好运用这本书里的原则,就一定能够做到。</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讲到的刻意练习并不复杂,总结其关键词:目标明确,专注投入,及时反馈,不断挑战舒适区,找到专业优秀导师,强化动机,坚持练习。任何一个人从开始刻意练习到最后成为高手,都要经历四个阶段——产生兴趣,变得认真,全力投入,开拓创新。</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在哪儿呢?就是它给人类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可思议的未来。你们想想看,如果走在街上的每一个人脑子里边都能够同时记住三百个数字,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象棋大师,每一个人都能够跳水,都能够练空手道,这个世界的人就会变得特别的厉害。而之前为什么没有?是因为人们把它们归结为这是只有个别人才能够做的事。当我们能够把刻意练习的方法引入到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当中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变得更加专业,更有成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好书推荐《教育的情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莲湖区庆安小学 金伟</span></p><p class="ql-block"> 《教育情调》这本书是我在今年暑假阅读的,推荐给各位老师。作者马克斯·范梅南,是教育现象学的开创者之一,加拿大人,世界著名教育专家、教育哲学家,课程论专家和人文科学研究方法论专家,外国教育名著阅读选修课阅读作品之一。 全书共十六个章节,每一章都举例几个教育小故事,简单易读。内容实际上主要围绕着关键词“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展开,表达对教育智慧的理解,但又不是简单地罗列琐碎的现象,或肤浅地讲故事,而是适时要言不烦地揭示出一些现象所蕴含的教育理念。</p><p class="ql-block"> 我是在薛瑞平老师的书中了解到的这本书,于是今年暑假就买来阅读。读这本书很轻松,因为简单,充分,好理解,好实践。最大的收获就是:教育与爱不可分离,教育需要机智与敏感。</p><p class="ql-block">推荐的几个理由:</p><p class="ql-block"> 第一,《教育的情调》一书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生动鲜活的教育小故事一一列举,启发我们什么对孩子合适、什么不合适,知道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关注孩子的独特之处,关注孩子的个体生活世界,懂得如何“看”孩子和“聆听”孩子。因此,无论是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老师,还是有工作经历的老师,都值得在这些鲜活案例中得到启示。</p><p class="ql-block"> 第二,这本书告诉我们得到“教育的智慧”的方法。更为重要是“唤醒”我们形成自己的教育智慧。在教学路上,没有捷径,切勿蛮干,我们需要教育的智慧。范梅南给我们指出了唤醒教育智慧应该关注的领域:“了解孩子充满可能性的世界”“孩子好奇的体验”“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孩子”“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到’”“表扬和肯定的重要性”“课堂教学中的教育学面面观”“纪律的教育学意义”“孩子对秘密的体验”“气氛的作用”等等。在作者看来,和“教育智慧”相关的因素是“反思”“体验”“敏感性”“独特性”“人文情怀”“儿童立场”。 第三,这本书文字优美,举例生动,将理论内化为生动的语言,可以让人一口气读下去,无论是教师还是父母。所以,当我们在暑假休息的时候,读这样的书,定会让我们对教育教学的信心增强,原来教育如此简单,如此有意义。好的教育感悟可以从这里获取。</p><p class="ql-block"> 总之,《教育的情调》不仅给与丰富的专业教育智慧启迪,而且以丰富和充满生活气的真实事件将枯燥的教育原理简单化、生活化,深入浅出地将一个个宝贵教育经验传达给读者。这不是一本教育技巧指南,而是一段寻找教育情调的旅程。阅读吧、希望你能成为一名拥有教育情调,进而拥有教育情怀的教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好书推荐——《我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大学南路小学分校 李艳娜</span></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中的每个故事都可以叫 《我不》,十年如一日坚守藏地、为藏民基础教育尽-一己之力的书店老板;亦正亦邪浪荡酒脱,散尽家财救助灾区、带重病母亲游历世界的东北浪子……书中的每--个有情众生,都在对命运说:我不!《我不》中的他们,真实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他们的故事也是他们的真实生活,真实且动人。大冰笔下的故事,也许正是你心中的往事,故事中的他们,也许就是你,他写的书和他的人一样,野性十足,笑骂由人,苦口明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推荐一本好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西飞一小 马萍</span></p><p class="ql-block"> 看过的书数不胜数,但我最想向大家推荐《人间草木》这本书。风雨如晦,草木人心。《人间草木》是汪曾祺先生的文集,写出了草木山川、花鸟虫鱼的人味和乡情民俗、凡人小事温润的乡土味。以一颗从容豁达的心写出了世间的美好与灵动,从文字之间溅出无数惊喜。</p><p class="ql-block"> 我很喜欢里面的一段话:“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他们很多很多日子了,它们开得不茂盛,想起来什么说什么,没有话说时,尽管长着碧叶。”从这一段文字之中,我感受到了草木繁花的温暖,瞬间觉得世界清奇了起来。之后时常想起这段话,我想,这大抵就是汪曾祺先生所写的文字的力量吧。</p><p class="ql-block"> 书中有带着露珠的洁白的缅桂花,明亮而使人丰满的昆明的雨,饱涨着花骨朵的木香,自得其乐的栀子花,巷子里卖杨梅的苗族女子柔柔的声音,联大那些令人难以忘却的师友,抑或是没有大喜大忧、没有烦恼、无欲望亦无追求、天然恬淡、抱膝闲看“活庄子”般的闹市闲民,都让人感受到汪曾祺先生对生活的热爱,以及领悟到他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p><p class="ql-block">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可惜,现在的人们都只是匆匆赶路,从而忽略了路边的美好景色。一些人甚至在鲜花怒放流水潺潺的路径,抱怨沿途没有美好景色。其实有时候一抬头,就能看到满天的繁星点缀于黑天鹅绒毛般的夜幕之上。</p><p class="ql-block"> 人生多有离别,伤感之情自然也油然而生。但汪曾祺先生写到:“逝去的从容逝去,重温的依然重温,在沧桑的枝叶间,折取一朵明媚,簪进岁月肌里,许它疼痛又甜蜜,许它流去又流回,改头换面千千万,我认取你一如初见。” 这样的坦然实属可贵。</p><p class="ql-block"> 汪曾祺先生一生都对生活投入真情,我总觉得他的文字不入红尘世俗,却又有几丝烟火之气。读着他的书,似乎来到了一个心灵栖息地,有了些许治愈之感。</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想将他的书推荐给大家,也愿每一个人都有汪曾祺先生那般的真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好书推荐 马莎</p><p class="ql-block">推荐书目:《第56号教室的奇迹》</p><p class="ql-block">推荐理由:</p><p class="ql-block"> 关于本书我有以下四个思考:</p><p class="ql-block"> 1.他是怎样做的?</p><p class="ql-block"> 2.他为什么这样做?</p><p class="ql-block"> 3.他为什么能这样做?</p><p class="ql-block"> 4.自己今后该如何做?</p><p class="ql-block"> 相信大家读了也会有更多的思考和收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苏轼词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好书推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西安市雁塔区大雁塔小学 谭晓凤</span></p><p class="ql-block"> 苏轼,中国诗词史上最璀璨的明星,近千年来,他的佳作深受国人喜爱。《苏轼词传》这本书以苏轼的词为主题,涵盖了叙事、咏史、咏物、赠答、田园等作品,对苏轼的生平际遇、诗词艺术、社会活动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再现了苏轼以文传世、以官入世的典型宋代文官形象。</p><p class="ql-block">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然而他却用自己独有的豁达的人生态度来对待这些不幸,他的人生哲学都寄于自己的作品中。本书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对其词进行了情感化的解读。读他的词,可以医心;品他的人生,让人奋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单革命》读书推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远东一小 万军</span></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一位医生葛文德,是《时代周刊》评选的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中唯一的医生,也是美国白宫的健康政策顾问。这本书是从一个故事开始的,有一天他的医院来了一个病患,这个病人是被被人捅了一刀。因为这个病人人高马大,身上脂肪很多,所以捅的一刀并不深,按照正常程序清理伤口,准备缝合。结果,正在处理时,病人开始抽搐,然后晕厥,通过X光检查,发现体内竟然都是血,后来再次询问才得知不是普通的小刀,而是士兵用的刺刀。伤情的询问在当时没有作为必须要进行的程序,但就是这个小小的失误差点造成严重的后果。他苦思冥想发明了一种方法,可以大大降低手术中的主观错误,可以减少90%的错误,那就是一张小小的清单。今天给大家分享的书就叫:《清单革命》。</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一张清单就可以解决生死的大问题呢?为什么人会犯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为什么人经常犯无心之错?1.人的大脑记忆不靠谱。2.人的专注程度受到情绪、外界环境影响,忙中容易出错。</p><p class="ql-block"> 小小的清单发挥作用的三大原因:1.可靠:把大脑不擅长的记忆的工作外包给清单,解放脑力。好记性不如烂笔头。2.高效:清单总结的是你做事情最优最全方法,是自己经验精华积累,避免了很多坑。3.反思:有了清单记录,就像你做事的日志,你可以不断拿出来审视和反思,不断提高。</p><p class="ql-block"> 清单本质是在最好的状态下把你所能达到的最完美的做事经验、技巧和流程记录下来。比如某项活动的流程清单、和家人出玩清单、授课清单、近期工作事项清单等等。清单不止能够避免犯错和疏忽,其实还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再从大脑中搜寻记忆再去执行。清单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习惯了列清单的方式,会使我们逐渐从中受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好书推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人活到极致,一定是素与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碑林区雁塔路小学 王文静</span></p><p class="ql-block"> 我推荐的是王海超所著的《人活到极致,一定是素与简》一书。全书共有十一个篇章,每一个篇章都由几个小主题串联。 在这个纷繁复杂、物欲横流、思想百态的社会里,我们一面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利生活,一方面又被快节奏所累,无暇思考,忙碌的工作和紧张的生活让我们感到疲惫不堪,少了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本书向读者展示了一种素与简的生活方式,告诉大家如何摆脱被阴霾笼罩的烦琐生活,并通过简素生活获得充实、自在、快乐、幸福的美好人生。用一颗素心享受当下,放下执念;让我们的心情得以放松,享受生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推荐的一本书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珮</p><p class="ql-block"> 我想为大家推荐一本曾经读过的书《我在台湾教语文》,我被杨志朗老师深深地感动了。从小体弱多病的他,因为贫穷,两只手发生骨折都没有到正规医院治疗,父亲认为老师动脑不动手,不必让人看笑话,因此让他发奋学习,以老师为目标,他也终于如愿拿起了粉笔,从此发誓要帮助穷人家的孩子。 </p><p class="ql-block"> 他相信,广泛阅读可以翻转孩子的人生,于是他把一本本的书带到孩子们的面前,一路走来,不曾后悔,因为他坚信自己是在做对的事情。为了把阅读变得有趣,他让学生穿越时空与名家伟人美丽邂逅;他用流行歌曲来教授修辞、阅读和写作;他带着学生亲近大自然,走进博物馆;他以身作则带着大家读书,并让学生们把零散时间利用起来进行读书:早自习、晨读十分钟、预备钟、写完考卷、去食堂打饭、睡前二十分钟等;他还开展了绘阅读,一学期读一本书。 杨老师说:“其实,孩子就像一本本的故事书,不能以封面华丽与否来论断内容的精彩程度。”身为班主任我们可以抽空打开这一本书,细细去品味,咀嚼内页中的人情世故、恩怨情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做更好的教师:教育怎样发挥作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西安市长安区南街小学 郑亚妮</span></p><p class="ql-block"> 如果你觉得教育理论深奥难懂,如果你对教育观点难以理解,如果你想了解教师教育的作用,请阅读来自伊丽莎白·格林所写、李晨翻译的《做更好的教师:教育怎样发挥作用》。</p><p class="ql-block"> 伊丽莎白·格林通过对美国好教师的走访,在课堂内外发掘教学艺术的真相,对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教育探讨,同时也介绍了美国教育发展沿革的鲜活案例,阐述了多种思想理论以及教育的发展过程,具有时代性、创新性等特点。这本书对我们更好的理解新课标理念很有帮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好书推荐之《文化苦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大学南路小学分校 李媚</span></p><p class="ql-block"> “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钟书之后,出了余秋雨。”这是余光中先生眼中的余秋雨,其散文像那古庙的钟声在悠远而凝重的撞击中传递着力量。联合国中文组组长何勇先生这样评价余先生:“余秋雨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功不可没。他三次来美国演讲,都为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搭建了新的桥梁。他当之无愧是引领读者泛舟世界文明长河的引路人。”《文化苦旅》一书是余秋雨教授80年代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的作品,是其通过对国内外的文化进行考察和思考,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对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而撰写的系列散文集。这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也是他的代表作。</p><p class="ql-block"> 这本《文化苦旅》带给我的完全是一种席卷而来的历史底蕴。这些文章,是游记,也是中国文化史。相对于更加嘈杂的现代环境,这种穿越时空的文章,更容易让我们去叩问自己,到底什么是我们想要的。之所以是苦旅,恰恰是因为,文化的诞生和绵延,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越了解自己生长的这片土地,越是有一种自豪感,归属感。</p><p class="ql-block"> 历史的灰烬,文化的余烟,袅袅燃起。文化的苦旅,在余秋雨的笔下,仿似一场文化的盛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推荐一本好书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徐 俊</p><p class="ql-block">书名:《如何阅读一本书》</p><p class="ql-block">作者:(美)莫提默·J. 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p><p class="ql-block"> 读书,似乎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是也是一件复杂的事,该如何读书,《如何阅读一本书》给了我们些许答案,让我们从中受益匪浅! </p><p class="ql-block"> 该书强调阅读是一种主动的活动。阅读一般分三种目的:娱乐消遣、获取资讯、增进理解力。只有最后一种目的的阅读能帮助阅读者增长心智,不断成长。该书主要论述指导如何通过阅读增进理解力。</p><p class="ql-block"> 在这本书的一开始,作者就在强调这样一个观点:“阅读是一件主动的事,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通过主动的阅读,通过在阅读中投入心思去不断思考,这样的阅读才会收效越大。阅读的目标,是为了获得资讯,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书中有这么一段,说真正的阅读,是“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的理解为止”。这是读书最基本的目标,也是最终的目标。</p><p class="ql-block"> 作者将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四个层次是依次渐进的,但又是建立在前一种层次的基础上的。通过基础阅读,获取一本书的内容;通过检视阅读,获取一本书的架构和主题;通过分析阅读,更深层次的咀嚼和消化一本书;通过主题阅读,对同一主题的数本书进行整体的分析与研究。 </p><p class="ql-block"> 在全书的最后一章,作者谈到了自己对阅读的理解和认识。在他看来,我们需要不断阅读,但不是任何书或文章都要读,我们要读那些能够提升我们阅读能力的书,“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通过这样的阅读,才能够增进阅读的技巧,从而提高自己。</p><p class="ql-block"> 用书中的一段话作结:“一本好书能叫你了解这个世界以及自己。你不只更懂得如何读得更好,还更懂得生命。你变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识。你会成为一位智者,对人类生命中永恒的真理有更深刻的体认”。</p><p class="ql-block"> 希望这本书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好书推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大学南路小学分校 周寰</span></p><p class="ql-block"> 在暑假里,我还读了一本书《在岁月中远行》,这本书是俞敏洪老师近年来工作、生活和行走的感悟与思考,真实反映了他在世事变幻、人生起伏下的心路历程和深刻思考。行走使人辽阔,阅读让人生释然。俞敏洪老师在本书中带领我们学习适应变化,学习与变化共处,提升自己在变化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读完本书,你将收获勇气和笃定,在有限的时空里,活出无限的人生精彩。</p><p class="ql-block"> 一行行的文字,既是俞敏洪老师记录生命轨迹的方式,也是一种对过往经历的自我萃取和沉淀。对当下的我们来说,这是宝贵的人生经验和方法论,可以帮助我们在不确定的时代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确定。我推荐给大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