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佛国”普陀山胜迹

海春居士

普陀山是舟山群岛1390个岛屿中的一个小岛,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 普陀山是观音道场,以三大禅寺闻名于世。普陀山第一大寺为普济禅寺(另作专篇介绍)。 普陀山第二大寺为法雨禅寺(另作专篇介绍)。 普陀山第三大寺为慧济禅寺(另作专篇介绍)。 普陀山新建的规模宏大的宝陀讲寺(另作专篇介绍)。 普陀全岛面积12.5平方公里,形似苍龙卧海。除了上述几大禅寺,还有众多名胜古迹,本篇只作一个概括性介绍。 <h3>因为普陀山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去普陀山必须乘轮渡。</h3> “普陀圣境”牌楼是进入普陀山的第一道山门。 距山门东南方向约250米处,是普陀山著名景点之一:“短姑圣迹”。在未建普陀山客运码头之前,凡前来普陀山礼佛进香、揽胜观光者,都得由此登岸。 这里原为海滩,滩阔十余米,长百来米,小石自相零附、两侧错列巨细不一形状各异的岩石,岩石上镌有“短姑古迹”、“慈航普渡”、“道义同皈”、“第一佛国”、“乐土”等14款题刻,出没于潮汐浪涛之中,成为旧时的天然船埠。船行到此,仍然靠不了岸,还得用小舢板摆渡。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普陀山住持了余、莲禅二僧才募资用巨石垒成长达11米,宽8米的石条道头。 相传曾有姑嫂两人发愿礼佛,凑资买船,渡莲洋朝山进香,船刚泊道头,不巧小姑“天癸”(月事)来潮,自愧不洁,不敢下船入山。其嫂短(埋怨)之无福朝圣,将姑留置船中,独自进山拜佛。不料时近晌午,潮水大涨,小舟与岸相隔,小姑久坐船中,腹中空空,饥肠难耐。正在此时,只见一村妇持食盒至岸边,向潮水里投下一些石块,踩着这些石块径直来到小姑舟中,说是她嫂嫂托其捎来,放下食盒便离船而去。嫂嫂进香归来后,小姑问及前事,嫂愕然不知,忽然记起刚才拜佛时,瞻仰莲座,只见观音大士衣裙湿着一片,心里顿有所悟,这是观世音菩萨显灵,自惭无缘,忙不迭又进山到观音面前叩拜。因其嫂曾在码头“短其姑”,从此,姑嫂泊舟处即被称作‘短姑道头”。道头旁时常出没于潮水中的石块,传说是菩萨送食时投向潮水里用以跺脚的石块,后人称此道头为“短姑圣迹”。 “海岸牌坊”始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三门四柱,高9米,宽8米,规模雄壮,上有竖额“南海圣境”。现牌坊是1919年安徽无为居士陈性良因祁嗣有感应捐款重建的,是海天佛国标志性建筑之一。 步入普陀胜境,看到的第一座寺庙是慈云禅院。 慈云禅院,又叫慈云庵,大殿匾额《海月潮音》,位于海岸牌坊西侧,创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光绪年间改建,1991年重修后对外开放。 大殿供奉着观世音菩萨。 寺院广场上有一组以朝拜“海天佛国”为主题的雕塑。 “善财童子七十二参”。 前往南天门的山道。 <h3>南天门位于普陀山南山之上,孤悬入海,与本岛一水相隔,架有石桥,桥身似龙,名环龙桥。此地巨石森立,危岩高耸,中有两石如门,故名。</h3> 南天门旁的广济寺院。 寺门悬额《定水心莲》。 寺内供奉送子观音。 寺侧登山台阶旁有石刻“佛缘吉祥”。 沿阶而上,可欣赏到巨石上的众多石刻。 从南天门前往“不肯去观音院”,沿海有一片沙滩,名为金沙滩。 从远处就能望见不肯去观音院前面的“正趣亭”。 据历史记载,公元863年日本慧锷和尚从五台山迎请了一尊观音像回国,途径普陀山附近的海域时,船触新罗礁而搁浅,以为是观音不肯去日本,于是就和同船的新罗商人把这尊观音像放置在潮音洞旁边,称为“不肯去观音”,后来当地百姓在此建了“不肯去观音院”。 不肯去观音院是普陀开山供佛之始,也是整个普陀山建寺最早的地方。 主殿门上匾额《不肯去观音院》,殿中供奉“不肯去观音”。 “潮音洞”位于正趣亭一侧,因洞穴日夜吞吐海潮,声若雷音,既如观音讲经说法,又如千僧诵经,妙响洗尘而得名。 潮音洞为山石裂隙所成,从崖至脚高数十米,半浸于海中。洞有二门,通明如天窗,潮水奔驰入洞,浪石相激,声如潮涌。 涨潮时倚岩俯视,仿若蛟腾足下,险怪百出。晴天时洞内七彩霓虹闪现,蔚为奇观。“古洞潮音”是普陀山十二景之一。 斑驳的崖壁上刻有“潮音洞”三字,系清康熙皇帝御笔。 明嘉靖年间,普陀山曾流传“舍身能成佛,燃指表诚心”的骗人谎言,有些善男信女信以为真,到潮音洞边跳洞舍身,或在不肯去观音院前燃指,以示对菩萨的诚心,以为这样做就可早得正果,上西天极乐世界,所以每年有不少人就这样惨死或燃指致残。为规劝人们的这种愚昧行为,明朝参将董永燧在不肯去观音院前建“莫舍身亭”,总镇都督李分、宁绍参将陈九思等人竖“禁止捨身燃指”碑于亭中。现在亭已毁,碑犹在。 梅檀岭下的紫竹林是传说中观音修道的地方。 紫竹林庵,旧称"听潮庵",创建于明末,清道光二十二年(1822年)更名。民国八年(1919年)康有为题"补袒紫竹林"额,现庵为1989年重建。大门两侧的石刻对联是:“度龙王让地遍山石头开紫竹,化扶桑留步满海波涛涌白莲。” 紫竹林庵的山门与天王殿合二为一,殿内供奉弥勒佛、韦陀菩萨和四大天王。 主殿为圆通宝殿,双层飞檐翘角,雕饰古朴,大气雄伟。<br> 殿前竖额《悲运同体》。 殿内供奉高2米,重1吨的汉白玉紫竹观音像。 主殿后为药师殿和三圣殿。后院种植着3000株紫竹。 大悲楼楼下供奉重4.5吨的汉白玉卧佛像,佛像后置一大型紫竹壁画。 紫竹林禅寺虽然规模小,但布局精妙,文化底蕴深厚,里面的额匾、对联多为名家所题。 出紫竹林沿香道南行,叉路口处立有一块高达一米多的路引石碑。 按照路引所指方向,不久就可到达“西方净苑”山门。山门古朴,从崖而建,额题"西方净苑"。 “西方净苑”为清末民初福升和尚创建,原名“西方庵”,因建于观音跳之上,俗称“观音跳庵”。进入山门,转过小院,右为照壁,壁书"南无阿弥陀佛"。左为天王殿,内供汉白玉弥勒佛像,两旁供汉白玉日式四大天王立像。 过天王殿就是圆通殿,主供汉白玉观音坐像,观音左侧供汉白玉雕文殊菩萨像,右侧供汉白玉普贤菩萨。两壁悬工笔彩绘十八罗汉横轴长卷,生动逼真,气势恢弘。 穿过西方净苑,就是龙湾岗海边。 极目四眺,海天一色,洛迦遥遥,普陀叠嶂。 “观音跳”就坐落于此。 “观音跳”石巨大扁平,危悬崖侧,临风而卧,俗坠且止。相传此石为观音菩萨初开普陀山之弘法圣地,从洛迦山一跃而至时的借力之石。又说此石是观音眺望大海,反观自身,修证圆通时所踏之石,故又名"观音眺海石"。 此石上方有一足印,长约42厘米,宽约15厘米,深陷入石,趾跗分明,力之所使,势之所至,尽显无余。石壁镌有"观音跳"、"灵异古迹"、"至此心善"等题刻。 继续向南就是"南海观音禅林"。南海观音禅林主奉“南海观音”巨型露天铜像,落成于1997年农历六月,由普陀山重兴之祖、普陀山佛教史上第一位全山方丈妙善长老主持新建。 南海观音露天铜像面如满月,眉目清秀,左手托法轮,右手结无畏印,显现大慈大悲相,光耀天日,壮丽无比。像高33米,重70余吨,乃当今观音铜像之最,也是海天佛国的象征。 普陀山观音立像为飘海观音形像,端庄慈祥,由河南洛阳铜加工厂承建。大佛材料采用亚金铜精密铸造,由96块铜壁板组成,溶入佛面黄金6500克。“南海观音”四字为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题。 南海观音禅林广场。 广场东侧长廊墙上镶嵌着一组“鉴真东渡”浮雕。 广场西侧长廊墙上镶嵌着一组“玄奘西行”浮雕。 <h3>朝阳洞位于普陀山几宝岭的尽头、延伸于海中的山崖上。在普陀山观日出,以朝阳洞为最,故有“朝阳涌日”之说。</h3> 梵音洞位于青鼓垒山东南端,洞岩斧劈,高约60米,纵深约50米,峭壁危峻,两边悬崖构成一门。在普陀山众多历来被人们叹为神奇的洞壑中,梵音洞的磅礴气势和陡峭危壁,为其他洞所莫及。 善财洞,主奉善财童子。据说东南亚华侨香客,来普陀山都要到善财洞拜善财童子以求财运亨通。 <h3>西天门。</h3> “心”字石。 磐陀石险如滚卵,顶端却安稳如磐。石上凿有石阶,可缘梯而上到石顶。石上有明万历年间抗倭将军侯继高题写的“磐陀石”三个笔力遒健、势如飞天的大字。 磐陀石由二石相垒而成,下石底阔上尖,周广20余米,曰“磐”;上石上平底尖,高达3米,宽近7米,曰“陀”。二石观之欲坠,为佛国一绝。夕阳西下,霞光辉映称“磐陀夕照”,为普陀山十二胜景之一。 磐陀石前的“说法台”,相传为观音大士的说法处。旁边还有“金刚宝石”、“灵通”、“天下第一石”、“大士说法处”等石刻。 二龟听法石。 灵石庵因磐陀石而得名,创建于明代。清光绪年间,庵内专建舍利殿,供奉从锡兰请得的佛舍利三颗及一尊玉佛、一部贝叶经,是为该庵特色。 灵石庵现有殿堂39间,为1990年重建。 主殿供奉杨枝观音像。 由二龟听法石东侧石级而下约百米处,为观音洞庵。明万历年间为茅篷,清康熙年间成庵宇,道光、光绪、宣统年间又陆续兴建。 庵倚天然洞穴观音洞而建,洞似一大型石室,天然生成,洞上及洞周石壁雕有观音像。终年香火缭绕,游人香客络绎不绝。 <h3></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b><font color="#ed2308">—THE END—</font></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