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苦思甜”的故事

山河学苑

<p class="ql-block">作者 吕东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忆苦思甜”成为全国普遍的人文现象。在全国人民生活困难的大背景下,发动“忆苦思甜”,回忆在旧社会被压迫、被剥削的痛苦,联想新社会的幸福,激发人们热爱党,热爱新中国的感情。 为此全国都在挖掘典型事例,现身说教。</p><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夏末秋初的一天傍晚,我路过大连郊区的一个大队,广场上,聚集了全大队的社员,我顺便也过去凑凑热闹。</p><p class="ql-block">广场上大喇叭正播放《不忘阶级苦》这首歌,"天上布满星,月牙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伸"的悲凉歌声迴荡在夜空。</p><p class="ql-block">一位三四十多岁妇女走到会场中心,开始她的哭诉。</p><p class="ql-block">我一看,嗨!原来是她,不但是同村的,还是同龄人,外号“巧嘴”,她也是前几年因饥饿从老家“闯”了大连,在这落下户。心想,我们从小一起长大的,她哪有什么苦可诉,于是我聚精会神地想听听她说什么。</p><p class="ql-block">她说,她十几岁给地主当丫环,吃不饱,睡不好,更穿不好,经常受到无端打骂和百般疟待。说这一段的时候,社员们并未觉感动,与当下也差不多。</p><p class="ql-block">接下来,她声泪俱下,凄凄惨惨。尤其说到给地主陪葬的过程真是悲痛欲绝,令人心碎,有不少社员们也都同情地跟着抹眼泪。</p><p class="ql-block">她说那一年,地主死后,地主的家人硬逼她陪葬,要她继续给地主当丫环。出殡那天,他被一帮人强拉硬拽地推进坟墓,活生生地被埋了。</p><p class="ql-block">正在大家既同情又诧异之时,她接着说,她被埋进坟墓后很恐惧,但过了几个时辰,也没憋死,也没感觉空气不足。于是,她四处摸索,突然摸到一节捅破结节的竹筒。她一只眼晴对着竹筒往上瞅,还能看到外面的光亮,是直接从外面插进来的,还能通过这节竹筒透进来空气。</p><p class="ql-block">她说天下穷人一条心,天南海北一家人,这是××x瓦匠为了救她,故意在砌石垒坟时插上的竹筒,并且故意松动了一块坟石。</p><p class="ql-block">于是,她就在竹筒旁边,使劲拆掉那块松动的石头,然后扒开周围的土,趁夜深人静时钻出了墓穴,才算逃了出来。当时没敢回家,一直流浪在外,乞讨为生。直到共产党来了,她才翻身得了解放。</p><p class="ql-block">异地遇乡亲,好几年没见了,本想过去叙一叙旧,但听了她这个哭诉,我真是啼笑皆非,脸上发热,再也不想过去见她了。心想,他怎么那么会编呢?说得像真的一样,难怪外号叫“巧嘴”。从小能说会道,撒谎摞屁不说,并且好吃懒做拨弄是非,是出了名的“巧嘴懒丫头”。</p><p class="ql-block">其实,我们那小村才七八十户人家,根本也没有大地主,更谈不上雇丫环。何况陪葬是奴隶社会的事,进入封建社会后,虽帝皇之家或有发生,但民间是不允许的。她编的故事这么悲惨逼真,真是天才。</p><p class="ql-block">她那阵到处现身诉苦说教 ,还当上了“五好社员”。她越讲越出名,越讲越红,成了远近闻名的对旧社会有深仇大恨的人。尽管有人知道她是古为今用、把古时候的故事放到自己身上的,但谁也不愿戳破她,毕竟她正为那个潮流推波助澜,激发了人们对旧社会的恨,对新社会的爱。</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