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场秋雨送走了酷热难熬的桑拿天,一次活动开始了孩子们的校外研学之旅。</p><p class="ql-block"> 世界那么大,外面那么精彩,孩子们都想出去看看,可是三年来,反反复复的疫情使我们只能待在家里望景兴叹。五月以来,疫情缓解,全省清零,活动中心各科室在李主任的领导下开始筹划本次活动。经过大家多次商讨,最后决定来一场家门前的研学活动。</p><p class="ql-block"> 人说山西好风光,山有吕梁和太行,水有桑干孕辉煌,地下有着丰富的矿藏,地上有数千年的历史文明。不必远走,宝贵的文明古迹就在我们眼前。这次研学活动的地点是大同云岗石窟和大同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孩子们在家待得太久了,三天时间报名人数就上百。在一个群体他们是百分之一,但在一个家庭他们是百分之百,所以对每一个孩子都需要细心地考虑、安排。为此,青少年活动中心在一个月前就开始准备,并与大同云岗石窟联系、沟通,得到了景区的大力支持,保证了本次研学活动的顺利开展。</p> <p class="ql-block"> 作为有着2300多年历史的古城,大同是“北魏帝都”“辽金陪都”“明清重镇”是中原汉民族和塞外游牧民族接触、争战、相知、相融的最前沿。</p><p class="ql-block"> 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大同绵延数千年的战争史和民族交融史,</p><p class="ql-block"> 到大同,如果只能去一个地方,那就是大同云岗石窟。</p> <p class="ql-block"> 少年游</p><p class="ql-block">少年怎不爱家邦?识见亦文章。</p><p class="ql-block">研学四海,知行万里,风度自张扬。</p><p class="ql-block">金秋塞上天正好,风细卷云裳。</p><p class="ql-block">拓跋已去,佛陀犹在,石壁留辉煌。</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开凿,规模恢弘、气势雄浑,东西绵延约1公里,窟区自东而西依自然山势分为东、中、西三区。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雕刻面积达18000余平方米。造像最高为17米,最小为2厘米,佛龛约计1100多个,大小造像59000余尊。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是佛教艺术东传中国后,第一次由一个民族用一个朝代雕作而成皇家风范的佛教艺术宝库,是公元5世纪中西文化融合的历史丰碑。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5月成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作为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时期的大型石窟寺文化遗存,是从北魏文成帝开始,到北魏正光年间终结,大致历经了近70年之久,石窟艺术内容丰富,雕饰精美,是当时统治北中国的北魏皇室集中全国技艺和人力、物力所雕凿,是由一代代、一批批的能工巧匠创造出的一座佛国圣殿。</p><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与我国诸多石窟寺比较,最具西来样式,所谓胡风胡韵最为浓郁,后期营造的石窟又引领了中华佛教艺术本土化、世俗化、民族化的新风尚,这在中华艺术宝库中是独一无二。它所展现的佛教文化艺术涉及到历史、建筑、音乐等多方面内容,是东方石雕艺术的精魂,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典范,代表着公元5-6世纪佛教艺术的最高成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如果还有时间,那你一定要去大同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大同地处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都在此地聚集,所以在这里,既有“汉化了的胡文化”,又有“胡化了的汉文化”,是中国“胡汉文化交融”的典型文化区域,它的积淀之深厚,在出土的大量文物甚至现存的大量古迹中,都有深刻的反映。</p><p class="ql-block"> 鉴于此,大同市博物馆展陈的文物,主要以大同历史文化的地域特色为主线,有“代地沧桑”“北魏平城”“辽金西京”“明清重镇”四个历史陈列,“大同恐龙”“梵语清音”两个专题展览,着重反映本地区民族融合的发展历程,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繁荣,再现各民族共同生活、相互促进、和谐共存的生活景象,充分体现“民族融合+地域文化”的特色。</p><p class="ql-block"> 北魏司马金龙墓漆画屏风、辽代琉璃缠枝花棺、元代影青釉镂空广寒宫瓷枕……一件件北魏、辽金、元明清时期的经典文物,无不精美绝伦,令人惊叹。而整个展馆的设计和布展,在全国博物馆内,也是独树一帜。</p><p class="ql-block"> 尤其让观众沉浸其中并频频点赞的,是展陈中充满了艺术感的两大亮点:“金字塔”与“文物阵”。</p> <p class="ql-block"> “金字塔”,是指展厅里文物展柜的布置,一座座三角形的立体玻璃展柜,或并排,或错落,绝佳的光影和镜面效果,让原本一些看似平淡的展品焕发出璀璨的光辉,这一绝佳的展览效果,被观众注意到,并将法国卢浮宫的内部展陈和该馆著名的“金字塔”相比较,直称为“大同博物馆的卢浮宫”。</p><p class="ql-block"> “文物阵”,是大同市博物馆内的文物陈列,尤其是北魏陶俑、瓦当,别出心裁,巧妙设计,组成了一个个“俑阵”“瓦当阵”,蔚为壮观。比如,著名的北魏司马金龙墓曾经出土一组引人瞩目的陶俑,大同市博物馆在设计展陈方案时,独具巧思,把出土陶俑组成一个庞大的“陶俑阵”,俑阵共有6种人物构成,展出238尊,在灯光辉映下,赫赫军威,凛凛仪仗,效果如同微缩版的兵马俑。专家介绍,这是国内迄今为止北魏时期阵容最大的俑阵。</p> <p class="ql-block"> 在研学的过程中,大部分同学安静、有序,聚精会神地倾听着讲解老师的讲解,并认真做了笔记。有的同学还向老师提出了问题,孩子们的问题也许稚嫩,但这也是从 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正所谓“行中研学,行而促学,学中成长”。</p><p class="ql-block"> 研学的本质,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升华理论。研学不同于旅行,它是有组织、有目的的一场活动。研学是学校课堂的延伸,是把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过程。同时研学活动还锻炼了孩子们的自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他们在路上互相帮助,开心地交流,这也是研学活动的一大亮点。</p><p class="ql-block"> 今后,我们青少年活动中心将会开展更加丰富、更加有趣的研学活动,让孩子们在不断的研学中成长、进步、收获......</p> <p class="ql-block">槐影摇香粒粒,小鹰挥手妈妈。</p><p class="ql-block">晨风一路远尘沙,去看魏都飞马。</p><p class="ql-block">蒙汉刀弓遗迹,辽金故土桑麻。</p><p class="ql-block">我为中华小当家,要览江山如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