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小时候就知道我们安顺有“地戏”,但是以前我对他一无所知,直到今年正月和朋友去拍摄“破木村地戏”。“地戏”这个古老而特殊的艺术形式才让我粗略地了解了一点。</p><p class="ql-block"> 昨天受邀参加了安顺市开发区破木村“敬米花神”的活动。活动中安顺知名京剧艺术家和书法家现场献艺,村地戏队也奉献了精彩的地戏表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说说“地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06年5月20日,“安顺地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Ⅳ-90。</p><p class="ql-block"> “安顺地戏”与“安顺屯堡”是一段历史的产物。 安顺地戏源于安顺屯堡,而安顺屯堡源于朱元璋的“调北征南”事件。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1年),云南梁王巴扎刺瓦尔密反叛,第二年,朱元璋派大将傅友德和沐英率30万大军征南,经过3个月的战争,平定了梁王的反叛。经过这次事件,朱元璋认识到了西南稳定的重要性,于是命30万大军就地屯军。这一屯,屯出了悠悠600年的“明代历史活化石”。</p><p class="ql-block">地戏又称“跳神”,其由来与屯堡人的生存选择有关。据《续修安顺府志》记载:“当草莱开辟之后,人民习于安逸,积之既久,武事渐废,太平岂能长保?识者忧之,于是乃有跳神戏之举。借以演习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于农之深意。”屯堡人的身份是亦民亦兵,发生战争时拿起武器就是士兵,和平年代忙于耕种就是普通的农民。随着大明江山的日益稳固,屯堡人已习惯安逸的生活。为阻止“武事渐废”的趋势,“有识者”想出了跳神戏的办法,在跳神中演习武事,这就是地戏只演武戏,不演文戏的原因。</p><p class="ql-block">纂修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续修安顺府志》记载:“跳神者首蒙青巾,腰围战裙,戴假面于额前,手执戈矛刀戟之属,随口而唱,应声而舞。”《续修安顺府志》书稿所记史实起自清代咸丰年间,而迄于民国前期。这说明至少在清朝末期,安顺地戏的演出行头及表演形式就已经存在,沿袭至今。[2]</p> <p class="ql-block">说说“破木村地戏”:</p><p class="ql-block"> 安顺地戏流行于安顺、平坝、惠水等市县的戏曲剧种。据传,地戏源自明清时进入贵州的军队中。每一地戏戏班专长于演唱一部整本大戏,如《杨家将》、 《岳传》等。而安顺开发区破木村的地戏目前主要演出《樊梨花大破烈焰阵》和《薛丁山解困锁阳城》等。说起“开发区破木村地戏”,像其他村的地戏队一样同样少不了“传承”,破木村地戏队的成员年纪最长的有86岁,最小的为9岁,把这些老少联合在一起传承非遗的的是一位中年教师王阳高。王老师是破木村的村民,从小就酷爱地戏,专研学习如痴如醉,自费整理十四余万字的地戏资料和唱本,组建地戏队,立志将“安顺地戏”这一个非遗文化发扬光大。</p> <p class="ql-block">8月9日是吉日,破木村“敬米花神”举行开箱仪式,敬请“面具”,演出《薛丁山解困锁阳城》:</p> <p class="ql-block">以上文字和图片部分转载,助力文化传承,我们共同努力!</p><p class="ql-block"> 2022年8月1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