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老师,快看,我们摸到了高高的树叶”</p><p class="ql-block">兴奋激昂的声音响起,</p><p class="ql-block">我昂起头,</p><p class="ql-block">看到金色的阳光透过树枝洒在朝朝和彤柚脸上,</p><p class="ql-block">两张稚嫩的脸上是那样的快乐和喜悦,</p><p class="ql-block">我心中充满惊叹与自豪!</p><p class="ql-block">不禁竖起了大拇指,</p><p class="ql-block">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停止,</p><p class="ql-block">爱和幸福就这样自然地在流淌.........</p> <p class="ql-block"> 从未想到,这一幕会出现在只有3岁多孩子的身上,长长的绳索梯依附在大树旁,时而摇晃,时而旋转,而小班孩子竞然有如此的冒险和挑战精神,我们在放手中看到了不起的儿童!能干的儿童!</p><p class="ql-block"> 而这一切都源于在一年前的暑假我们阅读的程学琴老师主编《放手游戏 发现儿童》。经过一年的自主游戏实践后,暑假期间共读一组23位老师又再次阅读《放手游戏 发现儿童》,每周日8点的领读和分享让我颇为期待,每个老师精心用心地视频导读、一三一的读书方式、思维导图的归纳、案例式的互动参与等使我对本书又有了深度的思考。一个个的生动鲜活的游戏案例,瞬间让我脑海中浮现了我们班孩子嬉戏玩耍的欢快场景,书中提到的方法观点契合了们平时生活教育的场景,也深深地打动我的内心,这本书再次为我的教育生涯开启了一扇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自主游戏中看见了不起的儿童</b></p><p class="ql-block"> “ 以游戏中为基本活动”的教育理念已被幼儿教师所接受。而安吉幼教人进行了一场把游戏权利还给孩子的革命,脚踏实地地创造出了今天幼儿教育界独一无二的安吉游戏教育模式。</p><p class="ql-block"> 书籍《放手游戏 发现儿童》号召全体教师“闭住嘴、管住嘴、睁大眼、竖起耳”,一年前我在阅读时感到深深地疑惑“不管孩子,他们会玩吗”、“遇到矛盾或危险孩子能解决吗”、“在玩当中孩子能获得什么”.......种种疑惑让我陷入迷茫当中。一年以后当我再次翻阅书籍,并连接自主游戏中我持续多角度的观察记录时,仿佛体会到醍醐灌顶的顿悟,原来“最大程度的放手和最小程度的介入”就是实现解放儿童的目标。</p><p class="ql-block"> 在自主游戏中我看到了孩子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看到了孩子身上那种鲜活真实的生命力量;看到了孩子的一个个“哇”时刻;更发现孩子的“了不起”和能干,如此种种全然感染与唤醒了我更投入更热情地工作。</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自主游戏案例:《我的吊环我做主》</b></p><p class="ql-block">2021年9月获优教育随笔</p><p class="ql-block"> <b>观察内容</b>:小六班开学第一周来到体操房,琳琅满目的各种器械让孩子们欣喜不已,哭闹、沉默、焦虑早已抛之脑后,他们迫不及待地玩了起来。菡菡和宸宸来到了吊环处,伸了伸手,够不着,跳一跳还是够不着,宸宸看着不远处的我,大声喊:“老师,抱抱我。”于是我走过去抱起他很快地抓着吊环荡了起来。旁边的菡菡也喊着:“老师,我也要”。由于力气不足没多久也掉了下来。这时菡菡四处张望想要寻找帮助,而我抱了他们后,很快地就退回到较远的地方。菡菡突然发现不远处一块高高的垫子,她走下去想搬起它,奈何有点重量搬不动,于是她使劲地去移动它,慢慢地垫子往前一点点移动,来到了吊环处,由于有一点高度,她再怎么用力也搬不上,这时沐沐、兴兴、乐乐、文文等几个孩子一起过来帮忙,垫子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搬上了吊环处,他们一起把它移动到吊环下面。菡菡很快地站到垫子上面,瞬间就拿到了吊环兴奋地荡了起来。其她的孩子也轮流地投入地玩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span><b style="color:rgb(1, 1, 1);">分析解读</b>:在这个游戏中我们看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在发生,她们知道了用垫子才能够抓到吊环,即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获取经验;又如对于垫子的使用以弥补自己个子矮和吊环高之间的差距,体现了孩子的一种逻辑思维。对于这么小的孩子我真的不能确信他们有这样的思维能力,我认为可能就是在这过程慢慢地获得这种模糊感性的经验水平,但也是特别不容易的。最后说到的退后,一开始,老师进行了帮助,让孩子感受到游戏的快乐,随即老师不再给予帮助,就是希望在这过程中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她们自己去想办法,并促使她们想再次回温感受这种快乐。而且在退后中看到了孩子们的合作学习,共同建构在悄然发生,她们的各种潜能也得以最大限度地显现。在退后中看见了“了不起的”儿童。</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自主游戏中重构正确的教育观</b></p><p class="ql-block"> 程学琴老师提出:“教师要像人类学家一样研究儿童,带着对儿童的好奇,去观察、发现儿童。”会观察儿童的游戏是每一位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也是我们拥有专业定力的基础,但在实践过程中颇有难度,经常有老师说:“我天天观察孩子,也没有发现什么有用的信息”、“我看到了孩子精彩的游戏,但不知道怎样去分析解读背后的动机与发展水平”、“如何去支持和推动游戏发展,让孩子更深度地学习”........如此多的问题让我们普遍存在畏难情绪。</p><p class="ql-block"> 在《放手游戏 发现儿童》书中提到:安吉的幼儿园里,教师每天用大量的时间与儿童开展一对一的倾听,并将儿童对生活(天气、植物、动物等)和游戏(经历、发现、问题等)的反思性讲述进行客观的记录,让更多儿童的日常学习与发展真实地呈现在教师面前,打开全面了解儿童的另一条通道。</p><p class="ql-block"> 《3一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解读中所讲到,“尽管没有成人的介入,幼儿也能在游戏中自我发展,但是有没有成人的介入和指导幼儿的发展还是有区别的。”所以“管住手、闭上嘴”不代表教师在游戏中就不作为,而是以支持者、推动者的角色,在适宜的时机给予恰似的支持,这正是幼儿教师的专业性所在。 只有对幼儿长期、大量、细致的观察,教师才能真正发现儿童,才能发现那些停留在书本上、嘴巴上的儿童观、教育观,不再是抽象笼统的概念,而成为了有鲜明个性的、独特的具体的生命个体,这样才能实实在在的触动我们。“儿童就是天生的游戏高手”、“是游戏给了儿童自由而快乐的童年”、“儿童是在游戏和生活中成长的”......这些观念正是在我们沉下来静下来观察儿童的时候,重新走进我们的脑海,引发我们的共鸣,给我们带来了心流体验!</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自主游戏案例:《好玩的迷宫》</b></p><p class="ql-block">2022年6月获优教育随笔</p><p class="ql-block"> <b>游戏背景</b>:6月份户外自主游戏我们小六班轮换到的是户外建构区(积木游戏)。有一天经过大操场时,孩子们发现垫子全都立了起来,与以往摆放有所不同(前一天下雨垫子打湿了,第二天出太阳大班孩子拿出来晒)。菡菡说:“这个垫子怎么不一样呢。”伊辰说:“是的呀,垫子怎么都站起来。”浩宸说:“我觉得好像是迷宫。”兴兴说:“我家里就有走迷宫的书,很好玩。”孩子们的讨论很快引起了其他孩子的兴趣,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说得热火朝天。 搭建迷宫可以培养孩子的空间感、观察力、辩认力以及合作协商能力。于是在孩子们的兴趣驱促下,开启了有关迷宫的探寻之旅.....</p><p class="ql-block"><b>初搭迷宫【场景一</b>】</p><p class="ql-block">四个孩子一起搬积木。搬着搬着伊辰接过浩宸递过来的积木说:“我们一起来搭吧,你去拿积木。”随之分工悄然发生了变化,两人搭建,两人搬积木。先搭门,然后沿着门进行长长的连接及围和,变成一个大大的长方形,中间空空的地方大家把积木填充进去,伊辰站在上面开心地说:“哎,这是我们的表演区域,像大舞台,可以唱歌啦。”一说完梓嫣拿着一块圆筒积木当话筒唱了起来。旁边的几个小伙伴也跟着跳了起来。</p><p class="ql-block"><b>行为解析</b>:看到孩子们都是兴致满满,坚持专注。特别是伊辰小朋友在主动性和解决问题能力都是比较强的孩子,她在整个搭建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比如她开始的发问就引发了简单的分工与合作、搭好后的像舞台等。因为活动前共同制订了简单的计划,因此孩子们都能够按照计划进行主题搭建,主题没有变化。但是在他们发现大量积木平铺后,形成了有一定的高度,就开始进入了角色游戏,如像舞台、唱歌、跳舞等。而我并没有去介入,因为我觉得对于小班孩子来说,这是正常的自然状态。幼儿的积木游戏行为遵循着“先做后想”到“边想边做”再到“先想后做”。这是很典型的“边想边做”,孩子们开始想要搭建“迷宫”,但搭建水平有限,不断改变意图,最后搭成什么算什么。比如这里搭建的作品就是舞台,诱导幼儿进入想象性情节,结构游戏往往伴随着装扮行为,对于小班幼儿尤为明显。</p><p class="ql-block"><b>第一次支持</b>:建构游戏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应该更多地体现在创造性地使用进材料,以及对作品主题与造型的创意。既然是有主题的建构游戏,因此在分享交流当中应当引导幼儿来发现问题,首先通过观看照片、视频,我肯定了他们的作品以及当中的合作分工,同时请孩子进一步思考:“如果是迷宫应该会是什么样的?”“怎样才更好玩”。孩子们开始纷纷翻阅自己带来的迷宫书,共同讨论迷宫的特征,有的孩子拿起了笔和纸来模仿设计迷宫,引发了进一步建构的兴趣。<b>玩转迷宫</b>【<b>场景二</b>】</p><p class="ql-block">依然是这几个孩子搭建,浩宸突然说:“你们看,这个黄色的线,就像一个迷宫。梓嫣拍拍手说:“是的,我们就照着它搭,三角门是出口。”他们用很多积木进行长长的连接,越连越长。这时浩宸说:“迷宫要拐弯了。” 在平铺连接中路线开始变得越来越复杂,并出现了分岔路。乐恒搬来两块大大的圆柱体积木,立在长方形积木上说:“这是门,我们就从这里进。”并邀请朋友一起玩。</p><p class="ql-block"><b>行为解析:</b>通过老师的引导、借助迷宫书,做计划等孩子们的搭建兴趣更浓了,并逐渐有了目的有计划地搭建,这是积木游戏行为中的“先想后做”。因此可以看到孩子们的思考和合作更深入,不仅能借助地面上的迷宫图来进行模仿学习,同时还会创造性地设置障碍和分岔路口,使迷宫变得更好玩,在这个过程既有平铺、连接、垒高、围封甚至架高等各种建构技能的体现,更看到了孩子们学习经验的迁移运用。</p><p class="ql-block"><b>第二次支持</b>:游戏结束后,通过观看视频,鼓励他们表达对游戏感受与体验。比如浩宸说:“柏老师,你还和我们一起玩了,好玩吧。”我笑着点点头:“真的很好玩,你们知道还有什么好玩的迷宫吗。”于是孩子开始用线条、符号、图形等进一步来记录和表征自己的游戏故事,从而看到更多孩子的游戏意愿,如兴兴在游戏故事中说到:“我想搭建城堡迷宫,想用纸盒搭,旁边还有许多花。”引发幼儿开始运用多种材料和方式来探究,我相信更多的精彩还会持续.....</p> <p class="ql-block"><b>游戏反思与回应</b>:</p><p class="ql-block">1.敏锐捕捉有效话题,生成建构游戏主题 </p><p class="ql-block"> 在自主游戏中,教师需要学会从幼儿的立场出发,看见幼儿的需求追随其兴趣。比如我一开始观察倾听孩子关于从垫子摆放到迷宫话题的讨论,捕捉到了幼儿对迷宫的兴趣,发现了迷宫对幼儿学习发展的价值,由此产生了“迷宫”主题的建构游戏。只有我们用心观察和倾听,只有学会从幼儿的角度去看、去想,才能站在幼儿的立场思考和看待问题,才能慢慢形成自己的儿童视角。</p><p class="ql-block">2.循序渐进的引导,小班幼儿学会制订计划 </p><p class="ql-block"> 制订计划对于低年龄段的幼儿还是很有挑战性的,因此教师心中要有合理期待,同时充分发挥家园共育的资源,比如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共读迷宫书;利用家中各种物品搭建迷宫。又如开展了游戏前讨论:“玩了什么迷宫游戏”、“你准备用积木搭什么样的迷宫”等,让幼儿通过语言表达和符号表征以计划形式表达出来,帮助幼儿梳理游戏思路,在做计划中相互启示,拓展思路。从小养成做事有目标、有规划、有条理的好习惯。</p><p class="ql-block">3.重视探究过程,激发大胆交流</p><p class="ql-block"> 游戏过程中,教师并没有过多的介入,而是在游戏后提供适宜有效的支持。例如初次搭建后的问题,借助迷宫书来学习,探索迷宫的基本结构等。又如玩转迷宫后又进一步引发孩子思考,还可以用什么来搭迷宫?.....在这一系列有趣的探索过程中,孩子们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例如在情感方面,体验到了和同伴合作搭建的乐趣;在认知方面,对迷宫基本结构的认知也越来越清晰;在学习品质方面,发展了观察、比较、空间规划、感知、想象与创造、问题解决等多项能力。</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自主游戏中获得职业的幸福感</b></p><p class="ql-block"> 职业幸福感是每一位教师都渴望能够体会到的,但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在年复一年的重复中,职业感幸福却变得似乎遥不可及。在《放手游戏 发现儿童》我们看到,“自1999年开始,“安吉游戏”经历了20 多年的改革路程,它以“爱、冒险、投入、喜悦、反思”五个关键词为准则,形成了具有安吉特点的课程特色,也让我们看到游戏应该是什么样的。”</p><p class="ql-block"> 爱是教育的核心,爱是教育的基石,我们每天都与孩子朝夕相处,随时都会与孩子发生互动,互动的质量决定着幼儿发展的质量。而自主游戏是最能呈现幼儿本真的活动,在观察互动中我们可以看见他们的真实兴趣和需要,了解已有经验和最近发展区,用专业的眼光去观察、解读幼儿,从而更有效地帮助幼儿成长。同时当你与家长交流时,你就会有源源不断的观察细节,发展水平、学习特点、支持策略等,让家长看到你对他孩子的关注和鼓励,看到你的专业和智慧,随之在家长信任欣喜的目光中慢慢建立职业的价值感。</p><p class="ql-block"> 游戏的独特价值和可贵之处在于“自主”。我们要在放手游戏中不断尝试和观察,建立全新的儿童观。我们要做到的就是最大程度的放手、最小程度的介入,以欣赏的态度看待幼儿,我们就会越来越懂他们,爱他们,在陪伴他们游戏的过程中收获职业尊产感和幸福感,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自主游戏案例:《袁大厨炒菜记》</b></p><p class="ql-block">2021年11月获优教育随笔</p> <p class="ql-block"><b>游戏反思:</b></p><p class="ql-block"> 1.遵循幼儿发展的路线图,适时适宜地推进游戏进程。 </p><p class="ql-block"> 幼儿角色扮演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该允许幼儿慢慢积累经验,体验游戏的乐趣。比如开始玩时老师的观察和等待,过程中老师适时适宜的介入等。同时低结构的材料更有助于角色游戏中以物代物的假想活动,它不仅能提高幼儿的游戏兴趣,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而且有助于幼儿的想象、创造、假设、验证、迁移等智力因素的发展,从而促进幼儿各项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教师应重视角色游戏中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p><p class="ql-block">2.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提升游戏水平。</p><p class="ql-block"> 生活经验是幼儿角色游戏主题的主要来源,也是决定幼儿游戏主题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学会观察周围的人、事、物,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拓展幼儿的生活体验。如利用谈话及材料投放的方式唤醒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幼儿不去开展某些主题的游戏或游戏中没有出现某些情节,并不是缺乏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而是这些经验没有被唤醒。一旦这些经验被唤醒,相应的游戏主题自然会出现在游戏中。例如我在和小袁的妈妈交流中得知,小时候基本是奶奶一个人带他,平时做饭的时候也是抱着他,他看得比较多。因此在家中就特别喜欢模仿大人去做饭炒菜,家中也有很多这样类似的玩具。在进一步沟通中引导家长认识到生活经验的重要性,让其了解到它为孩子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打下基础,对幼儿健康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p><p class="ql-block">3.利用分享交流环节,助推游戏主题深入。 </p><p class="ql-block"> 通过游戏前的互动交流、谈话激发幼儿兴趣,比如说说最喜欢玩的游戏、展示幼儿熟悉的生活场景及其他幼儿玩过的游戏等。还可通过观看回顾游戏照片、视频等,与幼儿聊聊他们的游戏、别人的游戏,鼓励幼儿说说自己的想法,共同确定角色的设置与分配,通过适时的语言提醒以及运用道具提示的方式(如围裙、眼镜等),帮助小班幼儿建立比较牢固的角色意识。比如在游戏后以“再现”的方式(照片和视频),请小袁来介绍自己的游戏,如他说到:“我用树叶来当油炒菜更好吃、”“我还把树叶切成一片一片的就变成了青菜、”“菜炒完了一定要把锅洗干净、”“下次玩时我还想邀请好朋友和我一起当厨师来炒菜。”他的分享获得了同伴的认可,兴兴说:“那我就做外卖快递,帮你送菜。”沐沐说:“我要到餐厅当服务员。”子然说:“我要和你一起当厨师。”......在分享中不仅增强了小袁的自信心及语言表达能力,也激发了其他孩子们的游戏兴趣,经验也更丰富了,更重要的是还引发了新的游戏主题。我们相信在今后的游戏中孩子们更能感受和体验游戏的快乐。</p><p class="ql-block">4.让“游戏故事”的方法突破教师的局限,从幼儿的兴趣视角来构建课程。 </p><p class="ql-block"> 如何能更深入地去了解小班幼儿,除了上述的游戏分享,还可以在倾听中去发现不一样的幼儿,比如让小班幼儿去记录去画他们的游戏故事,虽然往往是涂鸦、符号为主,但在这过程中他们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由此发现他们丰富的内心感,推动幼儿更好地反思与表达,促使自身不断地成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希望以下书籍能够搭建老师与儿童之间的阶梯,借用这些工具书能让我们更科学全面系统地去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发展水平、动机以及行为的意义和规律,让我们与儿童的距离近一步再更近一步:</span></p><p class="ql-block">1.了解各年龄段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3一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儿童心理学》</b></p><p class="ql-block">2.了解不同幼儿的个性发展经验。因为每个幼儿受遗传、环境、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存在着较大的发展差异,因此教师需要在一日生活游戏中去观察记录幼儿。</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纪录、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个人非常喜欢的书)、《捕捉儿童的敏感期》</b></p><p class="ql-block">3.了解各类游戏的性质、特点以及功能,了解各类游戏活动中发展的关键经验。</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自主游戏成就幼儿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今年暑期阅读的,非常值得一看)、《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指导》</b></p><p class="ql-block">4.具备持续的、多角度收集幼儿发展信息和资料的意识。</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观察的艺术》、《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