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上的人生轨迹(代序)

平凡的老樊

<p class="ql-block">  2019年的秋天,时任宝丰县副县长的郜现营给我介绍了一个赵庄镇官衙村的朋友,说是他写了一部很值得研究保存的记述农村“红白大事”习俗的书稿,推荐让我拜读。见到李根须这位年近七旬高高大大的汉子,才知道我俩过去曾是一个教育战线上的同仁,上世纪七十年代都在本村学校教书。惜乎不在一个乡镇,故而并不熟悉。交谈之中,得知官衙我十分要好的高中同学李雷,竟是李根须老师沒出五服的同族兄弟,过去又先后在一个学校教书育人,说是曾在一个锅里耍稀稠,我俩个便亲近了好几分,交流便愈发顺畅起来了。猩猩相惜,谈起“非遗”,便有了共同语言。李老师所谈的农村里那些个生育习俗、婚嫁习俗、寿诞习俗、丧葬习俗,都已先后列入宝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的已升级为市级“非遗”保护项目,是政府和民间组织有责任有义务保护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李根须老师一直在撰写这方面的文章,我认为,他是在默默无闻地做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儿。</p><p class="ql-block"> 官衙,确实是宝丰县域内为数不多的人文荟萃的古村。唐时著名诗人白居易曾在此地逗留居住,元时的塔里赤墓碑就矗立在村子的西南隅,学校依存的三官庙旧址都在叙说着古村过去的辉煌历史。村子西依虎狼爬岭,北望是汝河,南傍从西山逶迤而下的石河,东边则是一马平川肥得流油的膏腴农田。从虎狼爬岭上放眼,村子掩映在綠树丛中,传统的粉墙黛瓦与二三层的现代小楼鳞次栉比,田间小路阡陌纵横,一片田园风光。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物产丰富,美丽而又富饶的古村,人们勤劳、朴实、守规矩、知礼貌,更有一帮象李根须这样的知识分子,把老辈子延续了千百年的古风老俗一直传承下来,是官衙人应为自豪的事儿,也是赵庄镇人宝丰人自豪的事儿。</p><p class="ql-block"> 李根须老师生于斯长于斯,从小耳濡目染祖先们传下来的聪明智慧,见证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和以人为本的农耕文明时代的信仰、理念、礼仪和情感的交流。他豪爽奔放的性格,热情好客的谦谦君子之风,拓印了老辈人知书达礼的传统。少年时他就跟着老辈人屁股后面参与村子里乡亲们办大事时的接人待客,学习了不少礼仪路数,乡邻们的红白大事上常常能见到他忙碌的身影。自打走上教书岗位,又任过本村学校校长,乡中的政教主任,随成了乡亲们心目中的知书达礼的“先生”。就这样,李根须老师的古道热肠,得到大家的认可,一步步成了村子里乡亲们办大事的主事人。农村红白大事的主事人叫执事,又称为“支客”。家家户户从娶媳妇定亲开始的“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大婚姻礼仪和老人逝世的殡殓祭奠仪式;以及传宗接代香火延续的生育习俗;这些几乎在大小乡村里天天要发生的事,是老百姓心目中人生的大事,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约定俗成的规矩,更是农民们生产生活习惯所遵循的道义礼数的习俗,是生活形态的真实反映。李根须遵从祖先的规矩,实践着这千百年传下来的习俗,热情的为乡亲们撺忙执事,心如发丝,一丝不苟,博得了乡亲们的认可和尊重。随着他的名声远扬,三里五村的也央亲托友请他去主事,只要不躭误教学工作,他都会去热心帮忙。后来他又从赵庄中学调到镇里的教育办,离开了课堂,有了更大的自主空间时,在赵庄镇一带红白执事的名声响的就更远了。 </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的李根须,闲暇之余,有了把他这么多年从事乡村红白大事的经验体会记述下来的冲动。他说,宝丰地处中原文化的核心地带,在以农耕文明为主导、以男耕女织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进入现代文明以来,其民风民俗与以农耕为主的存续形态,发生了较大的变异,甚至于一些外来文化冲击削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比如如今现实里不中不西的婚礼,充斥了大型的奢华的迎亲车队、西方不伦不类的婚纱婚庆和充满着铜臭味的改口费等庸俗的东西,弄得人眼花缭乱,满场都是主持人成为了主角,新郎新娘倒成了配角,而把祖先传下来的敬畏天地孝敬父母的礼仪冲淡得七零八落。我和李根须老师、李雷同学探讨起这些场面,无不忧心忡忡。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敬天敬地敬祖先,拜高堂拜父母,记住父母的养育之恩,这是天经地义的后辈人应做的本分,却被婚庆主持人的忽悠,给变了味道。如今村上的老人们去世了,丧葬过程多数交给一条龙服务的专业包工,家族亲人被边缘化,把很多很多记忆长辈恩德,孝敬老人的祭奠仪式淡化得沒有了一丝悲哀和悼念。很多村里的老辈人曾长叹道,人不主贵了,还不如死了一条狗呢。长此以往,那些祖祖辈辈传下来蕴含着人生理念信仰的礼仪,将在下代人手里开始变味儿,成为濒危,最终或在后面的两至三代人手里消失消亡直至断代。基于此,李根须老师意识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保存,有其重大的意义,起码要让宝丰的后代人记得农耕年代我们的先祖对人生礼仪的规矩一代代是如何传承的。退休后的李根须老师,感到有责任有义务去做传承民族文化礼仪的实践者,凭着他的记忆和他的亲历亲为,一笔一笔的把他几十年继承祖先遗产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整理成册,成就了这本洋洋洒洒10多万字的《宝丰乡风村俗》。</p><p class="ql-block"> 习近平主席说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李根须老师的这部《宝丰乡风村俗》分为3章9节385问,以问答的笔法展现乡村百姓在人生轨迹的重要节点——出生、婚嫁、去世时的礼仪习俗。虽然老百姓常说“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但书中所记述的这些礼仪习俗,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并不仅仅是宝丰特有,它具有中原文化的普遍性和代表性的特点,具有农耕文明极具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中华民族普通百姓中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习俗能够传播延续千百年,自有它存续在老百姓心目中骨子里的价值。这些礼仪里可能掺杂有一些所谓的封建迷信所在,但它是寄托着百姓心中的祈愿和所盼,是对新生活的向往浸润在血脉血液里的敬重,也彰显着仁义道德孝顺长辈的社会正能量。它的岀版,对农耕文化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 李根须老师的这部《宝丰乡风村俗》记录的是乡村“红白大事”,是保存了宝丰人的精神财富。他呕心沥血几易其稿终将付梓,我做为宝丰人心底里感到特别高兴。他为后人做了这样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事,也是为宝丰的非遗文化做了增砖添瓦的好事,是值得我们所有宝丰人敬重的。</p><p class="ql-block"> 樊玉生 </p><p class="ql-block"> 2021年6月于宝丰</p><p class="ql-block">(作者系原宝丰县文化局局长,现为宝丰说唱文化研究会会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