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里有这样一段话:“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哉!”</p><p class="ql-block">意思是说,既不讲究笔法,也不讲究墨法,不假思索任意涂抹,将字写成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心里根本不懂摹效的方法,手腕也未掌握运笔的规律,还妄想写得十分美妙,岂不是极为荒谬的吗!</p><p class="ql-block">初学书法,必是从临摹开始的。</p><p class="ql-block">何为临摹?临摹其实是临和摹的合称。临,也叫对临,就是照着帖书写;摹,又叫描红,是用透明的纸或绢蒙在原作上面,按透过的字迹描写。</p><p class="ql-block">那么临和摹哪个方法更好呢?南宋书法家姜夔说的很到位。他说:“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易失古人笔意。”</p><p class="ql-block">可见,临和摹各有所长,应该扬长避短,临和摹结合学习。</p> <p class="ql-block">今天学习左右结构的见字旁、隹字旁、反文旁,例字是觐、离、收、效。</p> <p class="ql-block">觐字左右比较均衡,左右之间留有间隙。左右两部分上边在一条水平线上,下边是左高右低。</p><p class="ql-block">觐字的左半部分横细竖粗,空间均匀。第一笔横最长,大约是整个字宽度的一半,略带弧度。这一笔很关键,一点成一字之规,这一笔写短了,整个字就写小了;草字头左点厚重,右点细长;下面口字两竖画都在横画里面起笔,内收;口字的两横较细,上横与左右都不搭接,下横都搭接。最下面的两横较细,长度与口字的下横差不多,略微右上倾斜;竖画由粗到细。</p><p class="ql-block">觐字右面的见字旁上收下放。上面的目字较方,左竖外拓不斜,起笔与左半部分的最高处在一条水平线上,收笔与左边口字的左竖收笔在一条水平线上;横画由粗到细,略带弧度,长度与左半部分的最后一个横差不多;右竖略内收,较厚重,长度与左边差不多;里面的两横左边都不搭接,由粗到细,一长一短,右面虚接。下面的撇与目字虚接,起笔在目字左竖线的右侧边沿线右边,与左半部分倒数第二条横的收笔在一条水平线上,收笔与目字左竖线的最左边沿线对齐,与左半部分的最后一个横收笔处在一条水平线上,要收;竖弯钩起笔比撇略高,虚接,竖弯钩有细粗细变化,弯钩斜度较大,右下倾斜约45度,但是伸展不是很大,因为是左右结构的字。</p> <p class="ql-block">离字左宽右窄,上下对齐,左右之间留有空隙。</p><p class="ql-block">离字左半部分是离字的异体字,上窄下宽,笔画较厚重。与觐字左边写法相似。下面的小三角笔画较细,与横不搭接。</p><p class="ql-block">离字的右半部分隹字旁偏瘦长。多横等距,空间均匀。上面两个撇方向不平行,第一竖撇角度更大,起笔与左竖对齐,收笔与左边口字的上横稍过一点收笔,第二横的起笔与左边第一横对齐,收笔与第一撇在一条水平线上,中间横画与左边第一横在一条水平线上。离字右半部分的左竖画,起笔与口字的竖画中点在一条水平线上,上边对着竖撇的中点,收笔与左边最下边对齐。四个横画一个比一个略长,最后一个出雁尾,最后一个竖平分中间两横。</p> <p class="ql-block">收字左窄右宽,字形非常宽扁。上边齐平,下边左高右低。</p><p class="ql-block">收字的左半部分呈三角形。竖钩的钩到竖的一半收笔,竖钩的钩起笔是竖撇的一半高度;竖撇起笔比竖钩高,有粗细粗的变化,收笔上扬。</p><p class="ql-block">收字右半部分的反文旁左收右放。小撇撇由粗到细,起笔与左边在一条水平线上,收笔与撇折的折中点大约在一条水平线上;横画在撇靠上位置起笔,大约与左边的竖撇的竖起笔在一条水平线上,比撇长;竖撇起笔在横画中间靠左位置,收笔与撇上下对齐,竖要短,撇收笔平;捺画起笔比竖撇起笔低,由轻到重,右伸展;撇捺的开合角度大,撇高捺低。</p> <p class="ql-block">效字的反文旁与收字的反文旁写法不一样。</p><p class="ql-block">效字左边矮胖,右边苗条。左宽右窄,中间留有空隙。左右上边齐平,下边左高右低。</p><p class="ql-block">效字的左半部分是左放右收。第一撇收笔在横画右边,第二撇收笔在横画左边。捺画收笔与横画上下对齐,撇低捺高。</p><p class="ql-block">效字的右半部分反文旁较瘦长。第一撇由细到粗,横由粗到细,由高到低,比左边的横高。第二撇起笔在横画之间靠左,收笔比左边低,捺与撇下边等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