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马关县木厂白虎山位于今天木厂镇政府所在地西南方向大约500米处,其海拔约为1450余米。木厂镇政府所在地,之所以取名为木厂,是由于木厂地处群山间的狭谷地带,在古时候,这里仅有为数不多的几户村民,在此专以制作棺木为生,故此取名为木厂。说明当时木厂地区原始森林很多。木厂镇是一块地灵人杰的宝地,在这里有着耐人寻味的众多故事。讲木厂故事,不妨先从白虎山讲起。笔者在木厂工作期间,曾一次无意中听当地人讲起,称“白虎山上有不少碉楼,还有不少防御城墙,虽没有八寨阿雅古城(明朝万历四十三年即1606年由阿雅土司龙上登修筑)、宋代大坟包、山车烽火台(明朝万历四十三年建)等历史这般远古,但它较大丫口石碉楼(清光绪二十七年即1901年建)要早几十年”,还有人说:“那是清朝时期一位云贵总督所修建”。于是,引起了笔者的好奇,并查阅了大量史料、也走访了不少健在年长的当地村民。经查阅《民国马关县志》记载推测,白虎山石碉大约建于清朝同治元年(公元1861年)之前,距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它见证了一段历史,经历清王朝中后期封建帝国大厦的腐朽崩塌,更见证了统治阶级治国无方,导致内忧外患,国家汲汲可危、民不聊生,为求生存、各族人民到处抗争的现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 传奇人物吕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要了解马关县木厂镇白虎山石碉,首先得了解吕品其人。据目前走访了吕品后人吕秀堂、木厂健在老人晏自良、刘昌勇,查阅了《吕氏家谱》、《民国马关县志》、《马关县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第三辑)、《文山州军事志》、《马关军事志》,吕品在木厂乃至全县、全州都颇具传奇色彩。自清朝中后期以来,木厂始终与吕品有着理之不尽的历史渊源。讲木厂白虎山石碉楼、述吕品故事,目的是尽可能还原一段历史,增进人们对历史的了解,充分了解华夏子孙在封建统治下的艰难一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吕氏家谱载录的吕品。根据吕氏家谱记载及后人口述,吕品(在《民国马关县志》记载为吕平),又名吕怀荣,因其精通武术,体力过人,颇有声誉,人称“吕大爷”,自称武功将军(吕氏家谱也如是记载),其死后葬于现仁和镇牛摸田,碑文显示为云贵总督部堂,这也是人们误以为白虎山石碉及防御城墙是云贵总督所修的缘故。吕品祖籍为南京高石坎柳树湾(这与史料记载略有出入,史料记载吕品为广东人),后因战乱随父辈、祖辈寄居通海。再后来则随父辈迁到木厂镇底麻村委会老麻寨村,以制作马鞍子为生。最后迁至木厂街,从此,木厂便与吕氏家族有说不完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吕氏家谱》有这样一段记载(译文):“我认为,我的一生不论是光荣或耻辱,或者是命运的好坏,都不由自己来决定,尊敬的吕老伯,世代书香,几个朝代的名门旺族,原籍南京高石坎柳树湾启祖,寄居云南通海。父辈移居开化之木厂。幼年时家庭困难,多次遭遇困难和危险,但丝毫不改自己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一片诚心,壮年时期刚准备发展事业,就遇到社会混乱,倭寇四起,就想着为国家社会出力办事,此时接到征召檄文,朝廷命我出征,我自己变卖家产,所得收入分文不留,拿来招兵买马。在战斗中我总是身先士卒,奋勇杀敌,平息了所辖境内的寇患,保卫了广大地方的平安,树立起滇贵一带的雄风,自己积极为国家和社会效力,拯救了许多地方的混乱和灾难。身经百战为国家和社会立下了大功,得到清朝皇帝的嘉奖,封为四品花翎,多次担任重要领导职务。此时感到自己年事已高,又牵挂家乡人民,就想辞官解甲归田,回家过平常人的日子,同时教育子孙懂得尊老爱幼报效祖国。但是朝廷还需要自己,大清皇帝还舍不得我走,为此继续留下,又立了许多战功,后来被加封为武功将军,才得以解甲归隐。虽然离开了统领已久的军队,心里很不是滋味,但转念一想,自己能回家享受天伦之乐,过上安逸的日子,就知足了”。(碑文原文:“窃维人生之显晦,何常世运之穷通,靡定如我全翁老伯,世代香书,历朝明第,祖居通海,父于开阳幼处逢庐,每遭穷厄。尚不改慈恭孝友之诚,壮将兴业适逢事乱,常怀好义急公之念,一自棒檄赴征,即倾囊募勇,身先示卒,扫灭群寇,镇靖多方,掌十六塞之雄风,勤劳王事,拯四广之急危,乃为民桑荷上宪褒奖,宫受品之花翎,历任都守,因高享鹤龄,关心松菊谋遂归田之计,早寻娱老之方,是以辞官慕退,教子孙敦孝友,偕诸老洽乡里,圣心难舍,社稷难分,遵命续职,战功卓著,后又加封二品,方才归隐,虽未统万钟千驷得安逸而足矣。”据吕氏后讲述,这是吕品生前亲自为自己撰写的碑文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吕品膝下有五子,即三子吕国举、四子吕国瑞、五子吕国仁、七子吕国麟、八子吕国斌,其中吕国举曾在广东府有担任文职的经历,孙子吕运洪毕业于云南讲武学校,曾任护国军少校副官。据民间一直流传,吕品擅长使用春秋大刀和长矛,这两件宝贝与之形影不离,春秋大刀重124斤(按现计140斤)、而且无论是骑在战马上还是下了战马,吕品舞弄春秋大刀和长茅,他的技艺出神入化。都说骏马配英雄,那匹为吕品立下无数战功的战马也十分了得,据传,吕品曾有一次遭遇对手围捕,刚好遇到有十二口大铁锅在地摆成一排,其战马一跃即过,为吕品化解了一次险情。战马死后,吕品曾多日茶不思、饭不香,最后将其厚葬于现木厂道班后附近。吕品的春秋战刀一直保存到建国初期,但在1958年大炼钢铁期间,这把春秋战刀被木厂镇大坝村委会干田寨铁匠袁老八(袁茂生之父)等人斩断后、用马驼运送仁和公社炼制钢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历史记载的吕品。《民国马关县志》、《马关县文史资料选辑》(第二、三辑)、《文山州军事志》、《马关军事志》均有记载吕品在开化府(今文山),曾经参与了红白旗之战。据地方志书和史料记载,吕品当时曾为木厂公局练头兼管事(注:公局管事主要负责地方摊派军需,办理枪械、运输粮草等事项),清朝广东人(吕氏家谱记载其祖籍为南京高石坎),其公开身份为清朝游击将军;而《文山军事志》记载,吕品为右营都司, 属绿营军官四品官员。当历史的车轮行至18世纪中叶,清王朝内忧外患,尤其是鸦片战争后,清廷大厦飘浮风雨中,地方财政本来就入不敷出,平时靠仰仗外省“协饷”维持的云南,朝廷不仅停止了对云南的“协饷”政策——相当于今天的中央扶持政策,反而还分摊给云南战争赔款30万两的任务。云南官府为了维系其统治地位,依靠汉族地方阶级,增加捐税,拼命搜刮民脂民膏、大量兼并土地,云南各族人民生活困境变得雪上加霜,造成了云南社会经济关系的日益恶化,人民群众已经达到无法生存、生不如死的境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哪里剥削和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是永恒的真理。为此,全省各族人民纷纷拿起了武器,开展反清抗暴的斗争,尤其是公元1856年,云南楚雄、大理等地以杜文秀为首的回民起义,波及到全省各地,开化府也不例外,也暴发了“白旗造反”,所辖八里(江那、乐竜、开化、安南、王弄、逢春、永平、东安)无一安宁,今天的马关属逢春、永平里。开化府城西沙美、马登等人号召各少数民族团结起来反抗清政府的统治,高举白旗围攻开化府。在抗争过程中,起义军的目标始终是对准地方腐败无能的官府,但官府则利用少数民族信俸鬼神这一习俗,使用阴谋诡计、装神弄鬼等卑鄙手段,糊弄反抗的群众,让起义的少数民族力量信以为真而导致起义失败。吕品当时为马关地区地方头目之一,曾与其他地方头目一同出兵奔赴开化城为官府增援解围,此时的吕品是始终维护官府的统治的。经与各路同僚人马赴开化为官府解围回来后,清朝官府为加强统治,在主要地区设立了公局,而吕品便为木厂公局管理事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白旗造反的余音未尽,到了清朝同治元年(公元1861年),内乱进一步加剧,开化府辖区各族人民继续响应云南回族人民起义。到了第二年即公元1862年,开化府因文武官僚之间不和,新任知府吴春然与总兵巴哈布文武官不团结、不和睦,相互间的明争暗斗越演越烈,加之地方团练头目李自定、吕品与孙健、何连顺等人之间也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加剧了文武官僚之间的内部斗争。于当年6月,开化城(今文山)再度暴发了“城分两半,旗分红白”的红白旗之战。文官一方以吴春然为首,团结了城外周边的少数民族占领开化城东、北门,并竖立白旗;武官一派以总兵巴哈布为首,聚集清军及团练地方武装势力,占开化城西、南二门,竖红旗,双方展开相持数月的对抗。乐施冲人士李自定率数百人入城投效时任开化府知府的吴春然。李自定与吕品此前曾结为同宗兄弟,兄长登场,自己哪有不捧场之理。于是吕品紧跟其后,也投奔效力于吴春然一方。后因仁和、八寨公局的周徒、袁致和等率兵增援红旗派,经过几翻持久的持续争战,最终因势力对比悬殊,以知府吴春然为首的白旗一方以失败而告终,知府吴春然在骑牛渡河逃亡过程中把性命丢在了河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激战突围之后,吕品退回木厂,一方面不断发展自己的武装势力,继续树起白旗,对抗红旗派势力。另一方面在木厂住地四周,依托险要山势,组织辖区人民群众增筑营垒,构建防御城墙,并作好了在木厂长期武装割据抗战的准备。期间吕品组织联络曾一同参与1856年“白旗造反”头目卢春、马洪、田文郎、余文才等,带领大倮者、沙尾冲、西布甸、马扎冲(今坡脚马夹冲)等地人马,对驻守仁和、文华等村寨的红旗派周徒进行袭扰攻打,后来因同为红旗派的地方头目何健、孙跃等率兵也参与了反击,吕品因势力不敌再度退回木厂。红旗各方头目紧随其后,多路进攻,对退回木厂的吕品进行报复性进剿。何、孙遂令八寨马主袁致和(记载显示,袁致和当时任清军管带、相当于今天的营级军官,其所率八寨公局的官兵驻在上木厂附近的新街),带兵驻大坝,粮台设于大坝董姓庙内;底泥何连顺带兵驻扎木厂洒得、龙子田,文华曾恭带兵驻扎木厂街脚双包营,仁和、马白方向的人马驻扎木厂牙库打、那哈(今木厂腊哈)、杨茂松,多路人马建连营多达30余座(民间流传当时有48座营盘围攻木厂),对木厂形成包围之势。木厂的白虎山也因吕品及此次围剿之战在史册上披上了神秘面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朝红旗势力一面调集兵力围攻木厂,形成高压态势,一面则对吕品及其手下开展了心理战,造势声称“红旗绕绕扎大营,拿着何公得官做,拿着吕品得太平”。面临大兵压境危机,城外虎视眈眈,吕品临危不惧,在村内却杀猪宰羊,犒劳乡勇。敌我相持30余日,由于木厂地势险要,加之吕品率部修筑在白虎山、尖刀山、毛虫箐、黄家箐的防御城墙及木厂街主要路口的四道栅子门坚固,易守难攻,清军红旗武装势力没法前进半步、没法攻破木厂,双方均没有分出胜负。后来,吕品的同僚李自定、贺达等人率部千余人,采取围魏救赵的战术,进攻驻扎在别格(今马白镇文华)的红旗方武装势力,同时虎视马白,给红旗方势力增加了战略上的压力,迫使围攻木厂的各部不得不顾忌马白的安危,被迫回防马白,最终解除了木厂之危。在此战乱期间,为免除百姓战乱之苦,坡脚大汛村开明人士郭耀宗(也提郭跃宗,也曾参与开化府红白旗之争的解围战),不忍看到战事继续恶化,加重当地人民群众的负担,不顾个人安危,周旋于红白双方之间进行调和,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促使双方最终达成停战协定,为马关地区各族人民免于战祸,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当然,吕品破解这场围剿之战中,一方面采取与敌方管带袁致和结为亲家、采用子女联婚的战术,延迟对方的围剿,另一方采取里应外合的战术,通过策反红旗方守护粮台(设于大坝)的董家之家丁,消灭了董家,红旗方面势力失去了后勤保障,从而使反围剿之战取得了胜利,红旗方的围剿便不攻自破,同时也巩固了其在当地的地方统治地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现无更多资料考证,但仅从吕氏家谱记载来看,吕品是一位很有爱国情怀的武将。尤其是吕品此时始终站在白旗一方群体,进行抗争,看得出他是同情受苦受难的起义的少数民族群体的。根据《民国马关县志》关于“知府吴春然率李自定……勾结城外匪夷占东北二门树白旗”,红旗方进攻、退兵时“连营三十余座,日夜进攻,三十余日,未分胜负。……四乡夷民,多从白旗,连营渐退”和《马关县文史资料选辑》(第二、三辑)“当时马关地区少数民族是站在白族一边,反对巴哈布保皇派的红旗”、 “红白旗之战起因是文武官之战,而实质是以回族为主、各民族参加的反清抗暴的继续”,以及孙健、孙耀、邱顺等率兵进攻木厂途中对仁和韭菜坪村进行肆意烧杀抢掳,导致许多乡民背境离乡,同时还故意制造民族隔阂的描述来看,红白旗之战,白旗方起义应该是顺应民心的,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吕品最终也没跳出封建统治体制的束缚。</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 残遗的历史见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right;">马关县文物管理部门王林斌、陈云华、杨文光于1983年4月30日所作的《马关白虎山碉堡调查记录》有这样一段记载,“马关县木厂白虎山位于木厂公社东南方,距木厂街(现木厂老街)约200米,在此山上有一石碉,碉高3.6米、宽6.57米,成正方形,厚0.68米。分上下两层,现存枪眼4个,有门一道,门向东北方,(门)高2.2米、宽1.42米,东北方有防御墙长约120米、平均厚度0.8米,沿山梁而砌,东南腊台山洞口已有类似的石墙,但是尚未完工”。事实上,这份调查表只记录了其中一部分。当人们艰难地爬上白虎山,你将为白虎山茂密的森林、新鲜的空气所陶醉。尤其是爬行在陡峭而崎岖的山路上,你便会发现,一条用青石构筑的残存防御城墙遗址,所当地人介绍,这防御城墙顺白虎山山梁经尖刀山、毛虫箐、黄家箐三座山,盘山而建,将山脚下的原木厂村民住宅区相环其间。到了白虎山顶,人们仍可见到《马关白虎山碉堡调查记录》中的白虎山石碉,据介绍,类似石碉实际有5座,除了白虎山顶之外,尖刀山、毛虫箐、黄家箐三座山峰都布有石碉,如防御城墙、石碉,古迹保存较完好的为白虎山,但其他三座小山峰上的防御城墙石料大部分被当地人撤下另作他用,但至今仍然可见到残缺不齐的痕迹。防御城墙与这四座山峰顶所建的五座古碉楼以及木厂村向外出入口关卡设有的四道栅子门,形成一道战略屏障。尖刀山与虎头营两山之间山谷地带,仍可见到在原生的坚硬岩石上,当年吕氏家族组织乡民人工开凿的排水沟,当地人称:“这是解决木厂村饮用水的生命之源,通过此沟,将源于虎头营的山间水流引入村内使用”。这些就是史称“红旗派木厂围攻吕品”的历史见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木厂白虎山古碉楼、古防御城墙已沧桑满目,部分石墩已被村民撤除用自建民房,栅子门等已不见踪影。据晏自良、刘昌勇、吕秀堂等几位老人回忆,一说该城墙是清朝叔大人任江始建(据口述之音整理,但无资料考证);也有一说是由吕品围绕老街心依山就势,发动四街十六寨(即现周边各村委会)乡民所建。但据《民国马关县志》中“吕品奔回木厂,特结党羽,增筑营垒,高悬白旗,……”描述,木厂白虎山碉楼和防御城墙是由吕品增建的。建设规模包括2公里左右的城墙、五座碉楼(四大一小),四道栅子门。其中,尖刀山左侧和木厂街脚的两道大栅子,一道栅子门分别由两扇门组合而成,一扇门约5米宽(整道门宽约10米)、4米左右高,均用火木树所建造。这道门分别管控杨茂松、堡堡寨及越南方向和从马关、仁和等内地方向进出通道;现卫生院处、木厂街尖刀山右侧两道小栅子,分别管控老王寨、河口县桥头方向和马西牙库达、大粟树、八寨方向进出通道。大小栅子门前的这些道路均由石块铺设而成,并向外延伸,这些石板小道,据说在吕品迁入木厂前就已修建。今天在白虎山南面山脚下,现木厂刘家采石场旁,仍然可以见到,只是路面上的石板条光滑无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红旗武装势力围攻木厂吕品”结束过了若干年,中法战争爆发,为维护大清对越南的宗主国地位,云贵总督岑毓英奉命率师经马白关(今马关)入越抗击法国殖民者,在出兵过程中,顺势收复了雍正六年以前开化府南部旧范围内即大赌咒河至小赌咒河之间流入异邦的失地。第二年,中法战争结束,虽然岑毓英奉命入越抗法取得了重大胜利,但由于通信不便,清朝统治者无法及时获悉,加之清军在其他地区与法军的战争失利,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与法国于1885年6月日签订了屈辱的《中法新约》(即《中法越南条约》),岑毓英率师撤回。不仅如此,岑毓英撤军回的军队,一部分将未来战士撤到都龙茅坪一带时,便被下令就地谴散。这些被谴散的清兵,他们对朝廷和法国佬极为不满,为了生存,他们内外勾结,到处流窜,也曾流窜到木厂地区,为害一方,史称“游勇扰边”,木厂地区的人民群众在吕品的率领下,利用该工事有效防范了“游勇”的危害,同时在对抵御法国殖民军的袭扰,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p><p class="ql-block">到了公元1940年,日本侵略者进犯越南,虎视文山、蒙自,意在进犯昆明,并派出军机轰炸马关县城和都龙地区等。麻栗坡、马关、河口等第一道防线岌岌可危,随时可能遭受侵略者的进犯突破。国民政府为加强西南地区的军事防御,曾派第九集团军进驻文山地区驻防。此期间,国民政府在木厂地区,依托白虎山原建工事,派驻了一支驻守军队于尖刀山西侧方向的大山上,当地人称“虎头营”。兵力配置近似一个营(一说为一个连),主要任务防御匪患和外部势力袭扰,特别是用于防守桥头方向来犯的日本侵略军的入侵进攻。整个工事,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到建国土改期间,木厂街的群众仍自发组织,利用该防御碉楼、城墙和栅子门要塞进行轮回防守,强化地方治安。因此,该城墙遗址见证了当时境内木厂乃至马关县境内的社会变迁,曾在战事频发的年代,对防卫外敌侵袭,固守领土、保百姓安宁起到较大重要作用,现对考证历史事件具有重要价值,也是马关县境内现存众多历史文化遗址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民间流传,吕品盘踞木厂期间,注重发展对外贸易和民间文化。在历史上,木厂是一个驿站要塞,也是对内对外贸易交流的集散地,吕品正是利用了这一有利条件,不断改善木厂的发展环境。在走访中,晏自良、杜荣化、曾兴华等人都称,他们的先辈曾给他们讲起,内地经古木——木厂——杨茂松——老麻寨——凉水井——堡堡寨——老卡(或堡堡寨白石岩)——花隆、老街子,木厂——桥头、纸厂——猛康方向的客商,出入均在此停留,就地进行交易,在此地将三七、草果、沙仁、土法制作的小锅糖等运到越南或内地,再从越南换回食盐、从内地换取绸缎等。无独有偶,通过了解,木厂当地也有杨茂松村民如王应同、王春仁、王正开、王德修曾赶过马帮并保存有马帮用具,建国后在木厂供销社旧址一带仍保留有成排的马圈;《马关县志》记载,民国时期,木厂堡堡寨地区用甘蔗通过土法制作的小锅最为兴旺。再将白虎山下的木厂村与马关县境内已发迹的历史文物分布图结合起来看,从木厂向东行走数公里,境内蚌卡下寨至今仍保存一座完好的蚌卡古石桥,根据马关县文物管理部门编制的《边关印记》记载,这是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半圆形单孔石拱桥,历史上此处一直为马关县城经仁和、木厂、桥头通往河口、越南等地的古驿站。它是迄今为止马关境内发现建造时间最早的一座驿道桥,是马关县古代交通历史的标记,对当时的商贸、交通都产生了积极影响。而蚌卡下寨村老人厅内,还保存有清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初四日(1900年)所立 的“不准抽收事案告示碑”,其额上横书“开化府示”四个字,碑文仍然清晰可见。由此继续北上经仁和镇老格木、格洒,则与马白镇境内文华福灵寺、文华福寿寺、沙尾冲古桥、西布甸严禁私自开采硝矿告示、西布甸裁撤夫马局告示碑、坡脚镇湾子寨古桥,经坡脚大汛坡直至与文山市交界附近的老山地撑腰岩天朝摩崖石刻、老山地撑腰岩古驿站,无疑是形成了一条自北向南的纵向交通线,中途可进入马关城,尽管这些古迹建造形成时间远近皆有,尤其是最远古的为老山地撑腰岩天朝摩崖石刻、老山地撑腰岩古驿站,均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五月二十日,由云南都司直隶八寨长官司古木土官龙胜诠率子建造而形成。此沿线古迹的存在,无论是从出境交通里程、沿线地形地势而论,还是从古迹与交通通畅理想度、人口往来密度、商贸流通等方面而论,都与这一条极佳的交通线路有着千丝万缕的姻缘。木厂似乎就是这条出境线上的一个节点,从而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此,白虎山下的木厂街曾出现一段繁荣景象。木厂街上还曾建有江西会所、湖南会所,由过往的江西、湖南等内地客商筹资建盖,江西会馆建于木厂村民刘昌勇现居住址,湖南会馆建于村民左连英家原址处,两所会馆主要用于江西、湖南等内地商议要事。同时,在木厂还曾建有两块石碑,有人说其已毁破四旧年代,也有人称被埋于木厂小学门前的道路下,碑文记载了木厂发展历史及行善功德名录。另外,位于现木厂小学厨房址上,吕品自己出资原来建盖了一座戏楼,戏台两边笕洞头上题字“观自在”、“音如是”。依托该戏楼,木厂当时每天昼夜都举行戏剧演出,曾被称为“小昆明”,这说明木厂当时商贸较为繁荣。根据受访者回忆,戏楼前原种有一棵百年古树——紫薇树,造型奇特、盘旋而生,形状奇特。建有三座庙,地母庙、观音庙、三圣宫(《民国马关县志》有记载)。观音庙原址为现白虎山下的木厂小学校园内,正殿内塑有观音三姐妹,两边的侧殿内塑有十八罗汉,庙宇内雕塑的神像神态各异,这些神像赛过当时昆明城庙宇所塑神像,置有两个撞钟。如今,走进木厂小学校园内,运动场上光滑的石板条仍然清晰可见;地母庙位于尖刀山大栅子门城墙内,塑有28畜雕像;三圣宫位于杨茂松方向,塑有关公等雕像。该戏楼到建国后遭遇两次破坏,其中第二次拆除大约为上世纪50年代后期、文革期初期,属于毁灭性破坏。吕品使用过并流传下来的一把重128斤(相当于现在的计量140斤)春秋战刀,一把长矛及寺庙里的撞钟均未能幸免,观音庙正殿里的观音雕像被毁时发现胸腔部位内置有一枚金胆,如鸡蛋般大小,后在文革期间几经参与运动的牛某等人之手也不知下落。因此,今天的木厂,欲寻当年的古镇风韵,只能站在白虎山追随时光倒流而暇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 、吕品与董生恩怨之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相传,吕品与大坝董状元同朝人、且是好友,祖籍同为南京人,均属随祖辈父辈迁入木厂的省外籍移民,后因各自利益反目成仇。但分别对吕品、董状元墓碑进行实地考察发现,吕品生日不祥,去世于光绪十二年即公元1886年,董状元生于乾隆壬寅年即公元1782年,去世于道光庚子年即公元1840年,二者反目成仇的可能性极小,就目前现存的吏料证明,董状元去世与红白旗造反前后相续了二十余年。但与董状元的后世家族之间的矛盾到是符合逻辑。红白旗造反时期,吕品在木厂的一项主要任务是组织人闹革命。据说吕品先是组织势力对董氏家族进行造反,在经历了多次反复的斗争后,尤其是吕品采取里应外合,攻克大坝,攻破董家大院,破解红旗势力派驻董家大院的粮台后,董家由此败落。董状元之墓位于湖广寨芭蕉冲,后人很少知道董状元的名讳,只知道有其人而不知其名,这再度为发生在木厂的吕董恩怨之争蒙上了神秘面纱。</p><p class="ql-block">直到建国后,大约于1972年12月,董状元之墓被盗(《马关县志》记载),木厂村委会下新寨村民何先富说:“儿时经常到董状元墓地一带打柴放牧,在董状元的墓前,经常发现有几只小黄羊在那里打架,但这些小黄羊不一会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于是当时民间有传闻,董状元的墓葬里可能有宝贝,估计这便引来了盗墓。”据何先富还讲:“董状元之墓曾被盗过两次,第一次被盗时,盗墓人扒开此墓堆后,发现墓室内棺木为空的,则放弃继续盗扒,第二次则对该墓的尾部进行盗扒,才发现发现尸首及陪葬物”。州府文物管理部门得知董状元之墓被盗一事之后,极为重视,便派出考古工作队进驻木厂,对董状元古墓进行现场考察。考古工作队中,有一名人贾姓的同志,是一名大学生。他们在木厂当地干部杨家林、杜兴云等人的陪同下,对董状元古墓现场进行了全面考察,只见董状元的古墓及所处的这席墓地,位于一土山坡上,地势较为平坦,墓前数十米处是一陡峭的悬岩,悬岩下有泉眼,水质清澈见底,源源不断流向山下。纵观此墓地所处地势,形如神佛晒肚之势,墓葬宏伟壮观,仅墓基便高出地面略有半人高,碑石上雕有各类图案及文字,墓碑前两侧大约三米处,分别立有两由整石雕琢而成的围杆(现仅一根保存完好),高约4米、直径约30——40公分,顶端还分雕有两只石狮。初期,考古队员始终理不出头绪,无法确认为董状元的墓葬。在当地干部杜兴云对考古工作队建议,“木厂晏自良略懂古书,请他来或许有帮助”。于是便将木厂村民晏自良请到考古现场。贾同志便问晏自良:“都说这古墓是董状元的,碑文上又没找到‘董’姓和‘状元’字样,何以见得就是董状元?”晏自良指着古墓石碑中央所刻的“皇亲太学生,雨亭府君墓”几个大字回答:“‘皇亲太学生,雨亭府君墓’大义就是安葬在这里的墓主为清朝的进士董雨亭,说明此人曾经是朝廷的进士,名为生,字雨亭,木厂大坝人,实为第42名进士(暂无史料考证),因普通百姓不明白状元与进士的区别,认为他是有学识的状元”。然后又指着墓碑上的左右对联“万叠山丛山进意,一盏水尽水拖声”(经实地考察为:万叠山聨山搢笏,一涨水静水拖绅。搢笏:指古代官员的官服,没有口袋,于是将笏直接插在腰带上,叫“搢笏”;拖绅:指古代中原王朝朝服后腰悬挂的大带,其上有组绶,合称绶带)和横批 “佑启后人”,又让在场的人向墓前南方远看,解释道:“这块墓地很好,正前方从越南方向由远而近的山峰,一座座相叠相连,就如许许多多的人不断向此风水宝地下跪磕头而来,形如古代大臣跪拜恭祝帝王万岁、万岁、万万岁一般,确实是一块风水宝地,但此地虽好,可惜正前方有一条小河,河水源源流向远方,而墓地前缺一塘水(即没把这泉水留住),虽然曾经董氏家族想方法设法,想在此建一个水塘,将河流围阻,不让它流远,但没有成行,故董家在与吕家对抗过程中,逐步落没”。考古工作人员认为很有道理,于是在木厂当地陪同人员配合下,在发掘过程中,所有在场人员亲目所见董状元的棺木为香木所制、董状元尸首尽管经历百余年,但仍然保持完好无腐,肤色完好,就如刚睡下一般,左右腋下各挟有一本书籍,其中一本为《万年历》,一本为墓主的《自传》。董状元尸首官帽已不翼而飞,发际边缘还可清楚地有如刚理过发的印迹,身穿黑色有如长桶式的官服,将其扶起站立,其身高5尺2左右;尸身下面,置有不少木炭。据晏自良称,董状元尸首的头发、棺顶被湖广寨某村民拿走;尸首之所以百余年不腐,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在墓主尸首的胸部皮下曾置有一块玉石,后来古墓再度被盗,据说这块玉石被盗走,这具尸首不久便萎缩变黑。而何先富则称:“考古工作队的到现场前,我们三天两头跑到被盗墓葬附近看热闹,当时现场实际很混乱,棺木里其实有还有很多书,后来被盗墓人将这些书取出来,撒了一地,一片狼籍,也有的书被当地识货的村民拿走了。”当时查看了发掘出来的《自传》, 记载了墓主的生平,证明了晏自良对墓主身份的分析。晏自良老人现已74岁,第二次走访接近尾声时,晏自良还讲,当时考古的贾同志,很是对他的学识有置疑,曾问:“你是什么文化程度?”晏老当时回答:“小学文化,曾读过三个月的初中速成班。”贾同志又问:“什么是初中速成班?”晏老再答:“我曾经是民兵连长,政府曾安排参加了一次文化课程学习,用三个月时间学完了当时初中的所有课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俗话说“打蛇要打七寸”。行军打仗,粮草保障与安全问题,往往决定着战争的走向。据传,吕品在针对清朝红旗派势力率军来袭、开展反围剿过程中,通过收买董家家丁,在董家用于防御的土炮的弹药里加注了水,导致枪炮无法使用,无以抵抗,董家最后失败,红旗势力也因此失去了粮草保障。这也是晏自良老人所言该墓地前缺水塘给董家带来祸事的缘由。吕品率武装势力攻进董家大院后,以董氏家族为红旗方固守粮台为由,将董家男女老小三十三人(一说为三十六人),全部被赶尽杀绝。董家的家产从此全部改姓易主。但人算不如天算,在这场屠杀过程中,因马白镇文华村的贵人相助,董家最终有二人侥幸逃脱。多年后,董家幸存者长大成人,为给董家三十余口人报仇,便不断向安平厅(马关)、开化府(州府)等地方官府申冤,吕品后人一直官司不断,一直被折腾到民国初期,但最终因吕氏后人通过非常手段,导致官府在此案中不了了之。这段历史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在封建统治时期,弱肉强食就是一条自然生存的法则。当然,吕品去世后,其后人将其葬于仁和镇牛摸田村小组寨旁的一座小山上,其气势要比董状元的墓葬显得更有气势、更有气派。但两位传奇人生去世后,所选择的葬地都人们称为“养尸地”,死者西去近两百年,他们的坟墓都经历了相似的遭遇——多次被盗,而且尸首被扒出来时,都如刚趟下熟睡的老人,棺中的贵重物品都不翼而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 、吕祝两族相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吕品家族从底麻老麻寨搬迁至白虎山、尖刀山脚,即今天木厂老街一带定居,尤其是在剿灭了大坝董状元家族后,随着吕氏家族势力的不断壮大,与原居住青龙山(即上木厂,现木厂街的前身)祝氏家族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励。吕氏家族看到祝氏家族在上木厂村日益发达,人丁兴旺,同时还注意到上木厂地势(位于青龙山顶上),越看越像一尊佛像,吕氏家族心里十分不爽。于是,吕氏家族在与祝姓家族的几翻明争暗斗过程中,在位于上木厂祝家村附近的自家土地上,筹资建起了一座庙宇,庙宇的门向正对着祝家村,寓意是压住祝氏家族。庙宇建成后,说来也怪,祝氏家族原本是很团结、和谐的,从此家族内部纷争不止,最终在与吕氏家族的较量中,日益衰败,家族兄弟间先后从上木厂迁出搬至河口桥头等方向定居。从此,上木厂再也无人烟居住,如今的上木厂已经变成了一片坟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离奇的白虎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间一直流传,白虎山东南方向与之相连相距百余米的石关门山,原本不叫石关门,其山项偏南略下,山体呈南北向分离,岩石分裂后,中间形成一道东西向数米宽的天然通道。此处山体原本是混然一体的,而且一到夜间,此处经常会发出耀眼的金光,就连在相隔数十公里的南面越南境内,也能看到此山发射到高空的金光。不仅如此,石关门山、白虎山与南面的青龙山相间,有一条自东向西贯穿的石板路,原本有近两米宽路面,路面全由石板条相砌而成,如今依然可看到仅存不多的石板条块,只是这石板条块经历了漫长岁月的蹂躏,显得光华无比。另有白虎山脚有一头形象怪异的石狮子,人们只能观看,而不能骑到石狮背上,也不能对石狮有不敬的行为,否则将大祸临头、百事不顺。杜荣华说,当年从古木方向来的客商,经仁和、木厂、桥头、河口出境到越南花隆等地,此路段是必经之地,人们经过此路段时,偶尔会听到白虎山、石关门山体内发出混厚怪异的“轰隆”声。总之一句话,白虎山一直被“奇”字蒙上了一层面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石关门之所以夜间出现强光这种异常天象,民间人士解释,说明当地即将出现一位奇人,极有可能与天子平分秋色。当朝知道这事,这还了得?还真巧了,到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通过遍布全国的情报系统掌握了此情况之后,十分振怒,便下旨让佟府彻查此事。佟府接受皇命后,不敢怠慢,于是派出得力干将,南行到马关境内的木厂。佟府下派的一行人,到了木厂后,地方官员全然不知,通过数日的暗探查看,认为与白虎山相连的石关门确实十分怪异,民间传言并非空穴来风,再看石关门、白虎山与南面的青龙山、西面的虎头营、尖刀山(又称金鸡山,此山脚曾出现两只金鸡相互打架,瞬间消失,被木厂当地一村民发现后,当晚在此挖到银子、镯子等而得名),形成一个环状,在白虎山、虎头营山脚下、青龙山正面(上木厂原址)形成一个巨大的凹地,地形有如一位和尚盘脚打座,青龙山形如佛首、原木厂大栅子门处形如两腿相交的地方。于是,佟府之人则将一枚铜钉在了石关门山顶,然后杀了一只白狗,用白狗血涂到了铜钉及铜钉附近的岩石上。当佟府下派之人离开木厂不久的一天夜里,只听到数声巨响。第二早上,人们发现,石关门山顶分离成了一大一小、藕断丝连的山峰,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形如一道石门;而白虎山正北面的山脚下,古时的木厂街尾、今日之木厂镇人工湿地区域,出现了一个巨型天坑,深不见底。而且从此之后,与白虎山相连的石关门山再也没出现过金光、白虎山与石关门山体里也没有再发出过混厚怪异的轰隆声。后来,人们才得知,朝廷已经派佟府破除了石关门山上的龙脉。从此,本来与白虎山本就为同一山体的石关门山,人们便把它称为石关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若干年后,随着木厂村定居人口不断增加,加之木厂街尾又出现了天坑,加剧了木厂村狭窄的土地现状不能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困境,于是木厂村有一位奇士,略懂鲁班术,他组织村民到附近的深山老林砍下许多巨木运到木厂,再通过施展法术,在天坑的上方用巨木架起了一片天地,然后再组织发动木厂的普通百姓,到处运土堆砌到这些巨木上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人们终于将这天坑填平,这也是木厂过境河流汇集此处便不知去向的原因。也有传说,在位于白虎山脚下的现木厂小学内,原本有一股从白虎山山体内常年四季向外涌出的山泉水,由于在木厂原本居住的瑶族,为了躲避战乱之苦,被逼迁移,在迁移前,瑶族同胞将一口锅罩在了泉眼上,从此这山泉就再也不会涌出山泉水,直到建国后,人们在改庙建校时,还曾挖出这口锅,当人们把这口锅移开后,泉眼里的积水淌了三天三夜,之后就不曾有泉水流出。今天开发木厂集镇、建设人工湿地公园的地方,便是这位奇士当年填坑杰作所形成的。更有趣的是,在木厂村的群众在运土填坑过程中,侵占了交趾国的法国佬,曾流窜到木厂附近,用望远镜看到人们用巨木在天坑上填坑造地,误以为木厂一带地形十分险恶,担心一不小心陷下类似的天坑而丧命,当场吓得退回了交趾境内,从此再也不敢来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看白虎山脚的石狮,经实地察看,这头石狮神兽位白虎山南面山脚下,形如坐北朝南,两只前腿将狮首相托而立,狮首目视正南面,两只耳朵相背而立,狮子的左前腿已折断。石狮神兽左后方有一冢古坟,碑文显示为杨氏的祖坟,建于光绪年间。据村民曾兴华说,这头石狮子确实有一些怪异,他回忆说:“木厂村村民刘昌品九岁左右,有一天我们几位小伙伴一同到白虎山游玩,下山后,几个伙伴到了白虎山脚石狮子处,玩兴未尽,刘昌品便若无其事地爬到石狮子身上,扮演一名骑士,他一面斥责石狮要跑起来,一面用左手抓住石狮的耳朵、用右手拍打着狮身,一付十分得意的样子”,接着又说:“一只石狮怎么会跑呢?它不跑也就算了,但刘昌品玩了一会儿,便从狮身上跳下来,然后解下裤子对着石狮撒了一泡尿,或许就是他这一泡尿,表现出了对大自然的大不敬,给他带来了一生的痛苦”。一同重游白虎山的朋友忍不住地问:“后来怎么样?”曾兴华不紧不忙地继续讲:“当天,当我们离开石狮走出二三百米,大约刚走到现在的白虎山背后的采石场附近,刘昌品便莫名地嚷着说‘腿疼’,而且满头大汗,几个小伙伴只好轮流将他背回家。后来刘昌品腿痛的这毛病,其父母带着看了不少民间医生,也请过风水先生送过神,但一直没有治愈过,这一莫名的腿疼毛病,一直伴随他走完了短暂的50余岁,至到去世。”晏自良老人还讲到:“建国初期,木厂街村民王祖全,大年初二爬到白虎山,发现一条雌性大蟒蛇正在孵蛋,于是用回到村里,拿起吕品曾经使用过的长矛,再次赶到白虎山上,将这条大蟒蛇杀死后,将其拖下山炖鸡煮食,将40余枚蛇蛋拿到木厂街背后敲开,只见蛇蛋里面幼蛇见到阳光之后便能够自由挪动爬行。王祖全在敲打蛇蛋过程中,曾有好心的村民杨姓村民好言相劝王祖全不要杀生,要留好生之德,否则必有大难。王祖全不听,继续为之,过了三个月,在参与攻打土匪李国良时,激战中被流弹击中丧命”。</p><p class="ql-block">白虎山上的传奇色彩,在民间被广为流传,村民也视白虎山为奇山,平日里也很少有村民到白虎山上,更不敢乱砍林木,至今白虎山上古树成荫,山间不泛名贵稀有的古董树,如拟单性木兰、红豆杉、黄心树、罗汉松等,也有不少传统中草药材,如刺黄连等。白虎山怡人的天然景观,为今天当地的人民提供了一个较为理想的休闲游玩之境。每逢过年,木厂村民娱乐活动就两件事,一是打陀螺、二是爬白虎山、骑草马。在笑谈中,人们不时又讲白虎山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