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多哥 (誉为西非日内瓦的洛美)

追梦神游

<p class="ql-block">多哥共和国位于非洲西部,南濒几内亚湾,西与加纳相邻。东邻贝宁,北与布基纳法索交界。海岸线长53公里。全境狭长,一半以上为丘陵和沟谷地带。南部为滨海平原;中部为高原,海拔为500-600米的阿塔科拉山高地;北部为低高原。它是一个多部族的国家。全国40多个部族,人口约为470万,分布在5.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和睦相处,繁衍生息。</p> <p class="ql-block">古代多哥境内分布着许多独立的部落和小王国。公元15世纪葡萄牙殖民者侵入多哥沿海地带。1884年沦为德国殖民地。1920年9月,多哥的西、东部被英、法分别占领。二次大战后,由英、法分别“托管”。1957年加纳独立时,英托管的西部多哥并入加纳。1956年8月东部多哥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1960年4月27日独立,定国名为多哥共和国。</p> 首都洛美(lome)地处多哥西南部,南濒大西洋几内亚湾,整个城市南端被连绵十多公里的平坦沙滩所环绕。人口80.2万。洛美这个名字来自当地一种名叫“阿洛”的树名。<br>1960年多哥独立后,经过了二十余年的经营建设后,洛美旧貌换新颜,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成为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幢幢白楼掩映在热带繁花丛中,拔地而起、直插云霄的椰子树叶,似一头青发披散在从大西洋吹来的和煦海风中;火焰树夺目的红花点缀于香蕉、棕榈、芒果油梨等高大的绿树间。市区街道不时可见巨大而新奇的雕塑艺术品,给这座整洁、祥和的城市平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div>在进入洛美的第一天,我就被它迤逦的热带风光和和谐的城市建筑所折服,感叹多哥人民的勤劳,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就让洛美改观,让世人刮目相看。照片反映的是洛美市中心的独立解放广场的俯视图。<br></div> 这是我从宾馆的高处,拍下了洛美市容,房屋毗邻而立,不同的色彩和建筑风格很耐人寻味。 <p class="ql-block"> —— —— —— —— ——</p><p class="ql-block">我于2006年初到中冶国际公司就职, 接触了不少涉外贸易业务。2006年的5 月8日-18日,在多哥外交部副部长的联系和支持下,我接受的第一项任务就是陪同朱总(朱玉)和老王,小卜两位技术专家赴多哥考察两项对方期待的合作项目,即考察该国的磷矿及公路项目。该国对我公司寄以厚望,希望促成项目的合作,因此不惜重金接待我们。不仅提供了免费住宿,还给我们提供了两辆高级公务车,解决我们在多哥的住宿、出行问题。我们受到如此高规格的礼遇,这在其他国家是极为罕见的,让我们诚惶诚恐,大有合作势在必行的心理压力。<br></p> <p class="ql-block">第一天(5月11日)</p><p class="ql-block">多哥是一个盛产磷酸盐的国家,我们先去考察了磷矿。我们被带到了一个花园式的庭院,应该是磷矿公司的办公地,环境很美,幽静。这是多哥历史最悠久的矿业集团。尽管有些破旧,在当地还是小有名气,是令多哥人向往的企业。厂长对自己的管理模式津津乐道,他们把工厂办成了一个小社会,有自己的幼儿园,自己的住宅区......</p> 在花园的中心,还有一处类似吧台一样的角落,我没细看这里提供什么样的饮料,不知道有没有酒, 因为伊斯兰国家原则上有禁酒的法律。多哥居民中约70%信奉拜物教,20%信奉基督教,只有10%信奉伊斯兰教。 <p class="ql-block">公司领导人将我们引入一间会议室,并和他们共进了午餐,他们提供啤酒消暑解渴, 就知道他们不是穆斯林了。</p><p class="ql-block">第一次和厂家领导见面,只是简单地寒暄,自我介绍一番,没有接触项目的实质内容。为了考察磷矿及公路项目,我在出发前匆忙地做了一些专业单词准备,根本不了解项目的实质内容和来龙去脉。事后才知道是一位以色列商人出面牵线搭桥,想把项目介绍给中冶集团,他也能拿到丰厚的回扣。在利益的驱动下,多哥政府不惜动用重金接待我们,外交部的副部长,承担多哥方的联系人的角色。</p> <p class="ql-block">便餐后,公司负责人带我们去了磷矿现场,实地观察了工人们在露天矿面上进行开采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大片大片棕红色的土地,全部裸露在外,和露天煤矿的场景是一样的,只不过矿土的颜色不一样而已。</p> <p class="ql-block">在多哥的马路上,看到许多孩子们,各个把茅草顶在头上,用这种简易的方法搬运物品,这种运送方式在非洲很普遍,估计孩子们的颈椎从小就得到了锻炼哦。马路的土质仍旧是棕红色,看来磷肥比比皆是。</p> <p class="ql-block">在乡村的街道上,还能看到小摊贩,好像提供的是汽油,因为路况不好,很少有加油站,跑长途的车不能停在半路哦。</p> <p class="ql-block">厂家领着我们去了磷矿加工厂,参观他们的厂房和设备。</p> <p class="ql-block">厂内专家认真解释, 我们的专家仔细聆听,和对方进行技术上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工艺流程。</p> <p class="ql-block">我们没有进入厂房进行探索,就在外边比划说明,我们的专家就知道他们的加工能力了。总之和中国80年代以前几乎是一样的模式。他们希望找到投资方,不仅更换机械设备,还要添加不少的设施,以提高生产能力和运输能力。我对工矿的东西知之甚少,但是看到该厂的破败,五条生产线只能保证一条运转的事实,也感到要恢复这样的工厂需要投入的资金太多了,还不一定能有成效。</p> <p class="ql-block">生产场地、加工厂房我们都了解了,产品的运输则依靠海运,加工好的磷肥直接从自己的码头装船运出。 </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他们依赖的海上运输装置。产品利用这种设备, 从陆地上直接传输到船上,直接就拉走了。</p> <p class="ql-block">在设备附近, 我们和港口的负责人合影留念。</p> 另外一张合影 在这个码头上, 我们逗留了一段时间,沿着海边的运输线慢慢溜达着,直至华灯初上。 <p class="ql-block">第二天(5月12日)</p><p class="ql-block">多哥还想疏通洛美港的交通,从南部直达北部,连通布基纳法索,最后形成非洲的运输大动脉。这种想法很现实,也很有创意,目的就是加强洛美港的能力,使它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港。</p> <p class="ql-block">为了了解公路的实况,利用周末的时间我们从洛美港出发,亲自体验了洛美港的出口瓶颈实情。离开港口沿着公路向北进发,我惊讶的发现他们的公路还真的不错,只是宽度不够,没有路肩,缺乏发展空间。尤其大多是单行道。只有在山区部分,一些急转弯的地方,由于司机的疲劳驾驶,很容易出现车祸。他们期望有人出资改造这段路,修建一个引桥,避免了山区公路的崎岖……,</p> <p class="ql-block">真是不看不知道,所有出港的大,小型运输车在一条狭长的小路上挤成一团,互不相让,水平高的车手就在夹缝中杀出一条通道。尽管我们乘坐的是挂着绿牌的公务车,也要不断的鸣笛才有人肯让路,真是寸步难行。这就是多哥政府想在港口修建高架桥以缓解出口拥堵的原因所在。</p> <p class="ql-block">在我们技术人员的眼里,这样的工程不是难处,难在设备的筹备,材料的运输,人员的管理,因为不是修整条路,而是在路上进行修修补补。在多哥方没有解决融资问题之前,公司是不会承担这样出力不讨好的工程的。我们从洛美出发一直北上,抵达了多哥的中部城市卡拉市考察才算结束,基本上沿着多哥南北大道,几乎贯穿了全国。专家们心里有数,仍然要把考察做完,才不虚此行。</p><p class="ql-block">晚上入住卡拉市,一夜无语。</p> <p class="ql-block">第三天(5月13日)</p><p class="ql-block">在回洛美的路上,经过我们的一再请求,希望看看多哥的古迹或者优美的风景。朋友们先带我们去了一个宽阔的场地,好像是一个体育馆,或者文化交流中心。 这里算是国家提供给多哥人民的福利设施之一。由于没有活动,里面冷清,我们没有进去,在外边我和朱玉总经理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在附近的空旷地上看到一个四岁左右的多哥女孩,这是我近距离接触的一个非洲女童,看着孩子清晰的五官和稚嫩的小脸,我深信等她长大以后,一定是一位魅力四射的美女。</p> 在一个胜似花园的庭院里,朱总、莉拉和我兴奋地合影一张,也算是对莉拉的酬谢。 <p class="ql-block">随后,多哥朋友们带我们去参观了一个卡布列民族的仅存的原始部落,这里是唯一的保留地,仅有的两个碉堡式的房子现在还居住着人,但是可以供给人们参观。我第一次看到非洲的穷苦大众是如何生活的。我进到里面,仔细查看了内部架构,深深感受到多哥人民生活的艰辛。这个部落的人已经为数不多了,成年男子都离开了这些窝棚到外面去谋生了,留在家里的只有老翁和妇孺们。</p> <p class="ql-block">这样的碉堡式的建筑从外表看是一个圆形的一层结构,而进到里面才发现结构的复杂,多达三层以上。最下面,进门的地方是厨房,其实就是一个灶台,有火眼,可以烧水煮饭,旁边有一个低矮之处,是圈养鸡和羊的地方。还有一个小的过道,逐步爬到上面的一个小口,二层有什么,记得不太清楚了,似乎是存在东西的地方。最好的部位是在顶层,有一个很大的部分,象晒台,收割的粮食就在这里晒干,也可以在上面睡觉。</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个地方是供奉神灵的,看不出来是什么东西,但是他们不容许我们触摸。另外的一个角落,有一个大的帐篷式的顶棚,向里面张望,很平坦,很干净,原来是家庭的卧室,进口较小,必须要爬着,顺着斜坡进到里面。在它的旁边矗立着一个粮垛,里面存放的玉米码放的整整齐齐。</p><p class="ql-block">不得不对多哥人的构想表示赞叹。在这么小的一块地皮上,它解决了作为家庭生活的全部要素,该有的全有了。这种房子多是用泥和稻草修筑起来了,居然能够经受住暴雨的考验,几百年沿用至今,我在里面仔细的琢磨了许久,不禁感叹真是伟大的人民,了不起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卡布列民族是多哥的第二大民族,四届连任多哥总统的埃亚德马先生就出身卡布列族,曾在40多年前的拉马卡腊摔跤节上获得过冠军,并因此走上从军之路。多年来,他对摔跤节情有独钟,无论政务多么繁忙,每年7月必来观看。这个民族有着风格独特的摔跤节,即男人的成人节。按照部族习俗,卡布列族各乡男青年都要集中在北方的卡拉,举行长达一周的摔跤比赛。每个年满18岁的小伙子要连续三年参加摔跤节的比赛,才算真正成为男人。</p><p class="ql-block">比赛之日,天刚放亮,成群结队的男女老少就集中在比赛场地。人们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敲着响板,吹着哨子,为参加比赛的小伙子呐喊助威。只听一声令下,摔跤场上喊声大作,鼓声喧天,一对对身强力壮、浑身黝黑发亮的小伙子闻令而起,扭扯在一起。场外喊声阵阵,姑娘们边舞边唱,使场上的小伙子们更加精神抖擞。比赛结束,不论是输是赢,他们都被认为是经受了考验,部族则正式承认他们长大成人。小伙子大多高大威猛,勇武彪悍。</p> <p class="ql-block">多哥的女孩子热情淳朴、美丽健康, 头顶功夫不可小视。</p> 成熟节是卡布列人为他们年满18岁至21岁的待嫁姑娘举办的成人节日。一般在7月下旬举行。节日虽然热闹,但却有着几分神秘。在成熟节上,凡是闺阁待嫁的姑娘都要参加坐“圣洁石”的仪式。姑娘们在成熟节坐这块位于山下的“圣洁石”,从而标志姑娘成人的仪式被世世代代流传下来。节日里,姑娘们脸上用当地的黄泥颜料化妆,全身一丝不挂,面带神圣,在家族中成年妇女的陪同下,载歌载舞,从山上来到“圣洁石”前。经过“圣洁石”检验,不仅标志姑娘已经成熟,可以出嫁,更表明待嫁的姑娘贤淑贞洁。 一位当地的导游对我们说,“看在60多岁老奶奶的面子上,给他们一点钱吧”。回头才看到这位老太太,瘦小干瘪的躯干,布满皱纹的脸颊凹陷着,皱纹如同刀刻斧凿的一般,更加突出了非洲人的大嘴和眼睛,头发乱蓬蓬的,个子矮小的让人生怜,这个非洲老瓯居然是我的同龄人!<br>看到她,想想自己,真的太庆幸了。我还没有老到这般程度,这般的脱型,靠别人的施舍维持生活。我们给她一些钱,立即遭到其他妇女的包围,孩子们也围拢过来,期望得到一切钱,估计这些荒郊野地的孩子们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机会。 与外界隔绝,没有文明,乃至任何文化生活的诱惑,只是生存在自己习惯的小天地中。 部落的人对我们还热情,但也从原始社会进入了市场经济的时代,他们不随便乞讨但是每个人,从大人到孩子手里都有可推销的东西,希望过往的游客花钱买一点,看大家对这些不感兴趣的时候,才开始乞讨,干扁的老太太,奶着孩子的妇女,都光着上身围拢过来,期望我们给他们一些零钱,那种期望的眼神,那种无奈的表情,使我们很动容,他们不是装出来的穷困,是真实地活在当今社会中的原始人类的活化石。 <p class="ql-block">我们的专家和当地的导游合影, 对他们来说,这次参观也是一次可遇不可求的机会。长知识了。</p> <p class="ql-block">他们部分人还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时代,只用简单的生产工具,还是靠天吃饭。这就是国家贫穷,落后的根源,后继无人,或者是根本就没有开拓者,国家怎么能发展?同一个国家的人民,城市和乡村在文化、生活水平的层面差异这么大,国家要发展真的不容易哦。</p><p class="ql-block">在这种原始小房前面我们留下了合影,这是我有生以来看到的最原始,最简朴,最穷困生活的写真,一点没有参假。可惜是照片不能反映出我的真实感受。我似乎回到了远古,和类人猿在一起。这种时空错位的感觉,随着汽车的渐渐远去,碉堡式的房屋淹没在车轮搅起的浮尘中,才逐步消失殆尽,回到了现实生活中。</p> 回到洛美,时间尚早, 我们不怕疲劳,上街去办事,看看街景, 眼睛里受到贫富视差的冲击,总感觉思想有些恍惚,无法迅速清醒过来。 为了考察的正常推进,回洛美后立即到西非国家银行兑换了外汇,在门口和朱总合影一张。 在某机关的门口,我们两个再次合影一张。 第四天(5月14日上午)<div>多方对我们的公路考察很重视,翌日清晨就派人到我驻地,听取我们的汇报,和我们交流意见。</div> <p class="ql-block">终于有时间出来看看市容了。</p><p class="ql-block">座落于洛美市中心,面积3万平方米的独立广场中央,矗立着构思新颖,制作精美的多哥独立纪念碑。这座方型水泥建筑高18米,宽12米,被雕刻成一个双手举过头顶、挣断殖民枷锁的巨大黑人斗士。他的前面是一尊托着火炬盘,昂首挺胸,憧憬未来的多哥妇女雕像。一到晚上,在彩灯的照映下,显现出来的美丽坚强的多哥妇女形象,让人神往,久久不愿离去。</p> <p class="ql-block">我们下榻在希尔顿饭店,在当地屈指可数,因为它地处市中心。洛美以其风光旖旎、人民热情好客闻名于世,许多非洲和国际性会议选择在这里举行,洛美也因此有了“西非的日内瓦”的美誉。洛美还是西非著名的天然良港,也是西非主要的出海口和货物集散地。交通和通讯设施相当完备先进,陆海空港一应俱全。</p> 我在希尔顿饭店另一侧的一张照片。 一座具有热带风格的大厦 -- 多哥人民联盟之家,是多哥元首和内阁成员的办公所在地。 在多哥人民联盟之家大厦的前面 我和朱玉在广场和大厦前合影 (5月14日下午)<div>再次来到磷矿公司总部,和公司的负责人进一步进行沟通,交流是在坦诚务实的氛围中进行,没有客套、虚伪的废话。 我方明确指出合作条件尚不成熟,且成本高,恐对方无法承担等,望对方三思。</div> 磷矿公司的负责人有思想准备,最后大家合影留念,期待今后的合作机遇。 多哥女孩莉拉在这次活动中一直负责接待我们,态度友好,热情,很受大家的欢迎。她是多哥的佼佼者,受过高等教育,她带我们在洛美游览,欣赏着被称之为西非的日内瓦-洛美之美。我和莉拉在海风中合影一张。 我们团队和莉拉合影留念,也算是最好的告别了。 多哥的木雕也很精美,一种粗旷、野性的美,典型的非洲风格。他们把自己僮景美好生活的期盼,融合在艺术中,许多作品都是刻画出非洲的美女,大眼睛,大嘴,大胸,大肚子,大屁股,这“几大”正好是亚洲女人缺乏的。这种造型是非洲古典女人罢了,现在的女孩子已经比较欧化,大街上能够看到穿牛仔裤和短背心的。毛塔不会有的现象,这里已经有了,可见多哥比毛塔要进步的多。 在多哥繁华的市场,可以看到不同民族,穿着各式的服装,在大街上挤挤攘攘的前行,令人咋舌是妇女们喜欢用头顶着沉重的货物,不费力地行进在大街上。<div><br></div> 多哥的男人却很正常,几乎全部高高的,瘦瘦的。大街上很少穿民族服装。在我看来,尽管多哥也是西非最穷的国家之一,但是国家的整个经济和文化水平在毛塔之上。这个国家发展起来,一定会成为黑非洲的一个文化,政治和旅游的中心。 莉拉带我们去了一家民族服装店,看着这些色彩斑斓的女装,觉得不错,试穿了一件。非洲的女装几乎一种特色,就是艳丽,反映出人种奔放热情的特性。 穿上这种衣服好像也受感染,情不自禁想表现自己哦! 双方的交流开诚布公,尽管双方没有达成合作协议,深感遗憾,但是朋友是交定了,一旦条件成熟,还会有合作的希望。 第五天(5月15日)<div>和洛美市磷矿相关部门的领导进行最后的正式磋商会谈。</div> 会谈后,大家一起愉快合影,先和一位多哥朋友合影, 再和另一位朋友合影,估计他们不是一个单位的,有了合影照片也好给单位报备哦。 分别前的告别,大家欢颜笑语,说不完的再见和后会有期。 第六天 (5月16日)<div>和洛美市交通部门的相关领导进行交流,我们无法满足他们改造道路的要求,因为在资金方面,双方在预算上的差额太大,最终只能放弃合作意向,另寻出路了。</div> 临别前,大家合影留念,合作不成情义在。 中午莉拉带我们去了一家多哥餐馆, 让我们尝尝多哥的食品。 这里的环境很温馨,先喝些饮料。 主食是莉拉帮我们点的, 究竟吃了什么,一点印象也没有,好像是类似西餐的东东。 无论是什么,大家都吃的很开心,因为这是多哥的餐馆,是多哥当地的食品哦。 第七天(5月17日)<div>和多哥方面的洽谈终于结束了,今天我们即将离开洛美,途径巴黎返回中国。莉拉是合作方的代表,她再次邀请我们一起进餐,为我们之间建立的友情“干杯”。</div> 进入多哥的机场,在多哥总统的肖像下, 我们合影一张。 抵达法国巴黎后, 我们在休息厅吃点,喝点,因为还有后续的长时间飞行等待着我们,要保存好精力和体力,才能顺利通过时差的考验。 在机场的候机厅,可以清晰地看到身后的法航飞机在等待着旅客,其中就包括我们。 在机场的购物店,看到了熟悉的中文,离中国越来越近了。这趟非洲多哥之行,终于要结束了,我给自己画一个完美的句号。<div><br></div> 再见了,多哥;再见了,多哥的朋友们!洛美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不愧获得西非日内瓦的美誉。若机会再现, 我还会回来的。 <br>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