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首游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孔林,还要追溯到20年前。那时我任武警某部副政委,期间跟随广州某共建单位前往的,当时还是胶卷时代,没照多少照片。但孔府的建筑时间之久远,规模之宏大,保存之完整还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因为是跟团旅游,很多细节未能深思。</p> <p class="ql-block"> 重游三孔之地,是战友聚会自由行,正好可弥补首游之遗憾,从文化的角度进行深入思考。2017年7月27日,我们来到了山东曲阜,按照习惯先买份资料,带着虔诚的心情探寻孔庙、孔府、孔林,感受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 资料称,孔庙同故宫、 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的三大古建筑群。众所周知,历史文化名城曲阜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世之圣人孔子的家乡,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诞生地,鲁国首都。</p> <p class="ql-block"> 孔庙,又称至圣庙,是祭祀孔子及其夫人亓官氏和七十二贤人的地方。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孔子去世的第二年建庙。孔庙仿皇宫建筑之制,分三路布局,九过院落,共有房屋466间,门亭54座,现在看到的孔庙是明弘治年间的规模,1994年12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万仞宫墙这道门是曲阜明城正南门,也是孔庙的第一道门,上悬“万仞宫墙”四个大字,如果草草走过,根本不解其来历。据说这四个大字是清乾隆皇帝的御笔,它来源于孔子得意弟子子贡。相传鲁国大会诸侯时,有人赞美子贡的学问博大精深,可与孔子相提并论,子贡马上站起来用一口山东话说道:“俺可不敢与俺老师比,人的学问好比一堵墙,我这道墙只有一仞之高,俺老师的墙有万仞之高。”</p> <p class="ql-block"> 于是,“万仞宫墙”这四个字用来形容孔子的学问之大,如果不刨根问底 ,游览多次也未必明白。传原为明钦差所写,乾隆帝为了表示他对孔子的重视,亲书“万仞宫墙”换上了他的御笔,皇帝权力大,字也不错,便看不到原来的题字了,现在照片上的字便是乾隆帝所书。</p> <p class="ql-block"> 孔庙的第一座石坊叫“金声玉振”,也是有来历的。孟子对孔子曾有过这样的评价,他说:“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玉振”表示奏乐的全过程,以击钟开始,以击磐告终,比喻孔子的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金声玉振”是明代大书法家胡缵宗所题,从这里可以看出,对孔子的功史地位,历朝历代都特别尊崇。</p> <p class="ql-block"> 游览孔庙,必先看书温习,仅听导游讲解,大多野史秘闻。譬如下马碑,庙墙外东西各立一块石碑,公元1191年专立的下马碑、下轿碑。西边的碑早已毁坏,东边碑上写“官员人等至此下马”。过去文武官员、庶民百姓从此路过下轿下马徒步而行,以示对孔子、孔庙的尊敬。古代皇帝至此,也要遵从礼制,皇帝走中间,文官在左,武将列右,时至今日,也没人敢破这一规矩。据说某领导人到此,号召陪同人员共同走一走皇帝专用道,竟没一人敢跟随,自觉按惯例走两旁,看来,该讲的规矩还是得讲,等级制度破不得。</p> <p class="ql-block"> “棂星门”也是乾隆御笔。相传天上星系有“二十八宿 ”,其中,掌管文化的星叫“棂星”,又名“文曲星”,把孔子与天上管文化的星联系起来,说明人间文化孔子是最高级别的,如欲祭天,必先祭“文曲星”,有尊孔如尊天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孔子在国人心中仍然是求学路上的一个方向标般的存在,家长都指望自己的孩子是“文曲星”下凡,考个好大学。不仅在中国,如今以孔子学院为载体,也将孔子的文化影射到了世界各地。</p> <p class="ql-block"> 太和元气坊。系明代所建,极赞孔子的思想,主张如同“太空宇宙能哺育万物。天地之合,四方之合,阴阳之合”,这种阴阳平衡最和谐的状态便称“ 太和 ”,也就是说太和之气是最基本的东西,宇宙之太和 ,人间之元气,如果从哲学的角度来体会,盛赞孔子的思想即宇宙的普遍真理。</p> <p class="ql-block"> 圣时门。 三门并列,四道台皆同上,中央盘龙。此门命名来源于孟子,孔子圣之时者也。“圣时”极赞孔子思想经久不衰,是适合时代的圣人,在今天看来亦是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皇帝来 曲阜朝孔要行“三跪九叩大礼”,走圣时门;历代“衍圣公”出生时打开“圣时门”,除这两种情况外,此门不轻易开启。</p> <p class="ql-block"> 金水桥,听起来熟悉吧,同故宫前的桥同名,称金水桥,又叫碧水桥,三孔排列,绿水荡漾。如果不是孔子,哪里可以同故宫门前同名?</p> <p class="ql-block"> 弘道门。过金水桥是明代皇帝钦定的“弘道门”,《论语》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能弘道”,是说人能创造一切,“非道弘人”,并不是一切创造人,这就道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也是儒家文化伟大的地方,信命而不认命,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改变命运,“将相本无种,当儿当自强!”</p> <p class="ql-block"> 孔庙由这里起分为三路布局,这一道五门,中为“大成门”,左边是“金声门”,右边是“玉振门”,再往西为“启圣门”,再往东为“承圣门”。大成门的建筑结构是“犬牙交错,勾心斗角”。中间插进为“勾心”,左右四角尖端相顶为“斗角”。大成门三字系雍正皇帝的御笔。赞孔子是集先圣先贤之大成,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 “ 勾心斗角”现代汉语中是贬义词,可是在古建筑中却是十足的褒义词,查百度知,出自于晚唐杜牧的《阿房宫赋》,文中所述: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多么美的词赋啊,心里想着,眼睛里看着,没有比这样的描述更能看出孔庙的的雅致,楼阁相间,错落有致,不得不赞叹这样建筑结构精巧工整,宏伟有气势,古人工匠之精妙。</p> <p class="ql-block"> 把檐角拓展伸到天空更远的地方,而檐角上那根木头需要能够承得住这样的飞檐,所以会在另一头采用榫卯结构勾住屋心,使其横行,于是与其相扣的短木头,就被称为了斗角,这样的建筑施工形式,简便,牢固,非常巧妙的把木构件相结合,形成飞檐上翘并具备雕刻民族风格的三角形态,美轮美奂,因此钩心斗角而得名,寓意及建筑形式延绵至今,经久不衰。</p> <p class="ql-block"> 杏坛。这是为纪念孔子讲学建的。孔子当初是在土台上大杏树下给弟子们讲学。宋代公元1018年,孔子45代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将正殿后移扩建,在正殿旧址建亭,环植以杏,名曰“杏坛”。杏坛二字,是金代著名文人党怀英篆书。亭内有乾隆皇帝御笔“杏坛赞”,这是他第一次来曲阜写的。</p> <p class="ql-block"> 这里需分清杏坛和杏林。“杏坛”和“杏林”两者之间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所指却不一样。前者指教育,后者指医道。</p> <p class="ql-block"> 晋人葛洪《神仙传·董奉》里说,有一个人叫董奉,平时他不种田,专门给人看病。但是,他从来不收病人的钱,却有一个要求:病重的好了以后种五棵杏树,病轻的好了以后种一棵杏树。几年后,这些杏树都结果了。于是,董奉又对人们说,如果谁要买杏的话,不要钱,只要用谷子换。这样,董奉又有了许多的谷子。他用这些谷子接济穷人和过路者旅资不够的人。后来,人们就用“杏林”来形容董奉为民谋利益的事。再以后,人们又将“杏林”引申为“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但都是指那些医道非凡或医德高尚的人。</p> <p class="ql-block"> “杏坛”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庄子的一则寓言。庄子在那则寓言里,说孔子到处聚徒授业,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讲学。休息的时候,就坐在杏坛之上。后来人们就根据庄子的这则寓言,把“杏坛”称作孔子讲学的地方,也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后来,人们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为之筑坛、建亭、书碑、植杏。北宋时,孔子后代又在曲阜祖庙筑坛,环植杏树,遂以“杏坛”名之。</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这是孔庙的主殿,它和 北京的故宫太和殿、 泰安岱庙天贶殿并称东方三大建筑,又称东方三大殿。四周环有28根用整个石头雕成的龙柱,工艺精湛,造诣很深。尤其殿前廊10株深浮雕的滚龙柱实为世之罕见,10棵柱子20条龙,上下对翔,升腾盘绕戏一颗珠子,神态各异,无一雷同,越看越有动意,跃然石上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内供奉着17尊像。五大圣人,孔夫子在中央,为至圣,意为圣人中的圣人。两侧为四配:东边是复圣颜子,述圣子思;西边是宗圣曾子,亚圣孟子。东头六位,西头六位,称十二先哲,有子贡、子路、冉求等11位孔子的弟子,有一位是宋朝朱熹,著名理学家,五经四书解释的好,被封为先哲。</p> <p class="ql-block"> “生民未有”的匾,是孟子赞孔子,说“生民未有盛于孔子也”。有人类以来,还没有全面超过孔子的人,所以叫“生民未有”。“万世师表”是康熙题写,封孔子为“万世皇帝之师,千古人类之表,皇帝的老师,做人的表率。”“斯文在兹”是光绪写的,意为天下的文化都在这里,伟大不伟大?</p> <p class="ql-block"> 孔府,也称“衍圣公府”。“衍圣”的意思是说“圣道”、“圣裔”能繁衍接续,其子孙可世代相袭、辈辈相衍。随着孔子谥号的追加,历代帝王对孔子后裔也一再加封,到宋仁宗赐封孔子第四十六代孙孔宗愿为世袭“衍圣公”,达到顶点。</p> <p class="ql-block"> 大门正中高悬“圣府”金字匾额。进入孔府大门,由此向后孔府分为三路,东路建有一贯堂、慕恩堂、孔氏家庙等;西路是孔府当年接待贵宾和读书习礼的地方,有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花厅等;中路是孔府的主体建筑,前半部为官衙,后半部为内宅。</p> <p class="ql-block"> 进入孔府二门,有一座周围不接垣墙的门楼,门上匾额“恩赐重光”,为明皇帝朱厚熜所颁,因此叫“重光门”。当年,只有帝王大典、迎接圣旨,或进行重大祭祀活动时,才在十三响礼炮声中将此门打开,所以又称“仪门”或“塞门”。</p> <p class="ql-block"> 孔府内宅门内壁上面有一幅状似麒麟的动物,名叫“贪”。传说是天界的神兽,怪诞凶恶,生性饕餮,能吞金银财宝。尽管在它的脚下和周围全是宝物,连“八仙”的宝贝都为它所有,但它并不满足,还想吃掉太阳,真可谓贪得无厌了。过去官宦人家常将此画绘在容易看到的地方,借以提醒自己,引以为戒。孔府将“贪”画在此处,一出门即可看到,是告戒子孙不要贪脏卖法,也算作一条重要的家训吧。</p> <p class="ql-block"> 游三孔之地,有一副对联需细看深思。当来到孔府大门口时,除了被这宏伟的建筑所震撼,也有很多人仿佛发现了其中的一些“问题”。在孔府正门上悬挂着由明朝宰相严嵩所写的蓝底金字“圣府”匾额,下方两侧悬挂着由清朝大学士、大才子纪晓岚所写的一幅对联,上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下联: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p> <p class="ql-block"> 首先是上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中的“富”上边少了一点。下联“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中,“章”字的最后一竖破日而出。当地导游称:富字上面少一点,寓意“富贵无顶”,章字一竖通到上面去,寓意“文章通天”,并将二字冠以“最有文化的错字”。</p> <p class="ql-block"> 堂堂《四库全书》的总编纂官纪晓岚难道真会写两个“错字”挂在这里?其实我们细想,孔子在历代帝王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高,对“三孔”的楹联、匾额书写有着极为严格的规范,怎么可能出现错字。只要你细看古代的一些碑帖,不加点地“冨”字、“章”字一竖出头的写法有很多,属于通字被广泛使用,如今汉字简化,这些写法就被淘汰了,才有了现代人的“乌龙事件”。</p> <p class="ql-block"> 我倒认为还有另一种深意,少求一点“富贵”,多做一些“文章”。这种深意,在当今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功利社会环境下,对于那些饱读诗书的文化人,还是应该力求保持住读书人的本色,少关注一点儿利禄财富,多做一些名副其实的学问,这才是别解纪晓岚所书孔府门联的真意。</p> <p class="ql-block"> 孔林占地近3000多亩,有坟冢10万余座。据传,孔林内,“上不落鸦,下不招蛇”,成为千古之谜。但此行女士居多,未曾进入。</p> <p class="ql-block"> 游览结束,心情无法平复。女士们只顾聊天,我却陷入了深思,似乎来了一场与古人的隔空对话,心灵震撼无比。自此,在很多人还不知“汉服”为何物时,我便告之妻子,孙女儿大了我一定买汉服给她穿。说来挺有意思,最近两年,在特定群体中早已流行许久的“汉服文化”,似乎有着一股跃跃欲试的“出圈”势头,“汉服”的存在感也显得越来越强,各种以“国风”“古风”为名的类汉服设计迅速走俏,深刻影响着社会审美与流行趋势。我们给两个孙女儿各买了几套,重要节日,或外出游玩,姐妹俩穿着汉服,总能引来羡慕的眼神,这恐怕也是文化自信的一个体现吧!</p> <p class="ql-block"> 我期望着,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人民对我国儒家文化的兴趣与认同也随之快速升温。这种对本国文化的自豪感想要得以维系,就必须得到具体、鲜活的传统文化要素的支撑。早已悄然发展多年的汉服文化,正是一个理想的“萌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