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走进台江与苗族同胞过姊妹节(下)感受苗族踩鼓舞</b> 看完抓鱼和斗鸡比赛,我们赶紧前往施井洞村中心广场,这个广场看起来并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那种常见的现代文化广场,它没有舞台,观众席等设施,就在村民比较集中的聚集区修建了一个平面的下沉式广场。这里是村上的集会,文化体育、传统祭祀活动场所。村民观看活动可以在广场周边的坡地上或是周边的民居阳台、露台上,视角还是非常不错的。<div> 我们赶到现场时,各苗族的踩鼓队伍已经入场,准备参赛,也还有很多村民在化妆,穿戴服饰等,还有很多刚进场的村民,各种找位子,摆龙门阵,打招呼的,带小孩,推老人观看的情形在广场上可是众多,闹热的很,场面充满喜庆祥和的气氛!</div><div> 由于之前我们已经与村主办方有过沟通协调,加上苗族同胞的热情、大方、好客,对于我们现场拍照也十分配合友好,于是我们抓住难得的好机会就尽情的拍照。<br> 踩鼓舞实际上是源于苗族传统的踩鼓节上的表演活动,主要流传于贵州的凯里、丹寨、雷山等县的苗族地区。这个节日的来历说法不一,但多数说法是为祭祀苗族祖先的大恩大德,后来逐步演变为现代苗族传统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div><div> 每年农历二月踩鼓节,苗家男女老幼从四面八方汇集踩鼓场上,老人们穿着自织的青色土布长衫和新鞋;姑娘们则个个身穿刺绣有花纹图案的新衣新裤,扎围腰,佩戴银花银乌和项圈手镯之类的装饰品。<br></div><div> 届时,由一个有威望的老人,将放在他家的楠木鼓和鼓架一齐搬进鼓场,并用力敲鼓,人们都闻声前来翩翩起舞,年轻人趁机择偶;老年人也穿着新衣,围着楠木鼓唱古歌。舞毕,姑娘们便拿出亲手编织的花带,敬献在楠木鼓上,表示对楠木鼓的感恩。</div><div> 人们围着鼓手,女性在里,男性在外,踩着鼓点按顺时针方向跳踩鼓舞。舞蹈轻松热烈,动作欢快,舞步舞姿反复巡回交替,整个踩场活动会持续到夕阳西沉。</div><div> 晚上,人们再度汇集踩鼓场对歌,男一边,女一边,两人唱两人和,一问一答,通宵达旦。许多健男妙女在踩鼓活动的接触中,相互认识、了解,最后结下了终身伴侣。<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