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兵团第四师72团,位于天山山脉中天山伊犁河谷巩乃斯草原,团部驻伊犁地区新源县境内的肖尔布拉克。这里具有伊犁河谷独有的小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团场总面积23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01千公顷,总人口11561人,其中职工3848人,拥有11个工业企业,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4830万元。该团以农业为团场的支柱产业,盛产优质小麦、水稻、玉米、高粱、大豆等粮食作物;油葵、油菜等油料作物;薄荷、甜菜等经济作物。生产的伊犁苹果、香犁、葡萄、桃、杏、西瓜、甜瓜等水果质量上乘。牧业生产是团场重要经济支柱。乡镇企业有瓶盖厂、印刷厂、手套厂、地毯厂等。</p> <p class="ql-block"> 72团光辉历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七十二团前身是1927年诞生于湘赣苏区的农民自卫队,1937年8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七一七团,1949年2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二军五师十三团,1949年10月,奉命进军新疆,驻防南疆库车、新和、沙雅三县.1952年10月,奉命北上剿匪,移驻北疆巩留.1952年底进驻新源县肖尔布拉克创建农场,揭开了屯垦戍边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 1953年部队集体转业,整编为新疆军垦农业建设第四师第十团,1954年10月,编入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序列,1969年9月改番号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七十二团.1975年3月25日兵团撤消,更名为伊犁农垦局七十二团。1981年12月1日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七十二团。总人口10084人,有汉、哈、柯尔克孜、蒙等13个民族,在岗职工3204人。下设基层单位38个。</p> <p class="ql-block"> 战争年代,这支英雄的部队在肖克、王震、王恩茂将军的率领下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华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南下北返,保卫延安和解放大西北的伟大战争,将士们前仆后继、所向披靡、战功卓著,曾荣获插入敌人心脏的"尖兵团"和"钢铁团"的光荣称号,为建立新中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p> <p class="ql-block"> 进入新疆以后,在天山山脉中天山的阿乌拉勒山和那拉提山间盆地的巩乃斯河畔,在肖尔布拉克这座亘古荒原上风餐露宿、栉风沐雨、挖渠引水、开荒造田,建立了党、政、军、企四位一体,农、林、牧、副、综合经营,工、交、建、商、文教、卫生全面发展的大型国营农场,昔日荒无人烟的碱滩荒原,如今道渠成网,田畴如画,畜旺粮丰,百业俱兴,肖尔布拉克新城屹然崛起,树绿花红,街宽路平,楼房栉比,马达轰鸣,国家大型企业的伊犁酿酒总厂和自治区一级企业的伊犁链条厂,其产品驰誉九州,走向世界,团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人民安居,其乐融融。</p> <p class="ql-block"> 从土地革命时期的红6军团,到抗日战争时期的359旅717团,再到今天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4师72团,她的铿锵脚步,她的浴血奋战,她的慷慨牺牲,她的无私奉献,她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史和艰苦创业的屯垦戊边史,都将在纪念馆中一一展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回望历史,她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三条光耀千秋的足迹:第一条是揭开了红军长征的序幕,且又是最后一支到达延安的长征部队,第ニ条是被誉为“二次长征”的南下北返(1944年至1946年)。从陕北到广东,纵横八省,万里孤军,浴血奋战,经历千难万险,终于实现了中原大突围,胜利北返到达延安;第三条是翻山越岭,金戈铁马,打“西府”,攻“永丰”,进军陕甘青,越祁连,平河西,一路凯歌,挺进新疆,实现了酒泉誓师大会的铿锵誓言“把红旗插上天山、插上帕米尔高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1927年,大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湘赣边和湘东茶陵、浏阳等地农民自卫队、游击队、赤卫队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革命斗争仍然风起云涌。1930年10月后,各游击队、赤卫队分别合编为湘东独立师(后改名为湘东南独立师)、湘赣独立第7团。</p> <p class="ql-block"> 这两支部队后来发展为湘赣独立第1师和第3师,并于1932年4月合编为红一方面军第3军团第8军(简称红8军)。红8军及其前身部队在湘赣苏区的活动有力地配合了红一方面军粉碎国民党军的第一、二、三、四次“围剿”。1933年6月,红8军和湘鄂赣红18军组建了红6军团。</p> <p class="ql-block"> 红6军团在配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后,于1934年8月开始西征,揭开了红军长征的序幕。此后,红6军团纵横转战于江西、湖南、广西、贵州、四川、湖北、云南、西康、青海、甘肃、陕西11个省,于1936年10月8日与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一部在老君铺胜利会师。历时2年零1个月又16天,最后一支部队为伟大的长征划上了圆满的句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37年8月25日,红六军团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20师359旅717团。八年抗战,717团参加了忻口战役、太原反击战、上、下细腰涧战斗、百团大战等战斗战役,参与创建了晋西北、恒山、桑干河等抗日根据地。1939年底后,359旅奉命回师陕甘宁边区,保卫党中央,保卫边区政府。1940年11月,717团奉命开进南泥湾临镇镇,一边守“黄河壶ロ”,一边参加闻名于世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到1944年9月离开时,已开荒30多万亩,生产的粮食、蔬菜自给有余。还兴建了大光肥皂厂、大光纺织厂、油酒加工厂、木材厂、铁皮厂、皮革厂、陶瓷厂等,产品不仅满足了部队需要,还有力地支援了地方群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44年11月10日,为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717团又踏上了艰苦卓绝的南下北返的征程。南下支队在王震将军的率领下,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北返中原军区。1946年6月28日,717团参加中原大突围,1946年8月29日胜利返回延安。解放战争时期,717团参加了晋南战役、汾孝战役、青化砭伏击战、羊马河歼灭战、沙家店战役、宜川战役、西府战役、陇东战役。荔北战役、陕中战役、扶眉战役等数百次战役、战斗、1949年2月,717团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2军步兵第5师13团。10月,王震将军率第一兵团第2、6军挥师西进,和平解放了占中国版图六分之一的新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吧 新中国成立后,驻防库车、新和、沙雅三县,北越天山,伊犁剿匪;仗剑扶犁,屯垦戍边。从此担负起党和祖国所赋予的工作队、战斗队、生产队的历史使命。红6军团的老红军,717团的老八路,13团的解放军战士,开进肖尔布拉克的亘古荒原,喝碱水,吃粗粮,战严寒,修水利。几代人不懈奋斗,沧桑巨变。一个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工交建商文教卫生全面发展的大型国营农场,在伊犁河谷崛起。</p> <p class="ql-block"> 英雄的肖尔布拉克人,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在天山脚下这块沃土上,养育出驰誉全国的美酒伊力特曲,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国家大型企业上市公司,走向全国,走向世界。72团屯垦肖尔布拉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72团的老首长王震、肖克、王恩茂多次来团检查指导工作,给全团干部职工以极大的鼓舞和鞭策。今天的72团拥有耕地面积十万余亩,人口壹万余人,30多个连级单位,一产、二产、三产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一座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小城镇已经建成,光荣的72团人正在享受着“三化”建设带来的幸福生活,党和人民所赋予的屯垦戍边使命正在代代传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这纪念馆中,我们满怀崇敬仰慕之情看到:118位将军、一大批老红军、老八路、老战士那光辉的足迹,他们无愧于中华民族的精华,他们那信念坚定、无私奉献的血肉之躯永远彪炳史册,光照千秋,与日月同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个纪念馆展出了一部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史,一部战天斗地、艰苦创业的屯垦戊边史,更是一个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殷切期望世世代代将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和光荣革命传统薪火相传,发扬光大。</p> <p class="ql-block"> 72团垦区面积233.4平方公里,分布在新源、巩留尼勒克3县境内,最大垦区片为肖尔布拉克主体片区,团机关就设在该片区內肖尔布拉克自然镇。从1952年3月,2军5师13团选址肖尔布拉克、屯垦肖尔布拉克,至今已经六十余年。13团的番号先后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4师第10团、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4师第10团105团、72团。</p> <p class="ql-block"> 六十多年来,72团广大干部职工在党中央、中央军委、自治区党委、新疆军区、兵团党委、师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不辱使命,充分发挥“生产队、工作队、战队”和‘建设大军、中流砥柱、铜墙铁壁”的作用,把肖尔布拉克这片亘古荒原建设成为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工、交、建、商、服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营农场。改革开放以来,72团经济迅猛发展,原团所辖的伊犁酒厂,遵循市场需求于1999年9月上市,成为伊力特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并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壮大,成为新疆人民、兵团人民的骄傲。近来年,72团又加大"三化”(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力度,一座美丽的小城镇已初具规模,公路成网,林区成片,商贸流通企业根据市场需求配套发展。</p> <p class="ql-block"> 1951年,由于伊犁地区形势紧张,兵力不足,新疆军区于9月25日发出急电,令5师13团抽出一个营的兵力火速赶赴伊犁地区执行剿匪任务。10月26日,13团奉命进驻巩留县,组成骑兵部队,进入莫合山区剿匪。11月下旬,剿匪告捷后,13团1营仍驻守巩留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52年1月,新疆军区下达命令,令2军5师13团除3营、警备连及团直留守人员暂留库车外,其余部队一律由库车、阿克苏移防北疆伊犁地区,编入5军序列。</p><p class="ql-block">2月9日,13团团直单位469人、驻阿克苏2营500人分别从库车、阿克苏乘汽车出发,于24日进驻巩留、特克斯、昭苏3县。两个骡马大队(库车、阿克苏各一个),徒步行军,历经艰难险阻,走捷径翻越天山达坂,直插伊犁地区。进驻伊犁地区后,13团即在驻地安营扎寨,拉开了开荒生产的序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52年3月,以2军5师13团、6军骑兵团、新疆军区通讯团为基础组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5军15师宣告成立,13团团长冯祖武任师长兼政委。1953年6月,部队整编,15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四师。1954年10月7日,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农四师归属生产建设兵团领导,名称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四师。13团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四师第十团。</p> <p class="ql-block"> 品味伊力特,我们忘不了,红旗漫卷西风的井冈山斗争的峥嵘岁月,忘不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忘不了七十二团军垦战士白手起家仗剑扶犁的艰苦创业,忘不了,在西征的滚滚洪流中,成干上万热血青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壮志豪情。在创业发展的毎一步,红军团的精神和“英雄文化”的独特魅力,引领着伊力特走向辉煌之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已经站在了肩负屯垦戍边重要特殊使命、促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新的历史起点上,引领新疆白酒消费新潮流,缔造“英雄文化”新时空,在兵团屯垦戍边事业中谱写出新时代的乐章,伊力特人将继续奋力前行。</p> <p class="ql-block"> 继续实施强生态白酒战略,以生态循环理念打造西北生态白酒,创建伊力特工业生态园。按照“技术创新,资源整合,区隔市场,提升品牌”的思路,调整产品结构,稳定和快速发展白酒主业,发展以“伊力”牌为主导品牌的高质高优粮食酒,以“伊牌”为辅品牌的新型工艺酒;大力实施精食品战略,积极参与伊犁州直与四师林果业的发展,以资源为基点,以国际化市场为目标,形成年生产能力上万吨、产值上亿元、利润上干万元的果汁综合类加工龙头企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抓住四师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支点的历史机遇,发挥伊力特铁路物流基础设施和生产运营的优势,根据铁路资源配置和优化条件,实施现代铁路物流战略,力争2015年达到30万吨的年运量,到2020年达到80万吨的年运量;立足新疆及中亚包装印刷市场,着力于包装品牌的建设和市场开拓,强力推进印刷、玻璃制品发展战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英雄文化”的价值取向源于红军团的光荣传统,源于祖国西部浓郁的民族风情,源于兵团屯垦戍边事业丰厚的精神积淀,这种价值取向浓缩出“伊力特”精神的精髓一勤劳、务实、开拓、创新。这与兵团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更是兵团精神在伊力特鲜活的体现。未来的伊力特将创新“英雄文化”内涵,把酒和美的魅力演绎成壮丽的屯垦戍边史诗,让每一位品尝过伊力特酒的人在享受优雅和豪迈的同时,更能够领悟到伊力特“永远是探索者,奋进者”的个性理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沧海横流,更显英雄本色。我们相信,承载着兵团人梦想的伊力特,必将谱写出充满时代激情的美丽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