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培训为镜反思纠偏 及时补缺促专业成长

小小源老师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记“国培计划(2022)”中西部骨干项目A024 湖北省农村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提升培训</p> <p class="ql-block">  教师专业成长道路漫漫,站在自己教师职业生涯的首个十年成长节点上,下一个十年该如何开启进阶之路?带着疑惑和期待,我奔赴了英雄之城——武汉,与来自恩施州、鄂州、随州、黄石的100位农村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共赴一场最美的遇见。</p><p class="ql-block"> 10天,16场教育大咖云集的集训,足以为我下个十年专业成长蓄力。</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透在细节里的职业道德</b></h3> <p class="ql-block">  在彭国平教授生动真实的案例中深入学习了“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老师多次提到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初次接触这个故事时,是大学里一堂教育学课上。陶行知先生的四颗糖何以让一个用泥块砸人的孩子流泪忏悔决心改正,教育真能有如此大的能量?带着质疑我踏上了教育路……</p><p class="ql-block"> 再次听彭教授讲此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这十年的育人经历,竟也有了不一样的触动。“四颗糖”的力量,不一定是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但却能潜移默化影响一个孩子。这种充满智慧和包容的境界,是我一直在努力达到的。彭教授另一观点也深深影响了我——教师要以身作则、注意细节:</p><p class="ql-block"> “你有没有涂指甲啊?那么你会允许你的学生涂指甲吗?”</p><p class="ql-block"> “你当着学生面是怎么称呼你的同事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系列追问下来,把我的记忆拉回到了几年前的一次语文课堂。那时因一次假期出游,在朋友的带动下给双手指甲染了传说中的流行色,少女的爱美之心得到大大的满足竟一时忘了自己的教师身份。返校后的第一节语文课,我像往常一样投入地指着黑板讲授课堂重点,可整堂课孩子们都在小声议论着什么。课后经询问才得知,大家都在议论我的指甲颜色。幸而及时抠掉颜色并进行了解释和教育,否则第二天定少不了有孩子模仿着用水彩笔将指甲涂得五颜六色。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是正确审美引路人,我的职责所在要求我必须在细节中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自此再也不曾在穿着打扮上有所逾矩。如今,彭教授的话像紧箍咒般让我的职业道德意识扎根更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被及时唤醒的科研意识</b></p> <p class="ql-block">  “公开课上得好,不代表这个老师就会教学研究。只能说明这是一位表演性的老师,善于演绎他人的教学设计而已。”从一线走向教科研进阶成为大学副教授的刘晶晶老师这一席话,像一面镜子无死角地照在我的面前。</p><p class="ql-block">  对照刘老师所描述的这一类表演性老师样式,再来细细地客观审视自己,我清晰地看到自己多年来沉浸在公开课后一声声赞声中的盲目自信被彻底击碎了。刘老师带来的这面镜子太真实,仅仅只是还原了我的真实状态,就足以瓦解我长久以来一切的自我感觉良好。这让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每次公开课之前,我首先想的不是去反复研究文本,思考应该围绕文本以育人为目标导向去“教什么”的问题,而是一心围绕“怎么教”“如何教出花样让人眼前一亮”,借鉴模仿他人设计。当我终于清醒地意识到这完全违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方才发觉这简直荒谬至极。</p><p class="ql-block">  而与此同时我又抱有一丝窃喜,因为我仍在一线,最有价值的科研,都来自一线真实的案例。因此,我是幸运的。如何让自己无限接近科研人标准,促使我如饥似渴地反复读着刘老师提炼的科研意识:一是有发现问题的敏锐度,二是有直面问题的勇气,三是有探索新鲜事物的欲望,四是有对知识的敬畏之心。这四大科研意识让我呈仰视状反思:什么时候能做到发现问题的第一步不是去想当然地继承前人思想无所创新,而是寻找科学原理做支撑。那个时候,就是我的科研意识真正开始内化为行的时候。而这第一步,必将从此行返程的那一刻开启。</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谷拾课程带来的儿童课程启发</b></h3> <p class="ql-block">  光谷十小的王凌校长,一位从语文教学一线经科研路成长为带动全校教师走向科研的魅力教育家,她结合课程目标,层层剥开学校的经典案例,手把手教我们用课程思维构建校园生活教育现场,走向“五育融合”的高质量学习方式。</p><p class="ql-block"> 一篇五年级的语文学科中的古诗《赠刘景文》,在谷拾课程里,被重构为“语文+数学+编程+美术”的融合课程。由四科老师根据学科特点和育人目标进行设计和授课。首先,由语文老师用图文方式引导孩子们了解诗的写作背景并进行诗词理解。数学老师则带着学生在这首诗中探索诗中的数学问题,并拓展其他七言绝句和数字诗。接下来的编程课,则是利用编程软件制作本首古诗的字词填空游戏。最后的美术课,老师先让学生在诗中寻找具体事物——荷、菊。再配以荷、菊的生动图片引导观察,进而指导复习水墨技法,而后由学生自主为本诗配画,并用色彩表达出诗的意境。</p><p class="ql-block"> 还有产生于2020年疫情网课时期融合语文与美术的“晚安计划”课程。学生在家中画出心中的抗疫英雄形象,并配以鼓励性的名言,再由美术老师编辑成日历,于每晚八点分享在班级群里。在那段特殊的艰苦斗争时期,这样一份基于儿童的融合课程,带来的是真善美的育人效果。</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课程,是真正尊重童年价值的课程。</p><p class="ql-block"> “童年是为人生打底的,一个人的后几十年,是治疗童年创伤还是享受童年打造的美好底色,取决于童年的价值是否得到尊重。”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树立“课程育人”观,尊重和推动生命的发展,让课堂充满生命的张力和自由的气息。</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视觉差异中的教育写作技法</b></h3> <p class="ql-block">  “能写文章算不得什么可以夸耀的事儿,不能写文章却是一种缺陷。”——叶圣陶。</p><p class="ql-block"> 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交流表达都需要写作,想要将满腹思想精准地表达出来,将知识符号生成有生命、有意义的光环传播出去,都需要把握住不同视角、掌握正确有效的写作技法,达到会写文章的境地,不然就如叶圣陶所说,是一种“缺陷”。 </p><p class="ql-block"> 姜楚华老师作为一名权威期刊的编辑,每天在海量投稿中甄选优质稿件并进行指导修改的过程中,归纳整理出一类具有代表性的无效稿件共同特征:1、随意性(老师自己做了什么就写什么,没有敏锐地发现教育的规律和价值);2、复制性(老师工作中做了多少写多少,没有做出必要的取舍以确保案例和情景能为写作主题服务);3、原生态(怎么做就怎么写,在教学实录中尤为明显)。这几条,再次聚合成一面镜子,照出我的真实状态。</p><p class="ql-block"> 姜老师又从编辑视角引导我们了解审稿思维。“你觉得《如何引导学生阅读》这个内容是否具有语文老师的专业性?数学老师是不是就写不出来?”这个问题一抛出,立刻引起大家的反思,我们自以为高大上的题目,在编辑眼中却是缺乏专业性的标题,这可是海选稿件时首批被淘汰的一类。而《统编教材视域下关于“名著导读”的思考》,这样典型的语文专业性标题,却能抓人心。</p><p class="ql-block"> 而关于如何达成作者视角,姜老师借助多个案例进行了抽丝剥茧地分析,以一篇教育叙事为例,一位老师记叙到自己为了帮助一个学习困难的孩子写好习作,就借助日记评语给予鼓励和指导,最后学生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在这篇教育叙事中,却并没有把曲折过程反映出来。</p><p class="ql-block"> “难道一两篇日记评语就能带来效果?” 姜老师随即指导我们修改。这篇教育叙事中,要将老师是如何通过写日记评语帮助孩子改变的过程写清楚,把其中某几次特殊的、引起事件转折的评语内容列举出来。而这就是“对材料的选择”技法中的“增”。</p><p class="ql-block"> 总之,我们的教育写作内容发出来是否能让读者学到新东西、让人觉得有价值,这才是关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五)文物鉴赏带来的文化自信效应</b></p> <p class="ql-block">  立秋之日,学员们共同前往湖北省博物馆赏文物。徜徉在文物陈列馆里,任古人的高级审美直击心灵。</p> <p class="ql-block">  你以为这个是装金银财宝的器物?不,它只是盛放腌菜和肉酱等调味品的铜盖豆。</p> <p class="ql-block">  你以为这是古人的小风扇?不,它们是西周早期古人马车上的铜銮玲,当车马跑起来,它们会发出悦耳的声音,也能提醒路中央的行人及早避让。</p> <p class="ql-block">  还有这个造型别致的陶鬲,是古人用来煮食物的。三个袋状足是中空的,煮食物时不仅受热快,还能起到谷物中沙石、泥土的沉淀作用。</p><p class="ql-block">……</p> 文物的确是会说话的。你看,他就静静地置于展厅,却散发着历史的气息,用其宏大的气场向我们述说“中华文化岂是外国后生能轻易剽窃的?”是啊,他们顶多窃其形,却终不能取其意。那是存在于中华儿女基因里的独特信号,唯有中华子孙,才能与老祖宗留下的文物进行文化对话。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六)融进生活的惊喜与浪漫</p> <p class="ql-block">  精彩与惊喜融合的文艺晚会,是培训期间的彩蛋环节,语文老师们轮番惊艳亮相,果然个个身怀绝技。八月生日会,更是在泪花与甜蜜中浸润人心。</p> <p class="ql-block">  而这样的惊喜还出现在七夕当日。</p><p class="ql-block"> 一个身在异地的痴心男孩,辗转联系到班主任,真情委托协助完成这份节日浪漫。当志愿者妹妹们捧着鲜花和礼物走进来,会场的学员们举着摄像头全程姨母笑地见证了成员的幸福。</p> <p class="ql-block">  仪式感,真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它以各种形式贯穿于我们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语文老师也可用自己的浪漫情怀在教育教学中为学生搭建仪式感的氛围支架,而它能带来的正向教育效应是超乎想象的。</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致武汉城市职业学院</b></h3> <p class="ql-block">  报到第一天,我乘着动车自恩施奔赴于此,气温正高的午后,拖着行李赶到时早已错过酒店午餐时间,正纠结于外面高温是否点外卖解决饥饿时,志愿者玮玮和萱萱带着天使笑容递给我一盒保温的预留午餐。待顺利办好入住,进入干净舒适的酒店房间,我开始尽情享受这爱心午餐。</p><p class="ql-block"> 是你们,在我来到这里的第一天,让我感受到了武汉的热情与悦纳。</p><p class="ql-block"> 谢谢细心的你们!</p> <p class="ql-block">  为了提高我们的教育写作质量,贵校请来《湖北教育》编辑部的编辑亲自从不同视角分析教育写作的技法;为了引导我们树立科研意识走专业化发展道路,你们又请来曾与我们同是小学语文教学一线的成功榜样刘教授,用亲身经历和成长经验激励和指引我们;为了让我们改变传统教法,尝试从整体把握阅读教学、设计有效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你们又请来区教研员、光谷一小校长、南湖二小校长、华科附小的优秀教师们,从教研员、管理者、教师的不同角度深入浅出、抽丝剥茧地讲解,为我们的专业成长赋能;为了让我们站在更全面的角度把握新课标和国家“双减”政策下的语文作业设计与语言运用实践,你们跨省请来广州市教育研究院的负责人与浙江省宁波市的特级教师……</p><p class="ql-block"> 谢谢用心的你——武汉城市职业学院!</p> <p class="ql-block">  “腹有诗书气自华”,是我在这十天里最大的感受。所有的授课老师们无一不是经过海量阅读与“研、学、写”的千锤百炼才让自己的言谈有如此广博的文化支撑。没有文化的积淀,难以升华为个人素养,没有语言的准确与精妙,思维的深邃与个人思想精华的传播也难以达成。</p><p class="ql-block"> 我将以此次培训为镜,不断反思纠偏,及时借鉴所学理论与经验填补所缺,以促进个人专业成长,不负期望,不负自己。</p><p class="ql-block"> 对于接下来的跟岗学习,无比期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