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心流》之三:适财富,向内求,有底线

诗涵

  米哈里引用了伊利诺伊大学的研究学者埃德·迪纳的研究发现,说是非常富裕的人平均77%的时间觉得很快乐;生活小康的人则平均62%的时间自认为快乐。<br>  这种差异就统计而言,似乎不算小,但所谓“非常富裕”的人只是名列美国400名大富豪排行榜的少数人而已,几乎可以忽略不计。<br>  而埃德所做的另一项研究显示,收入最高的群体觉得快乐的时间,较收入最低的群体多25%。这再次说明,财富对于人的快乐,会有影响,但差异并不那么大。<br>   米哈里在著作中讲了迈达斯国王点石成金的寓言,充分证明了控制包括财富在内的外在条件未必能使人生活得更好。<br>  迈达斯跟大多数人一样,以为拥有举世无双的财富就是幸福的保障。他向众神祈求,神应允他,凡是他所触及的东西都会变成黄金。结果,迈达斯很快就后悔了,因为连口中的食物和酒,在吞咽前都变成了黄金,于是他就在一大堆金杯金碗中活活饿死了。<br>  寓言只是寓言,生活不断重演。米哈里说:“<b>其实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或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跟生活品质并没有直接关系——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对自我所遭遇的事情做何种解释。改善生活,唯有从改善体验的品质着手。</b>”<br><br>   诚然,金钱、健康、名望等与幸福有关联,但只有在使我们对自我感到更满意时才能发挥作用,否则,充其量只是无关痛痒,甚至还有可能构成快乐人生的障碍。<br>  就像上面所引的两组数据那样,贫富差距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快乐,但影响并非我们想像中的那么巨大。“贫贱夫妻百事哀”,贫贱是“哀”的外因,而如何对待贫贱,以及因贫贱而引发的周遭的冷漠才是内因。<br>  2500多年前,孔子在连声称赞颜回时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同样的贫贱,不同的阐释,就带来或忧或乐不同的结果。<br>  因此,米哈里给出的建议是:与其为如何赚100万或结交有权有势的朋友而烦恼,不如把心思放在使日常生活更加和谐充实上,这才是一条比追求象征物更直接的道路。<br><br>   米哈里接着提醒我们:“享乐是高水准生活的重要一环,但享乐本身并不能带来幸福。”他给出的理由是,睡眠、休息、食物与性,都属于恢复“均衡”的体验,在肉体需求引起精神熵以后,重整意识的秩序。也就是说,享乐虽有助于维持意识的秩序,却无法在意识中创造新秩序。<br>  所以,享乐是转瞬即逝的,而乐趣才回味无穷,因为乐趣具有向前发展的特性,并蕴涵新鲜感和成就感。譬如吃吃喝喝,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享受,但要想从中得到乐趣却比较困难,唯有在吃喝时投入足够多的注意力,分辨各种不同口味、作料之间细微差别的人,才会跟美食家一样,觉得乐趣无穷。<br>  据此,米哈里得出一个结论:“<b>享乐无须耗费精神能量,但乐趣必须运用高度的注意力。</b>”<br><br>   米哈里通过梳理,把乐趣产生的原因归纳为八个方面,也即“八项元素”。乐趣的出现,至少需要蕴含其中一项元素。  <div>  这八项元素分别是:面临可完成的工作,必须能够全神贯注于这件事情,有明确的目的,有即时的反馈,能深入而毫不牵强地投入,能自由控制自己的行动,进入“忘我”状态,时间感会改变。<br>  这些元素结合成一种深刻的愉悦感,带来无比的报偿,并扩展成极大的能量。<br><br></div>   如果把八项元素进行组合的话,最主要的是两个方面:<b>一是在最近发展区行动,二是在做事时能全神贯注。</b><br>  在最近发展区行动,意味着任务有一定的难度,但困难通过自身努力能够解决,也就是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因而,我们对于所做的事情要有正确的判断,过难的,必须先进行学习,或者把事情分解成目前可以完成和难以完成两类;过易的,必须适当增加难度,在驾轻就熟中让自己向更高的目标迈进。<br>  在做事时能全神贯注,就是暂时忘我,不再一心一意地想着自己,才有机会扩充对自我的概念。消除自我意识可以带来自我超越,产生一种自我疆界向外扩展的感觉,逐渐地由“小我”升华为“大我”。<br><br>   在第三章里,“目标不假外求”是值得关注的观点。米哈里认为,“最优体验的一大特色在于它本身就是目标。”这就是“自成目标”,指的是做一件事不追求未来的报酬,做这件事本身就是最大的回馈。<br>  他举例说,把孩子培养成良好的公民,不算自成目标;但若为体会跟孩子沟通的乐趣而教导他们,就是自成目标。从表面上看,似乎一样,都在教育孩子,其真正的差别在于,在自成目标的活动中,一个人可以完全为行动本身而投入全部心力,否则他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行动的结果上。<br>  为什么会出现家长辅导作业会鸡飞狗跳的现象?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家长没有把辅导作业设置为自成目标,因而把注意力集中到孩子有没有学会的行动结果上。一旦当孩子不能题题都会的情况出现时,鸡飞狗跳也就在所难免。<div>  如果家长把有暇辅导孩子作业当作自成目标,就会全身心投入,哪怕只是教懂孩子一两道题目,也会感到高兴,因为与孩子一起学习带来的快乐已经充盈心田。孩子在家长的辅导下依然不会的题目,说明已经超越了他的学习能力,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予以解决。<br><br></div>   米哈里非常冷静地告诫我们:“最优体验是能量的一种形式,而凡是能量,都既可以用于造福人,也可以用于破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br>  这就如同火能带来温暖或灾害一样,原子能可以发电,也可能使全世界化为灰烬。所以,最优体验的道德阀门应该牢牢守住,即不把个人的乐趣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如能这样,类似唐山打人事件这样的人神共怒的现象就不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