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者黑游记之——石别村,躲在深山人不知

心语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丘北有佳人,幽居在空谷。</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流水绕孤村,寂寂悄无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石别村,位于云南文山丘北县清水江岸,座落于山腰之上,隐藏于翠竹榕树之间,背山面河,地势陡峭,鲜有游客到来,是一个藏于深山无人识的壮族村落,距普者黑一个多小时的车程。</p> <p class="ql-block">知道石别村,源于丘北当地作家、退休教师郭若辉老师的一篇文章。当郭老师笔下那个温婉秀美、羞涩动人、藏于大山深处的“闺秀”展现在我眼前时,便引起我无限的遐思和向往,又或许是对古建筑喜爱的一种情愫吧,只盼望有朝一日能一睹芳颜,揭开她神秘的面纱。</p> 七月,循着荷香的诱惑,闻着远山的呼唤,我来到了普者黑,走进了大山深处的石别村。 村前是滔滔不绝的清水江,清水江奔流到石别村突然绕了一个弯,如一道彩虹,蜿蜒而缠绵。就是这条江,造就了沿岸河谷地带的形成,时宽时窄的河谷,一丘丘稻田弯弯曲曲,一块块田垄无规无矩,就是这些田地,养育了石别村一代代壮家儿女。 进入村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沿坡而上,漫步在林木掩映的古道上,空谷足音,幽静清新,头顶千峰竞秀,脚底溪水淙淙,很能让人体会到“水清石出鱼可数,林静无人鸟相呼“的意境。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典型的吊脚楼</h3> 小路两边都是壮族木质干栏式三层小楼,多以石块和木板堆砌而成,有着上百年的历史。这些吊脚楼保存比较完好,很有民族风情,进入各家各户的路更窄,只能一个人过,似乎有些像城市里的死胡同,可拐一个弯,又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瞬间的压抑又马上得到释放。一个人静静地穿梭在村子里的巷巷道道,很有感觉。 顺着上坡下坡曲径弯延的谧静幽长小道,我穿行于其间,鲜见人影,不禁诧异:村民们都去哪了? 终于,我轻缓的脚步和相机的“咔嚓”还是引出了两个村民大哥。他们热情和我打招呼并向我介绍,村里目前有200多户人家,因为今天周日镇上赶街,村里大部分人都去赶集了。<br>难怪村里这么安静。 从大哥的介绍中,我知道了这种壮家吊脚楼的特点:一楼用于关养家禽牲口,二楼是人居住,三楼用于堆放粮食,杂物。这是壮族先人在改造大自然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一楼关家禽牲口是为了方便管理,防止丢失;二楼住人是安全、干燥、防虫、防野兽侵扰;三楼堆放粮食、杂物是干燥、防盗。<br>告别大哥,我继续“探幽”。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蓝天白云下</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家住田园里</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青山绿水共为邻</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有风有雨有蝉鸣</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div><br>村里阡陌纵横,巷道幽深,家家户户门前绿植、鲜花环绕,整个村子干净整洁,令人心旷神怡。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青瓦屋顶</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屋顶晾晒着野生菌</h3> 这些青瓦的屋顶,总让我想起儿时故乡住的平房,还有儿时的那些小伙伴,我们曾经一起仰望的天空,我们曾经一起奔跑的岁月,曾经慢慢变老进而消失的房子,曾经呼喊回家吃饭的父亲母亲,还有从屋顶瓦片里串出的、轻曼于栋栋房屋之上炊烟……当一切都不能再重来,眼前的这些青瓦,依然可以慰籍我失去的童年与童年的记忆。不为别的,只因为这些未曾倒下去的老宅,燃起了我所有关于过去的怀念,所有已经不在或是正在消失的亲人、朋友、故事……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大树千秋绿,清溪绕古村。</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墙高三尺巷,井老几街人。</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石板留苔迹,灰砖刻旧痕。</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小桥流水去,故事掩深门。</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村里古老的榕树,尽显沧桑和顽强的生命力;矗立百年的吊脚楼,透出壮家人独有的历史文化和韵味;而吊脚楼上那一道道神秘的大门里,都有着一个个怎样的故事? 一只大公鸡兀自闯入我的镜头,从容淡定看我一眼,又气定神闲踱着碎步而去… 一阵摩托的“突突”声从我身后传来,打破了时空的宁静,回眸一看,是一对赶集满载而归的夫妻。 石别村的街道很狭窄,有的地方牛车也难过去,造成这种现象的是石别村的宅居地很金贵,没有更多的建房处,还有一种说法是,壮族民居从古到今都是紧挨着修建,邻里之间好沟通,是团结和睦的象征。长期以来,石别村的生产生活主要依靠人背马驮,村民已经完全接受这样的生活环境。后来随着生活的逐渐富裕和改善,摩托车进入家家户户,成为他们通往村外的主要交通工具,这不禁让我想起唐代刘禹锡《乌衣巷》里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古老建筑、细窄街道和纯朴的壮族群众构成了石别村一道靓丽风景。 石别村的“干栏式”建筑为什么保存得那么完好,就是因为这种建筑非常适合石别村的壮族群众居住。好的东西会被人们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不好的东西会被人们遗弃,但愿石别村的“干栏式”建筑能永远保留下来,成为当地壮族群众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碧水石桥衔落花,空山老树抚流霞。</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居中堪念三玄远,转首犹观一径斜。</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鸡犬闻声殊轨辙,舟车绝影淡生涯。</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欲留残息此间驻,但恨桃源非我家。</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走在这古老幽深的巷道,人世间的一切纷纷扰扰都悄然隐去,只剩下一种宁静的深邃和平和。这里,是上天遗留在人间的一方净土!<br> 只想,在这个绝世独立的村庄,做个绝世独立的人…… 此行遗憾没能见到更多村里那些多姿多彩而又淳朴善良的壮家人,没能了解更多壮家人的风俗、文化,没能在清水江上那座晃晃悠悠的吊桥上走过,就附上几张郭老师发给我的照片,以补此憾,从中,可窥一斑而知全豹,观滴水可知沧海!(以下图片为郭老师拍摄) 在此感谢郭老师,有机会我还会再来!<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