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就像做梦一样,不,那不是梦,我是真真切切地来到了王崧舟老师的教学现场,我和坐在台上的那群学生一样,也俨然成了一个如饥似渴追求知识、追寻梦想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其实,有很多时候,我发现我连一个孩子都不如,在导师们的课堂上,我的思维远远没有孩子们那般灵动,我的视野远远没有孩子们那么宽阔。至此,我也完全解开了潜藏在自己心中的谜团:自己的教学为什么会显得那么肤浅?也曾读过或观过不少名家名师的课堂实录,比如于永正、窦桂梅两位名师的课堂实录,王崧舟、孙双金两位名家大师的课堂实录、精彩点评以及他们的示范课合集,这些确实给了我很多的启示,偶尔也会在教学中跃跃欲试,却始终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现在终于明白,原来是自己阅读少了,对中国的文化基因更是知之甚少,王老师的《文化基因与文化自信》,点醒了梦中人哪!</p> <p class="ql-block">是的,向经典致敬,致敬为我们开辟经典的文化人!同时也向传承和指引我们传承经典的王崧舟老师!</p> <p class="ql-block">原来,《伯牙鼓琴》蕴含着中国特有的文化基因——高山流水,蕴含着伯牙和钟子期的共同志向,他们志存高远,这哪是我们日常课堂的简单知音哪!从战国初的《列子·汤问》到战国末的《吕氏春秋·本味篇》,再到有关知音的经典名句:锺子难逢谁识我,高山流水慕知音;一匣深藏不露锋,知音落落世难逢;可怜不遇知音赏,零落残香对野人;知音无处问,冷落七弦琴;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一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当这一切呈现在屏幕上时,心中的敬畏已油然而生!作为教师的我们,也是文化的传承者,又怎能放弃这绝佳的机会,让经典流传!</p> <p class="ql-block">原来,《清平乐·村居》也同样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基因,除了描绘乡村人家的其乐融融,再把目光聚焦到“溪”上,这是乡下人家生活的背景,为什么要安排在溪边?因为有水呀,水显得有灵,在有水的地方才活得滋润,不信?你换作“坡”、换成“河”试试!</p> <p class="ql-block">原来,像这样传承经典,山,就不再是自然之山,水,也不再是自然之水。比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豪放之水;“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友情之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恬静之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是断肠之水;“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这是惜别之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这是道德之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爱慕之水;“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是乡愁之水。你看,这样的水,早已超越了自然之水!</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经典,这就是中国的文化基因。中国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之根,我们要引经据典,更要整合资源,做好经典文化的传承人。</p> <p class="ql-block">向经典致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