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1年的7月,结伴游杭州与乌镇,成团日,戏名为“四叶草的逍遥游”:“花漾”民宿大堂的午后茶局;西湖各个景点的傍晚闲逛;西溪湿地的小径穿行;乌镇的小桥流水灯影……点点滴滴,甚是美好!</p><p class="ql-block"> 疫情当下,不便远行。于是,22年的8月8日,“四叶草”二次出游只往山里走。</p> <p class="ql-block"> 沿富岭鎮双同村一路循石级而上,可以到达山顶。沿途有古树参天;有茂林修竹;有枯枝倒挂;更多的是嶙峋怪石。而且,石壁与地上石阶,铺了一层青苔,古朴感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 山上多古树。路遇一棵香榧,按照树牌说法,这棵树已经站在这里500多年。1987年我初二下的春末,首登此山,那时候重峦叠嶂,树林阴翳,山涧飞瀑水量丰沛飞珠泻玉,满山紫色杜鹃花让我三十多年后想起来仍然觉得惊艳;2012年暑假,我带儿子上山的时候,随处散落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菌菇,山涧低洼处的娃娃鱼,都让儿子与他的同学兴奋不已;2019年元旦,我带邵武同学至半山腰,山树野果掉落一地,景点建设只至半山~</p><p class="ql-block"> 今年天热,山树似乎也稀疏不少,菌菇不见踪影,山涧水枯,多年前随处可见的娃娃鱼,不知去了哪里,所谓森林公园的建设也不了了之——于是,生出许多感慨。</p><p class="ql-block"> 500年的沧桑变化,香榧王站在这里,不言不语:大约是悲欢离合风云变幻见多了,也就从容淡定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虽没了山泉飞瀑,但一路往上,林木清幽,石壁渗水,并不炎热。</p> <p class="ql-block"> 刘基《苦斋记》有云章溢之乐: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p><p class="ql-block"> 那是先贤的登山之乐,我们的快乐是各种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与名山大川相比,匡山是算不得陡峭的,而天门洞大概是最难攀登之处了。</p> <p class="ql-block"> 半山有一处特别清凉,几块平坦的石头,简直是专为游人休憩而备。空调房呆多了,突然有这样的自然风习习而来的地方,惬意得全身毛孔都舒展开来。金庸小说里,那些武林高手修炼的地方,应该就“长”这样吧~</p> <p class="ql-block"> 据说,匡山之美,在于漫坡岩石,正观侧视,形态各异,如通天梯、石蜡烛、伯温遗墨、千年寿龟等。但我眼拙,总觉得牵强附会得很。不过,这原就不是要较真的事:在还走得动的时候,与聊得来的人一起游山玩水就很美!</p> <p class="ql-block"> 石压千年龟</p> <p class="ql-block"> 伯翁遗墨</p> <p class="ql-block"> 和“石蜡烛”招招手~</p> <p class="ql-block"> “徐行不记山深浅”,10.20起登山,13.40始至目的地苦斋山庄,近山庄处有两座亭子,一座已经油漆斑驳;另一座是叫仰贤亭的石亭子。现在的匡山,当年是红军活动区域,上山的路上,有红军练兵处、红军营盘、烈士殉难处等。</p><p class="ql-block"> 苦斋山庄是由两座屋子组成,外面这个三层屋子是客房,厨房餐厅在后面一座。现在的老板,是一对中年夫妻,收拾得干净清爽。</p><p class="ql-block"> 史载,元末章溢结庐隐居于此,闽浙才俊,往往来此玩赏山林,寄托怀抱。烟云万顷、唯天在上、坐看云起、苍雪、环中,光光这些亭名就让人心生向往。</p><p class="ql-block"> 如今,只有一块石碑、一处看松痷旧址,几棵高大的红豆杉默默述说着古老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夏日到匡山看日落观日出,冬天到匡山看雪淞吃土鸡喝匡山果酒,据说是浦城人保留节目。</p> <p class="ql-block"> 匡山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峰有101座,坐在山崖边上,只见奇峰耸立,沟壑纵横,晚霞变化万端千姿百态,;几树山松,在夕阳照耀下,给我们的手机画面添了几许韵味。俯瞰山谷,听松声阵阵,万虑皆清。</p><p class="ql-block"> 安得五彩虹,驾天作长桥?</p><p class="ql-block"> 夕阳下山,夜色渐浓,在归鸟啁啾中,我们回到住处。</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山中夜长,我们到楼下闲坐。几张木椅,挤在一起,周末客多的时候,想来也是麻将声玩牌声大呼小叫。但今晚很安静,二楼只住了我们四人,三楼几个男孩子也没一点动静。昏黄的灯光下 ,山间之夜,越发静谧。茶香缕缕,沁入鼻腔;几杯入喉,更是周身熨帖。不知不觉,我们都细声慢语起来,恐扰了这夜的温柔。有时候,大家都不说话,门外风声虫声,声声入耳。</p><p class="ql-block"> 遥想元明时代,因了“匡山四贤”的引领,士人放歌匡山,吟诗作赋,指点江山,评议时势,定是别有一番风流。</p> <p class="ql-block"> 早晨四点起床,四时半出门,漆黑一片,用了手机电筒勉强能够看见山路。来到昨晚看日落处,天空微亮;山风时起,有点薄薄的凉。盯着对面天空,猜测太阳将会从哪里升起:小学有篇课文描述海上日出,中学课文里有古文叙写山顶日出。日出的基本画面,已经在学生时代的诵读里深入脑海。但这样在一个清晨等待云层娩出红日的激动,如同物资匮乏年代的腊月,坐在灶边,等候着麦芽糖熬好;又如八十年代的过年边,候着第一笼红年糕出笼!</p><p class="ql-block"> 算起来,我们已经有多久没有这样的“激动”了?半生已过,世事纷扰中,逐渐麻木~</p> <p class="ql-block"> 老板说,我们看日落的地方不对,应该往左边去香坛,。于是,我们下了看日出的小山峰,去往另一条小径,两旁松树,颇为可爱,山林清晨,鸟鸣蝉唱。</p><p class="ql-block"> 没有了日出的激动,也没有日落的深沉,尤其拍照怎么也绕不开的一个监控摄像头大煞风景——香坛也就那么回事,还是下山睡个回笼觉~许多事,还是留着疏漏留点念想的好!</p> <p class="ql-block"> 要下山了,我们往另一个方向下山,这是一条勉强可以开车上山的土路,没有另外一边那样的树林荫蔽,每隔一段,就被太阳直晒,也没什么风景可看,近两个半小时的山路,走得十分酸爽。</p> <p class="ql-block"> 终于,回到山下村庄,已是正午,阳光炽烈。村口那棵香榧树在如火骄阳下安详静默。</p><p class="ql-block"> 山回路转,我们的车慢慢绕到山下,回望远处的峰峦,生出几分怅惘:五十年来三到此,一生知有几回来?</p> <p class="ql-block"> 不计翻山越岭的车程,上山三个半小时,下山两个半小时的步行,得一个不用空调可以安睡的夜晚;看一个日落观一次日出;晒黑两个度(只是我)只为圆一个出门的念想!</p><p class="ql-block"> 同游四人。何为四叶草,你懂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