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早期定居者(...~公元前55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伊比利亚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历史研究,不列颠群岛的第一批定居者是石器时代的游牧猎人。他们身材短小,头发漆黑,从伊比利亚半岛来,通过大陆桥或乘坐小舟、独木舟来到不列颠群岛,因此这批游牧猎人被称为伊比利亚人。公元前6000年左右,不列颠成为岛屿后,他们就定居于此。不列颠经过了漫长的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而伊比利亚人则从荒蛮时代初步踏上了文明之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起先,伊比利亚人是猎人,还使用打火石。自然而然地,他们学会了驯养狗、羊、山羊、牛以及猪。逐渐地,伊比利亚人开始习惯使用青铜器,并开始知晓农业。早期伊比利亚人的政治单位乃是数百人组成的部落,之所以采取群居方式乃是避免狼、熊的侵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凯尔特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000年左右,身材高大、头发金黄、尚武好斗的凯尔特部落从其老家,即今日南德,开始了西进运动。由于是第一批学会使用铁器的部落,因此他们轻松控制了许多地域,包括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元前700年,凯尔特部落的一部,即盖尔人,先于其它凯尔特部落来到了不列颠。两年后,另一个凯尔特部落,即能够熟练使用铁器的布利吞人入侵不列颠,将盖尔人由南、东自北驱赶至威尔士、苏格兰和爱尔兰。第三批入侵者,即来自高卢的凯尔特人于公元前100年占领了今伦敦附近的地域。凯尔特人并没有杀掉所有伊比利亚人。他们将伊比利亚人向西、向北驱赶,并将俘获的伊比利亚人作为奴隶。最终,两大族群在不列颠的不同地域实现了不同程度的融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三大凯尔特部落彼此之间联系紧密,出现了某些产品交换,并且具有本族的货币单位。第三批部落抵达不列颠后,农业也从粗放型转变为精耕细作型。凯尔特人采用了四匹或八匹耕牛拉车,并采用了重犁。不久之后,不列颠东南区域成为了长着谷物的沃土。逐渐,圣阿尔班以及Colcester等城市也出现了。实际上,这些城市仅仅是有着木篱笆围着的大村落而已。在公元前1世纪,山北高卢和不列颠凯尔特人之间的贸易有所发展,双方关系更加紧密,因此在罗马征服高卢时,双方得以共同作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罗马征服(公元前55年~公元410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英国有记录的历史当从罗马入侵算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元前55年夏天,伟大的罗马将军尤里乌斯·凯撒在征服山北高卢后来到英国。此行目的在于警告不列颠岛上的凯尔特人,不要支持他们的兄弟,即罗马共和国治下的高卢奴隶。经过多次作战,罗马人打败了凯尔特人,但后者却并未就此屈服。在凯撒回国之后,不列颠又恢复了平静,并在接下来的将近100年中保持着自由地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真正的罗马征服始于公元43年。罗马帝国皇帝克劳狄一世率领4000士兵渡海进攻不列颠岛,在三年之内,先是控制了中部和东南部地区,最后控制了整个不列颠。公元50年,阿尔班(Albans)成为罗马自由市场的自治区,其居民也与罗马人分享权利。上层社会接受了罗马风俗,并修建了大量带有罗马风格的简易石头小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罗马军团遭到了不列颠当地人民的顽强抵抗。罗马治下的不列颠分为两部分:低地和山区。低地不列颠人是定居者的农耕文明,因此喜欢并接受了罗马人的生活方式;而山地居民的经济来源则主要依靠畜牧牛羊,罗马的城市文明对其构成了威胁,因此山地居民不愿投降。罗马人曾多次试图控制苏格兰,但仍然失败了。为逐退不列颠山地居民--匹克特人和苏格兰人,罗马人修建了罗马长城,即哈德良长城。该长城从索尔维(solway)起,一路蜿蜒至泰恩河(River Tyne)口,总长118千米。现在我们能看见的长城遗址有1.8米高,2.4米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罗马人到不列颠的目的在于管辖、贸易,而非定居。罗马人在不列颠的占领期持续了将近400年,直到罗马帝国衰败为止(公元410年脱离罗马)。罗马征服期间,不列颠当地人的上层社会不仅模仿罗马人的生活方式,还放弃凯尔特语,改说拉丁语。他们已经完全的罗马化了,成了罗马帝国的地主和官员,但当地人的下层居民则成了罗马人的奴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恺撒当时正在高卢地区征战,把当地的凯尔特人痛扁之后,残余的凯尔特人逃到不列颠岛上,恺撒为了和国内另几大巨头争权,他决定建立更大的军功,征服不列颠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元前55 年,恺撒率军入侵不列颠岛,从这时候开始,不列颠文明也终于有了正式的文字记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罗马军队所向无敌,一个军团就可以扫荡一整个国家,不过恺撒还是很谨慎,他出动了两个军团共计1.2 万余人,浩浩荡荡渡海远征不列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峡对面,凯尔特人得到高卢兄弟的情报,早已严阵以待。罗马军队刚上岸,凯尔特人就猛扑下来,罗马军团一时有点乱,但身经百战的恺撒还是率军稳住了阵脚,罗马军队迅速扭转战局,击溃了凯尔特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渡海作战的恺撒很快要面对一个在高卢没有遇到过得问题,就是后勤补给,英格兰海峡对于古代军队来说可谓是一大天堑,罗马的后勤部队因暴风雨阻挡没能及时送来补给,罗马军团虽然很能打,但是口粮快吃完了,恺撒只得罢兵,返回高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年,不甘心的恺撒下了血本,他把高卢地区可以调动的军团全部带上了,总计5 个军团共2 万余人,同时携带大量的军粮再度入侵不列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罗马人轻易粉碎了沿岸凯尔特人的反击,顺利登上不列颠岛,并深入到内陆地区,这岛上的凯尔特都慌了,罗马人这是要来灭族啊,所有的部落全部联合起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们推举卡图维拉尼部落的酋长卡西维拉努斯为军事指挥官,奋起反击罗马人,但是这些部落哪里是恺撒的对手,联军很快被被击溃消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真正拯救不列颠的还是他们高卢亲戚,因为恺撒把军团全部调出了高卢,导致高卢地区军事力量空虚,当地凯尔特人再次发动暴乱,如果高卢被打下,后方的老巢就没了,虽然面对征服不列颠的绝世诱惑,恺撒还是当机立断,和卡西维拉努斯议和,率军再一次返回高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尽管恺撒没能占领不列颠,但这两次入侵充分显示了罗马军团的力量,致使不列颠的凯尔特人再也不敢干涉高卢的事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罗马则暂时陷入了内部争权夺利的激烈斗争中,暂时也无力染指不列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直到公元43年,罗马帝国的第三位皇帝克劳狄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建立至高无上的军功,再次把长剑指向了拒不臣服的不列颠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罗马统帅普劳蒂率领4 万人出征不列颠,强悍的罗马人进攻一如既然的顺利,很快占领了沿海大部分地区,并迅速向内陆地区深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克劳狄一看形势大好,本人也御驾亲征来到不列颠,罗马军队在短短数年里席卷了不列颠岛大部分平原与森林地区,残余的凯尔特人只能逃到威尔士的山区和英格兰的西北山地里面甚至更远的极冷地区苏格兰,来躲避罗马人的兵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此,不列颠沦为了罗马帝国的属地,罗马皇帝把不列颠划作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派驻总督统理一切,看看巅峰时刻的罗马,超级帝国名副其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然,不列颠岛上还有残余的凯尔特人,他们不断起来反抗罗马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元60 年爆发了波迪卡领导的大起义,勇猛的凯尔特人击溃了罗马第七军团,歼灭了数万罗马军队,一直打到了伦敦,但是反应过来的罗马很快从各大地区调集军队,镇压了起义军,屠杀了几十万凯尔特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一劳永逸解决不列颠的动乱,罗马开始不断对苏格兰残余的凯尔特人用兵,虽然屡屡得手,但是又冷又穷的苏格兰实在不是罗马人的菜,况且维持一支庞大的驻守军队非常消耗帝国的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是历史的巧合出现了,东西方在面对不同的对手,相似的情况时,最后都采用了同一种方法:建长城,不得不说这是当时最合理的一种手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罗马人在哪里建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在英格兰北部的细腰部位,皇帝哈德良修建了一道从东海岸到西海岸的防卫城墙,史称“哈德良长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哈德良长城在公元128 年建成,长120 公里,高4 米,连接17 座要塞、80 多座炮台和百余个烽火台,由1.5 万名罗马军士守卫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城的修建意义重大,它为不列颠岛南部赢得了300年的安定,稳住了边疆局势的罗马人可以放心的建设自己不列颠行省了,不列颠岛由此走出野蛮时代,全面接受罗马文化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善于建设的罗马人干了几件影响英国历史的大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以伦敦为中心,通向东、东北、西、西北和北方五个方向的大道,史称“罗马大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开垦土地,使得不列颠成为罗马的粮仓,为英国的农业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从此英国成为了西欧的一大产粮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大力建设伦敦等城市,不列颠开始了第一次城市化的进程,伦敦成为不列颠岛与欧洲大陆进行经济交往的交通枢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什么是伦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看大城市的几大要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河便于人口生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土地最好是平原好种粮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靠海近可以发展海外贸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伦敦具备一切条件,当仁不让成为不列颠的第一大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繁荣的时候,不列颠岛上的人口达到100 万以上,从而使英国有了后来和欧陆群雄一较高低的资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罗马人的漫长统治也快迎来了终结,欧洲最广阔的一次民族大迁移马上就要发生了,凯尔特人即将翻身农奴把歌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3 世纪末期,罗马帝国在蛮族的打击下已经摇摇欲坠,内部军事强权斗争也逐渐激烈,395年,帝国本土也一分为二,东罗马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都,西罗马帝国以罗马为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列颠岛上的凯尔特人也深受鼓舞,不断冲击哈德良长城,罗马人焦头烂额,因为当时日耳曼蛮族已经侵入了意大利本土,西罗马皇帝为了集中力量抵御蛮族,命令不列颠的长官撤回在不列颠的大部分驻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07 年,罗马人在不列颠的统治就此结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救火队员没起什么用,短短几年,罗马城还是被蛮族攻破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段时间东方世界也是混乱的一塌糊涂,不过相比西方蛮族正在巅峰时刻,中国当时正处于十六国的末期,五胡之乱也快结束了,北魏即将一统北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罗马人的撤离给不列颠留下了权力真空,凯尔特人还没来得及庆祝胜利,来自今天德国西北部与丹麦一带的盎格鲁—撒克逊人(Anglo-Saxon)又大举入侵不列颠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盎格鲁—撒克逊其实对不列颠岛很熟门熟路了,早在公元287 年,盎格鲁—撒克逊撒克逊人就开始掠夺不列颠沿海地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罗马人撤退后,眼见大好机遇来临,他们岂能错过良机,各个部落不断从德国本土涌入不列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凯尔特人自然奋起反击,而著名的亚瑟王与圆桌骑士就发生在这个时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但是历史很残酷,不列颠真正的胜利者是勇狠好斗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经过几十年的搏杀,他们最终把凯尔特人再次驱赶到遥远的西北山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盎格鲁—撒克逊人和罗马人完全就是两个作风了,罗马注重建设,但是蛮族可不管那么多,他们的政策就是“三光”,杀光土著居民,抢光他们的财产,烧光所见的建筑。不列颠岛上的罗马人和凯尔特人几乎烟消云散,厮杀了几百年的难兄难弟这次总算安静了,因为都被蛮族杀光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岛上只有盎格鲁—撒克逊人了,他们把老家的族人都接来不列颠,从此成为了不列颠的新主人。而不列颠再次改名了,以前,英国被称为“布列吞”,自盎格鲁—萨克逊人到来以后,才称为“英格兰”,其含义就是“盎格鲁人的土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罗马的伟大文明也被摧残的所剩无几,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语言、政治、习俗成为英国现代文明的“正宗”。所以和我们的老祖宗相比,英国人才是真正的蛮夷后裔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列颠就这样度过了约200 年的黑暗时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公元650 年左右,这些盎格鲁—萨克逊人的部落经过不断的战争,终于七大王国脱颖而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部的诺森伯里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部地区的麦西亚,东部沿海地带的东盎格利亚、肯特、埃塞克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部的威塞克斯和苏塞克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此不列颠进入了相当精彩的“七国时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自公元5世纪中叶起,盎格鲁-撒克逊人就开始大规模入居不列颠,这一过程大约持续了150年之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侵略军团主要有三伙人:即朱特人、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朱特人最初居住在莱茵河下游地区,初到不列颠的朱特人主要分布于肯特、怀特岛,在这里他们建立了肯特王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盎格鲁人来自今天的石勒苏益格地区,他们迁徙至不列颠岛上后逐渐形成了东盎格利亚、麦西亚和诺森伯里亚三大王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撒克逊人来自今天的荷尔斯泰因地区,他们建立的王国主要有苏塞克斯、威塞克斯和埃塞克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说英德两家上辈子其实就有祖传的渊源,这也是为什么希特勒二战时候对英国人没下死手的原因,1000年前大家都是一家人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然不列颠岛上还有一些小国家,比如还有林赛)、赫威塞、麦肯赛特、中盎格利亚、米德尔塞克斯和萨里等小国,但是这些小国面积太小,基本都沦为大国的附属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6世纪末至9世纪后期,这七大国家时战时和,轮转起落,谱写了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七国争霸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来说说肯特吧,朱特人虽然名气没有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响亮,但人家却是最早称霸的国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肯特称霸的过程和刘备入蜀非常相似,5世纪中叶,不列颠人为了防御北方皮克特人的入侵,邀请海对岸朱特人来帮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朱特人首领亨吉斯特和霍萨两兄弟马上率部落民众乘船前往不列颠,在肯特登陆后,这些朱特人轻松打败了皮克特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人家是整个部落都过来打架了,自然不会轻易回去,所以他们很干脆的又推翻了不列颠的领主,建立了自己国家:肯特王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埃塞尔伯特统治时期,他肯特的霸权范围一直扩展至亨伯河以南地域,亨伯河以南诸王国均承认其霸主地位,而且持续的时间相当长,霸权长达30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欧陆存在感不强的朱特人为什么能称霸那么长时间,背后有两大原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控制了大都会伦敦,这块地方在当时的不列颠就是最富饶的,经济发达。在第2篇罗马人的统治时候曾经聊过伦敦的优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宗教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传说在公元585 年,当时的罗马修士格列高利在罗马奴隶市场上看到几个金发碧眼的盎格鲁—撒克逊青年,得知他们是异教徒后,格列高利就萌生了去不列颠传教的念头,等格列高利当上教皇后,得知肯特王国的国王埃塞尔伯特娶了一个信仰基督教的法兰克公主,于是在公元597 年派密友奥古斯丁带领40 个罗马教士,到肯特王国的首都坎特伯雷传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埃塞尔伯特觉得利用基督教可以有效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因而于公元598 年受洗入教,并出巨资重建了坎特伯雷大教堂,从此坎特伯雷成为英国历代基督教会的中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奥古斯丁也成为了坎特伯雷第一任大主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奥古斯丁的帮助下,埃塞尔伯特制定了盎格鲁-撒克逊时期英格兰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埃塞尔伯特法典》,这部法典完全按照罗马法来制定,在罗马教会的帮助下,肯特王国一举迈入了欧洲较先进的日耳曼王国的行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坐拥不列颠第一大都会,又叠加宗教力量的埃塞尔伯特开始四处出击,不断扩大王国势力范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其他六大王国又拉又打,他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埃塞克斯国王塞勒德,在埃塞尔伯特的影响下,埃塞克斯也皈依了基督教。另一个王国东盎格利亚的国王雷德沃尔德则是他的另一个外甥,埃塞尔伯特也说服雷德沃尔德放弃异教信仰,皈依基督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肯特人相对盎格鲁-撒克逊来说人口没有优势,等欧陆大批的盎格鲁-撒克逊到英格兰之后,肯特王国的势力开始逐渐衰退,不断受到其他盎格鲁-撒克逊王国的干涉和入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初的威胁来自北方的强邻诺森伯里亚,诺森伯里亚在埃德温、奥斯瓦尔德、奥斯维三位强人的带领下,不断压缩肯特王国的势力范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664年,奥斯维甚至可以干涉坎特伯雷大主教的任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三代人的统治下,诺森伯里亚王国称雄英格兰数十年,取代肯特成为新一代的霸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肯特在北方强邻的压迫下,虽然实力大减,但是实力没有遭到重大打击,真正的灭国危险其实来自于西方和西北的两大强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发起挑战的是西方的威塞克斯,686年,威塞克斯王卡德瓦拉和其弟穆尔突然入侵肯特,直接干翻了肯特王埃德里克,几乎吞并了肯特全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获胜后,卡德瓦拉留下弟弟穆尔统治成为肯特王,原先不可一世的肯特王国居然沦为威塞克斯的附属国。这让肯特人难以接受,于是肯特贵族奋起反抗,杀死了穆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卡德瓦拉闻讯大怒,再次入侵,经过反复拉锯战,694年双方达成妥协,以肯特赔偿巨款,平息了长达8年的战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次大战让威塞克斯和肯特两败俱伤,便宜了一直在旁观看的麦西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麦西亚王埃塞尔巴德一直冷静的旁观东西双雄的对决,在双方虚弱的时候,大举发兵南下,一举控制了肯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埃塞尔巴德甚至完成了诺森伯里亚和威塞克斯两国都没有做到的事情,他让麦西亚人做了坎特伯雷大主教,肯特人引以为傲的最具象征意义的宗教力量失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然肯特人还在不断抗争,所以麦西亚的统治并不牢固,真正控制肯特还要等待麦西亚史上最强大的英格兰国王奥法来完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除了后来登场的那位超级英雄,奥发可以说是七国时代最雄武的君主了,其统治疆域达到现在约克郡以南的大部分英格兰地区,被尊为“盎格鲁之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肯特再次落入麦西亚的统治,但是等奥法去世后,肯特人再度爆发了反抗麦西亚的起义,但很快被麦西亚军队镇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98年,麦西亚王琴伍尔夫俘获了肯特王埃德伯特,并带回麦西亚,琴伍尔夫为了更好的统治肯特,派出自己的王室成员来统治肯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麦西亚刚尝到了甜头,西方的威塞克斯再度崛起,他们打败麦西亚后,驱逐了统治肯特的麦西亚附属王贝尔德雷德,肯特被威塞克斯王国征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858年,肯特最终并入威塞克斯,王国覆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肯特在埃塞尔伯特时期过了把英格兰霸主的瘾,埃塞尔伯特之后,肯特王国的势力逐渐衰退,退出了七国争霸的舞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虽然说是七国争霸,实际不列颠岛上只有三个大国有资格参与竞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方:诺森伯里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间:麦西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方:威塞克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地图也很明了,这三家地盘最大,位置也比较好,其他四国论国力很难与他们争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最先接过埃塞尔伯特的权杖的却是他的外甥:东盎格利亚国王雷德沃尔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早期他一直在埃塞尔伯特的荫蔽下实施统治,在其舅父的影响下,雷德沃尔德皈依了基督教。埃塞尔伯特去世后,雷德沃尔德也想成就舅舅的伟业,成为南英格兰的霸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限于实力有限,所以只能慢慢等待机会,雷德沃尔德运气不错,一位王子逃难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方的诺森伯里亚发生了内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诺森伯里亚这个国家比较特殊,他是一个有两个王国组成的联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盎格鲁-撒克逊的一位军事领袖埃达于547年自立为贝尼西亚王。另一位叫塞米尔的盎格鲁-撒克逊首领率众征服了德伊勒的不列颠人,建立了德伊勒王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两个王国经常发生战争,都试图将对方纳入自己麾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贝尼西亚王埃塞尔弗里斯首先发起了挑战,604年,埃塞尔弗里斯入侵德伊勒,驱逐了德伊勒国王埃德温,他将两个王国合并为诺森伯里亚王国,并开始向苏格兰扩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麦西亚还在和中部的一大堆盎格鲁的小国交战,埃德温一看麦西亚战火纷飞,借不到兵,于是只能逃到东盎格利亚寻找雷德沃尔德的支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雷德沃尔德觅次良机,马上决定插手诺森伯里亚内政,他派兵扶持埃德温回国,在德伊勒和麦西亚边境的决定性战役中杀死了埃塞尔弗里斯,在雷德沃尔德的支持下,埃德温成为贝尼西亚和德伊勒共同的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埃德温好不容易重新捡回王位,还升级成了诺森伯里亚的国王,他十分珍惜这个机会,精心治理国家,在位期间,王国境内偃然有序,真正做到了路不拾遗,对外也不轻易挑起战争,虽然没有争霸,但是在雷德沃尔德去世后,埃德温隐隐然是七国里的一代仁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惜,一代仁主埃德温虽然渴望和平,但是他却生不逢时,遇到了七国的第一杀星:彭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麦西亚这时已经扫平了周围的诸多小国,同时西面牢牢锁住凯尔特人残部建立的格温内斯王国,压制在西部的山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法东扩的凯尔特人只得开始在内部展开厮杀,现在的威尔士境内出现了多个小国,格温内斯王国、德赫巴斯王国、格温特王国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人在不断战争后,慢慢有了一个新的名称:威尔士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战争中不断强大起来的麦西亚王彭达开始四处出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与威塞克斯王基内吉尔斯为争夺赛伦塞斯特发生战争,彭达轻松打败了威塞克斯人,此战过后,格洛斯特郡东南部的撒克逊人居住地被并入麦西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稳定住西线后,彭达把眼光投向了东部,为争夺对东米德兰的控制权又与东盎格利亚爆发战争,麦西亚军实力强横,横扫了东盎格利亚。关键时刻,因笃信基督教早已逊位并隐居修道院的东盎格利亚王西格伯特从修道院还俗,与当时的埃格里克王共率东盎格利亚士兵对抗麦西亚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王大战一场,还是无法挡住彭达的进攻,双双战死沙场,东米德兰落入麦西亚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处获胜的彭达一看四周,只剩下诺森伯里亚的仁主埃德温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埃德温名气实在太响,虽然彭达横行英格兰自信心爆棚,但他一直犹豫对埃德温用兵,为此他拉拢了威尔士人一起参加战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33年,彭达率领由麦西亚和威尔士格温尼德王国的联军北伐埃德温,埃德温苦战后,被格温尼德王卡德瓦隆王杀死在战场上。埃德温死后,诺森伯里亚马上分裂,贝尼西亚和德伊勒的联合再次宣告结束,埃塞尔弗里斯的儿子恩弗里斯统治贝尼西亚,埃德温的堂弟奥斯里克统治德伊勒。这两位国王随后都被格温尼德王国王卡德瓦隆所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眼看诺森伯里亚就要亡国,被称为“最虔诚的基督教徒”的奥斯瓦尔德站了出来,奥斯瓦尔德早期曾被流放到苏格兰西南的达里亚达王国,他在那里接受了基督教,回国后他利用基督教的号召,再次将贝尼西亚和德伊勒联合在了一起,将威尔士人驱逐出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面对恐怖的彭达,奥斯瓦尔德决定寻找联盟,635年,他劝说了威塞克斯基内吉尔斯王皈依基督教,作为条件,奥斯瓦尔德娶基内吉尔斯的女儿为妻,为了共同反对彭达霸权,威塞克斯与诺森伯里亚正式决定结成联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面对两大国的联手,彭达决定先下手为强,他发起了二次北伐,642年,奥斯瓦尔德被彭达所杀,他死后被尊为圣徒,一方面是因为他对教会的贡献,另一方面是因为杀死他的彭达是异教徒,他便被看作是殉道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诺森伯里亚有个特点,就是一旦强势的国王被干掉,立马就重新回到二元对立局面,奥斯瓦尔德的弟弟奥斯维继承了贝尼西亚王位,奥斯温屈服于麦西亚的彭达王,借助麦西亚的力量统治德伊勒王国,诺森伯里亚于是再度分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何重新统一王国?奥斯维用了最快捷、最经济的方式:联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赢得德伊勒贵族的承认,奥斯维娶原德伊勒王埃德温的女儿为妻,从而使两个王族的血脉结合在一起,这才使贝尼西亚的王族后裔最终赢得了德伊勒的统治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稳住了国内局势后,奥斯维开始复仇了,他励精图治,养精蓄锐,积蓄了十几年后,大举发兵南下,在温沃伊德战役中与彭达展开了决战,纵横英格兰几十年的彭达也许是老了,居然被奥斯维阵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彭达之死,震动了整个英格兰岛,诺森伯里亚一跃成为新兴的霸主,而不可一世的麦西亚也不得不在奥斯维面前低下高傲的头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麦西亚的再起崛起还要等待一个人,那个阿尔弗雷德大帝之前最强大的英格兰国王,他将带领麦西亚重新称霸不列颠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4000年出现农业)伊比利亚人(未详,主要来自伊比利亚半岛,也有法国、德国、荷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等地;</p><p class="ql-block">大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由石器时代进入青铜器时代,公元前1000年后进入铁器时代)——(约公元前7世纪进入英格兰,</p><p class="ql-block">或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55年)凯尔特人时期(主要来自德国西北部和尼德兰,不列吞人是其在英国最著一支,大不列颠王国由来)——(公元前55年~公元407年)凯撒征服/罗马征服(正式出现文字记载的历史,英格兰的罗马化,克劳狄征服,哈德良长墙,期间伴随与苏格兰人、未归化的凯尔特人的无数战争,407年君士坦丁带走罗马驻军赴高卢争夺王位)——(约5世纪至7世纪)罗马衰败与盎格鲁撒克逊蛮族袭来(对罗马文明的破坏,各部落间的战争,7世纪上半叶进入英雄时代)——(约650~829年或公元5世纪~829年)七国时代(盎格鲁-撒克逊诸王国的建立;争议极大的约449年朱特人建立肯特王国,597年埃特尔伯特在坎特伯雷受洗;约650年七个重要王国全部建立)——(829~1016年)威塞克斯王朝(又译为西萨克森或西撒克逊王朝;维京时代开始,起讫790~1066年;威塞克斯王国逐渐强大起来,829年国王埃格伯特压服了其它王国,被尊为不列颠之王;埃格伯特之孙阿尔佛雷德大帝在位期间成功地抗击丹麦人入侵,以及营建伦敦、组织编撰《阿尔佛雷德法典》、《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等)——(1013~1042年)年丹麦王朝(维京人克努特大帝)——(1066~1154年)诺曼征服与诺曼王朝(征服者威廉一世的末日审判、封建化措施,正统英国史之开幕)——(1154~1399年)安茹·金雀花王朝(威廉一世的外孙·法国的安茹伯爵入主英格兰成为亨利二世;英国议会的守护神·狮心王理查一世与罗宾汉的传说;失地王·约翰一世与大宪章;亨利三世与孟福尔或译蒙特福特议会,下院之父·Simon de Montfort与牛津条例;长腿与苏格兰之锤·爱德华一世之文治武功:征服威尔士,确立「王在法下」的大宪章制度,对苏格兰战争的失败与华莱士反抗)——(1399~1461年)兰开斯特王朝(金雀花家族庶出幼支亨利四世开始;亨利四世到亨利六世在位期间的英法百年战争,英国丧失它在大陆的几乎全部领土,仅剩加莱港附近)——(1461~1485年)约克王朝(爱德华四世的二十余年统治,莎士比亚命名之三十年红白玫瑰战争,尽管兰开斯特与约克家族都是金雀花家族的后代)——(1485~1603年)都铎王朝(兰开斯特血统暨里士满伯爵出身的亨利七世开创;至尊法案、英国国教与清教、频繁换妻的亨利八世;血腥玛丽与天主教势力反扑;著名的伊丽莎白一世与海盗时代,无敌舰队的覆灭,莎士比亚登场,土耳其公司到东印度公司)——(1603~1714年)斯图亚特王朝(来自苏格兰的詹姆士六世作为女王的侄孙加冕为詹姆士一世开始,尽管伊丽莎白一世处死了他的母亲玛丽,而他的天主教背景和对君权神授的坚持使得他与议会陷入严重对抗;口吃的查理一世继位,他继续坚持王权专制与议会对抗,苏格兰对英格兰的进攻,1640~1653年间长期议会的存在;清教徒·独立派·弑君者·护国主克伦威尔建立新模范军击败王党军队,苏格兰的俘虏·查理一世被赎回并于1649年被斩首同时英格兰成为共和国,克伦威尔统一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爱尔兰,著名的「航海条例」;查理二世复辟,圣公会卷土重来,因亲法而20万英镑卖掉敦刻尔克;詹姆士二世对坚持天主教的坚持使得他被议会放逐,他的长女·玛丽二世与荷兰执政威廉三世共同加冕为英国女王·国王,光荣革命与「权利法案」)——(1714~1901年)汉诺威王朝(依据1701年「王位继承法」,斯图亚特王室远亲暨詹姆士一世曾孙·汉诺威选帝侯加冕为乔治一世,汉诺威王朝开始;1714~1830年乔治一世至乔治四世的「乔治时代」,威廉四世,维多利亚女王;在此期间发生的著名历史事件有:第一次工业革命,两党制确立,反拿破仑战争、特拉法尔加海战与纳尔逊,东印度公司统治印度而后由英国政府收回,库克船长发现澳洲,英布战争,黑奴贸易与三角贸易,日不落帝国的建立,1845年大饥荒与爱尔兰独立、爱尔兰共和军)——(1901~1917年)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由维多利亚女王之子沿用其父德国姓氏开始,至乔治五世因一战改姓;)——(1917~至今)温莎王朝(乔治五世,爱德华八世,乔治六世,伊丽莎白二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七国时代或七大王国是指从公元5世纪到9世纪,居住在英格兰的盎格鲁-撒克逊部落的非正式联盟,由肯特王国、萨塞克斯王国(南撒克逊)、韦塞克斯王国(西撒克逊)、埃塞克斯王国(东撒克逊)、诺森布里亚,东盎格利亚王国和默西亚王国七个小王国组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元829年,韦塞克斯(Wessex)国王爱格伯特统一其他王国,从此将这一统一国家称为英格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英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有十个王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 诺曼王朝 (1066-1154)</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安茹王朝(1154-121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 金雀花王朝(1216-1399)</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兰加斯特王朝(1399-147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 约克王朝(1461-148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 都铎王朝(1485-160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斯图亚特王朝(1603-1714)</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 汉诺威王朝(1714-190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九、 萨克斯-科堡-哥达王朝(1901-191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 温莎王朝(1910-至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目前的属于温莎王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诺曼人征服英国后经历10个王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 诺曼王朝 (1066-1154)</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威廉一世(1066-1087)</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威廉二世(1087-110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亨利一世(1100-113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斯蒂芬 (1135-1154)</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 安茹王朝(1154-121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亨利二世 (1154-1189)</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理查德一世(1189-1199)</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约翰(1199-121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 金雀花王朝(1216-1399)</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亨利三世(1216-127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爱德华一世(1272-1307)</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爱德华三世(1327-1377)</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理查德二世(1377-1399)</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 兰加斯特王朝(1399-147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亨利四世(1399-141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亨利五世(1413-142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亨利六世(1422-147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 约克王朝(1461-148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爱德华四世(1461-148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理查德(1483-148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 都铎王朝(1485-160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亨利七世(1485-1509)</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亨利八世(1509-1547)</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爱德华六世(1547-155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玛丽一世(1553-1558)</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 斯图亚特王朝(1603-1714)</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詹姆斯一世(1603-162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查理一世(1625-1649)</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查理二世(1660-168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詹姆斯二世(1685-1688)</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威廉三世(1688-170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玛丽二世(1688-1694)</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安妮(1702-1714)</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 汉诺威王朝(1714-190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乔治一世(1714-1727)</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乔治二世(1727-176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乔治三世(1760-182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乔治四世(1820-183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威廉四世(1830-1837)</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维多利亚(1837-190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九, 萨克斯-科堡-哥达王朝(1901-191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爱德华七世(1901-191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 温莎王朝(1910-至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乔治五世(1910-193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爱德华八世(193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乔治六世(1936-195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伊丽莎白二世(1952-至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仍是温莎王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苏格兰人类居住的证据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500年。青铜与铁器时代,凯尔特人的文化是地区内的主要影响力,但是并没有大规模的外来移民或者入侵。根据罗马帝国几百年后的记载考据,苏格兰在公元前700年以后可能已经有很多部落聚居甚至是极小规模的王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元四十三年开始,罗马帝国正式入侵和占领大不列颠岛,压制了岛屿南部的抵抗,在今天英格兰的部分区域设立了行省“不列颠尼亚”。在岛屿北部,罗马人遭遇了当地人的对抗,并把当地命名为加勒多尼亚(Caledonia)。这个名称直到今天仍然是对于苏格兰的别称之一。当地的居民也被称为皮克特人(Picts),主要是凯尔特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加勒多尼亚各部落无组织的抵抗根本不是罗马帝国职业正规军队的对手。罗马军队长驱直入,在公元八十年左右到达了苏格兰中部的泰河流域。他们的海军则在更北方完成了对于大不列颠岛北部海岸线的查探,确认这是一个岛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过虽然罗马帝国轻易就能够征服“加勒多尼亚”的很多地区,但是在如此偏远的地区长期占领却是力不从心。不列颠尼亚省的多届首脑都曾试图在不同地方设立据点和防御设施等,如安多宁长城等,但是最终都被弃用。罗马不列颠尼亚省的较固定北疆在哈德良长城,位置在今天英格兰北部城市纽卡斯尔和卡莱尔一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罗马帝国对于大不列颠岛的侵占,不但使现今的苏格兰地区为欧洲文明所知,也使不同的文化和居民开始流入该地区。主要的有原大不列颠岛南部的盎格鲁-萨克逊人,爱尔兰岛上的凯尔特族斯科特人(Scoti或Scotti,即古拉丁文对盖尔人的称呼)等。数百年后,斯科特Scoti这个词却在英语中被阴差阳错的用来代表苏格兰地区(Scotland)。</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基督教在欧洲文明散播时,也流传到了现今的苏格兰地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立:王国地理位置西罗马帝国崩溃后,罗马势力从大不列颠岛撤出,控制力量的真空引起西北欧其它势力的兴趣。维京文明盛世时期,现今挪威地区的诺斯人(Norse)经常对苏格兰沿海进行跨海侵略,并最终长期占据了今天的设德兰群岛和奥克尼群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传说中的国王肯尼思一世征服了周围的地区的皮克特人,建立了第一个真正的苏格兰王国,盖尔语称阿尔巴,时间大约在公元九世纪上半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034年,邓肯一世(DonnchadI)继承阿尔巴王国时,其领土基本已包括了今天苏格兰在大不列颠岛上的范围。此后,在这次继承中未能得势的麦克白(Macbeth)起兵反抗邓肯并获胜,夺得王位。不过,邓肯的儿子马尔康姆三世(MáelColuimIII)在十馀年后复仇成功,重新夺回王权。莎士比亚的剧作麦克白将这一系列事件彻底戏剧化,是四大悲剧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英格兰影响:1066年,征服者威廉率领的军队入侵英格兰,击败了英格兰原有的势力。原势力的继承人之一逃亡到苏格兰,并将妹妹嫁给了国王马尔康姆。这一行为激怒了征服者威廉,他的军队在1072年入侵苏格兰,势如破竹。马尔康姆被迫投降,宣布苏格兰王国的臣服,并送儿子邓肯到英格兰为人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098年,马尔康姆死后,他的弟弟继位,而英格兰王国却支持已经做了几十年人质的邓肯继承王位。邓肯夺权后仅几个月,就被谋杀。此后几个世纪,苏格兰王位争分不断,英格兰王国则往往根据自己利益,借机公开或暗中影响继承问题。而两个王室家族的血缘关系也随着婚姻逐渐建立。嫁入苏格兰王室的英格兰王族逐渐将欧洲贵族文化等传教到了苏格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独立战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次独立战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尤其在意对于苏格兰的直接和间接控制,通过不同手段削减苏格兰王权和其影响力。1295年,苏格兰国王与法国签订了盟约,史称“老同盟”(AuldAlliance)。爱德华一世于次年起兵进攻苏格兰,推翻了当时的国王,并将苏格兰国王加冕时必须的命运之石夺走,送回西敏寺。但是此后苏格兰著名民族英雄威廉·华莱士聚集民众,在斯特灵桥击败了英格兰大军。1298年,爱德华一世亲征,最终彻底粉碎了苏格兰的抵抗。苏格兰几乎成为英格兰王国领土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307年,爱德华一世去世。苏格兰贵族和原王位继承人之一的罗伯特·布鲁斯加大了反抗独立运动的力度,并被地方势力认可为苏格兰的新国王。1314年,布鲁斯在班诺克本大败英格兰军队,取得实际上的独立。1320年,苏格兰的地位获得罗马教皇的认可。1328年,爱德华一世之孙爱德华三世签订协约,承认苏格兰是独立国家,并许诺妹妹与罗伯特·布鲁斯的四岁的幼子大卫联姻。第一次独立战争结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次独立战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329年,仅过了一年,罗伯特·布鲁斯去世,其子大卫二世继位,年仅5岁。英格兰又以继承权纠纷为由,支持试图夺取王权的傀儡人物爱德华·巴里奥,于1332年再次进攻苏格兰,开始第二次独立战争。英格兰军队攻占领苏格兰许多城镇,并将其中的八个郡通过新拥立的傀儡国王的名义正式转让给英格兰。1334年,10岁的苏格兰国王大卫二世与12岁的王后(爱德华三世的幼女)到法国避难。苏格兰又一次处在被彻底征服的边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苏格兰当地贵族始终没有放弃抵抗。1337年,英格兰与法国长期的纷争终于升级为战争。爱德华三世不得不从苏格兰调回主力军队,对于苏格兰的控制逐渐减弱。1341年,17岁的大卫二世返回苏格兰,正式领导独立战争,国内士气大振,兼之与法国同盟,取得了不小成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346年,大卫二世率大军入侵英格兰北部,在英格兰后方声援法国的行动。不过苏格兰军队此次在内维尔十字之战中遭遇惨败,大卫二世被俘虏后押送到英格兰关押。但是英格兰也无力再大举入侵苏格兰,其拥立的傀儡王巴里奥不久宣布放弃继承王位的要求,回到英格兰隐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357年,双方签订和约,大卫二世被释放回到苏格兰,但是苏格兰必须向英格兰支付高额赎金,分期偿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斯图亚特王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斯图亚特王朝:1371年,大卫二世去世,无子嗣。其父罗伯特·布鲁斯的外孙罗伯特·斯图亚特继位,称罗伯特二世,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斯图亚特各任君主在位期间试图巩固王权,削弱过去百余年间经常掌握朝政摄政贵族的权利。不过最主要的是这个王朝奠定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王室家族,之后几代君主都是父子直系传承,基本改变了苏格兰之前数百年继位混乱的局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元十五世纪和十六世纪初,经历了数百年外国侵略后的苏格兰在各方面都有巨大发展。苏格兰从丹麦王国获得了奥克尼和设德兰群岛的主权,最终确立了迄今为止的疆界。文化教育上,苏格兰建立了四所古大学,在数量上一度超越了英格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和英格兰的关系也很微妙,双方虽然心存敌意,但是出于利益又不得不互相约束,更加在王室和贵族间通过婚姻加强联系和影响。其中最重要的一次联姻是詹姆斯四世迎娶了英格兰都铎王朝的第一代国王亨利七世之女,此后斯图亚特王朝的后裔也同时有都铎王朝的血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513年,詹姆斯四世为了遵守两百多年前与法国建立的“老同盟”,同意入侵英格兰北方,帮助法国在欧洲大陆与英格兰的战事。苏格兰军队在英格兰境内遭遇惨败,全军覆灭,詹姆斯四世丧生,其子詹姆斯五世继位,年仅1岁。国家的实际控制权又落入摄政大臣之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玛丽一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玛丽一世詹姆斯五世继承父亲遗志,继续亲和法国与英格兰为敌,他先后两任妻子都是法国王亲贵族。但是虽然有几个私生子,詹姆斯五世唯一的合法继承人却是在他临终前几天出生的女儿玛丽。詹姆斯五世在病中听到王后生的是个女儿是曾经说过一句非常出名的话:“因女孩而来,由女孩而去。”指斯图亚特氏的王位来自罗伯特·布鲁斯的女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威尔士的历史(威尔士语:Hanes Cymru)就现有资料来看,公元前1000年时,就有凯尔特人从欧洲大陆中部来到威尔士。威尔士有许多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遗迹。在铁器时代该地区与福斯湾以南的整个不列颠一样,由凯尔特不列颠人和不列颠语言主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世纪罗马人离开不列颠,为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入侵打开了大门。此后,不列颠语言和文化开始分裂,形成了几个不同的群体。在威尔士人是最大的这些群体。在后罗马时期,今天的威尔士形成了许多王国。虽然最强大的统治者被公认为不列颠之王[注 1],并且一些统治者将他们的控制权扩展到其他威尔士领土和英格兰西部,但没有人能够长期统一威尔士。[注 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英格兰于1707年成正式将威尔士吞并为大不列颠王国的一部分,随后1801年成立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尽管英语占主导地位,威尔士人仍保留了他们的语言和文化。[注 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世纪见证了两个对威尔士产生重大影响的变化的开始,即威尔士卫理公会的复兴,这导致该国在宗教上变得越来越不墨守成规,以及完成工业革命。在大英帝国崛起期间,尤其是19世纪东南威尔士经历了快速的工业化和由于煤和铁工业的爆炸式增长而导致的人口急剧增加,为威尔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贡献了充分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世纪,随着大英帝国衰落和殖民时代过去,威尔士的工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衰落,而民族主义对自决的情绪和兴趣上升。在英国工党取代英国自由党在20世纪20年代的主导了政治力量。威尔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与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和盟国的其他地区一起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城市在德军闪电战期间遭到广泛轰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族主义政党威尔士党1960年代开始获得支持。在1997年全民公投中,威尔士选民批准将政府职责下放给威尔士国民议会,该议会于1999年首次举行第一届会议。 2020年5月,威尔士国民议会正式更名为 Senedd Cymru(简称Senedd),以反映显着增加的权力下放和行政权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世纪的爱尔兰岛由讲爱尔兰语,信仰天主教的盖尔人建立的几个王国组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6世纪时起,大不列颠联合王国对爱尔兰进行了殖民政府,大大量英格兰、苏格兰许多移民迁往爱尔兰北部居住。这些人大多是富有的新教徒,将北爱原有的天主教徒们赶往边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01年,由英格兰和苏格兰联合组成的大不列颠王国与爱尔兰王国结成政治联盟,建立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爱尔兰原住民大部分为天主教徒,天主教和基督教在历史上经历了残酷的三十宗教战争,导致爱尔兰人在该时期的大英帝国里受到严重歧视。几十年间,议院一直被保皇派阿尔斯特联合党控制,他们从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等各方面将天主教徒边缘化,视为二等公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45年的爱尔兰农业极度脆弱,人民生活依赖马铃薯获取营养。而就在这一年,爱尔兰爆发了马铃薯真菌病,导致粮食绝收,爱尔兰人口在7年内锐减了四分之一。令人叹息的是,大英帝国政府与皇室对发生在爱尔兰的饥荒无动于衷,这让爱尔兰的原住民感到自己受到了非国民待遇,独立呼声越来越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0年,英国政府在爱尔兰建立南北两个议院,分管南部二十六郡和北方六郡,随后的1921年,英爱签订协议,建立自由州,北爱尔兰也是于这一时期创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北爱尔兰地区的大多数人口是工会主义者和英国殖民者的新教后裔,想要留在英国境内,也被称为联合派;与此不同,南部和西部的大部分人是爱尔兰民族主义者与天主教徒,想要一个统一的独立爱尔兰,被称为共和派。在这种情况下,1922年,爱尔兰自由州宣布脱离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37年,自由州宣布建立爱尔兰共和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45年土豆大饥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这不代表所有的天主教徒就都迁去了爱尔兰。南北爱尔兰和北爱尔兰自身社会之间民族和观念的分歧随之带来的便是长期的主权捍卫与反对分裂的暴力行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1920-1922年间,北爱尔兰首都贝尔法斯特的新教工会主义者和天主教民族主义者平民之间发生了重要的社区暴力事件。在这次事件中,超过500人被杀害,超过10000人成为难民。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南北爱尔兰之间存在着长期的歧视和敌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关在国家边界处建立,贸易战在两国之间打响。农产品和钢煤等货物被施加了关税。但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事情开始激化了。1968年10月,要求民权的天主教游行示威演变为暴力冲突,由联合派控制的警察出手极重,瞬间激化了联合派和共和派之间的矛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即,在边境地区,北爱尔兰独立党认为的英国占领区,巡逻的威尔士军团遭遇了爱尔兰的反复攻击。随着暴动的激化,英军企图建造长墙、高塔,并用重武器和巡逻来加强边境的安全,牢牢掌控着20道官方边境,监察过往人民和车辆。然而,这样的行为又触及了北爱尔兰部分极端共和派的方案,这些人成立了临时爱尔兰共和军(IRA),要求从英国分离和南部统一。IRA开始袭击英国军队。联合派也不堪示弱,建立了多个组织,和IRA进行相互攻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1年,一万人在北爱尔兰的伦敦德里进行要求民权的示威游行,与英国军队发生冲突,士兵开枪打死13人,打伤13人,成为“血腥星期日”(bloody sunday)。</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场暴动持续了30多年,超过3600人因此而死,2000多人被捕,爆发了无数次示威游行和警民冲突,甚至多起爆炸事件,人民诚惶诚恐。这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北爱尔兰问题冲突,”the troubles"。这不仅是一场宗教之间的冲突,也是共和派和联合派的内战。这场冲突使不同派别和信仰间的仇恨日益加剧,社会更加隔离,爱尔兰岛经济处于瘫痪状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8年的耶稣受难节,北爱尔兰联合党和爱尔兰共和国独立党领导人会面,签订了意义深长的和平协定,《贝尔法斯特协议》。两国之间达成共识:北爱尔兰将继续留在英国,但那里的人民将享有爱尔兰和英国两国的公民身份,人员和货物可以自由在南北间流动。在未来,北爱尔兰也有权投票加入爱尔兰共和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