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时间:2022年8月8日<br>地点:烟台<br>主讲:吴江林<br>参与人员:滨州实验中学各年级学科备课组长</h3> <h3>今天是烟台学习的第三天<br>经过第一天学历案的洗礼,我们对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改革有了新的认识,尤其是学历案中学生学习指导,让我们从元认知层面理解了如何进行课堂改革。<br>第二天培训主题围绕科研指导以及课程建设。<br><br>由此我们完成理念更新,并能系统理解课堂改革的载体—科研与课程。<br><br>然后迎来令人期待的第三天培训<br><br>果然<br>培训进一步聚焦了<br>课堂教学具体环节—课堂观察<br><br>吴老师通过他自身听课的案例聚焦课堂观察中更微观的作业布置这一个微观点<br><br>指出教师在作业布置中应该把题型说清楚、用时说清楚、难度说清楚、谁来做哪部分说清楚(作业分层),并且授课教师还应该说清楚自己是如何保障作业进程是落实到位的。<br>吴老师指出只要做到以上标准的学校一定是由学校组织制度保障的。<br><br>吴老师用了将近半个小时举这个例子,让我们认识到课堂教学行为改进基于证据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行为改进中制度保障的重要性。</h3> <h3>举完作业布置这个例子之后。<br>吴老师依据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进行分类,指出各个阶段的基础性问题<br>进而指出针对不同类型的老师进行课堂观察和改进建议时,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r></h3> <h3>通过以上四个阶段的老师专业知识结构体系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教师自身知识图谱构建是专业成长的关键之一。<br>吴老师进一步指出依据这样的图谱可以在听课后指导老师发展方向。<br>(体现出科学意识,就是指导老师提升改进时,给出方向)</h3> <h3>观察是发现问题的起点。<br>吴老师从系统的角度对各个课堂环节应该如何进行课堂观察进行了梳理。<br></h3> <h3>主要研究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h3> <h3>从主要构成要素进行维度拆分和视角的构建<br>并在每个视角下给出观察点<br>给出观察点的课堂有利于听课教师搜集证据,进而能够有指向性的提出评课意见</h3> <h3>观课是为了评课,而如何评更是决定观评课的关键环节。<br>吴老师还原了自己的一个例子。在他的一次评课中,他把观课后的数据从问题设计层面(教学评一致性程度)、学生反馈(边缘生关注)、试题选择、用时等层面用坐标轴的形式呈现出来,并逐一展示分析给授课教师。<br><br>很大的一个启发是,我们要用科学的工具来观测课堂,同时更需要用科学的方式来反馈自己的观察,这样一个团队才会有长足的发展。<br><br>在这个例子中,吴老师采用自己编制的量表,也提醒我们在具体课堂观察中需要根据观察目的进行有益的改造。<br><br>教学改进永无止尽。</h3> <h3>其中校本教研是落实课堂教学改进的重要保障。<br>吴老师下午的讲座便围绕校本教研的制度与设计展开。<br></h3> <h3>吴老师先总结了教研活动的常见问题。<br>并结合自己学校早读这一教学环节的改进说明了制度保障的重要性。<br>首先是对早读时间进行了详细的切分,有激情早读,有默读。<br>同时要求有读就有测,通过这一制度的要求,进而大大提高了早读的效率。<br>紧接着吴老师又举三个例子,说明了教研活动的改进对教学成效提升的价值。<br>虽然是三个学科的例子,但是都说明了教学是一个系统,做课堂教学改进只要抓实抓到位一个关键,便能起到很好的效果。<br>总结吴老师的三个例子分别涉及到学生答题过程、英语的词汇以及作业设计。<br><br>给我们的启发是,课堂改革不仅需要有高瞻远瞩的设计,更需要一节课一节课一次又一次的教研中对“微环节”的改进。<br><br>对集体备课的要求就是课堂教学环节改进的重要制度保障。</h3> <h3>吴老师对校本教研以及跨校教研进行举例说明,比如构建资源库等,提升命题技术。<br>当然如何构建资源库、如何提升命题技术制度保障也是必不可少的。<br>具体来说,在命题过程中难度系数有一定的范围限制。<br>吴老师的讲解让我们明白了制度不是限制、不是框架,而是修正教学行为的方向。<br>所以没有制度保障的教学行为改进是没有价值意义的。<br><br>那么如何设计制度进而保障课堂教学行为改进呢?<br>吴老师从课堂教学和德育工作两个角度,对不同层次的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或者应解决的基本问题)进行系统构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制度。</h3> <h3>今天的学习完全沉浸于吴老师一天的精彩的案例分享,震撼于吴老师清晰明了的听评课反馈,感受到可视化的力量,并在案例分析中对制度的价值陷入深深的思考。<br><br>通过一天的学习我们能够理解科学应该是课堂教学行为改进的正确方向,而制度是课堂教学行为改进的重要保障。<br>(下图为吴老师帮助对口学校制定的培养规划即制度保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