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今日立秋,阶州城内骄阳似火,酷暑难耐。几个好朋友相约,乘车来到山青水秀,避暑纳凉的好去处——鱼龙镇瓦房里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瓦房里村虽然地方不大,但名气却不小,甘肃独有的特色剧种高山戏,就在这里发源,2008年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七月初,很多珍藏多年的史料和高山戏的服饰,中国文联还在北京做了专门的展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刚到瓦房里村,我便慕名来到高山戏传习所参观。瓦房里的高山戏传习所,属于仿古的舞台建筑,气势恢宏。《高山戏传习所》牌匾,醒目的悬挂在舞台中央。这种舞台建筑风格,关中和天水一带比较常见,在武都的各乡村还比较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舞台广场,我遇见了一位年已七旬的老人,初次见面,却有一见如故的感觉,老人鬓发虽已斑白,但精神矍铄,侃侃而谈,自豪地给我介绍了本村高山戏由来和数百年的发展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高山戏是从当地的民间祭祀活动和传统社火中孕育、演变、发展而来的,它演出程式多种多样,舞台语言生动活泼、幽默诙谐,剧目内容丰富多彩,很多的剧目有宣扬仁义道德、教化育人的积极意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高山戏除传统剧目外,新创作的剧本,主要通过每年正月间的社火和办庙会来演出。歌词内容虽然每年都有变化,但曲调不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据老人说,瓦房里人祖先,数百年前,是由秦州迁移而来 。高山戏的曲调与眉户剧的有一定的渊源。 我遐想,高山剧曲调既然与眉户剧有渊源,而眉户源于乾隆年间,盛行于关中一带。从这一发现,也许就印证了这位老人关于瓦房里人祖先来历的说法。不过对这一判断,也有提出质疑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据《武都县志》记载:“高山戏已有600多年历史,高山戏从农村跃入城市,从业余剧团跃入专业剧团,从讲演故事,一跃成为有剧本,有导演,有音乐设计、有灯光美术的戏曲艺术,闯入中国戏坛,载入《辞海》和《中国戏曲曲艺辞典》”。而从百度上查询,眉户剧的形成才近300年,从时间上比较,可能还要晚一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应当说,高山戏虽与其它剧种有相似的地方,但它从一开始形成,就自成体系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瓦房里不仅有丰厚多彩的文化,自然环境也很优美,村庄周围绿树葱茏,碧草如茵,清静幽雅,漫山不知名的野花野草迎风飘香。近几年,人工栽培的万寿菊和柴胡、红芪、大黄等中草药的花朵也傲然怒放。与松柏树,槐树,梨树,核桃树及灌木丛遥相呼应,宛如一幅清新美丽的风景画!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的瓦房里,已今非昔比,一条条平坦整洁的水泥路通往各家各户,整个村落房屋建筑错落有致,掩映在茂密的树林中,远远望去,仿佛一块碧玉镶嵌在山谷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瓦房里地灵人杰。在外地读书和工作的人也不少。听老人介绍,前些年有一家三个子女先后考上了大学,毕业后都定居在南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今天,我有幸结识了武都区大名鼎鼎的实干家,区委常委王必俭同志,他就是鱼龙瓦房里人。听说我们要去瓦房里,他特意从城里,风尘仆仆赶到老家盛情款待我们,并主动做了向导,带领我们参观了鱼龙镇的乡村公路和美丽乡村建设。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回想四十八年前,高中毕业后,我的很多同班同学都去了鱼龙镇(当时称上游公社)插队,回城见面后,常听他们介绍说,鱼龙镇沟壑纵横,道路崎岖,荒山秃岭,高寒阴湿,土地瘠薄,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知青生活也很艰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但近些年,在王常委他们的带领下,村民们实干苦干,打通了多条与周边乡镇连接的断头路,村村社社都辅上平展展的水泥街道。不仅解决武都北部山区村民祖祖辈辈出行难的问题,也使家乡的中药材、花椒等产业发展有了出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腿泥也成为历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鱼龙镇的旧房改造,也很有特色,破旧的茅草屋已荡然无存,不遮雨的青石板土坯房,也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一幢幢青砖灰瓦,白墙红窗的民宅拔地而起,家家户户庭院和房前屋后被鲜花和花木盆景所簇拥。 从村民穿着和脸上的笑容中,就可以看到近些年的农村生活发生的变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今天天色真不错,蓝天白云相映衬。我们穿梭在茂密的丛林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微风吹过,顿觉凉爽,和城里燥热的天气相比,真是冰火两重天,漫游在这样的优美的环境中,真是一种享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骄阳缓缓西下,余辉照耀下山山水水,更呈现出另一付美丽的画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夜幕降临,大家余兴未尽,依依不舍离开了鱼龙镇,离开了瓦房里……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