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澉水】来世还做文艺家

双子(随心随语)

<p class="ql-block">  “今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做文艺家。青春不老,初心永恒。”</p><p class="ql-block"> 这句话,是浙江卫视的一位记者采访了澉浦的一对夫妻后写下的评注。这对夫妻,就是周淑芳和高翔飞,他们是我2012年转岗到了文化战线上后正式认识的。因为他俩,让我对乡村文艺发展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也因为他俩,让我看到“守初心担使命“这六个字的背后,不是一句漂亮的口号、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对善良而有趣的灵魂,和两颗执着而年轻的心。</p><p class="ql-block">他们这一生,都不愿走出家乡、走出澉浦,他们生长于斯,扎根于斯,并矢志终身服务于斯。那么,就让我和你们说说这对“澉浦群文达人夫妻”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在澉浦古镇 萌发文艺初心</span></p> <p class="ql-block">出生在60年代初期的周淑芳一直生活在她的家乡——千年文化古镇“澉浦”。周淑芳知道澉浦是海盐腔的发源地,在她想来当年在白鹭洲水榭中歌舞升平的杨梓的歌妓家僮可以算作澉浦最早的文艺团队。或许这样的渊源蕴育了澉浦生生不息的文脉,也滋生了丰裕的文艺土壤。许多澉浦人喜欢舞文弄墨,许多家庭喜欢吹拉弹唱。</p><p class="ql-block">周淑芳姐妹也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她们自幼便是听着母亲的歌声长大的。如果说母亲是周淑芳走上文艺之路的启蒙老师,那么小学音乐老师贺建芬则是周淑芳文艺之路的引路人,她跟着贺老师学会了正确的发声方法和技巧,这为她日后成为民间文艺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80年代初,芳华之年的周淑芳参加了当时澉浦文化站的文艺人才培训班,也成了澉浦第一批地方文艺骨干。她和姐妹们在文化站的组织下连续做了五场演出,群众观看欲望强烈,于是澉浦文化站时任站长周乐训再接再厉,于1981年创办了“群乐”越剧团,周淑芳和姐妹们在极其艰苦的自然条件中参加排练、演出,并随着《光荣的减产主任》、《三看御妹》、《盘夫索夫》等剧目巡演于嘉兴地区。</p> <p class="ql-block">那个时候,周淑芳和一批同龄姐妹们一起,每天早上5点起床练功,虽说都是十七八岁的年纪,但早已过了练形体和舞蹈基本功的最佳年龄段,为了拉升韧带,每天大量压腿、弯腰、倒立,一天下来整个人散了架似的,一个个累到想哭都哭不出来,但凭着澉浦女性骨子里特有的坚韧,姑娘们楞是咬着牙坚持,有的前一天晚上或许还红着眼,到第二天早上,又是一脸的春光明媚。</p> <p class="ql-block">有一年周淑芳和姐妹们大年初一出去演出,那年冬天特别冷,现场也没有什么保暖设施,为了演出效果,姐妹们穿着单薄的演出服,一个个脸色发紫嘴唇发青,周淑芳的手上全是冻疮,白天有点太阳还好一些点,到了晚上,乡村的寒风特比的刺骨,周淑芳双手疼到不得不双手互相撞击,用短暂的神经麻痹来缓解那种痛苦,她还把这种经验教给和她一样被冻疮折磨的姐妹们,大家一起沉浸在这种战胜困难的兴奋里。</p> <p class="ql-block">“那时小,也不觉得苦,大家在一起很开心”周淑芳回忆起那段经历,心怀感激,她觉得正是家乡的这片文艺沃土,让她们茁壮成长。</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遇八十年代 携手艺术人生</span></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新中国文艺迎来第一个繁荣期,企业文化建设这一理念也开始引入中国,各厂矿企业都拥有自己的宣传队和艺术团。</p><p class="ql-block">海盐棉纺织厂是海盐当时最大的国企,企业领导深谙“宣传开道舆论先行”之理,吸收了一批原海盐县越剧团的专业演员成立了棉纺厂职工艺术团并很快成为当时社会上最受欢迎的企业文艺团队。</p><p class="ql-block">海盐衬衫总厂是海盐当时最有名的乡镇企业,它的掌舵人就是“一把剪刀剪开城镇企业改革帷幕”的步鑫生。衬衫总厂不仅有艺术团,之后还有了海盐第一支业余模特队。</p> <p class="ql-block">1982年,澉浦镇首创“文艺工厂”(劳保车间,越剧团成员既是工人又是演员)。周淑芳和姐妹们工余坚持排练,连续两届在嘉兴地区文艺汇演中获奖。</p> <p class="ql-block">1983年9月,澉浦文艺工厂全员去了海盐衬衫总厂,成为衬衫厂艺术团的成员。之后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陆续回到澉浦文艺工厂(劳保车间),周淑芳是最后一个回澉浦的。虽然在衬衫总厂工作时间不长,却在此期间遇到了志同道合的高翔飞。</p> <p class="ql-block">高翔飞的父亲是苏州评弹老艺人,所以他自幼跟着父亲耳濡目染了这一传统曲艺表现形式,并渐渐的对江南的多种戏曲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p><p class="ql-block">1985年,周淑芳、高翔飞跟着高翔飞的父亲去嘉兴参加家庭演唱比赛,谁知到了现场高翔飞嗓子突然失声了,三个人急得团团转,但是演出是不能耽误的,只能临时把男女声二重唱改为女声独唱,高翔飞的父亲现场说了段大书,演出倒是挺顺利,并且评委们还是给了他们很高的分,但是周淑芳和高翔飞却心怀歉疚,总觉得演出不能完美表现也有瑕疵,觉得愧对舞台。</p> <p class="ql-block">周淑芳回澉浦后高翔飞也转到海盐无线电标准件厂工作,他们于1986年底结婚,自此携手开启属于他们的艺术人生。</p><p class="ql-block">1987年3月,周淑芳进了海盐棉纺织厂工作,并成为了棉纺厂职工艺术团的骨干。周淑芳唱红歌水准一流,嗓音高亢清亮,是当时艺术团的台柱子,妥妥的实力派。</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回家乡就业 成为草根明星</span></p> <p class="ql-block">1992年3月周淑芳与棉纺厂的合同到期,正好当时澉浦文化站下属的录像厅需要工作人员,她就回到了澉浦。</p><p class="ql-block">1993年下半年起,周淑芳帮助镇志办打印《澉浦镇志》书稿,她记得当时用的是活体铅字打字机,敲打了一二年,镇里给配了一台286电脑,也是全镇的第一台电脑,她就用这台电脑工作,直到书稿集结完成。</p><p class="ql-block">1994年无线电标准件厂解体,高翔飞下岗,他也回到了澉浦,就在澉浦老街开了个手机修理小店,进入二十一世纪,高翔飞利用所长转做婚庆。</p> <p class="ql-block">1984年澉浦镇文化中心大楼(现称老文化中心)落成时,不仅有图书室、排练厅和小剧场,还开设了小卖部、舞厅、录像厅、游艺厅、卡拉OK厅等。</p><p class="ql-block">1994年9月17日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来视察时,周淑芳、高翔飞夫妻俩和之前文艺工厂的姐妹们在文化站的组织下,策划编排节目并于当天演出,高部长还和他们一起合影留念。后来澉浦文化站获得“全国先进集体”称号,接下来的三年里每年都有五县一市歌唱比赛,周淑芳、高翔飞夫妻是当仁不让的主角之一。</p> <p class="ql-block">2014年年底,澉浦镇文化分馆全县率先成立,2015年1月,镇文化馆下属的澉浦镇群乐艺术团挂牌,海盐县首个正式注册的群众性艺术团体也应运而生。之前文艺工厂的成员们成为群乐艺术团的骨干班底,艺术团又吸收了澉浦当地的新生代文艺爱好者为新鲜血液以老带新培养新人。</p><p class="ql-block">周淑芳、高翔飞所在的“群乐”不仅承担了澉浦每一年度的送戏下村、送戏入户任务,还承接了部分海盐县送戏下乡的演出以及南北湖风景区节假日的民俗文化活动展示。</p><p class="ql-block">他们忙碌着,并快乐的歌唱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乐在其中;孤芳芳不如群芳芳芳在合群”。</p> <p class="ql-block">有最敬业的歌者,就会有最铁杆的粉丝。从七十年代到现在,澉浦的舞台下,从来不缺欣赏者,观众年龄上至耄耋老者下到垂髫小儿,最多的是中年群体。妻子在台上舞蹈。丈夫在台下拍照,父亲在台上伴奏,孩子在台下摇头晃脑。而周淑芳、高翔飞伉俪一上场,台下就会鸦雀无声,静静守候他们的开嗓。</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吟时代颂歌 赢得赞誉无数</b></p> <p class="ql-block">无论是上世纪“文艺工厂”时期,还是当下“镇属艺术团”时期,周淑芳、高翔飞表演的作品基本上都源自百姓生活,并以传承民俗文化弘扬地方文化为目的,结合镇中心工作,跟着时代脚步,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往前追溯,1981年,越剧小戏《光荣的减产主任》在海盐全县和兄弟县市巡回演出时场场爆满座无虚席。</p><p class="ql-block">近期回看,2018年,为“配合全省“八八战略”宣讲活动,艺术团创作编排了三句半“八八战略谋新篇”、配乐群口快板“八八战略十五年”、女声组唱“八八战略显伟力”,周淑芳、高翔飞作为主力队员一起在本镇及全县多个乡镇演出。艺术团的主动作为获得了市委书记张兵的批示肯定。2019年,由周乐训创作、高翔飞等主演的反映南北湖征迁工作的越剧小戏《青山脚下》一经演出就获得社会强烈反响。2020年,艺术团创作了多个反映抗疫的节目,周淑芳、高翔飞在家录制再上线播放,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2021年,周淑芳、高翔飞和“群乐“姐妹们排练了一台以庆祝建党百年为主题的文艺节目于全镇巡回演出。</p> <p class="ql-block">近十年来,周淑芳、高翔飞先后荣获浙江省首届村歌大赛表演金奖,浙江省第二届曲艺大赛表演二等奖、周淑芳参演的节目获“2014年县中秋声乐大赛农村组金奖”、嘉兴市第十届“社区之声优秀节目展演”金奖、2019年县、市两级戏曲大赛金奖等等。</p> <p class="ql-block">周淑芳和高翔飞伉俪就像是澉浦群众文化发展的定海神针,以他俩为核心的澉浦群众文艺团队始终活跃在田间地头活跃在乡野民间。是他们协力配合将澉浦的文化事业于二十一世纪的当下再度推向了高峰。</p><p class="ql-block">(图中左为高翔飞,中为周淑芳 )</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唱骚子文书 迎来高光时刻</b></p> <p class="ql-block">周淑芳在帮助打印澉浦镇志书稿期间认识了澉浦骚子艺人吴关金,时任澉浦文化站站长周乐训为了抢救“海盐骚子”这一非遗文化,正请吴关金老人说唱海盐骚子并全程录制,周淑芳在一旁看着,默默的刻印在了心里。不久,周淑芳和高翔飞就跟着吴关金老人学唱骚子文书。</p><p class="ql-block">不仅如此,二人还将骚子文书的演绎形式与时代需求相结合,形成了“骚子歌”这一更符合当下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周淑芳、高翔飞的骚子文书表演多次获得省市级大赛的金奖,他们还在县博物馆进行过“海盐骚子与戏曲”专场演出。</p> <p class="ql-block">在周淑芳和高翔飞的内心,将传统艺术传承发扬广大,是他们投身文艺事业以来的责任和心愿。</p><p class="ql-block">高翔飞、周淑芳在做婚庆时都结合新人的需要会表演一些助兴的节目,高翔飞就把骚子文书唱段融入到《迎花烛》仪式中,向来宾展示和普及这一地方非遗文化。他们的骚子歌表演是南北湖节假日舞台上的保留曲目,年年传唱不息。</p> <p class="ql-block">当时代的战车驶入二十一世纪,文艺的春天也在一步步走近。高翔飞也迎来了此生最难忘的时刻。</p><p class="ql-block">2006年7月12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视察了位于海盐县城的中国十大名园之一的“绮园”,身为海盐腔遗音——骚子文书的业余爱好者,高翔飞当天正与一批骚子文书的研究和表演人员一起活动,当书记走进演员们所在的水榭时,高翔飞和同伴们正在演唱骚子文书的现代经典曲目《南北湖风光美如画》,书记非常认真的看完了他们的表演,并和每一个演员握了手。</p> <p class="ql-block">高翔飞激动的无以复加,而与他的情绪对应的,则是周淑芳的一生遗憾——当日因为另有工作她未能参与活动,也就此错过了与书记面对面的高光时刻,她笑着跟高翔飞说“你这双手我要一直牵着,因为这双手里留着书记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惟戏比天大 无悔时代传唱</span></p> <p class="ql-block">近四十年来,周淑芳和高翔飞夫妻的生活和事业是没有界限的。</p><p class="ql-block">就比如现下,周淑芳帮着老站长周乐训一起打理开在老文化中心底楼的影像工作室,高翔飞做婚庆。他们二十四小时的分配很简单,除了睡眠和当天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其余时间全关乎文艺,不是创作就是排练,不是排练就是演出,周淑芳还负责艺术团的服道化,高翔飞要帮忙舞台搭建,偶尔还客串个调音师、灯光师、摄影师、摄像师。就连平时简简单单聚在一起的一餐饭,最后也会演化成一个小型彩排或演出现场。</p><p class="ql-block">文化是烧钱的事业,干群众文艺,更是性价比最低的职业。为了一场专业性的演出,前期筹备加排练至少也得一个月,如果是戏曲专场,那至少得准备两三个月。但每个人的演出补贴,一场不会超过200元。但是,周淑芳、高翔飞从来不会计较,甚至每年还会自发去养老院公益演出。</p> <p class="ql-block">人艺的老艺术家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戏比天大”,这话放在周淑芳、高翔飞身上也并不为过。</p><p class="ql-block">他们儿子结婚的当晚,正在迎来送往的夫妻俩突然接到演出现场的姐妹们打来的求援电话,因为一个节目的演员临时变卦不来了,原定的时间段必须要用新的节目来充档。他们俩二话没说就离开晚宴现场急急赶往澉浦。当他俩的身影突然的出现在澉浦送戏下村的舞台上时,正在现场急得火烧火燎的文化站的小姑娘们为这莫大的惊喜开心地跳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是的,戏比天大,只要是为了心爱的艺术,再多的苦再多的委屈都能承受。</p> <p class="ql-block">周淑芳记得好几次因为县里、镇里的一些演出衔接上的差池导致他们的节目被临时撤掉,化了精致的妆容换好了演出服等待上场的她每次都硬吞下满腹委屈,说了一句“谁都不容易”带着一脸平和离开,还安慰工作人员不用过意不去。</p><p class="ql-block">高翔飞因为自小跟着父亲学戏曲表演,表演中多多少少带点儿夸张,偏偏村民们都好这口,有时候这份夸张就被带进了生活,看在周淑芳的眼里,觉得他六十来岁的人了缺少点稳重,会逗趣他“老青头”“毋轻头”,但在澉浦人的眼里,高翔飞浑身都是戏,他的眼里心里只有戏。</p> <p class="ql-block">“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p><p class="ql-block">文艺工作者就是时代的引领者和传唱者。在周淑芳和高翔飞的内心,他们从未将他们自己拔到那样的高度,但是他们的态度和作为却可以诠释那样的高度。</p> <p class="ql-block">(本文所用图片大部分由周乐训、周淑芳提供,小部分取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