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假期是修养及补充养料的时期,好友赠书、2022年新课标颁布、缺失太多的东西,想着这个假期能多在书房呆呆。人性的惰性总是大于计划前的信誓旦旦,今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天热,家事总是让自己呆在书房的时间越来越少,粗粗读完一本书竟然显得那样的不容易。读书如吃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饭者长疾病,经常念叨,却也经常念叨之后便粗粗读完便放下。书是“啃”出来的,知识是悟出来的,总是在“啃”不动时,将书放置桌上,去客厅浏览电视消磨时光,一阵过后,再来,反复几次,内心自嘲自己的无用,便也只能在反复中读一书,增一智,至于是否有所“增智”便不晓得,但,书还是得读下去。</p> <p class="ql-block"> 粗略读完一遍,感悟最深的一点。此书是对2022版新课标理念最深入的解读。课标中不理解的、困顿的、该书能为自己拨云见日、化解迷思。该书分为上编和下编。上编从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课程目标体系(21个问题)、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11个主要表现)、核心素养下的内容变化(9大问题)三个大的方面呈现出41个关键问题的解读。下编也是从三个方面呈现出14个课例解读。让读者清晰看到如何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下,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强化情境的设计和问题的提出,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如何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来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 2022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一步强调学生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四基);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能),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数学课程要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三会),立足学生核心素养,集中体现数学课程育人价值。 核心素养导向下主要表现有11个方面需要我们更加深入学习、研读、并恭行。</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要在主要表现中增加量感?(主要要两个方面的缘由)</p><p class="ql-block"> 音频播放:在由李丹教授主编的《小数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例式解读》中清晰解读出为什么要增加“量感”的解释。</p><p class="ql-block"> 缘由一,请收听下面的音频获悉;</p><p class="ql-block"> 缘由二,请继续收听下面的音频。</p><p class="ql-block"> 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在“三会”与具体内容之间这种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测量除了作为知识、技能存在之外,还能在量感的引导下,激发出长知识、悟道理的生机与活力,成为培养“三会”的一个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增加量感的缘由一</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增加量感的缘由二</p> <p class="ql-block">量感意义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把单纯以知识技能为目标的测量,引向培育核心素养之路,就是量感的意义。需要我们理清的是:量感将怎样具体的体现这个意义。</p><p class="ql-block"> 量感中的“量”是指度量,量感对应的课程内容要求主要是测量。度量和测量这两个词的同时出现,就引发什么时候用度量、什么时候用测量、什么时候两者可以混合等困惑。分析度量与测量两个词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化解困惑,深化对量感意义的理解,并对于量感相关的教学实践有指导作用。</p><p class="ql-block"> 测量侧重于在统一计量单位基础上,对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的运用,偏技术性和操作性,重在结果。而度量是关于事物物理属性可不可以计量以以及如何计量的判断与选择,重在过程,这也是量感中”量“是指度量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聚焦核心素养、知识并重,知识见识并重的要求,结果和过程,测量和度量应该成为一体。我们要清楚的看到,增加量感的目地就是为度量拓展出充分的教学空间,使与判断有关的元素成为测量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如何把握量感的内涵?</p><p class="ql-block"> 把握量感的内涵,要从适应量感生长的环境说起。</p><p class="ql-block"> 一是量感始于测量教学的起点处。作为内容要求的测量,是对日常生活中物体长短、大小、轻重、容积等等的计量,如果直接从认识尺、秤,温度计等等出发测量就成了一个技能性的目标,需要做出判断的空间狭窄,量感可有可无,难以生长。所以,对每一个需要测量对象来说,都要与冠术保持一定距离,从不了解测量工具,不知道测量单位的时候开始,就进入适宜量感生长的环境。</p><p class="ql-block"> 二是关注用用不上测量工具的场合。即使已经学过对某种对象的测量,已经知道相关的测量单位,会使用测量工具,但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与测量有关的真实 问题时,如校园的路有多长,校园面积有多大,篮球球框有多高等等,虽然已经知道测量的单位和工具,仍有可能束手无策。所以当已知的测量工具都派不上用场,”灌输“几乎不起作用时,也就进入了是适应量感生长的环境。</p><p class="ql-block"> 量感需要的生长环境说明,认识尺、秤等测量工具当然重要,而当没有这些工具或者虽然有工具,但不会用或用不上时,还能不能对长短、轻重、大小、多少等作出合理的判断更重要。需要判断的场合,都是适应量感生长的环境。量感就是在脱离测量工具的环境下,仍能对观测对象物理属性的计量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发展学生量感,需要注意什么?</p><p class="ql-block"> 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一个需要不断“悟”的过程。学生需要在学习、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形成和发展量感。发展学生的量感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一 是在亲历度量过程中逐步形成量感。学生需要在真实情境下的数学活动中经历度量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感知需要度量的量的属性,从自创单位测量到统一单位,体会单位实际的大小,根据需要选择合理的度量单位和方法。</p><p class="ql-block"> 二 是在想象、推理等活动中发展量感。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量”都可以直观感受,如吨、千米、公顷、平方千米等等,对于这样的相对远离学生的“大量”,量感的培养必须依靠想象和推理活动进行。</p><p class="ql-block"> 三 是在估测与对比中增加量感。量感更多体现在不借助工具的前提下,对计量有比较准确的感知。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各种形式的估测活动,如估测教室的长度、面积等,还可以直接走到教室门前告诉学生教室门高2米,让学生来估计老师有多高,并思考为什么。让学生在活动中根据实际情境自主选择合适的估测策略,会用常见的参照物进行比较估计,并通过估测与实际测量的对比,提高估测的准确度,不断积累估测的经验,切身感受“量”的大小,形成数学直觉,增强量感。</p> <p class="ql-block">2、发展学生的数感,需要注意什么?</p><p class="ql-block"> (1)在真实的情景中理解数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与真实世界紧密联系的学习素材,要让学生经历由数感或数量关系到数的抽象过程,进而理解和掌握数的概念,形成数感。同时,也包括在实际背景中国提到一个数时,鼓励学生将其与现实背景中的数量联系起来。</p><p class="ql-block"> (2)在问题解决中进行合理估算。</p><p class="ql-block"> 估算是数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学生对数和数量关系以及运算结果的整体把握。要重视估计教学,特别是在真实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估算。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供机会,帮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利用估算解决问题。第二学段的重点是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第三学段的重点是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会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p><p class="ql-block"> (3)体会变化规律并尝试用数来表达。</p><p class="ql-block"> 首先要鼓励学生对变化规律进行感悟。比如:学生在花盆的摆放(一红一黄),队伍的排列(一男一女)、音乐节拍(一强一弱)中都感受到了相同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用数“1、2、1、2、、、”或其他方式来表达,体会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刻画相同的规律。</p> <p class="ql-block"> 浅显的认知、拙劣的文字,只能是自己的拙见。后续内容还待君自见,领悟其书之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