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耕文明的产物,在传统农耕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也是中国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节气”作为民俗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p> <p class="ql-block">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三个节气,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斗指西南,太阳达黄经135°,于每年公历8月7或8日交节。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瑟成熟。</p> <p class="ql-block">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的结束,立秋后还有一个处暑节气,处暑节气后才出暑。民谚:“大暑小暑不算暑,立秋处暑正当暑。”所谓“热在三伏”,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至处暑往往还处在“三伏”期间,所以初秋天气还很热。热与凉的分水岭并不是在夏秋之交。所以,想要立秋后就马上凉爽还是为时尚早。立秋后,暑气一时难消,秋后还有“秋老虎”的余威。</p> <p class="ql-block">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意思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夏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实际上,我国多数地方立秋至处暑这时段还是很闷热,并没有“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等现象。</p> <p class="ql-block">立秋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还有“贴秋膘”、“咬秋”、“啃秋”等习俗。</p> <p class="ql-block"> “二十四节气”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对二十四节气蕴含的优秀文化,及古人对宇宙、自然的智慧认知,进行充分了解和认真挖掘,共同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经典。</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