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苗磊(卷风)</p><p class="ql-block">《青年文学家》无锡分会常务副主席,徐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徐州市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会员,《中外诗人》注册会员、签约作家,著有个人散文随笔集《古城墙下桐花开》《徐州的表情》等,合集十余部,累计在全国各地报刊杂志及网媒发表300余万字。</p> <p class="ql-block">8月4日在徐州市文化艺术交流协会首届文艺沙龙发言稿</p><p class="ql-block">暨散文集《古城墙下桐花开》读书分享会讲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文/卷风</p><p class="ql-block">尊敬的各位领导、文朋诗友、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p><p class="ql-block"> 首先,请允许我向今天参加本人读书分享会的各位师友道声感谢,感谢大家在百忙中莅临这次读书分享会的沙龙活动现场,你们顶着烈日冒着酷暑,不辞劳苦,令我非常感动,在这里我向大家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p><p class="ql-block"> 应徐州市文化艺术交流协会李坚强会长和冯艳春主席的邀请,大家力推鄙人做一次读书分享交流会,我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一个文学的门外汉,实在不敢登入大雅之堂,更不敢弄斧班门,我在这里为大家做一场读书分享会交流会,算是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与大家共勉吧,不当之处,还望大家见谅,多多担待包涵,谢谢!</p><p class="ql-block"> 我今天所讲的主题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p><p class="ql-block">一.目前读书现状与其他;</p><p class="ql-block">二是解析散文随笔集《古城墙下桐花开》是一本什么样的书?</p><p class="ql-block">三.散文随笔集《古城墙下桐花开》一书的创作与出版过程;</p><p class="ql-block">四.读者眼中的桐花世界——全国部分作家阅读《古城墙下桐花开》一书后的书评及读后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先讲第一部分内容,与大家分享,我讲的第一个大问题就是当前的全民读书现状与其他。光阴似箭,日月如梭,2022年不觉已经过了一半。往事历历,犹在昨日。我是一个怀旧的人,喜好回忆过去。在过去的一年里,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地方,唯一能说出口的地方就是还没有虚度光阴。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知道我那如金子般的光阴还没有虚度,紧张忙碌的工作之余,难得有空足余暇的时间,于是我就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用在了读书学习写作上。</p><p class="ql-block"> 说起读书,这几十年来唯一不曾中断的就是读报,好多时候,我以读报代替了读书,《都市晨报》是我们当地的主流媒体。除非节假日,二十年来无一日中断。至于看书,那就很少了。现在很少还有几人能够安下心来静享读书之乐了。提起读书,还有很多文友的精品力作也是无暇顾及,束之高阁,再无问津。真是愧对了这些好书,又浪费了老师们对文字对文学凝聚的深厚感情。好多时候我们手捧着手机,不间断地聊微信刷抖音,却无心对书钟情一顾。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散文大家韩愈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说:“书非借不可读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深以为然。</p><p class="ql-block"> 去年7月12日,参加了我市铜山区作协组织的新书《遇见.打开.守望》一书的新书发布会,聆听了江师大文学院田崇雪等几名教授的结构分享,教授们用各自专业的角度解析大美吕梁,用文学的方式打开吕梁。可惜到现在,那本320页码的书我都没有完整看完,又是辜负了作者的美意,有愧于对名家作品的赏析学习。这一年里漏读和错失的好书可以罗列很多很多,王景陶老师的《探文思艺录》、市作协杨洪军主席的《疆场》等等,不再一一列举了,这些书都需要再深读才行,再细读,再认识。</p><p class="ql-block"> 说来惭愧得很,我甚至连我们订阅的《青年文学家》杂志都没有完整看完。去年四月,我们徐州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会员作品集合集《四年·遇见》成功出版,我作为其中一名作者,这本书我也没有完整阅读完,我等如此爱书嗜书如命之人,竟也无暇顾及读书,更何况文艺快餐时代的手机一族呢?他们又哪里有所谓足够的时间去完整地去阅读一本书呢?!</p><p class="ql-block"> 当前传统纸媒阅读已被掌上阅读替代之势,无纸化阅读即将取代纸媒阅读,所以现代人真正看书的人少了,刷抖音、看视频的多了。同时,思考的人少了,娱乐的人多了。书籍受到了掌上阅读的严重挑战,我想好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真正看的书少了,玩手机的时间却多了。</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写作离不开阅读,没有一定的阅读量支撑,我们的写作水平就会难以提升。多读点名家名篇,我们的知识量才会累加,才具备更好的写作能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 我讲的第二个大问题,就是本人的新书《古城墙下桐花开》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回答部分读者。</p><p class="ql-block"> 2021年7月,凝聚着本人十余年心血结晶散文随笔集《古城墙下桐花开》已由团结出版社成功出版。9月12日,散发着墨香与书香的新书终于快递到了我的手中,这是我十余年来书写的部分文章的集成。前半部分是短小精悍的散文随笔和小品类文字,绝大部分在徐州三报上刊登过,我把它整理成册合成一集里,将新书命名为《古城墙下桐花开》,第四辑“彭城映像”中的14篇文章,可以看出本人对古城的热爱之情。</p><p class="ql-block"> 这本文集的后半部分是对文化现象的追忆,是谓文化漫谈,或者是漫谈文化现象。全书共17多万字,涵盖方面包罗万象,罗列的林林总总,小到一草一木皆入文,一枝一叶尽含情。该书由著名文学评论家王景陶老师作序,在这里再次向令人尊敬、令人爱戴的王景陶老师表示我最诚挚的鸣谢和由衷的敬意!</p><p class="ql-block"> 这本散文随笔集《古城墙下桐花开》一书的创作过程——前年即2020年,庚子大疫,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无情的肆虐着华夏大地,许多的白衣战士解放军官兵、社区工作者以及志愿服务人员奔赴在抗疫的第一线,广大市民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不出门不聚集,呆在家里做贡献。作为一名文学写作者,这期间我写了大量的抗疫诗文,有力配合了一线白衣执甲的抗疫斗争。当我在家里没事的时候,就翻看我保存下来的那些旧报纸,我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收藏本人在报纸上发表过的文章,翻看着这一篇篇旧文章,重读过去的旧文字,于是一个想法在脑子里出现了,我决定把这些旧文字整理起来,整理成册,编成一本书,也算是自己这若干年来从事文字写作的梳理和归纳,也是对自己过去的回顾与检阅,于是我在整个春节前后,在全面企业复工的20天里,通宵达旦,夜不成寐,废寝忘食,经过一番辛苦之后,终于这本散文随笔集《古城墙下桐花开》书稿的初稿。</p><p class="ql-block"> 这本散文随笔集的问世,还得益于我市两位文学界前辈的鼎力支持,在此请允许我向两位文学前辈致以诚挚的谢意!一位是徐州市著名作家杨刚良老师,他是徐州市荣获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的著名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大爆临界》《白乌鸦等》,当我把文稿发给他之后,杨刚良老师在百忙中抽取宝贵的时间阅读了我的文稿,给我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指点,由于文稿内容较多,在他的建议下,我将文稿中的【诗歌部分】和 ”美食美客” 的全部散文撤掉, 供下一个集子使用!在他的建议下,我将原创散文细化分解为五个部分即原创散文、随笔小品、彭城印象、博海拾贝和文化漫谈五个部分,这就是这部文集的大致雏形,在此,特向杨刚良老师表示深深的谢意。</p><p class="ql-block"> 另一位,我要感谢的是王景陶老师。王景陶老师是我市德高望重、桃李满天下的著名文学评论家、教育家,作为文学评论家,他先后评点了近三百位徐州作家诗人的作品,他的最大特点是为本土作家做文学评论,专为徐州本土作家立传,这非常难得。四十多年来,王老师笔耕不辍,著有散文集、评论集多部,本书能得到王老师的指点,我感觉诚惶诚恐,个人觉得自己一点微不足道的粗浅文字也许对于见多识广、见惯名家大作的王老师来说,我的粗陋文字算不得什么,充其量是沧海一粟,但于我而言,他的解析与批评则是对我的鞭策和鼓励,在这个疫情肆虐的春天里,七十多岁的王老师不顾自己年龄大,视力弱,借助放大镜和老花镜来观看我的文稿,已令我心十分感动,更感谢他在百忙中为我做文字剖析,令我永志难忘。</p><p class="ql-block"> 最后要感谢的是,所有为这本小册子做出幕后贡献的各位老师、文友,朋友们,感谢徐州都市晨报的各位编辑,如王彭老师、刘颖老师、郭妩老师、王艺曈老师,还有晚报的李璐老师、郑薇老师 、颜子苏老师等以及日报社的谢金忠老师、张琦老师等,不一一列举。我的文字正是在他们的引领下见诸报端,让我行走在文学的道路上义无反顾,在此还要感谢众文友的帮助,正是有了众人的抬爱与支持,这本小册子得以存世流传,我的文字微不足道, 但我愿将一缕墨香留住,我人微言轻,但我愿将它与大家分享。希望我的这本书能给大家带来益处,这是我结集本书的最大初衷和殷殷期望。</p><p class="ql-block"> 2021年10月份《文化淮海》率先报道了我的书讯,集团公众号以“了不起!这家公司员工出书了!”为题进行首次报道,编者按中说:“平凡人,只要坚持,你也可以了不起!”接着,有中国十大企业内刊之一的《淮海人》报以《小职工变身大作家的逆袭人生》为题,对我的创作生涯进行了深刻报道。我个人认为,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集体的温暖,一个普通职工出了书,不单单是他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个企业甚或一个社会的事情,个体文化是集团文化、社会文化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徐州主流媒体徐州日报融媒体及《汉风号》继之以《17万字!这位员工出了书》为题,对我的新书《古城墙下桐花开》进行了广泛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11月17日,著名文学评论家王景陶老师为我的散文随笔集《古城墙下桐花开》所作的文学评论作品《博而不乱 真而不滞 深而不玄》刊发于当日徐州主流媒体《彭城晚报》【书评】专栏上,我的散文作品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林非先生说:“散文文体的本质特征在于散文创作是一种侧重于表达内心体验和抒发内心情感的文学样式,它主要是以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真情实感打动读者。”</p><p class="ql-block">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共享一本好书,品读哲理人生,用读书去感悟生活,为的是遇见更好的自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散文随笔集《古城墙下桐花开》的出版情况</p><p class="ql-block"> 在我把全部书稿文字整理好了之后,等待时机印刷出版。其实更早在2020年上半年的时候,我所参加的徐州市文化艺术交流协会写作专委会就有打算组织会员出版个人作品的打算,为会员个人出书排忧解难。协会多方联系了数家出版机构,我本人也联系了全国各家图书出版机构的负责人,但是报价出来后,因价格原因不能被广泛接受,所以出书的事情也就搁置了。直到2020年年底,在《青年文学家》无锡分会燕薇主席的推荐下,由济南墨轩传媒公司负责本人的图书出版事宜,该公司负责书稿的文字校对、审核、封面设计、排版、印刷以及物流快递等一系列服务。在经过数次的审稿定稿过程之后,终于于2021年7月第一次印刷,9月新书快递到手。至此,经过一年半的辛苦,这本带着书香墨香的文集,在众人的期盼中与大家见面了。新书的问世,圆了我的出书梦,也成就了我的文学之梦。只要有梦想,有坚持,任何事情都会成功。读书、写书、出书,哪一样都会因坚持而成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读者眼中的《古城墙下桐花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的散文随笔集《古城墙下桐花开》问世后,分别在各个书店有售,社会反响很大。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朋友以及知名作家陆续发来了各人阅读后的读后感,纷纷以诗文的形式予以评点。在此摘取部分老师的书评作品(节选),与大家一起分享——</p><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祝贺《古城墙下桐花开》出版!作者卷风,本名苗磊。我愿意用他的名字描述他的作品,苗,青葱秀气,磊,磊落光明,在生活与思考之间,刮起一阵龙卷风,故黄河,古徐州,桐花千年,龙凤有声。(小面,女作家,现居北京)</p><p class="ql-block">2.</p><p class="ql-block">读苗磊兄的新书,有赤子之心,有浓郁乡情,文学的热爱,也有对正气的褒扬……开卷有益,此之谓矣!(武建强,徐州籍作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3.</p><p class="ql-block">苗磊先生好!</p><p class="ql-block">您让长明先生捎来的《古城墙下桐花开》收到了。很为您高兴。印刷装祯都很好,内容也很丰富。稍待将沐手拜读。</p><p class="ql-block"> 很为您的执着追求所感动。喧嚣躁动之当下,有颗文学之心,并为之艰辛付出,这本身就值得尊重。</p><p class="ql-block"> 《后记 》看了,那段褒词令我汗颜。没为本书做更多工作是我的遗憾。但有王景陶老师的大序在前,这部书是没有遗憾的。王老师是我们共同的老师。</p><p class="ql-block"> 望今后多联系,互相学习。(杨刚良,徐州市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p> <p class="ql-block">4.</p><p class="ql-block"> 文友苗磊出了一部散文集,祝贺和羡慕之外,当然要讨要一本。其实我跟他并不相熟,只是因为《青年文学家》的牵手。</p><p class="ql-block">书早就到手了。我翻看了作家简介、目录、代序和后记,然后每辑挑选了一两篇。我一直放在枕边的这本《古城墙下桐花开》,虽然读得不多也不深不细,但苗老师的文风我基本能感知端倪。</p><p class="ql-block"> 徐州是一座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古城。自古文人辈出。豪侠之气与文化之韵融为一体。苗老师的文学功底是扎实的。在他的散文中,诗词歌赋随手拈来,又与他自己的叙述和描述文字自然而然地切合在一起,那么地水到渠成。那些优美的诗句仿佛就是从他的嘴里和心底汩汩流淌出来的,它与苗老师自己的语言完美地结合,熨帖得那么和谐。就是他那些篇章的标题,许多也诗意盎然,让人忍不住一读为快。</p><p class="ql-block"> 徐州的山山水水养育了他、风土人情熏染了他、高人雅士教化了他、文化传统影响了他。徐州是个好地方。生于、长于彭城大地,是他的福气,也是他文脉畅通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他的文字是写徐州为主的,虽然眼界有点狭小,但假以时日,一定能走向成熟、走向成功、走向全国。</p><p class="ql-block"> 这不,远在南通的我不就听说了他,读到了一本清香幽幽的散文集?这明显是行稳致远的第一步。</p><p class="ql-block"> 平心而论,在这本书里,我最欣赏的是“随笔小品”一辑。其思想性与文艺性兼具,文风活泼,立意新颖,文字有力。</p><p class="ql-block"> 我最激赏和钟爱的是《徐州的高度》和《徐州的表情》,这两篇不仅文题美好,而且意旨丰厚,骨感殷实,他就像一个艺术家,急切地等待着人们对他的艺术品的品头论足。(周华 南通市作家)</p><p class="ql-block">5.</p><p class="ql-block"> 当这本油墨飘香的散文集邮寄到我的案头时,我似乎闻到了幽幽桐花香。</p><p class="ql-block">由于对文字的欣赏,所以有了更多的交流。捧读《古城墙下桐花开》,我仿佛在洗耳聆听一位文字知己侃侃而谈,听他对美酒与人生的感悟,听他于清明节的忧伤情思,听他默默地劝谏朋友常回家看看,听他乐滋滋地讲述种桃记和看露天电影的过往经历,听他夜读诗书话桑麻的雅趣……</p><p class="ql-block">他在随笔小品中,又将读者引领进一个广而博的天地之中,关于光阴和人文的思考,隐于字里行间,潜移默化地渗透进读者的心田。</p><p class="ql-block"> 我从来没有涉足过徐州,彭城只是停留在我对历史认知中,透过苗磊的“彭城印象”,不管是那绿色的城,红色的城,变迁之中的八里屯,还有果都的景,湖东路的风,或者是汉王拔剑千古扬,或者是古城墙下一枝花,使我对徐州这座美丽的城充满了向往之情,恨不得马上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p><p class="ql-block"> 细读《古城墙下桐花开》,我发现苗磊的笔触较之十多年前愈发开阔大气,无论是原创散文、随笔小品、博海拾贝、彭城印象,还是文化漫谈,无不洋溢出一股浓郁厚重的书卷气质;他的叙事抒怀或随笔漫谈,无不呈现出一种理性自觉的状态;他以广博的视觉,良好的文化底蕴,将笔触探索进古人史实、身边风景、域外风情、风物习俗……总之这本散文集涉猎面之广,涵盖面之宽,令人惊讶。作家苗磊从容地叙事,冷静地阐述,默默地耕耘于文字的土壤中,最终开出了香飘万里的桐花,给广大读者呈现了这样一本厚重的读物。</p><p class="ql-block"> 苗磊的散文很接地气,严谨而朴实,尤其善于引经据典,以理服人,正如文学评论家王景陶在序言中所言,苗磊在文章的构思、布局、语言等方面还有上升的空间,我也希冀以后能读到他更多文采飞扬的好作品!(任静 陕西女作家 ) 2021年12月30日</p><p class="ql-block">6.</p><p class="ql-block"> “这里,枪炮隆隆,金戈铁马,这座古城历经战火的洗礼,依然蔚然崛起,这座古城的名字叫徐州。”</p><p class="ql-block"> 苗磊先生的散文作品《一座红色的城》,深情关注着徐州这座千年古城经历的沧桑巨变,关注着当代徐州人物质生活与情感心灵的渴望与期待,在广博深厚的红色文化背景上,层层递进,诗意地讲述了一个兵家必争之地到商贾云集大彭城的顽强坚守和文化变迁,从而探求一座城市的红色精神底蕴,可以看作是作者与家乡的坦诚对话。</p><p class="ql-block"> “新时期的徐州正满怀豪情,东风劲吹,战鼓正酣,新时期的徐州人民正打响一场新时期的淮海战役。”</p><p class="ql-block"> 激情满怀的浓重笔墨,恰是苗磊先生创作家乡题材情怀的切切写照,也是这个大时代的生动写照。</p><p class="ql-block">(李继玲 徐州作协副主席、江苏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p><p class="ql-block">7.</p><p class="ql-block">读苗磊大作感怀</p><p class="ql-block"> 文/卞士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古城墙下桐花开</p><p class="ql-block">五辑精品卷风栽</p><p class="ql-block">洋洋洒洒篇百余</p><p class="ql-block">绘尽彭城圈内外</p><p class="ql-block">人间烟火真善在</p><p class="ql-block">字字珠玑乐开怀</p><p class="ql-block">山山水水遍红绿</p><p class="ql-block">新年新文吾期待</p><p class="ql-block"> (卞士生 河南省作家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p><p class="ql-block">8.</p><p class="ql-block">《古城墙下桐花开》之印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本书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文风朴实,不论是叙事、抒情或者是说理,都娓娓道来,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宏大拔高的抒情,没有故作高深的道理,读来晓畅明白。</p><p class="ql-block"> 第二个印象是内容广博。有原创散文、有随笔小品,也有文艺评论。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中的苗磊一定是个有心人。“淘”到契约、买了一本学生义卖的小册子、被银行职员误会为“领导”、读了文友的文章、看了一部电影……点滴小事都能让他心有所动心有所想,从而写成文章。</p><p class="ql-block"> 第三个印象是真性情。“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苗磊的文章中有“不平则鸣”,比如《送水工也是人》、《请放下你的手机》等。苗磊的文章中有热爱,主要体现在“彭城印象”一辑中,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徐州的无限深情。苗磊的文章中也有赞美,如“博海拾贝”一辑中对文友的评论,无不洋溢着惺惺相惜的赞美。针砭或者褒扬,苗磊不隐晦,旗帜鲜明,真性情跃然纸上。</p><p class="ql-block">如果打一个比方的话,我觉得苗磊的这本文集就像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溪,它没有波澜壮阔,没有高深莫测,它清澈、自然,一直在奔跑,溪边开满“真善美”的小花……希望这条小溪能流入更多读者的心中!( 徐州籍作家 张松)</p><p class="ql-block">9.</p><p class="ql-block"> 读完苗磊老师的散文集《古城墙下桐花开》,墨香四溢,文风朴实,世间百种,娓娓道来。封面上紫桐花开,素心淡雅,暗香浮动。</p><p class="ql-block"> 在亲情篇里,《父亲的拐杖》、《请放下你的手机》、《我寄月饼思故人》里,回溯父母双亲清贫而朴素的人生境遇,哺育儿女的艰辛,与他们身上潜藏的平凡而伟大的人格。</p><p class="ql-block"> 在《彭城印象》专辑里,古城徐州的前世今生跃然纸上,一树紫桐花烘托出宏大的历史场景,既是绿城,亦是红城,城市的表情更是千种风韵:深沉内敛,自信多情,快乐豪放,快捷优越。</p><p class="ql-block"> 著名文学家王景陶老师对此书进行了深刻到位的评价:博而不乱,真而不滞,深而不玄。</p><p class="ql-block"> 毕飞宇在《文学的故乡》中阐述了文字创作者遵循的原则是:精神诉求,美学呈现。以此与苗磊老师及各位文友共勉。(徐州籍作家 武亚中)</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雄关漫道,前路且长。在未来的岁月里,我将怀揣初心,砥砺前行在追梦之旅上。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往开来,在文学的沃土里继续成长,再圆我的文学之梦!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将继续以文学爱好者的荣耀继续深入学习,以文字服务大众,以文学温暖人心,继往开来,向高一级作协进军,将我的文学之梦进行到底。</p><p class="ql-block">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朋友们,今天的研讨与读书分享会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家人的温馨陪伴,感谢各位家人带来的温暖与快乐。请让我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帮助我的师友们致以崇高的致意,恭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祝文友们文笔丰健、妙笔生花!今天的交流与读书分享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p><p class="ql-block"> 苗磊2022年8月4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统筹:冯艳春</p><p class="ql-block">监制:李坚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