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古代历代政府用以稽查户口、征课赋税、调派徭役、维护统治秩序的制度。户籍是登记、管理人户的册籍,亦称“籍帐”、“丁籍(册)”、“黄籍(册)”。户籍制度起源很早。</p><p class="ql-block"> 春秋时发展为“书社制度”, 商鞅变法后,行“什伍连坐法”,户籍的军事化加强。</p><p class="ql-block"> 秦户口统计差一户即为大误,乡官都要受罚,民户徙居必须报官“更籍”。</p><p class="ql-block"> 汉户籍已是人口、土地、赋役三种册籍的合一。曹魏以后,政府收入以户调为主,户籍偏重户数的统计。</p><p class="ql-block"> 西晋进一步将应纳租调的户,按贫富分为9个等级,称“九品相通”,后为北魏、北齐等国沿用。</p><p class="ql-block"> 魏晋南北朝期间,民户流徙严重,国家财政受损。统治者因此开始整顿户籍,控制民户。</p><p class="ql-block"> 东晋成帝咸康七年(341年)行“土断法”,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年(486年)推行户籍制确立“三长制”。</p><p class="ql-block"> 隋、唐时户籍管理更为严密颁行“输籍法”,令州县官吏每年依朝廷所定式样检查户口一次,定每年一次,三年造册,唐朝户籍制度趋于完备。唐户籍按土著或客居分主户、客户两类,另有课户,不课户的区别;</p><p class="ql-block"> 宋户籍以有无土地等资产划分;</p><p class="ql-block"> 明初开始整理户籍,核实户口,并设置户帖。帖内详细列明本户乡贯、人丁数、姓名、年龄、与户主关系和产业等情况,每年登记一次;</p><p class="ql-block"> 清代户籍有特别籍和普通籍之分。特别籍即旗籍、藩籍;普通籍即一般民户户籍。顺治时期,摊丁入地、丁银固定以后,户籍与赋役完全脱钩,编审无补实政。</p><p class="ql-block"> 乾隆三十七年宣布永停编审。但每年底向户部呈报人、谷细数的制度仍存,户口统计通过保甲系统进行。保甲制度作为户籍管理的基础,一直沿用下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