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翔读书:《伯兮》赏析

路飞

【原诗】<br><br> 伯兮<br><br> 伯兮朅兮[1],邦之桀兮[2]。伯也执殳[3],为王前驱[4]。<br> 自伯之东[5],首如飞蓬[6]。岂无膏沐[7],谁适为容[8]。<br> 其雨其雨[9],杲杲出日[10]。愿言思伯[11],甘心首疾[12]。<br> 焉得谖草[13],言树之背[14]。愿言思伯,使我心痗[15]。<br><br>【注释】<br>[1]伯,女子对丈夫的称呼。朅(qiè),威武雄壮的样子。<br>[2]邦,国家。桀,同“傑”,杰出的人才。<br>[3]执,持,拿着。殳(shū),竹木做成的一种兵器。<br>[4]王,周天子。前驱,前锋。<br>[5]自,自从。之,到。东,东征。<br>[6]首,指头发。飞蓬,散乱的蓬草。<br>[7]膏沐,类似润泽头发的油。<br>[8]适(dí),悦,取悦。谁适,即“适谁”的倒装,取悦谁呢?为容,打扮。本句意思是丈夫不在身边,自己无心打扮。女为悦己者容。<br>[9]其雨其雨,下雨吧,下雨吧。其,语助词。一说表示祈求。本句意思是期盼丈夫回家。<br>[10]杲杲(ɡǎo),出日明亮的样子。心里期盼下雨,结果太阳却出来了。意思是事与愿违。<br>[11]愿言,思念不断的样子。思伯,思念丈夫。<br>[12]甘心,甘愿,一说苦心。皆通。首疾,头痛。<br>[13]焉得,哪里得到。谖(xuān)草,即萱草,金针菜,传说可以令人忘忧,又名忘忧草。<br>[14]言,乃。树,种植。背,北堂阶下。背,通“北”。<br>[15]痗(mèi),病。 【翻译】<br> 夫君威武雄壮啊,国家杰出栋梁啊!夫君手持兵器啊,为王一马当先啊!<br> 自从夫君东征去,我的头发乱蓬蓬。难道没有润发膏?哪有心思把容整!<br> 一心想着快下雨,太阳出来违心愿。绵绵思念我夫君,想得头痛也心甘!<br> 何处得到忘忧草,把它种在北堂下。绵绵思念我夫君,思念成疾倚病榻! 【导读】<br> 这是一首写女子思念出征丈夫的诗,有人称之为“思妇诗”“闺怨诗”的鼻祖。女子称丈夫为“伯”也始于此诗。全诗四章,四层意思,层层递进。第一章写丈夫威武雄壮,手持兵器,为周王冲锋陷阵,一马当先。这是表达思妇骄傲自豪的心情,后世《陌上桑》中写罗敷夸夫婿,大概受了此诗的影响。<br> 第二章内容就变了。写思妇自从丈夫走后,头发乱糟糟,如同“飞蓬”。后人常用“飞蓬”表达漂泊人生,如李白有“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明代刘基有“游子如飞蓬,佳人旷千里。”成语“蓬首垢面”也源于《伯兮》。“岂无膏沐”像一个设问句,难道没有润泽头发的膏沐吗?有的,但是夫君不在家,哪有心情梳妆打扮?三千年前女子如何修饰面容,这里提供了证据。“膏沐”一词后世常用,并引申为“德政”。“谁适为容”当是“女为悦己者容”的雏形,辛弃疾《醉翁操·长松》有“女无悦己,谁适为容”之句。李清照的“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与王实甫的“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都表达了女子同样的心情。这是《伯兮》艺术魅力的表现。从骄傲自豪到无心梳妆打扮,这是一个转折,也是感情发展上的第一次递进。 第三章先通过期盼下雨却见太阳出来的不顺心,来比兴期盼丈夫归来却迟迟不见身影的失落之情。丈夫出征了,十天半月问题不大,长期不还,思妇就浮想联翩了,思念之苦涌上心头,于是“新愁年年有”。思念是痛苦的,也是幸福的。思妇每当回忆起与丈夫在一起恩恩爱爱的日子,内心就无比欢快。但这种欢快与当下孤身寂寞、天各一方的情状形成反差,回忆越是幸福,思念越是痛苦,“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思念到极处便生头痛。但即便头痛,也要思念下去。这样的心理及感情十分动人,一个闺中思妇充满愁绪的形象跃然纸上。后人写诗有“可惜旧欢携手地,思量一夕成憔悴。”又有“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可见后世诗人从《伯兮》中得到了诸多艺术启发。<br> 第四章最感人。思妇的痛苦难以忍受,她想摆脱思念之苦,萌发了一个念头:如果有一种看了、吃了便可以忘掉忧愁的草该多好啊!我把它种在房前屋后,看到它或吃一点就不会有思念之苦了。情到深处痴语生,傻话出心便成诗!世上哪有什么忘忧草,分明是思妇自我安慰呀!终于,思妇因思念过度病倒了,正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本诗情感的高潮。作为读者,我们或许想到,战争是残酷的,使多少家庭不能团圆!《毛诗序》说“《伯兮》,刺时也。言君子行役,为王前驱,过时而不反焉。”这是从政治视角得出的观点,颇有道理。 以上是说《伯兮》感情层层递进的特点。不过,最有趣的还在后面。<br> 《毛传》曰:“谖草令人忘忧。”天哪,毛氏将思妇天真的想法当作“注释”了,竟然有一种草叫“谖草”,能让人忘掉忧愁!《尔雅》释“谖,忘也。”可是许慎《说文解字》说:“藼,令人忘忧草也。”陆德明在《经传释词》中说:“谖,本又作萱。”于是“谖”字有了多种写法。孔颖达《毛诗正义》曰:“谖,训为忘,非草名。”作了订正。朱熹在《诗集传》却说:“谖草,令人忘忧。”有人顽固地将“谖”归之为草,目的在于丰富诗句的审美意蕴。恰巧“谖”字就是“忘”的意思,比如《淇奥》中就有“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考槃》也有“独寐寤言,永矢弗谖。”都是“忘”的意思,同音假借,后人便将“谖草”视为“萱草”了。其实,《伯兮》中的“谖草”是“谖之草”,不是后来的“萱草”,两个词的结构不同。清人毛奇龄看到了这一点,他在《诗札》 中说:“自后人以‘谖草’为‘萱草’,遂起‘萱草忘忧’之说。”今天流行歌曲唱道:“给我一杯忘情水,换我一生不伤悲”,如果有人做注释:“忘情水”“是一种喝了能忘情的饮料”,岂不是很好玩的事情么?文人偏偏喜欢这么玩。嵇康在《养生论》中说:“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张华《博物志》引《神农经》也有此说,加之一些医学著作说萱草可入药能使人心气和平,更加助长了人们这种审美意识。蔡文姬《胡笳十八拍》有“对萱草兮忧不忘。”白居易诗云:“杜康能散闷,萱草解忘忧。”梅尧臣诗云:“人心与草不相同,安有树萱忧自释。”明代高启《萱草》一诗有“最爱看来忧尽解,不须更酿酒多功。”由此可以断定,忘忧草的说法源于《伯兮》一诗。 有同学会问,萱草不是表达母爱的吗?这又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伯兮》写道:“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毛传》曰:“背,北堂也”。俞樾《群经平议》说:“背,即北字,古‘背’‘北’同字。”在中国,北堂是母亲住的地方。种萱草于北堂,所以北堂又称萱堂,萱堂便代指母亲了。这是汉语义项连接的一种方式。传说李世民南征北战,其母思念过度而病倒,医生就煎煮萱草给李母服下,还在北堂种植萱草,以解思念之情。后来,游子远行便会在北堂种植萱草,以减轻母亲的思念。孟郊写过一首《游子》诗,其中有“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之句。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七回写道:“北堂有萱兮,何以忘忧?无以解忧兮,我心咻咻。”文学如此,绘画也是如此。在我国历代花鸟画艺术中,萱草是一个重要题材,而表达母爱主题的画作最为突出,这就使得萱草与母爱的关系更加密切。下面这幅古画就是通过家犬来表达母爱的。如此看来,萱草表达母爱,也源自《伯兮》,并由此逐步形成了中国“萱草文化”。 《伯兮》诗短小,后世影响大;中华文化流,《诗经》一源头。我们说《诗经》是中华民族的乳汁,滋养了世世代代炎黄子孙的心灵,孕育了民族精神。这话一点不虚。<div><br></div><div> 2022年8月6日于六心斋</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