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讲平仄 即非律诗——毛泽东诗词之我见(朱惠民)

红袖添香

<p class="ql-block">  诗有诗韵,词有词韵,古体诗词讲究平仄格律。1965年7月21日,毛泽东主席在写给一位领导同志的信中,针对其诗中个别字句守律不严的问题明确指出:“因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这为日后编辑出版毛泽东诗词定了调子,指明了方向。</p><p class="ql-block"> 1957年1月,《诗刊》创刊号首次集中公开发表毛泽东诗词,共计十八首。这十八首诗词均是经毛主席亲自审定同意后发表的,题目为《旧体诗词十八首》。题目即已表明,旧体诗词用文言写成,讲平仄,守格律。按此要求,不用文言,不讲平仄,不守格律的,都非旧体诗词,因此不能编入毛泽东诗词中。</p><p class="ql-block"> 1958年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十八首基础上增加了《蝶恋花·答李淑一》一首,出版了《毛泽东诗词十九首》,这是第一部毛泽东诗词集。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毛主席诗词》,文物出版社出版了《毛主席诗词三十七首》线装本,毛主席对这一版也十分慎重,还专门征求了部分专家学者的意见,这些都是毛主席旧体诗词的一种延续。1957年发表的《旧体诗词十八首》和1963年出版的《毛主席诗词》都说明,毛主席对其旧体诗词的创作和发表,持十分严肃的态度,有的作品几经修改,反复推敲。对于注家蜂起,有的说得对,有的说得不对的情况,又逐条予以说明。之所以如此,是深怕失其本意,以讹传讹,体现了毛主席对读者,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1996年9月,中央文献研究室决定出版一部比较全面的《毛泽东诗词集》,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这一版含毛泽东旧体诗词六十七首,分正副两编。正编四十二首,除三首是经中共中央决定发表外,其余三十九首都是经毛主席亲自审定过的,并有手书为证。副编二十五首,有十七首为新增,也都经过严格考证。无论正编副编,均为毛主席旧体诗词,这是迄今中央权威机构出版的最为权威的版本,是“不讲平仄,即非律诗”这一原则在毛主席逝世后编辑“毛泽东诗词”的再一次延续。</p><p class="ql-block"> 但是近些年,毛泽东诗词的出版物多了起来,网上传播的则更多,数量也激增了一倍,高达一百三四十首。毛泽东诗词必须是旧体这一原则,也被打破。将布告、口号、启事,甚至《祭母文》《祭黄帝陵文》等本不属于诗词范畴的作品,也都收入毛泽东诗词里。以《祭母文》为例,虽用文言写成,也有韵,但它不是诗,更不是词,而属于文。历代大文学家如韩昌黎、苏东坡等作品中都有祭文,但都不入诗部,而入文部。其与诗词最大的不同就是遣词造句,不讲平仄,句子也不拘长短。</p><p class="ql-block"> 旧体诗词均用文言、讲平仄,那么一切用白话、口语、民歌形式写成的作品,都不应编入毛泽东诗词中。如《八连颂》,采用三字经形式,以白话写成,意在宣传发扬好八连作风而非诗词创作,收入毛泽东诗词中也是不恰当的。李世昌先生在1963年编辑《毛泽东诗词》时,曾拟将《八连颂》收入集中,并已印出清样。付梓前夕,请示时任毛主席秘书的田家英同志,结果得到批示:“《八连颂》另印,在内部流传,不入集中。”足见编辑出版毛泽东诗词把关之严。但现在书中网上还都是作为毛泽东诗词来传播的。</p><p class="ql-block"> 还有名曰七绝,但不讲平仄者。如说为纪念鲁迅八十诞辰,毛主席一连写了两首七绝。兹举其第二首:“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这首诗不但不讲平仄,而且还造成了出律,能满足七绝条件的,就剩下七言四句了。据说,这首诗出自一份抄件,后人根据此抄件将此诗收入《毛泽东诗词》,但依毛主席创作发表旧体诗词审慎严谨的态度,把这首诗收入集中,恐怕很草率。说也凑巧,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前夕,央视播出了一期讲毛主席与鲁迅的节目,节目播到最后,也没有提到毛主席这两首七绝,看来节目组对这两首诗的引用还是很慎重的。</p><p class="ql-block"> 关于引用网络上流传的毛泽东诗词尤须慎重。一是看它是否旧体,二是要究其证据出处,不信其曲为之说。历史上骆宾王七岁作《咏鹅》诗,有史可查,至今尚作为小学生必读古诗。网上许多资料也传说毛主席八岁能诗,看舞狮即随口念出四句:“狮子眼鼓鼓,擦菜子煮豆腐。酒放热气烧,肉放烂些煮。”除首句言及狮子外,其余三句均各说各话,并无主题,题作《狮舞》是否欠妥?再说此诗出自后人著述,其来源和可信度应该存疑。传毛主席还有一首叫《井赞》的诗:“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中水,永远养不长。”此诗完全用口语写的,并非旧体。还有版本题作《五古·吟天井》者,更加错误。五古是指五言诗中虽用文言,但不讲平仄,多用拗句,古意盎然者,哪有白话五古。且似乎作者连天井和井的概念都分不清,井到底在哪里,井非溪流,哪有卵石,这些都禁不住推敲。网上还传有一首毛主席的《赠父诗》,说是毛主席外出求学,临行前夹在父亲账簿里的。一看这题目,就令人感到诧异。赠者送也,以上对下,皇帝对臣子有封赠之说,平辈相论,有赠别之谊。独不闻以子对父而言赠者。据介绍,原诗乃一日本武将所作,毛主席只改动数字而已,如此,就更不能收入毛泽东诗词中来了。此种情况还有网上流传的《咏蛙》一诗。据传唐太宗李世民也曾作《咏蛙》诗:“独坐井边如虎形,柳烟树下养心精。春来唯君先开口,却无鱼鳖敢作声。”到了明清,又传有不少名人作有《咏蛙》诗,如严嵩,张璁,薛瑄,郑正鹄,且一脉相承,词句相差无几,一首诗竟然传抄了好几个朝代,大概没有人会相信果有其事。不知怎的,这《咏蛙》诗又被塞到毛泽东诗词里,许多人还信以为真。这主要是故事编得好,说是毛主席报考东山学校时,不满于富家子弟的欺凌而作。经调查,考题确是“立志”,但那是作文,并非赋诗,这故事明显是伪造的。</p><p class="ql-block"> 总之,以上几首诗都是后人在采写与毛主席有关的文章中出现的,并未经过权威部门的认定,轻易把它们收入毛泽东诗词集中是不负责任的。</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是世界伟人,毛泽东诗词是历史丰碑,编辑传播毛泽东诗词是一项极为严肃的工作,存不得半点马虎。更不能一味求多,这样极易误导读者,以讹传讹,对毛主席和毛泽东诗词都会带来负面影响,这是大家都不愿看到的。</p>